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 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 对五 四运 动的 评价
•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 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西化‛,但不能‚ 全盘西化‛。传统文化有糟粕,但也有精华。 而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古今中 外的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 是简单的‚全盘西化‛。
(4)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 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 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 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
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
•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 ——毛泽东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 指引走向解放之路。
•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帝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 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 启示。
大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俄 文 稿
俄 文 稿 译 文
一大代表的人生道路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在后来尖锐复杂的革命 斗争中发生了分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综观他们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62页)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简介
(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简介
1.袁世凯 3.段祺瑞 5.吴佩孚 2.冯国璋 4.张作霖 6.孙传芳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袁世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简介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内容切中时弊,振聋发聩。有力挑战和批判了 两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 2、没有因批判孔学而否定全部中国的全部传统文 化,而是为了批判孔学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动摇孔 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促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 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十月革命的影响
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通过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 走向解放之路。 (2)新生的苏联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 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 动他们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 独 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科学
民主和科学的具体涵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 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实际,历史结合现实。 十、教学资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 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国共合作
大革命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 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对西 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怀疑的原因: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向外国学习的过程经 历了三个阶段:
(3)辛亥革命既成功有失败,中国先进分子 从制度层面推进到文化层面——观念形态的革命: 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所以从路径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为科技进步, 第二部由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 第三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
军阀势力的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 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 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的和地盘 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 下的武制,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更带有动 乱性和黑暗性。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 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因为‚我们多 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 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 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 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3.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 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 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学生起 到了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07

•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旧文化的斗争。
• 新文化 运动时 期的陈 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 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 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 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 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 更大的怀疑。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 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 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 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重点 •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 思主义? •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 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 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难点 •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习
旧
课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1.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复
习
旧
课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2.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重 难
点 点
在辩论中,在实践中如何把握红色文化的方向
布 作
置 业
收集、演唱红色歌曲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 第13次
授课日期
1月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 难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典评论——毛泽东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 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 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 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 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 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总之, 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 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的,教条式的。这 就是老八股、老教条。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 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 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
•4、‚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巴 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会址——凡尔赛宫
巴黎和会会场
这幅刊 登在1921年德 国一家杂志上 的漫画将英、 法、美、意、 日比做一只五 头怪兽,它将 德国踩在脚下, 贪婪地将其内 脏吞食殆尽。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过程
1、学生运动阶段
学生集会
学生游行
2、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 宣传
李大钊(1889-1927 ),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 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 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 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 行反袁活动。新文化运动 后期,比较系统地介绍马 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于1918年 7月发表†法俄革命 之比较观‡, 同 年11月、12月发表 的†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 利‡,1919年5月、 11月,写了†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 成为中国第一个马 克思主义者。
• 1、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 (1)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 胜利。 •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 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 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 国的传播。 • (3)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 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 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4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012-6-6 15:47:48本站原创我要评论(0) 【字体:大中小】【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这一章内容,包括中篇综述第一部分中国所处是时代和国际环境,着重向学生阐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让学生明白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历史的由来。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历史素养,特别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决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前后的国际国内背景,争取理解为什么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通过学习,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了解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的新变化,从而理解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条件。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革命的开展与失败。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录像资料。
【教学时数】4学时(本章共2节内容,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运用综述概括法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第二章、第三章的学习,了解到近代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怎么办” 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然而历史表明,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没有找到一条挽救中国社会危机的出路,这些探索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者在漫漫的黑夜中,终于看到了曙光,这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2、注重历史史实,史实引出史论。
3、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
十、教学资源
1、教材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教学参考资料
十一、教学时间
3课时
十二、教学流程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思考题
十三、教学思考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十四、阅读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年。
教学思考答案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
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