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⑶客观性原则;

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

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狭义: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第四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同表现为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2、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3、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⑴他人的反馈;⑵反射性的评价;⑶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⑷社会比较

4、第一印象:在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5、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

7、文化认同: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8、价值认同:指人们对社会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趋于一致的倾向。

9、角色认同: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赞同社会为某个角色设定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10、社会认同的动机:⑴提高自尊;⑵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⑶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⑷寻找存在的意义。

11、简述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利:能够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弊: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12、请论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第五章社会动机

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社会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3、权利动机:指个体要在某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求。

4、成就动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地动机。

5、谈谈你对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的看法。

马斯洛对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最优影响。他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第六章社会感情

1、社会集群情绪包括集体恐惧、集体敌意和集体欢乐等情绪表现。

2、社会情绪管理,包括社会情绪的管理、网络情绪型舆论管理、组织情绪管理等。

第七章社会态度

1、工作满意度

2、心理契约

3、组织承诺

第八章群体心理

1、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体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和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2、团体按团体的组织结构分为:

正式团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团体。

非正式团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自然形成的。

3、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是直接制约个人行为的某个团体所特有的共同观念。

4、团体规范的作用:维系团体的作用、认知标准化作用、行为定向作用和惰性作用。

5、凝聚力

6、请结合实例谈谈几种群体现象:(定义、原因分析、表现等)

社会助长

社会惰化

群体极化

从众

服从

去个性化

7、请谈谈你对去个性化的理解(定义、原因)

原因:匿名性、丧失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

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

1、社会心理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表现

传播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⑴自我传播,又称内传播;⑵人际传播;⑶组

织传播,又称组织沟通;⑷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的。

认得自我传播是传播的基础,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在这个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

2、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是社会的公认。

3、伊丽莎白?内尔-纽曼认为,大众传媒的三个特质是积累性、普遍性、共鸣性。

4、时尚的特点表现为:⑴标新性;⑵时效性;⑶个性化;⑷消费性;⑸周期性。

5、人际传播:指信息在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保持着相互的影响与作用。

6、谣言: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7、舆论(备选):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公论”、公众意见,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众人对于某些社会实践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8、时尚(备选):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

9、如何理解人的选择心理?

⑴选择性理解:人们眼中的“外在世界”与个人理解(即心理印象)之间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⑵选择性接触:是人们在接触信息时,总是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向一致的传播信息,进而避免基础与自己意见不相符合的传播信息,因为这样做会在受众心理上产生不和谐状态,这种不和谐状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因此,人们努力减轻这种不和谐,已达到和谐。

⑶选择性注意:人们无法事先决定信息的内容,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信息中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态度、行为相一致的或是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这既是一种认知和谐心理因素,又是一种文化期待现象。

⑷选择性记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记住那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一致的、需要的信息,进而忘却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信息。

10、舆论的形成过程及形式。(了解)

两种形式:显在性舆论和潜在性舆论。

形成过程:⑴舆论客体的存在,即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事件、问题等出现。这些社会事件、问题作为舆论课题表现为一种信息、符号发出来。

⑵舆论客体给主体所造成的认知,即社会公众对客体产生认知,

这种认知在各种不同的动机、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转化

为态度,态度再转变为各种行动。

⑶舆论本身,它是将个人的意见表达出来,在人们彼此交流、

传播,使众多的个人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会集,并趋于一致。

第十二章性别社会心理

1、性别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的基本身份之一。因此,将性别引入

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性别存在至少五个维度: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

和社会性别。

第十三章人格培育

1、人格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气质分为哪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3、请谈谈人格测评中常见的投射测验(了解)。

4、请结合你自身人格特征,谈谈九型人格(举一例说明)。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

1、心理应激:又称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一般认为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2、应激源:指机体内、外环境享有集体提出的适应或者应付的要求,并可

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包括生物性的刺激、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刺激物。

3、社会支持:人类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中生存和生活。在其社会环境中,个体都可受到来自社会关系网中各方面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注、支持和援助,这就是社会支持。

4、请简要谈谈常见心理异常或障碍(P376-380了解)。

(1)行为和人格偏离:行为偏离问题、人格障碍、性行为异常、不良适应性反应;

(2)特殊意识状态

(3)轻度心理异常:神经症、癔症、轻度心因性反应症;

(4)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障碍

(5)大脑患病及躯体却显示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

(6)严重的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

5、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和妄想(偏执)型。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 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Pondy)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 狭义: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社会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89-91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 1.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 行为;个体;个体所处的情境;函数关系,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二)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在个体层面(2)在人际层面(3)在群体层面(4)在社会层面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1)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 教材(基础知识)P91-97 一、哲学思辨阶段 1.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但在这一阶

