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源与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源与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源与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的英勇抵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抗战起源、背景以及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战起源中国抗日战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列强侵华。

1884年,清政府在对法国的中法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不平等的《甲午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等地。

此后,列强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剥夺中国的主权和权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二、背景1. 国民党政权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国民党政权,孙中山提出了“中国人民自主、中国人民民主、中国人民富裕”等主张。

然而,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落后,这也为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革命与动荡。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位,中华民国初建,却由于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导致国内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不安。

这使得中国抵御外敌侵略的能力大为削弱。

3. 日本扩张主义的崛起20世纪初,日本开始实行军国主义政策,推行扩张主义政策。

其对华侵略行动迅速扩大,危害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而且,日本在中国发动了“五・三〇”运动等许多侮辱与屠杀中国人民的事件,进一步激化了中日关系。

三、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1. 国内政治团结与团结抗战中国一度因内战与政治动荡而在对抗日本侵略时缺乏统一与一致对外的力量。

但随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显著增强,成功打退了日本侵略者。

2. 世界抗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其他反法西斯国家树立了榜样。

中国的抗战也为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和平奠定了基础。

3. 觉醒与团结的民族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精神。

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加强了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起因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在日本侵略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展开的一场全民抗战。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起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那个时候,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国家不统一、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租界的设立导致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了严重侵害,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剥削,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这些,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此外,中国内部也存在着政治动乱、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此后的政治局势并未完全稳定下来,各地军阀割据导致国家统一受到了威胁。

这种政治动荡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二、日本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日本在自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并对中国表现出了侵略性的态度。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取得了对中国的胜利,获得了台湾和一些东北领土。

继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力度。

他们通过借款,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更多的经济特权和领土。

此外,日本还大量输入军火和军事技术,提升了其自身军事实力。

这些措施使得日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浓厚的侵略气氛。

三、九一八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的袭击和占领行动,始于这一事件也成为战争爆发的标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做出强烈反应,同时国共两党也开始进行合作。

1936年,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历史上的“西安事变”。

此后,国共合作形成,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基础。

四、中国全民抗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面对日抗战的开始。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自此中国进入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战争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战争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之间展开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自19世纪末以来,列强侵略者入侵,割据中国领土,从而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多重危机。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求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开始进行各种抵抗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大规模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对外寻求援助。

其中,苏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者,同时对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与政府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1.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一直以各种方式侵略中国领土。

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日本控制的东亚帝国,中国成为了他们侵略扩张的首要目标。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中国人民不得不开始进行抵抗。

2. 中国内部的政治问题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国内存在着分裂和瓦解的趋势。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以及内部的腐败问题,严重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战斗力。

此外,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权力斗争也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日本的抵抗能力。

3. 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更多支持。

西方国家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忍耐和纵容逐渐减少,也开始提供物质和军事援助给中国。

这对于中国提高抗击日本的实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1. 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战争。

它标志着中国与列强之间不再是被动的屈服关系,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国家团结的象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无论是国共两党还是各个民族都积极参与到战斗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坚韧。

3.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正式宣布投降,这场历时近八年的战争震撼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日本侵略的根源、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逐渐觉醒等。

背景之一,日本侵略的根源。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道路,强化了对外侵略的欲望。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俄国,夺取了对华权益,与此同时,日本也高度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与势力范围扩张。

凭借着对华强硬政策和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日本逐渐成为中国内外政治经济的主导力量。

此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如卢溥铁路事变、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等都为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背景之二,中国社会的动荡。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充满动荡与争议。

从晚清末年开始,中国政权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呈现腐败和衰弱的趋势。

而因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内外困境交加,社会不稳定与动荡的因素不断积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朝政权,但接下来的四十年间,中国政权不稳定,政治分裂严重,社会动荡颇多。

这些社会动荡导致了中国国力的削弱,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背景之三,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觉醒。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触发点。

这场震惊中外的事件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日本是侵略者,不再抱有幻想,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组织抵抗。

各种抗日组织相继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成为全国人民团结抵抗的中坚力量。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转折点,中国人民开始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抗日战争的起因不仅仅源于日本的侵略行径和中国社会的不稳定,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首先,中日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中国作为亚洲大陆唯一崛起的民族国家,本身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引起了日本的嫉妒和觊觎。

其次,中日之间的民族岐视也是引发战争的因素之一。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日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分割的威胁,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迅速崛起,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

日本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夺取了台湾和辽东半岛。

此后,日本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先后侵占了山东、东北等地。

二、抗战爆发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起初是因为日本在中国的卢沟桥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面的中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战略上处于劣势,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坚定不移。

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

三、意义与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首先,这场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

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坚信自己的力量,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尊严。

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

其次,抗战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推动。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水平。

中国在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后,抗战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但抗战期间的合作和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经历,为两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牺牲的历史时期。

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日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全面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带有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展开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无法真正实现独立、统一和现代化。

此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等问题。

这些背景加剧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对华侵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政治上,日本国内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他们试图通过扩张疆土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日本的侵略行动被披上民族自卫的幌子,然而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其军国主义的野心。

经济上,日本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维持其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成为了日本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抵抗的原因中国决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国家利益的危机。

