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

合集下载

以宋词研究为例来理解“文化诗学”理论

以宋词研究为例来理解“文化诗学”理论

意不直接说勿撞到我 的车,而是借用与接触、碰撞等 同义语句 种汽 车 文化 。 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 ,体现一种轻松的风格,融合了亲近感。 参/ iw 154 8hm 1 t p/b i eb iucm ve /8 38 .t 车贴的美 、最大的用处是沟通 ,它可 以让行车中周 围的司 []陈望 道 .修 辞 学发凡 [] 2 M .上 海 :上海 教育 出版社 ,20 . 01 [3王希 杰 .汉 语修 辞学 [] 3 M .北 京 :北京 出版社 , 18 . 93 机 了解你的相关情况。 目前的车贴现状是 , 但 内容 良莠不齐, 乱 “ 作者简介:周斌 (97),男 ,汉族,江西萍 乡人,江西 18一 花渐欲迷人眼 ”。有 的个性车贴太 “ 过火 ”,如 “ 别把你 的脸 贴我屁股 ”、 “ 催我者 ,必杀之”、 “ 信你一成 ,双 目失 明”、 师范大学文学院 2 1 00级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M TD又堵车 了”等 等。这类 “出格 ”的车贴,或者是卡通人 方 向 :社 会语 言学 。
扒 才
以宋词研究为例来理解 “ 文化诗学’ ’ 理论
张 宝(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 吉林 ・ 长春 1 03 ) 02 3
美国学者斯蒂汾 ・ 格仁布莱特 ( tp e r eb a t Seh n G en lt )专门撰写了 《 向文化诗学》的论文,将 “ 走 新历史主义”正名为 “ 文 化诗学”,并阐述了 自己所持的理 由。由此 “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的研 究方法 受到学界的欢迎。之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 代文化研究中心对艺术文化学的研究也颇有实绩。前苏联从 5 O年代就有了 “ 艺术文化学 ”的提法,还涌现一批着力于研究文化系 统中的艺术 的学者 。 1 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 , [] 出版了不少相关的著作。 诸如欧文 ・ 豪的 《 临界点:论文学与文化》(9 3 、 1 7 ) 弗莱的 《 论文化与文学》 (9 8 17 )以及论文集 《 英国文艺复兴新论》 ( 原名:Rp e et n h n ls ea s ac ) (9 8 e r sn ig te Eg ih Rn i sn e 18 )、 《 新历史主义》 (99 18 )等。中国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毫无疑问,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也深入人心。像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 中心的童庆炳、李春青、程正民等教授堪称领军人物 ,加上钱中文、王元骧 、金元浦、陶东风等人,不仅 比较完整地理解 了西方 文化诗学产生的土壤环境 , 而且较合理地用之于具体 国情之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没有局限于文学研究的单维视角。 在此基础上, 林继 中、祖国颂、刘小新、侯敏、刘土林 、赵勇、罗钢等学者风起云涌,推波助澜,将 文化诗学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各个 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总 的来说,文化诗学主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 一是重建文化语境,二是尊重研究对象 固有互文本关系 ,三是将文

文化诗学的诗意内涵

文化诗学的诗意内涵

泛化, 将一切雅俗 共 赏的具有审 美 内涵的事物纳入我们 的研 究范围, 实践操作 中不 断取舍 。 在
关键词 : 文化诗学 ; 意; 诗 文本 ; 日常生活审 关化 ; 互文性
D0 :0 3 6/.sn 1 0 - 4 5 . 0 0 0 . 4 I1. 9 9ji . 0 9 4 8 2 1. 6 1 2 s
中图分 类号 : 2 1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9 4 5 ( 00 0 - 04 -0 1 0 - 4 8 2 1 )6 3 9 3
“ 文化诗学’ 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一股迅速崛起的文艺文化思 作
潮 , 我 国学术 界引起 学者 的关注 已经走 过 了三十 年 。然 而 , 在 由于其
商业广告, 手机短信( 尤其是节假 日的祝福短信 , 其借用的文学审美 性的程度更深。 )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逐渐普及 , 可以给人一定 的 并且
赏 心悦 目 , 性 于是有学 者便 主张“ 日常生活 审美 化’ ’ , 倡将 这些 研究 提
作品中, 诗情画意与文化含蕴是融为一体的, 不能分离的。 中国 ’ 删“
要脱 离文学本身而去追捧 日常生 活中非诗 意和反诗 意的事物 , 而要将 关注的视 点投 向文 学文本 ; 一者 以陶东风为代表的 年青一代学者, 主张文化诗 学研 究应 该可 以将研究 的视 点从 文学文本延伸 到诸 如广告等 大众 日常喜 闻 乐见 的事物 之 中。
两者间的争议 就在 于对诗意审 美对 象的分歧 上。其 实“ 文化诗 学” 主张 审美性的前提 下 , 在 我们 完全 可以将诗 意的 内涵
的文化研究应该而且可以放开视野 , 从文学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含蕴 的结合部来开拓文学理论的园地 。 旌邂 印 , 童教授所理解的文学,

