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家形象研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家形象研究——以“一带一路”倡
议为例
刘禹辛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5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与实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集中展现了新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形象跃升。
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与该国家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积累过程是一致的、统一的。
因此,研究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塑造历程,不仅要关注中国国家硬实力的塑造,也要聚焦软实力的塑造;不仅要考察国内形象,即国家的内在美,也要探析国际形象,即国家的外在美。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案例对中国大国形象文化传播做相关探究。
【总页数】3页(P0013-0015)
【作者】刘禹辛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同一理论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研究——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为例
2.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成就——
“一带一路”中国新型对外发展之路3.新中国70年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成就——“一带一路”中国新型对外发展之路4."一带一路"话语国家形象建设的叙事策略研究——以中国一带一路网为例5.同一理论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研究——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形象概论_张法

理论国家形象概论张法一、国家形象:一个走进艺术学的新话语近年来,一个如何在艺术中塑造国家形象的话语,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
影视中,有沈义贞《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的新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倪震《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当代电影,2006・5)、郑小慧,赵谦《浅论电影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电影评介,2007・16)、张阿利《让世界看什么?——从近年国产大片看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电影画刊,2007.1)、刘宗元、冯华、吉平《从近年古装片看国家形象的传播》(电影文学,2007・10)、马静《透过国产公安题材作品看国家形象的误读与重构》(电影文学,2007・11)、欧阳宏生《认识与认同: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国际新闻,2007・6)、胡智锋,杨乘虎《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现代传播,2007・3)等;美术里,有《打造中国国家美术新形象——中国美协新任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新年访谈》(美术报,2007・12・29)、雷新《冯远委员:打造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人民政协网2008・03・12)、邹跃进《浅谈新中国美术中的国家形象》(美术观察,2002・10)、詹建俊《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美苑2006・1)、邱剑《重塑油画的中国文化精神》(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3);舞台艺术里,有傅谨《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艺术评论2005・1)、冯双白《伟大的民族复兴与中国舞蹈》(舞蹈)、邹之瑞《中国气派:当代中国芭蕾舞创作的宝贵追求》(舞蹈)、李树榕《论民间舞创作的资源与文化自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5・3);建筑领域,有张志奇,常沙娜《人民大会堂装饰艺术中的国家形象》(装饰2007・6)、于志学《殿堂中的国家形象》(文艺评论2003・6);此外,还有如周景雷、韩春燕《文艺的担当和国家形象塑造》(文艺报2007・4・28)这样的短文和刘伟冬,居其宏,沈义贞,方仪《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艺术百家2007・5)这样的长文,对各门艺术中的国家形象作了综合性的总体论述。
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

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一、本文概述《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所经历的演变、挑战和创新。
通过回顾70年的历史进程,文章分析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塑造的多个阶段,并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和实践的创新路径。
文章将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阐述中国如何通过对外传播的策略调整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包括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策略的调整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对创新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塑造的成效与不足。
文章将提出未来中国对外传播应进一步关注和加强的方面,以期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新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这些理论不仅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方向,也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
初期,新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主要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中国在国际上的正义立场。
这些理论为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为初期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基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也开始发生变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外传播开始注重实效,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开始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接受方式。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国家形象概念辨析

国家形象概念辨析作者:余红王琨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1期摘要: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由于国家形象问题的复杂性和国家形象研究的学科交叉性特征,不同学科对国家形象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出现了“国家形象”“国家威信”“国家声誉”“国家品牌”和“国家认同”等概念。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受众对一个国家的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以及行为要素的总体认识。
因此,国家威信、国家声誉、国家品牌和国家认同都是国家形象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国家形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研究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国家形象其他层面的研究。
关键词:国家形象;概念;国家威信;国家声誉;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67-06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不同学科研究视域差异造成国家形象概念理解的差异,出现了“国家形象”“国家声誉”“国家威望”“国家品牌形象”“国家认同”等不同提法。
厘清概念是学术对话的前提,也是探讨国家形象建构策略的基石。