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2.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 (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 (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专栏2-2、专栏2-3)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 教材(基础知识)P97-102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定义的社会心理学: 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括①个体的习得行为、②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③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④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B=f(P,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不仅与个人提所处的即时情景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即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讨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环境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的。康德、卢梭等人继承发展这一思想,他们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改变人性的前题就是改变 - 1 -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 名词解释: (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 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 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 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 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 剧本: (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6)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7)自尊:我们对我们的全面评价,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它与情绪有关,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为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8)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Julian Bernard Rotter)与1954年提出的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心理学家(Glover)解释为:控制点是一个人感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位置在哪里。有外部的和内部的。

访谈提纲

北京市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调研访谈提纲(第三组) 一、访谈目的 1、了解心理总队志愿服务的情况; 2、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发现心理总队存在的问题; 二、访谈对象 1、心理总队志愿者; 2、服务对象 三、访谈时间 2016年1月10日(周日)下午 四、个案访谈提纲 (一)志愿者访谈提纲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2.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志愿者?(动机)是如何加入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招募和选拔) 3.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之前是否参加过相关的培训?您认为这些培训是否有必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 4.你在心理总队从事什么岗位的志愿服务工作?请描述一下。是否发挥了你的专长,为什么?(岗位) 5.你觉得从事志愿服务的环境和氛围如何?(环境)团队合作、平等、尊重和理解、工作环境 6.请谈一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激励保障)如服装、餐饮、交通、保险、证书、评优、纪念等

7.参加志愿工作对你正常的工作、生活有影响吗?如果有,你是如何平衡的? 8.你如何看待你所从事的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9.在做志愿者过程中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感动?难忘?在志愿服务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什么做的?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自我评价、收获) 10.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什么?有什么期望? 11.如果有机会,你想成为专职心理志愿者吗?为什么? (二)服务对象访谈提纲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 2. 你接受过哪些志愿服务?请描述一下你接受志愿服务的情形。(活动形式、频率……) 3.你在接受志愿服务中有哪些收获?帮你解决了哪些困难 4.你了解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基本情况吗?(认知:管理和文化)5.对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是否满意?(数量、稳定性、态度、能力)有哪些好的建议? 6.期望接受什么样的志愿服务?(形式、频率、内容……) 7.你如何看待志愿工作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是怎么看的? 8.你觉得目前心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缺憾是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 运城学院专业建设网.doc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18D 课程类别:拓展提高课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用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 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意识 [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日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日我意识的发展 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自我过程 一、日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 三、日我表现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 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2、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 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习得 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改变认知、问题解决、示范、 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3、虚假普遍性: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 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 性效应。 4、虚假独特性: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的不错或获得成功时, 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 看成是超乎平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 5、信念固着: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 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 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 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 6、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 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 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

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7、登门槛效应: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先请他们帮一 个小忙,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登门槛现象。 8、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 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9、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信息最具有说服力。第一印象很重 要。 10、去个体化: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 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 就是变得去个体化。 1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 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 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如果说基因与人格对自我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社 会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民族、信仰、性别、专业等等。 当我们成为处于一个大团体的小团体时,社会身份就显示出重要性了,例如,男性团体中的女性,汉族团体中的少数…… 通过社会比较判断自己:高矮、胖瘦、贫富…… 周围的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比较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1)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①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②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 (一)观察法 观察法( )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

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 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B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2)缺点: 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档案法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 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定义(奥尔波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 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的影响”(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 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 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金盛华。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 时间跨度: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阶段特点:用权威思想解释社会行为 权威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鲍德温——于1897年在其著作《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中首提“社会心理学”概念 产生阶段(经验描述阶段) 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 阶段特点: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及代表事件: 拉扎鲁斯等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1900年冯特出版十卷本《民族心理学》 迅速发展阶段(实验化阶段) 时间跨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至今 阶段特点:用实验研究结果解释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众多,如勒温场论、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阿希从众实验等等。 社会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 )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取向: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 心理学取向:着重团体生活。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说明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号:12600342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3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 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 第一节个人知觉 第二节自我知觉 第三节社会认知 第四节归因问题 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 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 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 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 第四节说服模型 第五节偏见问题 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亲密关系

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 第二节社会影响 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 第二节团体领导 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 第四节团体决策 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 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 第二节压力 第三节应对方式 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 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 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社会心理学 · 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报告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社会心理学》期末考察报告报告主题:大学生人际关系

目录 1. 调查目的.......................................................................................... - 2 - 2. 对象形式........................................................................................ - 2 - 3. 结果分析........................................................................................ - 3 - 3.1 重要意义...................................................................................... - 3 - 3.2 认知偏差...................................................................................... - 3 - 4. 障碍分析........................................................................................ - 4 - 5. 关系处理........................................................................................ - 5 - 5.1 人际交往的原则 ......................................................................... - 5 - 5.2 人际交往的技巧 ......................................................................... - 5 - 6. 调查小结........................................................................................ - 6 - 7. 访谈感悟........................................................................................ - 6 - 附件一问卷调查邀请名单 ................................................................. - 8 - 附件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 ............................................................. -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