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李殊娜

合集下载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容易导致静脉炎,给患儿带来不适和并发症。

为了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前期准备: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护理人员要认真分析新生儿的静脉状况,选择适当的部位进行留置。

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儿童的年龄、静脉的深浅、血管的通畅程度、肌肉层的情况等方面。

2. 保持术前无菌环境:在留置针前,护理人员要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措施,使用无菌手套、面罩、无菌巾等防护用品,以确保术中操作环境无菌。

3. 选择合适的留置静脉留置针:尽量选择软化头的留置静脉留置针,这样可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4. 注意握持和操作技巧:护理人员在留置静脉留置针时,要注意正确握持留置针,使其与皮肤垂直,稳定插入静脉。

要遵循缓慢插入原则,减少对静脉壁的损伤。

对于难以插入的情况,应及时更换操作者,以避免多次穿刺对静脉壁的伤害。

5. 留置静脉留置针后的处理:在留置针后,要及时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情况变化,注意静脉留置针的稳固性,避免在静脉留置针周围有摩擦和挤压的行为。

要保持留置针周围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

6. 术后监测与处理:对于已经留置针的新生儿,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儿童的体温、疼痛和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静脉炎的早期症状。

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红肿、硬结、疼痛和发热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护理人员的相关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几率。

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操作技术,注重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以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服务,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在新生儿经脐静脉或其他静脉通道插入留置针,用于输液,输血和静脉营养支持。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也会增加新生儿患静脉炎的风险。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情况,可以导致疼痛、发红、肿胀和感染等并发症。

为了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以下为一些护理干预的建议。

1. 保持留置针清洁:护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留置针插入点,确保周围无红肿、渗液及感染迹象。

每天至少清洁留置针插入点,应用洗消液或清洁透明敷料,定期更换敷料。

2. 规范插入操作:护理人员在插入留置针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持操作环境清洁,并采取无菌技术。

选择合适大小的留置针,减小静脉损伤的风险。

3. 定期检查留置针: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留置针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包括确认输注通道畅通,注射液体回馈正常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如更换留置针。

4. 留置针维护:护理人员应确保留置针保持稳固,适当固定被留置在婴儿身体上的部分。

避免留置针被牵拉、摇晃或碰撞。

5. 注意手卫生:护理人员在处理留置针时应做好手卫生措施,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洗手消毒液进行洗手,并戴上手套。

防止细菌感染。

6. 留意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情况,及时观察是否有静脉炎的症状,如发红、肿胀、疼痛等。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密切注意留置针的准备、插入、维护和管理。

合理使用留置针,规范操作,保持清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并发症,这些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

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也是预防并管理新生儿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措施,用于输液、给药、采集血样等。

然而,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也会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给新生儿带来一定的风险。

因此,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洗手消毒护士在插入或更换新生儿的静脉留置针前,必须正确洗手并进行手部消毒。

手部消毒应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消毒液要充分覆盖手部,并保持15秒以上时间,确保消毒充分。

另外,在洗手后,应避免接触到不洁的物品。

二、正确选择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选择要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为24号以下的细针,选择时应考虑新生儿的体型和皮肤的薄弱程度。

此外,护士在插入静脉留置针时,要确保插入针头的方向正确,并确保插入深度恰当。

三、保持静脉通畅插入静脉留置针后,要保持静脉通畅,避免出现凝血或漏液等情况。

护士应该注意定期检查静脉留置针的通畅性,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高度等参数,以保证输液的正常进行。

四、避免感染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也容易造成感染。

护士在留置针的使用全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柔软管路和消毒贴,并加强感染预防工作。

同时,护士应该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输液方案,并根据医嘱及时更换输液袋和输液针头等。

五、定期更换留置针静脉留置针对新生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更换留置针,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二次创伤。

护士应该根据医嘱和护理计划制定留置针更换方案,合理控制留置时间。

当留置时间超过72小时时,应定期更换留置针,避免造成静脉留置针导致的并发症。

六、加强家长教育患儿家长是患儿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留置针使用期间,要加强对家长的相关教育。

包括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留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并告知家长如果出现红肿、发热等不良现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护士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并注意进行风险评估,合理制定护理方案,提高留置针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用来输液、注射药物、采血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和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安全。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角度,探讨如何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一、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在给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之前,护士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

首先要评估患儿的基本情况,了解新生儿的身体状况、静脉情况、皮肤情况等,确保患儿具备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条件。

其次要评估患儿的疾病情况和需要进行的治疗,确定静脉留置针的目的和种类。

只有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和操作方法,降低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时,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操作环境的洁净和消毒。

护士要做好手部消毒,穿戴好手套和口罩,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操作过程中,还要随时检查操作环境和器械的无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因环境和器械污染引起的问题。

只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能杜绝操作感染,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

三、定期更换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长时间留置是导致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士应该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避免留置针在患儿体内长时间滞留。

一般来说,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一旦超过留置时间就应该及时更换。

在更换留置针时,护士要做好防感染措施,确保操作的无菌性,并且及时观察留置针留置后的情况,随时了解患儿的情况变化。

四、保持留置部位的清洁静脉留置部位周围的清洁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该定期清洁留置部位,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局部感染的发生。