一、国家、民族、形象概念辨析1.国家(country)和民族(nation)在汉语中,国家、政府与民族之间有明显的区隔。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角度,强调国家是一个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工具。
如恩格斯提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①。
列宁对国家的定义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②韦伯则从社会角度出发,将国家定义为:“在一既定领土内成功地要求物质力量的合法使用、实行垄断的人类社会。
”③国际法层面的研究则主要强调将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所具有的特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
”④由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或不同的流派对国家的定义或有所不同,但关于国家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是统一的。
网络媒体在我国形象传播作为的开题报告

网络媒体在我国形象传播作为的开题报告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印象、看法、评价的综合反映包括一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总体认识和一般评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外交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生存之道。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条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现实新途径。
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变化以及传媒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日益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对外宣传中要充分展示我国的五个形象。
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将我国国家形象问题提到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位置。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重视。
国家形象的好坏不但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政策。
能否正确认识国家形象并充分运用国家形象的功能发掘国家形象的价值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意义广泛而深远。
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和单向传播等特点我国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时喧嚣尘上这种被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塑造并认可的“他形象”与我国政府正努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的“热爱和平、对外开 1 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使信息传播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揭开了信息全球化的新篇章。
在网络媒体构建的以信息为中心、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虚拟空间中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极大颠覆对外传播的形式也从国际传播模式走向了全球传播模式。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宁夏党校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Jan .,2006Vol .8 No .1【哲学与社会】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李正国(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8)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引人注目。
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热浪不减”,并且取得了数量可观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
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6)01-0075-05收稿日期:2005-10-27作者简介:李正国(197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有人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才被真正发掘和重视。
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关注。
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几乎是在理论缺失的状况中进行的,一方面,“成果”数量颇丰,另一方面,从理论的系统和高度来看,研究总体还显得相当滞后。
一近代以来,对中国公众形象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开山鼻祖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哈罗德·埃萨克斯(Har old R .Isaacs )。
1946年,费正清实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张家口后,在美国重要的外交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1946:我们在中国的机会》一文。
他预言,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华盛顿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的话,美国将会被中国老百姓从中国赶出去。
历史证明了他从中国公众形象研究中作出的正确判断。
费正清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先后撰写了《认识中国》等多篇有关公众形象与中美关系的文章,作为打破中美关系研究旧框架的突破口。
中国国家形象_问题与思考

收稿日期:2010-03-17基金项目: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作者简介:刘少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唐洁琼(1965-),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大地震,8名中国籍联合国维和警察在地震中殉职。
海地地震发生后,虽然海地与中国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中国救援队比“近在咫尺”的美国救援队早两个小时抵达海地,第一时间奔赴海地开展救援行动;中国还派出医疗防疫救护队参与救治行动。
中国的救援行动为海地救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对中国的救援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驻华代表马和励及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人埃德蒙·穆莱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海地总统普雷瓦尔也感谢中国政府在海地地震后提供的大力援助,感谢中国政府对海地人民的关心和帮助[1]。
西方大量媒体对中国的救援行动也给予客观报道与肯定。
但是,1月18日,美国驻海地大使馆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一份公开声明,指责中国救援队只营救中国公民。
发言人约瑟夫·恩斯特声称:中国派到海地的救援人员抵达海地后就直奔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以及有大量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开展救援工作;在救灾物资的发放上,中国救援队也将食品、饮用水等优先发放给当地中国侨民,而不是优先发放给灾区饥饿的儿童[2]。
美国驻海地大使馆这一歪曲事实的声明、别有用心的谣言被一些西方媒体所利用,进行歪曲报道,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这一事件提醒中国,国家形象问题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形象的理论分析国家形象是“形象”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辞典》对“形象”的解释是:“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以及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赵玉江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形象更是直接、有力地影响着国家利益的实现.本文从国家形象的内涵、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进、逻辑进展及新世纪的形象转换与意义彰显等三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展开描绘,进而为中国新时期塑造更为成功的国家形象提供有益借鉴.
