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全院师范类各专业

课程编码: 130023

制定单位: 心理学教研室

审 定 人: 心理学教研室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一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

(3)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调适。

(4)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心理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师范特点的专业基础课。心理学课程涉及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一般原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是师范生学好教育理论的基础。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师范生学好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也是学好专业课,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4.教学时数分配:(48学时、4学分)

章次
主要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7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9

第三章
记忆
5

第四章
思维
6

第五章
能力
3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3

第七章
情绪与意志
6

第八章
人格
5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
4



5.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姬建锋主编《心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杨永明等编《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2)叶奕乾等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5)高校面向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 姚本先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

7.教学方式:(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4)测验法;(5)调查法;(6)自学辅导法;(7)案例教学法;(8)活动教学法等;(9)研究学习法;(10)合作学习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1.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

2. 掌握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理

解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认识;

3.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知 识 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本章重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概况等相关问题。

【本章难点】

本章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讲授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参考书目】

1.心理学与生活 [美]格里格 津巴多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0

2、普通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西方教育心理学史.高觉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5.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心理学.高玉祥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7.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1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教学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
2.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知 识 点】

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主要有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讲授内容】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 什么是无意注意;②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 什么是有意注意;② 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 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 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 实物直观;② 模象直观;③ 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参考书目】

1.人格心理学.陈仲庚.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西方教育心理学史.高觉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心理学.高玉祥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心理学教程

.郭亨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儿童发展心理学.李幼穗.天津科技翻译公司,1998

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品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学习与发展.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三章 记忆

【教学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知 识 点】

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问题: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本章难点】

本章难点问题: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讲授内容】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① 消退说;② 干扰说;③ 压抑(动机)说;④ 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

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参考书目】

1.心理学教程.郭亨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心理学.高玉祥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心理学教程.郭亨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儿童发展心理学.李幼穗.天津科技翻译公司,1998

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品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学习与发展.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章 思维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知 识 点】

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讲授内容】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 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 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

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参考书目】

1.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儿童发展心理学.陈仲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心理学.高玉祥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品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学习与发展.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章 能力

【教学要求】

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知 识 点】

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讲授内容】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
3.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
(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1.能力发展的一浪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参考书目】

1.心理与教育测量.戴忠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陈雪枫.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心理与教育测量.戴忠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冯忠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张小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学校管理心理学.张燮.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
2.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
3.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知 识 点】

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

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

【讲授内容】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①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 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
(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措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现代社会心理

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朱智贤.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6.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7.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华蕾蕾.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0

8.心理学名家名著. 莫雷.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

9.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第七章 情绪与意志

【教学要求】

1.了解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2.理解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的主要理论。

3.掌握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
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知 识 点】

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的主要理论;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情绪的主要理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意志品质及培养。

【讲授内容】

(一)情绪

1.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①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②情绪技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①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②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③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④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①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②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①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②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与手势; 言语表情。
2.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外周神经)
(2)康侬——巴德的情绪理论(中枢神经)
(3)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中介)
3.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压力的性质

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
①压力与生理的应激

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②压力与心理的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③压力与心身疾病
(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③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④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⑥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二)意志

1.什么是意志

①意志的概念

②意志行动的特征

2.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①采取决定阶段

②执行决定阶段

3.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①意志的品质

② 意志的培养


【参考书目】

1.课堂教学策略.保罗·D·埃金.王维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课堂教学管理心理学.陈安福等.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张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心理学(修订本).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品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第八章 人格

【教学要求】

1.了解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人格测验的主要形式。
2.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
3.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知 识 点】

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人格测验的主要形式;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是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 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讲授内容】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 什么是气质;②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 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性格
① 什么是性格;②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

主要的人格理论
1.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3)“大五”人格理论
2.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3.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4.人格的自我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三)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2.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四)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参考书目】

1.人格心理学.陈仲庚.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心理学.高玉祥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心理学教程.郭亨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现代德育论 班华.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6.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品德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2.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3.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知 识 点】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章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讲授内容】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

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 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 理解支持原则;② 保密性原则;③ 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 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 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 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 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 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 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 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 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 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 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 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3.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精神分析法
① 宣泄疗法;② 领悟疗法;③ 暗示疗法。
(2)行为矫正法
① 强化、惩罚与消退法;②系统脱敏法;③ 厌恶疗法。
(3)人本主义疗法
① 当事人中心疗法;② 交朋友小组;③ 支持疗法。
(4)理性情绪疗法
① 性格的A-B—C理论;② 非理性信念的表现;③ 主要方法:非理性信念辨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像。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 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④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 自我认识的特点;② 自我体验的特点;③ 自我调控的特点。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 全面认识自我;② 积极接纳自我;③ 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 朋友关系的特点;② 亲子关系的特点;③ 师生关系的特点。
(2)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 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 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成因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考试焦虑的矫正
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