《韩非子》选讲概要
第八节《韩非子》

三、《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一)论社会变迁
1、韩非子强调社会变迁,与儒墨二家重视 于古代盛事的社会治理方案不同,韩非子 认为古代根本就不足取法。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 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 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 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 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 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 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 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五蠹》
3.实行文化专制
• 他主张“民智”不可用。‚民智之不可用,犹 婴儿之心也。……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 其所大利也。‛‚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 适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显 学》) • 他主张禁止百家之学,而定法家于一尊。‚儒 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五蠹》) • 他主张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明主之国无书简 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五蠹》
2、论据充足,剖析周详
• 例如《亡征》一篇,分析一个国家所以灭亡的 原因,论证其因果关系,列举其灭亡的征象竟 多达47条。 • 又如《五蠹》一篇,论述历史进化观和法治学 说,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概括了这一方面的 应有尽有的历史经验,全文洋洋洒洒,近七千 字,在先秦散文中是很可观的。
3、善于采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2、主张信赏必罚,实行严刑峻法 • “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报一人之 功,而劝境内之众。‛(《六反》) •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夫。‛(《有度》) •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 伍。‛(《显学》)
高二语文+第1章+1.7+《韩非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第1章1.7 《韩非子》选读一、《韩非子》解读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有些方面甚或在儒家之上。
而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集权理论由于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术界也常常受到后世的批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他的学术思想价值,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排除这种偏见,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即使他的法治理论中也有不少合理因素。
首先,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的……法治较之德治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韩非的法治思想虽然有明显的专制的成分,但是相对于国君以外的人而言,他的‘法不阿贵’的主张却使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韩非虽然主张法专制,但他仍然继承前辈管仲、商鞅等人的思想,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当然,在这方面他的主张并不明白彻底……。
韩非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然而,由于他的许多主张是在批判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使得韩非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
尤其是在方法论上,韩非子有明显的贡献……”1.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二柄·《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二柄·《韩非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二柄《韩非子》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
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
故宋君见劫。
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
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51〕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52〕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53〕与典冠。
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54〕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55〕也。
非不恶〔56〕寒也,以为侵官〔57〕之害甚于寒。
故明主之畜〔58〕臣,臣不得越官〔59〕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
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守业〔60〕其官,所言者贞〔61〕也,则群臣不得朋党〔62〕相为〔63〕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64〕于贤以劫〔65〕其君;妄举〔66〕,则事沮〔67〕不胜〔68〕。
轻松读懂韩非子01-难言

轻松读懂韩非子01-难言无论是谁,说话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一部分人满意了,肯定有另一部分人不满意。
在网上发表言论,无论什么观点都会引来论战,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处在不同的高度。
由此可见,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别人说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好比当君主说起来很简单,用一群能人给自己干活就行了。
但是怎么区分谁是能人呢?怎么辨别能人提的建议对不对呢?反过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得自己是个能人,给君主提建议的时候,怎么知道君主听了这个建议是高兴还是生气呢?是采纳还是拒绝呢?给陌生网友提意见都能惹来骂战,如果给君主提意见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俗话说的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意思。
韩非子难言篇讲的就是向君主进言的困难,他列举了历史上很多大臣向君主进言后招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来说明说话不是张嘴就能说的,你认为别人喜欢听的,别人未必喜欢听。
