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概念辨析全集

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概念辨析全集
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概念辨析全集

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概念辨析全集

1.细胞类辨析

1.1.物质类型

1.1.1.能源物质

1.1.1.1.能源物质和贮能物质

细胞的能源物质包括贮能物质,贮能物质只贮能,不能直接或方便地释放能量。脂肪、淀粉、糖原是常见的贮能物质。

1.1.1.

2.直接能源物质和主要能源物质

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也可以说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1.1.1.3.主要能源物质和主要贮能物质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也可以说是葡萄糖。主要贮能物质是脂肪,因为脂肪氢多氧少,单位质量脂肪储能很大。

1.1.

2.蛋白质

1.1.

2.1.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

载体蛋白是用于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的膜蛋白,受体蛋白是用于接受细胞外界信息分子交流信息的蛋白质,通常也在细胞膜上,少数也可在细胞内。一般来说,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前不需要受体蛋白帮助它识别物质。受体蛋白也没有协助物质跨膜运输的作用。

1.1.

2.2.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红细胞内的运输氧气的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细胞外液的血浆中的多种蛋白质,是血浆蛋白。

1.1.

2.

3.胞内蛋白和分泌蛋白

细胞中大多数蛋白并不分泌,只在细胞内部起作用,叫做胞内蛋白。胞内蛋白一般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但也有例外,溶酶体的酶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也可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转运。真核细胞的分泌蛋白包括抗体、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等,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1.1.

2.

3.1.分泌蛋白的初加工和再加工

把核糖体合成的肽链折叠、组装和糖基化,加工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叫初加工,发生于内质网;把初步加工过的蛋白质,经蛋白酶水解去除多余的肽链尾端,浓缩分类包装,这就是再加工,发生于高尔基体。只有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可叫分泌小泡。

1.1.

2.

3.1.1.肽与蛋白质

两个或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在的链状(少数是环状)物质,就是肽。肽中的氨基酸通常有多个,

叫多肽。多肽一般没有特定空间结构,由一个或多个多肽分子组合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物质,就

是蛋白质。也有时不区分多肽和蛋白质,可统称为蛋白质,甚至糖蛋白也可算蛋白质。

1.1.3.显色剂

1.1.3.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但浓度不同,用法不同,鉴定对象也不同。前者要混合滴加,后者要先后滴加。前者要水浴加热,后者的硫酸铜的量极少。

1.1.3.

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和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鉴定二氧化碳的是前者,由蓝变绿再变黄;鉴定酒精的是后者,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1.1.3.3.甲基绿染液与碱性染料

甲基绿染液是把DNA染成绿色,研究DNA在细胞中的分布。碱性染料是把染色体染成深色,对无蛋白质结合的DNA无染色效果,主要包括龙胆紫染液和醋酸洋红染液。

1.2.生物类型

1.2.1.生命和生命系统

生命包含着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但生命系统必须是能独立进行一定生命活动的系统,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不是生命系统,但有生命,不过要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1.2.1.1.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细胞生物包含着所有真核和原核生物,但病毒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它是非细胞生物。

1.2.1.1.1.DNA病毒和RNA病毒

噬菌体一般默认是D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HIV病毒是常见的RNA病毒。

1.2.1.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根据细胞间的差异,可以分成多种多样的细胞,这是细胞的多样性。但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这是细胞的统一性。

1.2.1.1.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它们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还有其他小区别,前者有多种细胞器,后者只有核糖体;前者有染色体,后者只是有未与蛋白质结合的DNA;前者可以有有丝、无丝和减数分裂,后者只有别的分裂方式。

1.2.1.1.3.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有无液泡和叶绿体只可作参考,但并不准确。无液泡的也可以是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的可以是除叶肉细胞之外植物体内众多的非绿色细胞。有无中心体也不准确,因为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都有中心体。

高等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明显区别,主要是在前期和末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的是动物或是低等植物细胞。末期形成细胞板的是植物细胞,末期细胞膜中部向内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的动物细胞。

1.2.1.1.4.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酵母菌,这些是典型的单细胞生物。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是多细胞,越是高等生物越是多细胞。多细胞生物由多种细胞共同构成个体,所以多细胞生物细胞必定有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后结构功能有分工有合作。单细胞生物分裂即是繁殖,没有细胞分化。

1.2.1.1.5.活细胞和死细胞

判别细胞的死活,有多种方法。第一就是染色排除法,除活体染色剂以外的大多数染料,一般只能染死细胞,所以被染色的是死细胞,难以染色的可能是活细胞,因为活细胞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轻易让外界染料分子进入。

第二就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性,活细胞的细胞质才有流动性。如果是植物成熟的细胞,可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1.3.细胞结构

1.3.1.细胞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包含着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器虽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却不属于基质。细胞质基质为各种细胞器提供物质的直接来源,细胞质基质也有极为丰富的代谢反应。

1.3.1.1.染色体和染色质

真核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都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长细丝状的是染色质,短棒状的是染色体,它们是相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在不研究形态时,只研究数量或位置时,可统称为染色体。

1.3.