论中国文化诗学中的“暝色起愁”抒情范型

论中国文化诗学中的“暝色起愁”抒情范型

论中国文化诗学中的“暝色起愁”抒情范型侯 艳(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62;贺州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提要: “暝色起愁”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抒情范型之一。

在审美情感方面,它存在意义之两柄:漂泊孤独与安宁和谐,此二元情感相互流转而相生,互渗以强化,构成了其艺术张力与深意诗味。

“暝色起愁”范型的主要意象是黄昏,黄昏是一昼夜中最具温馨人伦情味的时光,既沉淀着农业人生的美好思想,又承载着诗人生命缺憾的痛苦情结,从先秦到唐宋其内涵发生了重要的新变:今典即伤今的分量加重、情感忧乐圆融与意象精致细密。

这些新变使“暝色起愁”范型所抒发的情感更为丰富,其审美色彩也更为缤纷,“暝色起愁”范型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基调随之亦逐渐由二元性走向多元化。

然而,无论二元性还是多元化,“暝色起愁”范型之情感皆以思归为最终归旨,深蕴着中国士人的仁道精神,即对家、国通一之仁的精神的追求、对自适自由之道统精神的执着与持守,同时还具有心同理同即贯通古今、打通中西的中国文化诗学精神,因此,在中国文化诗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君子于役;暝色起愁;黄昏意象;二元情感;思归;仁道;心同理同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20)06-0172-08 “暝色起愁”抒情范型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一首讽喻诗,其意义并不限于讽谏劳役之重的主旨,还在于诗中平和、安谧、恬美的乡村黄昏景象,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诗学内蕴与精神。

暝色,《汉语大词典》释曰:“暮色、夜色。

”[1]820《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文化诗学: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建构的视野、方法与路径

文化诗学: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建构的视野、方法与路径
富 。韦 勒 克站 在 “ 文 学性 ” 角度 , 提 出 比较 文 学 要 摆脱 实 证 主义 与 “ 唯 事 实主 义 ” . 要 能 够 帮助 读 者 从 整 体 上 看待 、 观照 和理 解 文 学 的意义 , 可见 , 他 注 重 比较 文学 对 知识 的整合 . 并进 而 提 升 到理 论 的高度 。法 国学 派与美 国学派 的研 究宗 旨大 异其
不 同” 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 而从 比较 、 对话 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 的基本路径。 关键 词 : 比较文学 ; 文化 诗学 ; 学科史 ; 学科 建构
中 图 分类 号 : I 2 0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6 2 X( 2 0 1 3 ) 0 6 - 0 1 5 7 — 0 0 7
作者 简介 : 方颁 玮( 1 9 8 8 一) , 女, 安徽枞 阳人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 士生。主要研究方向 : 比较文学 与世 界 文学。 1 5 7
弘 淮端 嬗 2 0 1 3 . 6
先 生 总结 的三 重 突破 : 一 是 从 国际 文学 交 流史 研
文 学史 的研 究 . 可见 , 它 并 没 有 对 法 国学 派 彻 底
较 文学 仅仅 关 注 所有 国家 、 所有 历 史 文 化 阶段 的
文学 , 它 的焦 点 在 历史 和语 际 , 忽 视 了文 学 性 的
视 角 。另 一方 面 , 文 化 诗 学又 超越 仅 仅 关 心 文学 性 的 比较 文 学 , 在文化诗学看来 . 单 纯 的 审美 分 析 也 不能 算 是 真正 的 比较 文 学 , 它 与跨 文化 的 比
化、 学科方面进入整合 、 创化 阶段 , 步入文化诗学