【总页数】1页(P18)
【作者】赵玉江
【作者单位】装甲兵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渠道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为例[J], 孔晓红
2.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J], 何高平;
3.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J], 何高平;
4.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
年) [J], 何高平
5.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调研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综述 [J], 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宁夏党校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Jan .,2006Vol .8 No .1【哲学与社会】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李正国(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8)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引人注目。
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热浪不减”,并且取得了数量可观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
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6)01-0075-05收稿日期:2005-10-27作者简介:李正国(197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有人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才被真正发掘和重视。
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关注。
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几乎是在理论缺失的状况中进行的,一方面,“成果”数量颇丰,另一方面,从理论的系统和高度来看,研究总体还显得相当滞后。
一近代以来,对中国公众形象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开山鼻祖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哈罗德·埃萨克斯(Har old R .Isaacs )。
1946年,费正清实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张家口后,在美国重要的外交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1946:我们在中国的机会》一文。
他预言,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华盛顿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的话,美国将会被中国老百姓从中国赶出去。
历史证明了他从中国公众形象研究中作出的正确判断。
费正清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先后撰写了《认识中国》等多篇有关公众形象与中美关系的文章,作为打破中美关系研究旧框架的突破口。
此外,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为许多有关中国形象的著作作序,表露其观点,这些著作包括乔治·凯兹的《昔日丰年:传统中国的最后时光》、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格拉姆·派克的《两种时光》、保尔·弗里尔曼和格拉姆·派克的《中国:难忘的生活》等。
国家形象的研究方法最早集中应用于美国对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研究。
后来,美苏的相互形象又深化发展成为一个“敌人意象”研究的重要课题。
比如,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识与评价肯定会影响到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因此,外交政策中的决策研究应当在国家形象的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
可以说,国外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早就展开对国家形象的应用研究,只是理论上没有得到系统诠释,相关成果散见于各种论述的有关章节,并以与形象近似的“声誉”、“威望”之类的语词相替代。
比如,摩根索在对国家权力斗争三个策略的阐释中对显示权力的描述;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中的国家声誉问题;等等。
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不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而是表明他们更多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关注的还是传统的权力说,将其作为软权力的一个细枝末节来研究。
应当承认,尽管国际关系各种学派众说纷纭,无论是最初的理想主义的挑战,还是科学行为主义的质疑,一直到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的经典学说,仍然魅力不减。
因此,从现实主义的角度75研究国家形象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
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炙手可热,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比如对国家形象定义的界定、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的探讨、运用软权力学说对国家形象进行阐释。
刘继南等撰写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运用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当代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尤其是中美两国的媒体对对方形象的不同刻画及实质进行了剖析,并导出了国际传播力的概念。
此外,还针对中国的媒体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
王义桅、唐小松等致力于美国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影响的研究,在策略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美籍华人王红英运用国际关系中的博弈理论,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和外交政策的相关机制———外部的社会回报和社会惩罚。
王岳川的《发现东方》提出了构建中国形象要积极输出文化的主张。
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演绎。
这些学者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希光认为,政治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中国被美国妖魔化的背景、动因、手段等作用机制有着深入的剖析。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比较文学的层面,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探讨。