臣非非难言也,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
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捴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
关于说话会出现的问题,韩非子总结出来了十二种情况。
你专捡好听的说,别人会觉得你华而不实。
你有什么说什么,别人会觉得你笨嘴笨舌。
你长篇大论旁征博引,别人会觉得你空洞无物。
你言简意赅直达本质,别人会觉得你锋芒毕露。
仅仅看这四种情况,是不是有一种左右都不是的感觉?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
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
你说话过于亲密甚至触及隐私,别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
你说话过于疏远甚至漫无边际,别人会觉得这是浮夸无用。
前一种情况是关系不到那一步就说了那一步才能说的话,后一种情况是关系到了那一步却不说那一步的话。
这说明不该说的时候说和该说的时候不说,都是不行的。
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
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会被认为是鄙薄浅陋。
10韩非子二篇

【原文】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
而鲧(gǔn)禹决渎
鲧:传说是大禹的父亲。相传尧派鲧治水, 他采用堵截的方法阻拦河流,结果失败,被 舜处死于羽山(今山东郯城东北)。
决:挖掘、疏导。 渎 :指独流入海的江河。古称长江、黄河、 淮河、济水为四渎。
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 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 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 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 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 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 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 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 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 治理国家的。 (段意:倡导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五 蠹
解题
蠹——蛀虫 五蠹——国家的五种祸害: 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五种人没有创造物质财富 或为捍卫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 象蛀木的蠧虫一样,应该坚决清除。
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 “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之 本,韩非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君权巩固,必 须“除此五蠹之民”,“养耿介之士”。阐 明了去除五蠧、重农尚武、以法治国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成为秦朝统治天下的重要理论依 据。本文也是韩非的代表作。
《韩非子》选讲概要

希望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
【9】故:连词。犹“则”。
(1)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 。(李白《白头吟》)
故:副词。本来。
(2)以龟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 而龟故生。 (晋葛洪《抱朴子· 对俗》)
故:副词。仍然,还。
故:副词。特意,特地。
(3)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 也。(《吕氏Leabharlann 秋· 制乐》)韩非子的思想
(一)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郑国子产作刑书,魏国李俚作《法经》,申 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
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的基 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的, 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 定法》) “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 二柄》)
(二)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反对“是古非今”,在《五蠹》 篇中,他提出历史发展是人的作用,而不 是神的作用。同时,韩非重视历史发展的 经济因素。
《韩非子》中的寓言
郑人买履 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
老马识途 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韩非子》的注本
1.《韩非子集解》(清代王先慎)
2.《韩非子集释》(今人陈奇猷) 3.《韩子浅解》(今人梁启雄) 4.《韩非子译注》(今人张觉)
【5】事败则以富退处:指救小国失败后,就可以 凭借在国外小国获得的利益而退隐作富翁。
【6】诛:含有被动意味。 【7】矰缴 :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射中了,就可以得到猎物;射不中,还能 收回自己的箭,没有任何的损失。
形容言谈者的话,成功了有 所收获,失败了也没有损失。
【8】徼倖:徼,通“侥”。也写作“侥幸”。
韩非子历史故事

韩非子历史故事《韩非子》--不因小利而失大节鲁国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
但是国人买鱼献给他,他一概不受。
他的弟弟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仪答道:“如接受,就欠人一份情,就不得不循情枉法。
一旦枉法,连宰相的职位都将被免。
到那时,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
若是不收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随时可以买来吃。
”韩非结语:不因小利而失大节,靠人不如靠己;求人不如求己。
《韩非子》——侥幸心理楚国南部,丽水中产砂金,很多人偷偷去采金砂……尽管在砂金河边明示公告牌:禁采砂金,违者处死!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
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天下最蠢的人也不会答应。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远呢,为何冒着分尸酷刑来盗采呢?”“因为不一定会被捉到啊!”韩非结语: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
《韩非子》——伯乐教相马伯乐对不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千里马。
对他所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普通的马。
“因为千里马难得一见,获利很慢,普通的马天天买卖,获利很快。
”韩非结语:旷世良材千年难求,真正承担国家社会的骨干,多只是平凡中的贤人。