蒙特洛斯:宣称文艺复兴:文化的诗学与政治

蒙特洛斯:宣称文艺复兴:文化的诗学与政治

宣称文艺复兴:文化的诗学与政治路易斯·A·蒙特洛斯在文艺复兴研究和英美文学研究的总体范围内,新近出现了对文学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社会、政治条件和结果的关注:书写、阅读文本,文本流通、分类、分析和教学的过程都被看成是历史决定和决定历史的文化产品形式;表明看来自足的审美、学术问题被重新看成不可避免地、复杂地与其他话语和实践交织在一起——这些联系构成个体主体性和集体结构相互持续塑形的社会网络。

这个总体上的重新定位是1986年现代语言协会J希利斯米勒主席致辞中不甚快意的话题。

在那次致辞中,米勒稍带沮丧地——并且略带夸张地——指出“过去几年的文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突然的,甚至普遍的转向,从朝向语言的理论相应地转变为朝向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制度、阶级和性别条件,转向社会语境和物质基础。

”1米勒通过这样的一个程式,把语言与社会对立起来了。

但是,文化研究中的普遍做法是强调二者的互惠关系和相互构形:一方面,社会的东西被认为是话语建构的;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被认为总是必然对话的,受到社会、物质的决定和限制。

米勒将“阅读”和文化批评,“理论”和“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制度、阶级和性别”话语明确对立,在我看来,不仅过度简化了两对概念,而且抑制了两对概念的接触和融合。

结构主义阅读的论点和操作也许可以作为当做意识形态分析中有用的工具来使用。

德里达自己最近表示,至少在他自己的作品和欧洲文化政治语境中,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他写道“解构的阅读和写作不只关乎…话语,关乎意念性的和语义的内容。

…解构的实践也是,首先是政治的、制度的实践。

”2德里达著名的警句,“文本之外无一物”,可以拿来支持逃避历史必然决定的观点,怂恿一种不自制的对文本模糊愉悦的追寻;当然,它也可以被看成是对普遍话语意识形态力量的坚持,或是对那些仅仅把话语作品看成本体上优先的、本质的或实证的事实之反映的话语之意识形态力量的坚持。

不稳定的、以不同方式连接在一起又相互矛盾的话语具有多样性,可以说它们居身于后结构主义理论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意义产生和建立的过程进行了问题化,对关于这些过程自身的假设和限制,方法和动机的强化的(当然,是有限的)自反性进行了问题化。

文化诗学的内涵

文化诗学的内涵

文化诗学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学已经成为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学科,在文化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诗学是深入研究诗歌文学以及它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从它的定义、特点、以及对文化研究的影响来论述文化诗学的内涵。

首先,文化诗学是一种研究文化与诗歌文学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诗歌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文化,即诗歌文学中的某些美学内涵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不同属性。

它还考察诗歌文学的发展如何受文化的影响,例如诗歌文学的受文化特定历史经验的影响,或者文化发展如何影响诗歌文学的风格等。

其次,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重要特点。

首先,文化诗学注重反映文化的复杂性,因而它不仅考察诗歌文学本身的美学特点,有时也会进行非美学性的文化分析,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其次,文化诗学也是一种混合学科,它不仅包括文化和诗歌文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而且还结合其他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等,以更加完善且全面的方式研究诗歌涉及的文化。

第三,文化诗学对文化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深层含义;此外,它还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研究如何影响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不同文化的发展等。

综上所述,文化诗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它的内涵包括深入研究
诗歌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诗学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化研究的影响。

文化诗学在文化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性,也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文化研究做出更深入有效的贡献。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论文化诗学的局限性

论文化诗学的局限性

略论中西文化诗学的理念差异【摘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文学研究方法,文化诗学在为我们从事文学研究拓宽学术空间、提供启发性意义的同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因为它毕竟是源自于西方的文学理论,它所蕴含的哲学基础、目的论、文学观和历史观等许多方面都与中国的国情形成尖锐的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对西方文化诗学的局限性进行认识和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为我们改造它、完善它,从而提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正文】自上世纪末,西方盛行的新历史主义学风吹进我国至今,对于文化诗学的研究在我国随逐渐生根、发芽,却始终没有引起我国学界应有的重视和反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在于中西文化理念的不同,换言之,就是西方文化诗学的一系列主张不合中国国情,难以让人们充分的理解。