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具体体现为:1.高水平的学术论著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比如,管文虎主编的《国家形象论》是较早以国家形象为题的论著,它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学说和中国共产党有关领导论述为指导,总结旧中国弱小形象的历史教训,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形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今中国的良好形象。
由于主题立意、结构布局乃至行文语言具有一种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更像是一本关于国家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而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
类似的还有蒋春堂编著的《政府形象探索》等。
坦言之,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新兴的研究类别,当下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论著几乎是屈指可数,更多是以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各个学术期刊,其中经验式的总结随处可见,仅仅满足于增强读者的国家意识,激发公众的爱国激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和阐述则呈现出情绪化的特点,甚至带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缺乏学术著述应有的冷静和理智,更谈不上逻辑的严密和学理的严肃,也鲜有理论的创新。
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是一个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字表述,使读者有可能对所得结论的逻辑与方法进行检验,从而使读者接受研究结果。
而评论则不同,它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和看法,只是使读者知道有这样一种观点,而并不指望读者通过科学检验的方法接受其观点。
因此,严格说来,当前关于国家形象的一些文章还只能算是国际评论。
2.理论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
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看,它们大部分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保持高度戒备心理,认为中国已经潜在地对自身构成一种挑战和威胁。
许多学者正是从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炮制的负面中国形象来展开研究的,尽管其中运用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进行跨学科的边缘论述,但还基本上是传统政治层面的定性分析,主题、角度甚至结论都是假定好的,泛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
这与目前国内从事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多为媒体传播从业者有关,多年的职业和学术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把媒体的“喉舌”角色必须置于第一位。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路径和模式,而是认为一个学说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依靠和支撑,国家形象从提出、塑造到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其最终又要放在国际社会的大框架内来予以确认,存在许许多多变量的影响,绝不是简单的传播和宣传能够胜任的。
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开阔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在国际大背景下,提取一些规律性的范式。
在一个学说的初创时期,特别是国际关系理论,一定要具备大局观,也不妨从其他学科借用一些理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是许多国内相关学科健康发展的一个思路。
这一趋势将继续存在并得到扩大与加强,对今后国家形象理论架构的构建不无裨益。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国家形象的研究应当成为一个76很好的突破口。
3.国家形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当下,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存在两种学术视角:一种是现代经验性的,另一种是后现代批判性的。
这两种立场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前提方面大相径庭。
就国家形象研究而言,现代经验视角的理论假设建立在中国形象是中国社会现实反映的基础之上,既存在真实与谬误,又包含理解与曲解;后现代批判的理论假设则基于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自身构成或创造着意义。
在此理论前提下,中国形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西方的想象。
目前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还以描述式或定性分析居多,尤其是过于看重文化内涵的分析,而忽视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分析,这就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面上看似追踪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实际上却将其立足的资本丢弃了,不足以全面地揭示其本质与特点。
此外,随着文化、心理、教育和意识形态等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对定量、定性分析的重视,国家形象的研究由面及点,由一般深入到具体,同时把研究的重心由本国扩展到世界范围,必将成为一种总体趋势。
4.摆脱研究误区,由边缘进入中心。
当下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的苗头与倾向:一种是泛化,另一种是狭义化。
泛化倾向表现为无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的措辞,还是普通公众在大街上吐痰的不文明行为,都可上升至国家形象的高度来认识,给人的感觉是,一不小心便“碰到”了形象。
国家形象这个概念几乎渗入了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其原因显然与国家形象概念在大众中的广泛使用和流行有关。
这种泛化的结果就导致国家形象研究的领域过于宽泛,缺乏重点。
这一点从目前发表的论著和论文中已经体现出来。
与这种泛化相矛盾的是国家形象研究的狭义化,其表现就是无论是本课题的较早提出者,还是目前的研究团队,虽然也有从事专门国际关系研究的,但基本上还是集中于传播学领域。
应该看到,尽管国家形象的构建离不开传播学,然而它却不是理论搭建和实践运用的唯一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学甚至不能构成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理由是:其一,传播学自有其研究重点方向,国家形象只是其理论的一种运用;其二,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之间和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国际传播或对外宣传只是沟通手段,而不是实际的最终要义。
因此,泛化和狭义化研究都偏离了国家形象的基本方向。
国家形象的研究应当是立足于国际关系基础上的跨学科探索。
唯有如此,才能从游离于边缘的研究真正进入国家形象这一课题的核心,确立其学术的突破口,最终把握其规律的关键所在。
5.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国家的公众形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考察,各种研究成果也随之大批涌现,有关中美关系的专著或论文集,大都包括专门讨论公众形象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