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专题07+文言虚词:焉、何-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指导

2.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⑴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 于“之”,译作“他”或“它”。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 会往哪儿去呢?
⑵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练习.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
字。
A副词,怎么;为什么
A.何不试之?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 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B怎么样,把……怎么办; C代词,什么;
3.作副词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 译为“哪里”、“怎么”、“怎”。
4.作助词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⑴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 可译为“了、啊、呢”等。 ①或师焉,或否焉……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代词,哪里 E副词,怎么; F代词,为什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钟名,何哉?
规律总结: 1、用作疑问代词: ①“何”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 么、什么原因” 。 ②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 要后置。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2、用作疑问副词。 ①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样”。 ④表示程度,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喝问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精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驾驭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驾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驾驭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讲练一课件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渠(问渠那得清
如许)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属、辈、 尔辈、汝辈、尔曹、若属:你们 侪、类、 吾辈、吾曹、吾侪、吾属:我们 徒(亡命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之属、之徒、之伦:这一类人、这些人
一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 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 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 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 “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素(素善留侯张良)
经常、时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 常、平 表》) 素、一向 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
全句的虚词。既、方、会
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
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之、所;将、且;也、乎、与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
答的虚词。呜呼、嗟乎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 人称
吾、予、 余、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与、则、者、之。
题点必备知识
文言虚词的分类
虚词类型
概念
词类特点
代词 连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虚词

1.译为“而且”“可是”“于是”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勾践》)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
【乃尔】译为“这样”。
返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 此(”三。)用作连词。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
2.至,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
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
①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
【何乃】译为“怎能”。
返回
(一)用作语气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
②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褒》)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
若燕后
(《触龙》)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 (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
4.指导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虚词多义类)-【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一轮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专题二:文言文阅读·虚词多义类(解析版)【文言文阅读】北京市语文高考文言文专题考查的题型和题量多有变动,2020年之前五道、六道轮着考查,2021年固定为五道,知识点的涉及和涵盖也相对稳定。
应试中考查的题型固定为四个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分别是实词的释义、虚词的一词多义、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推断和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等。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与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1.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3.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4.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文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文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的“为”前者是介词相当于“给、替”;后者是 动词相当于“给予”。C项的“之”,虽都作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词,但前者是“的”,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见其虚则进 B、是故智者为之谋 D项的“乃”,虽都作副词,但前者相当于 置杯焉则胶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才”,后者相当于“就”。
案例导引
(2016、2015年山东卷)
【典例1】 (2016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 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
专题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虚词的 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 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文言虚词为重点: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 “以”“而”“乃”“其”“之”“为” “于”“所”等。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 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 归入虚词范围)。
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方法探究
• 高考文言虚词辨析方法: •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 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 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 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 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 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 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 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 • • • •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
D
• 【解析】 • 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 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 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 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 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 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 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 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 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 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 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 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 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 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 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 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 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 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 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
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
考纲解读
【考题分析】 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 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 的题型是选择题。高考中占3分。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 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 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 (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 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当然,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重点文言虚词的考查。
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 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 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
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