不能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诗学的内涵,自然也就没有采用它的动力。

再加上一些倡导者难以分辨中西文化诗学理论的差异,对于按照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去操作文化诗学理论说得不够明白,这便使得文化诗学的主张在中国倍受冷落,由此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所以,辨析清楚中西文化诗学理念的不同之处,对于我们提出适合中国国情、便于大众接受的中国文化诗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中西文化诗学的理念差异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人从美国人格林布拉特那里引进“文化诗学”这一崭新的理论之时,一些眼光长远的明智学者便提出要举起“蕴含着中国学人自己的理念的‘文化诗学’的旗帜1”的要求,在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西方的文化史学理论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中国人要想利用这一先进的文学研究方法就要在吸取其理论精华的同时提出一条符合中华民族文1刘庆璋: 《文化诗学: 富于创意的理论工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2 期。

化底蕴的中国式文化诗学理论。

因此,将中西文化诗学理念的不同加以归纳,在鲜明的对比中让人们的去认识、去选择,则是创造中国式文化诗学理论的前提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顾祖钊已在其著作《中国文化诗学论稿》一书中详尽的为读者概括了,但由于内容详尽而庞杂,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大致内容理解消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诗学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发展着。

我们研究着的专业--文学理论--也是如此。

回想80年代初期,我们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产生了质疑。

我们开始热衷于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研究,热衷于主体性的研究,随后又开始热衷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自律"的研究成为时尚。

能够说在文学理论这个园地里先后出现了"审美论转向"、"主体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实际上当我们实现这种"转向"之时或之前,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则开始了另一种"转向",那就是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的勃兴。

西方文论向文化视野转移,有其自身的原因。

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到晚期,自身的社会问题就越多。

如种族冲突、阶级冲突、性别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工业与自然的冲突等等,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西方现代性--理性的弊端造成的。

文学读者已经对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批评"和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感到不满足,因为他们主张文本绝对"自律",就艺术谈艺术,就形式谈形式,完全脱离社会与现实。

他们囿于文学文本自身的做法,使读者无法从他们的笔下看到时代的面影和现实中紧迫问题的发展。

阅读文学的大众,绝绝大多数总是关怀现实的,文学大众对"新批评"感到厌烦,他们要求有一种切中时弊的批评模式,这样就有一些理论批评家要超越"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重新重视文学的"他律"性。

他们强调文学艺术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中,强调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如何"独立",都不可能与社会文化毫无关系。

相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丰厚的文化意义,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不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视野的文学研究逐渐成"气候",各种"主义"应运而生。

针对种族身份认同问题,出现了"东方主义"批评,针对性别对立问题,出现了"女权主义"批评,针对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出现了"后殖民主义"批评,针对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出现了"新历史主义"……这种文化研究发展到极端,甚至提出了文学研究中的"反诗意"的观点。

当西方兴起这些浪潮的时候,我们的理论界正在实行"审美"的狂欢、"主体"狂欢和"语言"的狂欢,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发现我们又"落伍"了,要求走出"审美城",呼吁建立中国的"文化研究"、"艺术文化学"或"文化诗学"的要求,也被提出来了。

这种趋向实质上是对西方现代性--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文学必须面对如何抵制旧理性弊端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提出文学的文化研究,并不是在西方的面前"落伍"的问题。

文学的文化研究的根源在中国自身的现实。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出现了很多可喜的新变化,故步自封的局面被打破,思想解放冲破了很多原本是封建刻板的条条框框,这是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毋容讳言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总起来看是一个人文精神即理性精神丧失的问题,这是因为旧理性走向自我否定造成的。

当前,我们面临着感性主义泛滥的局面,主要的是"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

"物"、"金"、"商业"都是好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一旦"唯"这些东西为圭臬,为上帝,为神明,人文精神就受到了侵蚀、压迫和消解,道德水准下降,腐败现象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知识分子,对文学艺术中一味宣扬上述种种生物性欲望的作品表示不满,对于一味玩弄语言形式的作品不满,对于没有血性的没有爱憎的没有鲜明文化价值的作品不满。

要求理论家批评家不能不关心现实,同时也不满过度专注于作品形式的"内部研究"和过度注重于诗情画意的审美批评,希望将文学研究和批评更多地触及现实问题、都市与乡村问题、东西部问题、廉政问题、古今问题、中西问题、性别问题、大众文化问题、文本的价值阅读问题……不但如此,而且在解读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放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和分析,揭示其真实的文化蕴涵,以便协助今人了解古人和外国人是如何来解答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文化问题的。

总来说之,中国当代文学现状要求重建理性精神,走向文化诗学。

所以,我们今天在文学理论学科中强调文化视角,乃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现实的土壤中,并非从外国搬过来的。

