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尔萨斯人口论 2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当今世界人口大国的发展借鉴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马尔萨斯从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提出两个公理。
他说:“我认为我可适当地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而且这两个法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两个级数)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两个级数。
他说:“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倍。
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说十亿吧,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
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算术级数增加,250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为512对10之比例,300年内将成为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一条规律)即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
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
(一个适度)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
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
(四点结论)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
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自然法则的支配,工资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
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人马尔萨斯注意到许多人误用他的理论,痛苦地阐明他没有仅仅预测未来的大灾难。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一部经典的人口学著作,被誉为人口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理论旨在探讨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人口爆炸”、“人口自然调节”等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发展的视域认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需要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出发,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将会导致资源供给的不足,从而产生经济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就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还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不断加剧,人口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青少年人口规模庞大的挑战。
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就要寻求适合不同人口结构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以充分发挥人口资源的潜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也需要关注性别平等对人口发展的重要性。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虽然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对性别平等问题也有所涵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妇女和女童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仍然很普遍。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需要注重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和女童的发展,以实现全面的人口发展。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人口理论》,还要关注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口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
1、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即“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3、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这个原理与前两个原理是紧密相连的,它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意义及评价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无疑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它的原本目的是反对社会改良,为资产阶级推卸造成社会灾难的责任。
当时,资产阶级还处在上升的阶段,大卫·李嘉图等人也持与马尔萨斯相似的人口观点。
马尔萨斯为人类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未来图景:人口增长会达到食物供应的极限,这将引起贫穷和饥荒,由此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马尔萨斯的理论在当时是超前的,但是,200多年前的理论在今天还是超前的,仍有指导作用。
计划生育仍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
当想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对的,全人类正在遵循。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 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
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⑵. 两个级数的论断。
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⑶.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①。
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
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或者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①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口问题仍将迅速持续增长。
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③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总量大,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到来的.④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长期的、巨大的压力。
⑤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117:100,大大超过国际公认正常值范围。
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1)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它的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2)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明显地表现为一种刚性的过程.(3)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所有的现象,也就是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
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而转向城镇.(2)在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的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以发展的视域认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摘要】马尔萨斯作为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提出了《人口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人口理论核心原则包括人口增长受限于食物供应、人口增长以指数级增长而资源增长以线性增长等。
这些理论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如提醒我们关注资源匮乏问题、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等。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如忽视科技进步带来的资源扩增等。
尽管如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经济学和人口问题仍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现代社会启示我们要认真对待人口问题,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社会发展,经济学,核心原则,启示,批评与发展,持续影响。
1. 引言1.1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理论》的背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他的著作《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于1798年首次发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关注。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背景主要是基于18世纪末英国的社会环境。
当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变化,贫困、失业和食品供应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难题。
马尔萨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食品供应和资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了贫困和社会动荡。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他的观点挑战了当时普遍认为人口增长是社会进步的观念。
他的理论对后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2 人口理论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人口理论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首次将人口问题引入到经济学讨论的范围之内,从而开创了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对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王恩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年),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
1788年毕业,并获得神职。
1805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East India College)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
1798年出版的他的著作《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
1799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
1802年,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
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
“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
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前一量比后一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
“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
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2。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
3。
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
5。
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
7.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
10。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11。
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
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
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
20。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22.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
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24.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世界人口理论简介+[特约]
![世界人口理论简介+[特约]](https://img.taocdn.com/s3/m/b2be965f783e0912a2162ad7.png)
世界人口理论简介江苏省金湖县第二中学霍海洲预测人口增长趋势的学术观点。
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生产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
近200年来,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于人口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许多人口理论。
最主要的有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人口论、马寅初“新人口论”、适度人口论和人口循环论等。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1798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
他的论文为《人口法则随笔:它对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
他在论文中指出:人口增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而生产资料的增长是按算术级数进行的。
所以生产资料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人口增长;为了限制人口增长,疾病、战争、灾荒等都是合理手段,即“积极抑制”,后来又提出“道德抑制”手段,即节制生育。
与马尔萨斯持相同观点的人被称作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其人数有增长趋势。
他们认为人口压力造成的灾难的严重程度恐怕连马尔萨斯本人也预料不到,人口问题即使到下世纪达到稳定时期也不会彻底解决,认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强有力的控制人口政策和其他有关措施。
马尔萨斯人口论遭到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关于粮食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