2.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细胞内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结构,是显微结构,比如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内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亚显微结构,比如核孔、线粒体内膜、核糖体、类囊体等。

1.3.

2.1.细胞膜和生物膜

细胞膜属于生物膜,可以类比推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生物膜也都有。但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也有区别,细胞膜外表面含有少量的糖类(糖蛋白),其他生物膜的糖类极少甚至没有。

1.3.

2.1.1.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是膜的功能特性,流动性是结构特性。物质能否跨膜以及运输量的多少,这反映出选择透过性;膜的变形、融合、断裂以及上面的分子可以运动,这反映出膜的流动性。

1.3.

2.1.2.选择透过性膜和半透膜

玻璃纸是一种半透膜,但不是选择透过性膜,因为它没有生物活性。所有活细胞内的生物膜,既是选择透过性膜,也可算半透膜,从而可以发生渗透作用。

1.3.

2.1.

3.细胞膜的功能和功能特性

打印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1)内因:DNA自我复制过程中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2)外因 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r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 3、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1.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2.类型: 缺失:染色体某一片断缺失 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断 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断位置颠倒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3、纯合子(能稳定的遗传):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如Aa(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最简单鉴定基因型的办法)。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最快速鉴定基因型的办法) 6、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能够稳定遗传 ★7、孟德尔遗传规律(2个):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8、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9、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用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10、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用的科学方法:类比推理)

生物必修二概念总结

生物必修二概念总结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生物必修二概念总结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 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 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 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 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 卵细胞的形 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 极体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2遗传和进化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1、(理解)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种;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理解)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 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 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 1 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 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3、(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 ②解释: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 注意:杂交和自交可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验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4、 5、 型的概念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准确的含义:含有等位基因的个体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6、(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概念图汇编