文学理论学科要发展,就不能不随着时代的要求做出新的应对。

当前开始受到重视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学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文化研究的所谓跨学科反学科的方法,可能冲垮原有的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过度政治化的话语,也可能让文学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但是,文化研究因为其跨学科的开阔视野和关怀现实的品格,也能够扩大文学理论研究的领域和密切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使文学理论焕发出又一届青春,使文学理论原有格局发生变化,这难道不是一个发展自己的绝好的机遇吗?西方流行的文化研究中带有真理性的观点和做法,如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与语言、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够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世界上一切好的又是适用的东西我们都能够拿过来,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但我们有我们自身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要从我们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文化研究应该走自己的路。

对于西方那种过度政治化的文化研究,对于"反诗意"的文化研究,我们认为是不足取的。

我们大可不必走西方那种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的路子。

文学理论的建设应该是累积性的,如"文革"前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社会历史批评经验,在经历过"文革"的教训之后,在新时期开始那些年代所取得关于文学审美特性的成果,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成果,还有其他成果,只要是好的,具有真理性的,不但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继续研究下去。

在审美、主体、语言和其他方面,仍然有发现的广阔的空间。

对于文学的文化研究来说,文学的诗情画意是其生命的魅力所在,怎么能把"诗意""反"掉呢?我们仍然坚持,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是确定对象美学上的优点,如果对象经不住美学的检验的话,就值不得实行历史文化的批评了。

文学是诗情画意的,但我们又说文学是文化的。

诗情画意的文学本身包含了神话、宗教、历史、科学、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文化含蕴。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诗情画意与文化含蓄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离的。

中国的文化研究应该而且能够放开视野,从文学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含蓄的结合来开拓文学理论的园地。

这样,"文化诗学"就不能不是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文化诗学"仍然是"诗学"(广义的),保持和发展审美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又是文化的,从跨学科的文化视野,把所谓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贯通起来,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和联系现实仍然是发展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机遇,"文化诗学"将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我们不必照搬西方的文化研究。

外国的文化研究与我们的文化研究究竟有什么异同?一般认为,国外的文化研究从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特色是一种政治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到了晚期,早期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已经被文化的渗透所代替,是让人异化,舒舒服服地变成奴隶,成了奴隶还感觉不到,文化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

它关键的词语是种族问题和东方主义、性别问题和女性主义、地域问题和社群主义、阶级问题和社会主义,古今问题和新历史主义等。

其研究是从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出发,从而选择了这样一些话题实行研究,从而形成一批批的文艺学流派。

我们的文化研究则要走自己的路,或者说要按照中国自身的文化实际来确定我们自身的文化诗学的思路。

我现在所想到的是,我们的文化诗学研究,就内容说能够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化语境的研究,不论我们是研究现代的文学问题还是古代的文学问题,都必须把问题放置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把握。

这并不新鲜,我们过去也常这样做,但我们常常不够自觉,更多的时候,就理论问题谈理论问题,注意的是形式逻辑,所以别的专业的人士常说我们搞理论的人所写的文章比较空。

文学诗学应该自觉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讨论的问题进入社会文化语境,在语境中我们所讨论问题的社会性乃至政治性必然就会凸显出来,文学理论就自然会摆脱那种脱离现实的状况。

第二是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累积的问题很多,文化诗学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文化研究应该找到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认为,就当前来说,我们注重的问题起码有这样八个。

首先是古今问题,就是对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古代与现代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在这方面的问题争论很激烈。

比如说搞现代研究的就不理解搞古代的,而搞古代的也未必了解搞现代的。

搞现代的认为搞古代的钻到故纸堆里去了,对现实的问题不关心了。

我认为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其实搞古典的也是在探究中国几千年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如何来为我们所用,来拯救我们现代人的灵魂,来重新构建我们的灵魂。

搞古代的往往认为搞现代的人没有学问,古文都不懂。

我一直主张古今要对话,古和今是两个主体,要实行对话,要把古代的东西激活,然后实行对话,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中西的问题。

与古今问题一样,哪些能够世界化,哪些不能够世界化,实际上这也是文化研究中很热的一个问题,这里面问题很多。

我认为,中西问题是一个对话和共享的问题。

再次是中西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中国的问题。

东部经济发展,而西部经济落后了,然后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现在中央讲"开发西部",如何"开发西部",这里面的问题是很多的,都是要反映到文学里面来的。

比如将来会不会产生"东部文学"和"西部文学"。

两者如何互动,像这些问题都是要用文化的视角才能加以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