能有效运用这些中坚分子,即是最善治的人主。
《韩非子》——王寿焚书王寿背着经书,在往周国京城的途中,遇见了隐士徐冯。
徐冯说:“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的行为乃是应时而作,所以一个智者绝不以为世上有一成不变的事。
”“书是因人的智慧而产生的,因此一个智者绝不抱着书本死读,你何苦背这么多书来走路?”王寿恍然大悟,就把书烧掉,高兴得手舞足蹈。
韩非结语:有智慧的人,不以言词教人,也不将书藏于箱中,无所执着,一切循道而行。
《韩非子》——预留余地恒赫说:“雕刻木偶最好先把鼻子雕大一点,眼睛雕小一点。
”“这样的话,若鼻子太大,还可以改小,眼睛太小,还可以加大。
”“若一开始鼻子就雕小了,以后再也无法加大。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学说。
韩非子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其主要思想内容如下:一、官制改革韩非子认为官制应该由专业人才来管理,而不应该由贵族或世家来掌握。
他提倡招募人才,并给予合适的职位和薪酬,以此激励人才尽其所能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制度,让人们根据自身素质和能力来选拔才干人才,而不是依靠权势或财富。
二、刑罚改革韩非子认为惩罚犯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而不是为了报复个人。
因此,他主张将惩罚转化为教育,通过改变罪犯的思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他同时也认为,只有对犯罪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秦朝征战韩非子支持秦朝征战的立场。
他认为,国家应该让自己强大起来,以便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他主张通过征战扩张国土和减少邻国的威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精密和战术上的建议,让国家在战争中能够取胜。
四、经济改革韩非子对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发展工业和商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建立贸易自由和导入最优质的原材料,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发展商业和工业。
他同时也主张对贵族和商人的财产进行合理的征税,以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
总之,韩非子是一位思想深刻、实践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后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种文化思想形态迥异的时期。
在文化背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诸子百家的兴起。
战国时期,为了追求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各国都在培养和选拔人才。
这种竞争环境促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出现。
诸如老子、庄子、孔子等一批先哲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贡献,也为后代的文明智慧层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乱重重的背景。
在此时期,各国争霸的竞争日益激烈,经常爆发战争,社会安定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活困难,各种文化思潮由此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介词“以”有两种用法:
(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 僖公四年》)
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用。
(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
以:介词。引进原因。因为。
【2】禁:名词。禁令。
弱不禁风
情不自禁
【4】侠:游侠。
【3】文:指古代文献经典。 【5】离:通“罹”。触犯。
殆:危险。
【6】分:情分,情谊。与后文“仇雠”相对。
仇雠:仇人,冤家对头。
Qiú 配偶 报答;校刊;匹敌
【7】非……则:固定句式。不是……就是。
不是……而是
“從者,……皆非所 以持国也。”是什 么句式?
不是……就是 【8】衡:通“横”。
【9】事:事奉,侍奉。
【10】所以持国:用来保持住国家的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非子的思想
(一)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郑国子产作刑书,魏国李俚作《法经》,申 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
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的基 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的, 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 定法》) “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 二柄》)
报:报复。
报:泛指书信。
(5)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 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20】夫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判断句。
(1)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2)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诗经·邶风·终风》)
暴风骤雨
(3)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史记·淮阴侯列传》)
(4)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 暴人禾。 (《史记·淮阴侯列传》) (5)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
【11】未:衍文。
实:实际行动。
【12】举:与后文的“献”相对应。 图:地图。 委:托付,交付。 《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 吏。”杜预注:“委,属也。” 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 之事,愿举国委大王。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3】效:献。 请:请求,这里有请求发落的意思。
兵:衍文。 未:衍文。
【16】之:这种,这样的。
【17】以:动词。依靠。与下文的
“恃”同义。
【18】距:通“拒”。
贵:以……为贵。
【19】属:侪辈。指同一类人。 今死事之孤饥饿于道路,而优笑酒徒 之属乘车布丝。(《韩非子·诡使》) 【20】介士:即甲士。 【21】所利:获得利益的人。 【22】所用:国家要用的人。
【23】服事者:动词。从事各种工作的人。 【24】简:简慢,怠慢。荒废。 【25】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26】是:这。 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判断句。
【25】“奸”和“姦”的区别 【26】上闻:闻,使动用法。 上,宾语前置。
【27】若是其异:即“其异若是”。 【28】举:通“誉”。称赞。 【29】致:使……至。求。 【30】幾:通“冀”。期望,希望。 《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 君,如望岁焉,日月以幾。”