由于土地的大量开垦、良种的推广和各种肥料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粮食也可按指数增长;马尔萨斯抛开了人口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这些都是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人口论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
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
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人作为生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 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
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⑵. 两个级数的论断。
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
⑶. 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①.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或者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①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口问题仍将迅速持续增长。
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③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发展快、总量大,而且是在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到来的。
④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庞大的劳动人口将对我国就业市场构成长期的、巨大的压力。
⑤人口性别比偏高。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117:100,大大超过国际公认正常值范围。
简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1)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它的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2)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明显地表现为一种刚性的过程。
(3)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所有的现象,也就是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
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而转向城镇。
(2)在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的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
(3)随着非农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绝对多数,城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心,对乡村地区以至全国产生日益强大的影响。
(4)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完善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死亡率作为人口自然变动的一种重要变量,无疑会受到自然生态因素的影响。
②经济因素;从宏观上看,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发展水平。
从历史经验得出结论:人均收入水平和死亡率水平通常是反向关系。
③医疗卫生条件;一般说来,医疗卫生条件的好坏同死亡率水平的高低成负相关关系。
④婚姻家庭关系;大量资料证明,婚姻家庭关系恶劣,以及大龄未婚,离婚或丧偶的人口死亡率较高,一般高于婚姻家庭关系良好的人口的死亡率。
⑤文化水平。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母亲文化水平对婴儿死亡率的影响,二者是负相关关系。
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出生、死亡与婚姻是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三大要素。
对人口增长有直接影响的,就是出生与死亡,其他因素都只能视为间接因素。
(一)政策因素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鼓励生育还是限制生育,是提倡计划生育还是放任自流,这对人口的生育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二)婚姻状况。
婚姻对生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婚姻的年龄,二是婚姻的稳定程度。
一般来说离婚率和不婚率高的地方,生育水平低;而婚姻稳定程度高的地方,生育水平也高。
(三)文化因素妇女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有促使生育率下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1)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求学时间就越长,为此必然推迟结婚(2)妇女受教育程度高,其事业和职业要求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就必然减少其自身由于生儿育女的精力和时间(3)妇女文化水平高,容易接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能够按政策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育活动。
这样,就表现为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生育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的妇女,往往生育子女就多一些。
(四)社会经济因素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低于农村,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水平所致。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将导致下述系列变化:1.劳动力培养费用的变化 2.老有所养的变化 3.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劳动力本人的受教育和再学习所需时间长,导致晚婚、晚育、少育。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一)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二)在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单独出简答题)(1) 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前提。
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人口存在和增殖的基础(2) 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它只能生活在有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关系中(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的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变化,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一切变化归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4) 人口发展受一定的人口规律支配,而一定的人口规律必然要体现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性质与特点。
同时,人口规律的作用范围也受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
(三)人口的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可单独出简答题)1.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2.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导;3.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统一论述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一)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影响;人口的出生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社会行为。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人口自然变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指标越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就越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越低。
(三)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可单独出简答题)自然环境只是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自然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才是最终决定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社会因素。
(1)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2)人口迁移变动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获得生活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有关;(3)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经济。
(四)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可单独出简答题)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决定性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2)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取决于社会经济;(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最重要的原因。
人力资源的地位:(★★★)(一)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资源(可单独出简答)(1)它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的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第一资源;(2)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3)它既可以创造价值,又可以增加价值(二)人力资源是稀缺性资源(可单独出简答)(1)人力资源生成是有条件的,并非随意取来即用(2)人力资源可以不断利用、改造大自然,发现、发明、创造物资资源(3)人力资源即是消费力,更是生产力,是财富创造和增加的源泉(三)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宝贵资源,是财富,不是包袱(四)人力资源需要开发,而且开发具有投资的连续性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它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2、它能够自动适应和推动物质资源;3、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它是所有资源中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论述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①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发育程度也就越近。
许多优秀科学家和艺术家其子女或孙子女不少人也成为优秀科学家和艺术家就是明证。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宣扬“血统论”,也不能把这种影响绝对化。
②社会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中的智力的发展无法单独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在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智力作为信息传递和处理方式,可以被分割,可以为他人所分享。
所以,后人可以继承前人的智力成果,其主要方式就是靠教育。
③个人努力的影响。
一个人的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一个人即使很聪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即使很丰富,如果没有个人后天的努力学习,那么这个人的智力水平也不会很高的,也许是个平庸之辈。
由此可见,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和学习。
分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最大限度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的素质,即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
(二)人力资源质量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途径。
(★★★)(一)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工程。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在动力。
(四)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中国人力资源的最大问题是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管理工作。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人才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1、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滞后.2、人才政策尚处于完善阶段.3、人才政策的稳定性不够。
(二)人才管理机制环境分析。
1、人才培养制度相互脱节。
2、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不健全。
3、人才流动渠道不畅。
4、人才激励、约束制度不完善。
5、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顺(三)人才的教育环境分析。
1、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2、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一)控制人口数量(二)科教兴国(三)劳动干事和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分析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利用的特点:(★★★)①人力资源利用不包含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义人力资源不是哪个特殊阶级的人力资源,是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即失业是全社会的事,其后果也由全社会来承担和解决。
②人力资源利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不需要人力资源过剩现象的存在的。
实际上,任何人力资源过剩现象的存在,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严重影响。
③人力资源过剩是“供给不足”型的过剩。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那种“资本过剩”的人力资源过剩,是生产力发展不够引起的,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积累总量不够才产生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现象。
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①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