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卫家园和民族独立。

此外,中国还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及舆论战和游击战的经验。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决心与日本进行长期抗战,并争取最终的胜利。

四、抗战爆发与初期抵抗抗日战争最初爆发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日本侵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中国中央政府发布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并投入到抗战中。

起初,中国的抵抗力量相对薄弱,但中国人民展示了顽强的斗志和抵抗精神。

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中国红军的游击战战术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抗战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和艰难,但其关键时期出现在1941年后。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全面入侵,从而分散了其对中国的兵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了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提高了国内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战争之一,对于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面貌,也为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战争的背景、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战争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几重压力。

其中,外国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经济被殖民统治者剥削,政治被殖民统治者控制,这种情况对中国民族独立与主权构成了威胁。

这些外国列强的势力在中国的各个领域持续扩张,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不得不割让了台湾和部分领土给日本。

这次失败让中国政府和国人深感屈辱,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侵略行径的反感。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并迅速强大起来。

日本的侵略扩张势头明显,中国成了日本的首要目标。

1936年的盘古店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中国众将的怒火的引爆点。

二、战争的进程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一场持续了8年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初期,中国中央政府不断表达对和平和谈的诚意,但是日本方面却以不诚意的态度回应,很快双方走向全面战争。

中国军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八路军、新四军等民族革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抗日战斗,在城市和乡村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的胜利。

然而,战争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痛苦。

无数同胞为了保卫家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且由于日本方的优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不仅农田被摧毁,工商业几乎全部消失,同时逃难、分养与撤退造成了大量人员流动,生产活动几乎停滞不前。

这给中国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战争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中国本土来看,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出来的,为共产党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开创了以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革命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八年的时间,对于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来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历史背景1. 日本对华侵略的先兆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逐渐加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扩张和侵略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疆土。

1928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入侵,成立了“满洲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

2.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制造了一起冲突,作为对中国的侵略行动铺路。

这次事变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标志着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宣布对日本的抵抗。

二、抗战的原因1. 民族危机感的觉醒在日本的侵略行动之前,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

经过长期的内乱和割据,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危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抗外敌。

2. 强大的民族团结除了民族危机感之外,抗战的成功还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强大团结。

中国各阶层、各派别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抗战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和抗日武装,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共合作所形成的统一战线。

3. 敌人的过度侵略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过度侵略行为加速了抗战的爆发。

他们犯下了许多暴行和杀戮,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权益。

这导致了更多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抗战的决心。

4. 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发生在全球战争的背景下,这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支持。

随着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各国开始认识到必须对抗侵略者。

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一些国际援助,例如苏联的支持,并通过加入盟国对日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抗战。

在历史背景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寻求团结抵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战争起因慈禧太后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戊戌变法,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

慈禧镇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

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

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义和团起事
义和拳,为山东省学习神功的拳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

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拳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

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

因此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

拳民到处杀害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
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

美国、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

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亲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

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5月28日,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俄国、美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

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

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

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
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

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

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

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

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数度占领车站。

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

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

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

14日,天津为联军攻陷。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

13日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14日,北京失陷。

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

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

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扼杀了。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

9月,俄
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

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侵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

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投降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

《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附: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

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
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对战统计时间1900年
地点中国结果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参战方义和团对方:英,美,德,法,俄,日,意,奥。

指挥官慈禧太后对方: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兵力义和团1500人对方:50000人,50艘军舰死伤义和团1500人对方:600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历史上永远不能忘
却的日子。

这一天,由世界上八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侵华联军占领了北京城。

当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正加紧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惊慌失措,他们一面威胁清政府加紧出兵镇压义和团,一面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7月14日攻占天津,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

随后这支兵力达两万人的侵略军,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逼。

在这危急关头,腐败的
臣,向侵略者乞和。

8月13日,八国联军进攻通州,当晚日俄军队抵达北京城下。

日军进攻朝阳门,俄军进攻东便门,守城清军和义和团顽强抵抗。

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俄、日等国的侵略军也相继入城,北京终于失陷,落入八国联军的手中。

同日,慈禧太后接连五次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但毫无办法。

第二天清晨,她便带着光绪皇帝和亲信仆臣,仓惶逃往西安。

八国联军一进北京城,就疯狂地烧杀抢掠。

凡是义和团设过坛的房屋,都被焚毁。

侵略军还到处屠杀中国人民,见人就开枪,以致“死尸遍地,腐烂熏蒸惨难寓目。

”侵略军公开准许军队抢劫三天,而实际上直到其撤离之日,可耻的侵略者从未停止过抢劫。

大量历史文物惨遭毁坏和掠夺。

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几乎全部散失,其它经史子集等珍本图书,一共损失4.6万多册。

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沙俄侵略军在这次洗劫中特别凶暴残忍,皇宫中凡是拿得走的贵重物
品,一概拿走,凡是拿不走的便一概打碎,据估计,八国联军所掠夺的财物总价值不少于数十亿两白银。

继对北京的疯狂洗劫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强迫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1月,侵华联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抵达北京。

此后侵略军增至10多万人,分路侵犯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省境内。

沙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六路,侵占中国东北,企图吞并东三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