倒装句。
杜预注:“冀君来。”陆德明释文: “幾,音冀,本或作冀。”
《礼记· 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 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后汉书· 皇甫规传》:“(孝顺皇帝)后遭奸 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谑是闻。” 李贤注: “近习,诸佞幸亲近小人也。 【6】请:请托。 用:施行。 致尊:获得尊重。
【7】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楚辞· 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 圣之遗教。”王逸注:“执节守度,不枉倾也。” 【8】高價:当为“商賈”之误。
第三段
【1】家:名词作状语。每家,家家。
【2】兵:前一个指“战事”,后一个指“军队”。 【3】被:通“披”。 表原因的判断句。 【4】言:指空洞无用的言论。 【5】无用:指对提高国力无价值的人或物。 【6】从:跟随。
【7】耕之用力,战之为事:之,用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得以:即得到。 【9】耕之劳,富之实,战之危,贵之尊 【10】是以:因此。
故:连词。则。
【10】乎:介词。 当:适当、恰当。 否:与“当”相对,指不当。 【11】诛罚不必其后:诛罚没有 一定在事败之后施行。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史记· 商君列传》)
【12】外事:指外交事务。
【13】王:名词作动词。 【14】强、治:一对相对概念。前者指国家强大, 后者仅仅指国内安定,还达不到强大的地步。 【15】责:求。
(4)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 亡燕,燕故亡齐。 (《战国纵横家书》)
故:副词。必定,一定。
(5)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山海经· 北山经》)
故:连词。于是,就。
(6)燕人无惑,故浴狗矢。
(《韩非子· 内储说下》)
故:连词。反而。
(7)当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 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 祥者。 (《墨子· 天志中》)
五蠹
蠹:蛀虫。
本篇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 1.学者 (指战国末期的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 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 附贵族私门的人),5.工商之民。韩非 曰: “此五者,邦之蠹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尽数》)
第一段
【1】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用……。
【14】实:实际行动。 【15】敌大:与大国为敌。 【16】存:指自己的国家得以生存。 【17】交:当是“敌”字之误。
【18】为强国制:被动句。 【19】拔:含有被动的意味。
第五段
【1】外权:国外的权势。 【2】市:买。 市官:指猎取官位。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3】内重:国内的权势。 【4】事成则以权长重:指事强成功后, 就可以凭借外权在国内获得重用。
第四段
【1】不然:不是这样。 【2】士民:指儒士、游侠。 【3】为势:造势。 【4】纵恣:肆意放纵。(依《汉语大词典》)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 观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称:即“行”。
称兵,即举兵。
《左传·宣公十六年》杜预注:“称, 举也。”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韩非子简介
韩非,即韩非子(约 前280 ——前233),战 国末期韩国人,思想家 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 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 想家、散文家。
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见韩国日益削弱, 屡次向韩王进谏,主张变法图强,但终不被 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 愤著书,作《孤愤》《五蠹》《内、外储》 《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到秦 国,甚得秦王赏识,后韩非至秦,被同学李 斯等人陷害,死于狱中。他的著作收集在 《韩非子》中,共22卷55篇。
【12】坚:坚固。使动用法。
【13】拔: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孙子兵法·谋攻》) 《汉书·高帝纪上》:“攻砀,三日拔之。” 颜师古注:“拔者,破城邑而取之, 言若拔树木,并得其根本也。”
【14】美:以……为美。
【15】荐:通“搢”。插。 绅:衣带。 搢绅:插笏板于衣带间。后转为名 词,也写作“缙绅”。
第七段
【1】称:称道。 【2】籍:通“藉”。即凭借仁义说教来称道 先王之道。 【3】盛:华美。这里是使动用法。
盛装出席
今女衣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 孰肯谏女矣! (《荀子· 子道》)
【4】疑:迷惑,惑乱。 《战国策·秦策二》:“夫以曾参之贤, 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 也。”
姚宏注:“疑,犹惑也。”
【11】事:从事。
【12】智:智力或脑力劳动。指文学 或言谈之类的事情。
【13】世之所以乱:社会混乱的原因。 【14】以法为教:把法令作为教化的内容。 【15】以吏为师:把官吏作为老师。 【16】捍:通“扞”,干犯,触犯。 《荀子·强国》:“白刃扞乎胸, 则目不见流矢。”王先谦集解引王念 孙曰:“扞之言干也。干,犯也,谓 白刃犯胸,则不暇顾流矢也。”
(《韩诗外传》卷二)
【14】之:“人”字之误。(据日本松皋圆《韩非子纂闻》)
【15】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即品行正直的人。 一曰:人名。 【16】谒:禀告,报告。 “谒之吏”属于什么句式?
【17】以为:认为。
【18】直于君:对君直。 曲:不直。指不孝。 【19】报:判决。
曲于父:对父曲。
罪:治罪。
希望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
【9】故:连词。犹“则”。
(1)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 。(李白《白头吟》)
故:副词。本来。
(2)以龟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 而龟故生。 (晋葛洪《抱朴子· 对俗》)
故:副词。仍然,还。
故:副词。特意,特地。
(3)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 也。
(《吕氏春秋· 制乐》)
(《晏子春秋》)
(6)暴虎冯河。
(《论语·述而》)
暴:徒手搏击。
【21】从:跟随。
北:二人相背。引申为军队败走。
《玉篇·北部》:“军败走曰北。”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 北勿从。(《孙子兵法·军争》)
甲
【22】莫之养:宾语前置句。没有人养活他。
【23】上:使……居上位。 【24】背臣:即叛臣。
篆
(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
经·大雅·抑》)
报:报答,报酬。
报:告知。
(2)庙成,还报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3)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 “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