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 物质的运动性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定义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马克思
规律是历史的
恩格斯: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相对静止,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指出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定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地位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东西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存在”这种本体论本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地得到肯定”。他还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
自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创立的前期阶段。
1840年前后 马克思发表 博士论文
1873年 恩格斯开始写作 《自然辩证法》
前期阶段
《博士论文》
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 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20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宇宙论与四元素说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形 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COSMOS)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
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 定的分寸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立产生结合,从不一致的音调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自然界
最广义的自然界,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 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 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即与人类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是自 然环境的同义语。
24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
五行说 阴阳说 道家自然观
25
五行说
见于《洪范》,成书于公元前4或3世纪之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
土。 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五种元素),又译
为:five activities, five agents,five powers. 观点:五行相生相克,导致事物或现象。
8
米利都学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在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例如,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生物进化论阐述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这些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自然界的辩证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例如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且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替过程中。
-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时人类又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传统认识,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规律,这些科学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量子纠缠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局域性观念,对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视角。
- 生命科学的进展。
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出现,使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关于人类伦理底线的讨论。
- 信息技术的革命。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
2.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温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认识、当代价值、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启示、意义、未来。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而应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更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对自然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与意义。
我们将讨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们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读后感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自然深刻而独特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也不枯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让我认识到自然可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以前我就像很多人一样,觉得自然嘛,就是那些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好像是我们人类生活之外的一个背景板。
但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和人类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人类是从自然中产生的,就像孩子从母亲的怀抱里诞生一样。
我们吃的粮食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呼吸的空气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住的房子也是用自然的材料建造的。
可以说,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着自然的元素。
而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可不能小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会在自然这个家里到处捣乱。
工业革命之后,我们拼命地开采资源,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搞得自然环境是乌烟瘴气。
这时候我就想,我们人类可真是有点忘本了啊。
我们忘记了自己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
但是自然可不会就这么乖乖听话,它开始给我们人类“使小性子”了,气候变暖、酸雨、资源短缺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小炸弹,随时都可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炸出个大窟窿。
不过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它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这就像是一场两个人的舞蹈,需要我们和自然相互配合。
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莽撞行事。
就像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更替去种地,也不能不顾生态平衡去捕杀动物。
我们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让自然也能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地发展。
这样我们人类才能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长久地幸福生活下去。
读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就像被点醒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观念放进心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节约水电,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种一棵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么做,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肯定会变得更加融洽,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第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止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观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的演化过程与理论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历史线索800B.C —— A.D.500 —— A.D.1500(1543)—(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 A.D.1800(1755/1796) ——1900(1895)(近代科学前期) (近代科学后期)——Now(现代科学时期)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对自然的泛神论的观念2、社会分工:奴隶社会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导致阶级分化;哲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形成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自然的本体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处于流变的运动变化中人和动物来源于自然界古希腊朴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倾向的实体主义——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形是本原阿那克希米尼认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本原恩培多克勒认为水、气、火、土四元素或四根是本原,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种子是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本原后来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和罗马的卢克莱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3/102
(2) 软系统方法论
• 软系统方法论是处理人类活动中出现问题的 系统方法。主要分析问题不够明确、任务范 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102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 系统自然观提出了系统存在和演化的 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 性、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102
自然界的定义:
• 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1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碳 6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2/102
• 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 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 和。
•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 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 统的发展变化;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8/102
3、常见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 软系统方法论 • 反馈与控制方法 • 信息方法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9/102
(1)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
在当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人类自诞生时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发生着与自然界的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类所关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所持续探究的问题。
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社,陶醉于对大自然所取得的胜利;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反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以资源、环境、人口等形式出现的生态问题、人类生存危机,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危机。
而随着人类对其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对不利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后果的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最紧迫最引人注意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但从根本上看,生态问题应是一个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应直面的一个理论课题。
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形成自觉的生态学理论,但他们却己敏锐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对未来社会进行预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昭示了一幅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理论图景。
马克思主义这种生态自然观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当今时代体现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对于理性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造成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现象,这些突发生态环境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是,重新翻阅和研究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推动马克思哲学发展创新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
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这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哲学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马克思之前自然观都是非历史性、非实践性地看待人与自然。
马克思考察了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自然观,完成了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
马克思自然观不是对以往自然观的简单机械拼凑,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他从实践出发全面把握人、自然与历史的关系,从而具有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观的实践特质、自然观的历史向度和自然观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不仅在哲学理论层面而且深入到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社会变革的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这使他的自然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辩证性和批判性的本质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使马克思的自然观超越以往自然观,更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有效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指明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重读马克思”显得十分必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审视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既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马克思哲学为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用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智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是本文的主题。
本文从“自然”概念入手,采取了从历史研究到现实研究的研究方式,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之前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流变、马克思自然观实现的哲学范式的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思想进路,马克思的自然观在西方的影响以及马克思自然观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多方面意义和启示。
马克思之前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实现了哲学范式的革命。
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一贯主张,哲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现实的自然,而不是抽象的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既指“感性的自
然”、“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人类学的自然”、“价值的自然”,又指“人周围的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一句话,马克思视域中的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人与抽象的自然界的关系,而是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解决要以人与人关系的解决为前提;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生态危机的缘故,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相对于以往的自然观,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前瞻性无疑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遇到的发展瓶颈——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提供了最高的哲学方法论指导。
本文首先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角度,阐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以及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影响;并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要式梳理,进而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详细、全面、明确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