细胞的多样性和統一性 1.1.2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第1章 走进细胞 概念图汇编 、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概念: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命系统及层 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细胞学说 次要概念: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拟核,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二、本章总概念图 * 生命系统 I I 基本的生伤系 细胞 系统 * I 其他生命系统 I 组织、器官、系症个悴、种群、 群落.牛态系统. * 擬念及意义 生物圈 I 主命系统的层次性 L A 主物圈到细胞k 第2节 1.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2.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1.1组成细胞的元素 I 肉眼观祭 I — 1器言水平 组织水平 a 胞水平 1 4 ★ —i —— 大童无秦 徽量元素 1 1维萨里 比夏 虎克和列艾虎1 施莱登和施1 1魏尔肖 组成细胞的元秦 根据在细胞 I 内的會量分 4 a 徴呗察 舞ki I 细胞学说&- 修正 细胞是一个耳机悴 主要:大量元素, 次要:斐林试剂,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重元素 1 V * ' £ 微霾元素 三、各节子概念图: 芮家 细胞是一亍相对独立的单位 「 ti □ N P S K Ca Mg Y Fe 屜 Zn Cu B Mo 新?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 、本章 核心概念: 微量元素,最基本的元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核苷酸,糖 类,脂质,结合水,自由水,无机盐 双缩脲试剂,肽键,二肽,多肽,氨基,羧基,生物大分子,单 体,多聚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组啟细胞的分子 4^ 组成细胞的化合朗 g 机化合物I I 无机化合物 ft 基本 元素 基本 元素 主要 元盍 生命活酢所 :&需的元素 2.1.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r 穂类 1 主婪 的能 源物 质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脂质 I I 蛋白质 JEZ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一蛋白质 重S 生命 的有 活动 信息 机化 的主 的携 合物 宴承 带 S 担肴 I 生 命 之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讲义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参考答案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三维设计第86页)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待测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分离定律 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5、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三维设计第91页)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F1 (YyRr)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YyRr自交产生的F2共有9种基因型,单杂合子占比为8/16,单显性状占比为6/16。 6、常见组合问题(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方法:都可以简化为用分离定理来解决,即先求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最后把结果相乘,即进行组合,因此,要熟记分离定理的6种杂交结果)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2×2=8种 (2)基因型种类数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种类数为多少?3×2×3=18种(3)表现型种类数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型种类数为多少?2×2×2=8种(4)求解比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占比为多少?1/2×1/2×1/2=1/8 7、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P F1 F2 ×♀♂ 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 8、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即一个着丝点就代表一条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配对的一对染色体(有丝分裂中也有同源染色体),其特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四分体指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9、交叉互换:在四分体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 部分片段。 10、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 目减半(发生的时期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分裂。 11、减数分裂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场所:雄性在睾丸中,雌性在卵巢中。 过程:(必修二教材第16-20页)(三维设计第78-79页) 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作者:————————————————————————————————日期: 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 (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2)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体会孟德尔对杂交实验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 (3)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多种渠道,收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教学重点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4.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 (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 (2)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 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 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 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 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 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 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 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的相同位置上)。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完整版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交,反交,杂交,自交,F1,F2,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 次要: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假说-演绎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精子,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次要:睾丸,卵巢,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联会,四分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DNA半保留复制,基因,遗传信息,遗传效应,肺炎双球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次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解旋,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1.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3.3.1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3.3.2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4章基因的表达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生物的性状??? 次要: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密码子,反密码子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略)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生物的变异,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 次要:重复,缺失,倒位,易位,二倍体,多倍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郑州一中 1106班高唱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P5)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 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RNA病毒有: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烟草花叶病 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P8)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 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 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 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及发菜)、细菌(如 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磨菇 等食用菌)等。 蓝藻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但也有硝化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是自养型生物。(P9)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罗伯特。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活细胞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1、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 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这一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 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萨顿的假说方法:类比推理法 内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染色体携带着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3】摩尔根的实验选材:果蝇 1、繁殖快,周期短 2、易饲养 3、成本低 4、多对相对性状 5、染色体少,便于观察 6、后代数量多【4】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概念 1、有性别的生物(不包括雌雄同体) 2、雌雄同体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3、XY型ZW型ZO型 4、方式多种,性染色体决定只是一种方式 二、规律总结 【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判别方法 方法一: 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减Ⅱ 二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减Ⅰ, 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方法二: 前期→有无四分体无→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是→有丝分裂;否→减Ⅱ 有→减Ⅰ 中期→谁排列在赤道板上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两侧→减Ⅰ 无配对现象→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是→有丝分裂;否→减Ⅱ 后期→有无染色单体有→减Ⅰ 无→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否→减Ⅱ;是→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数目变化的曲线模型 【3】伴性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 1、伴Y遗传“男全病,女全正”“父传子,子 传孙” 2、伴X显性遗传 ①连续遗传②女多男少③男病,其母、女病④女正, 其父、子正 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伴X隐性遗传 ①隔代交叉遗传②男多女少③女病,其父、子病④男正,其母、女正 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果蝇的白眼遗传 【4】人类遗传图谱分析 1、(1)在已确定隐性遗传病的系谱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一定为常隐 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一定为常隐 (2)在已确定显性遗传病的系谱中父亲患病,女儿正常,一定为常显 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一定是常显 2、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表现形式 【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显性性状】: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正交】:用性状A做母本 【反交】:用性状A的相对性状a做母本 (豌豆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F1只表现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目比例大致是3:1) (注:正反交的结果一般不同,因为受精卵核内的DNA虽然由父本和母本共同决定,但受精卵细胞质内的DNA是由母本决定的) 【杂交】: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表现隐性 性状的个体自交一定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右图为杂交与自交的遗传图解标准格式) 遗传图解书写要点: ①左侧要写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配子 ②亲本基因型上方和子代基因型下方要写表现型 ③亲本基因型左侧或右侧要写♂和♀(此图没有) ④要写出所有配子的基因型 ⑤杂交符号为“?”,自交符号为“?” ⑥若产生多种表现型的子代,应在表现型下方写上比例。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 (F1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带有A,一种带有a。两种配子 数目相等,比例必为1:1) 【人工去雄】:在花粉尚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用镊子除去全部雄蕊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如:A与a互为等位基因) 【配子】:生殖细胞(每个配子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如:AB、Ab、aB、ab) (孟德尔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不产生配子) 【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aa) 常考概念:稳定遗传——纯合子(不需显性) 【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如:AABb、Aabb)(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基因型是Cc或CC的个体开紫花,基因型是cc的个体开白花) 【分离定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显性的相对性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生物界中完全显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特点:表现性直接反映基因型,F2的表现型比例与其基因型比例完全一致) 【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如:人的ABO血型中,IA与IB为共显性,但IA、IB对i为完全显性) 经典例子:白牛和红牛交配,幼牛的毛若是粉褐色的,则为不完全显性;若既有红色的毛,又有白色的毛,则为共显性。 影响生物体表现型的因素:1、基因型(决定性因素)2、环境条件(分为生物体内在环境和外界环境)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考判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生物必修2知识点框架图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本章总概念图: 二、各节子概念图: 5.1.1基因突变 5.1.2 基因重组

5.2 染色体变异 5.3 人类遗传病

四、染色体变异重难点解读 (一)染色体变异的种类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⑴缺失、⑵重复、⑶倒位、⑷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使性状的改变。如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两种类型: ⑴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人类的21三体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有3条造成的。 ⑵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如单倍体、多倍体的形成等。 (二)染色体组的概念及判断 1.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染色体。 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别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判断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三)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主要区别 1.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不管它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如蜜蜂的雄蜂、普通小麦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等。 2.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蜜蜂的工蜂、果蝇、水稻等等。 区别的方法可简称为“二看法”:一看是由受精卵还是有配子发育成的,若是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二看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