在清洁留置部位时,要使用无菌药水和纱布,轻柔擦拭留置部位,避免刺激和破坏患儿的皮肤。

护士还应该观察留置部位的变化,随时发现局部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在新生儿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静脉留置针可以方便给予新生儿输液、静脉引流等治疗措施。

静脉留置针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内皮破坏,导致血栓形成和感染,严重时可能造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成为了护理工作者在新生儿护理中需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在护理干预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和实施步骤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对于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重点探讨风险因素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步骤、护理效果评价和护理注意事项,希望能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意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静脉炎不仅会增加患儿疾病的痛苦,还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如何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生儿的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问题的存在,既涉及到医疗质量和安全,也关乎患儿的生命健康。

静脉留置针是治疗和护理新生儿时常用的医疗手段,但其不当使用或护理不到位可能会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疗效和康复。

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风险,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效果,是当今新生儿护理工作中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规范实施步骤,科学评价护理效果,以及注意护理细节和个性化需求,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2. 正文2.1 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分析是预防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关键步骤。

新生儿自身特点是导致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是常见的医疗操作,在新生儿护理中经常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输血等治疗。

静脉留置针使用不当或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对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可以降低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选择干燥、清洁、光滑的皮肤部位,避免选择皱褶多、肌肉丰富或活动频繁的部位。

同时应避免紧贴关节、用力活动部位留置针,以免因超过部位的活动幅度引起针头移位或者伤害血管。

留置针应远离静脉瘤、血栓、特殊病变的部位,避免对已存在的病变引起二次损伤。

二、严格消毒操作留置前应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遵循“三消”原则(手消毒、环境消毒、器械消毒),使用消毒覆盖的器材,减少留置针穿透后的细菌感染,避免感染引起发热、红肿等症状。

在留置针头周围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密闭包扎,预防继发感染。

保持静脉留置针处皮肤干燥,避免因潮湿引起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的机会。

三、定时更换留置针留置针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不超过72小时为宜。

时间一长,机会会使细菌渗入静脉通道,引起继发感染。

在留置针后的24小时内,应进行更换留置针,并且每日对留置针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细菌感染。

四、留置针护理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过程中,需对留置针进行严密监测,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针头的位置、嵌管深度及固定情况,及时发现针头移位或脱出。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留置针的位置,避免造成静脉扭曲或漏血。

五、遵循护士操作规范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应由专业护士进行,操作前应认真检查患儿手部、静脉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避免对患儿造成伤害。

在留置针前,进行适当的固定,避免因活动引起针头脱出或者移位。

操作过程中,要遵守严格的操作流程,避免污染留置针、感染患儿。

六、提高家属的协助护理能力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家属的协助也非常重要。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是一种常见并且重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留置
静脉导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风险。

护理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穿戴无菌固定膜等。

应选择合适的留
置针大小,适应新生儿的体型和需求,并正确插入静脉以避免过度深入或穿破静脉壁。

留置针插入后,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留置针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并记录相关信息。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拔除留置针、
给予冷敷等。

护理人员还应定期更换留置针,一般每3-4天更换一次。

更换留置针时,应先用无菌
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内的血块,然后重新插入新留置针。

这样可以避免因导管内血块引起的
感染风险。

护理人员还需注意留置针周围的皮肤护理。

应将留置针上的清洁胶带固定好,确保留
置针的稳固性和固定。

每天给留置针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洁,保持干燥和清洁。

如果皮肤有
红肿、糜烂或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护理人员还可以采取其他辅助措施来降低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风险。

应避免多次留置
针插入同一侧静脉,而是尝试在不同的静脉部位轮换插入。

给予合适的抗生素预防静脉炎
的发生,但必须注意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通过正确的操作、持续的观察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
脉炎的发生风险。

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新生儿的静脉留置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静脉留置针,如呼吸机治疗、化验、用药等。

静脉留置针固定在血管内,容易导致静脉炎,给患儿带来不良影响。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一、正确操作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干预1.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正确选择静脉留置部位是避免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优先选择不经常活动的部位,避免关节活动干扰导管。

静脉留置部位皮肤应无破损、无皮疹,避免使用肢体伸屈部位。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操作静脉留置针过程中,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操作前必须洗手、佩戴洁净手套,并做好手部消毒。

使用无菌敷料和消毒液清洁留置部位,减少感染的机会。

3.留置针插入及固定:留置针插入时,应注意操作轻柔,并保持稳定。

插入深度适中,避免过深或过浅。

固定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皮肤胶带固定或纱布固定,并保持留置针与周围组织的相对位置不变。

4.定期更换:定期更换留置针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留置针的更换时间为48小时一次。

留置针需要更换时,护士应立即更换,并及时消毒、覆盖留置部位。

二、保持留置部位清洁的护理干预1.每日观察:每日观察留置部位,检查是否有红肿、硬结、渗液、温度升高等异常情况。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定时清洁:定时清洁留置部位是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清洁前要做好手部消毒,使用无菌棉球蘸取消毒液轻轻擦拭,由上至下、由内向外进行清洁,避免重复使用棉球和消毒液。

三、加强患者观察的护理干预1.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皮肤颜色等。

及时发现患儿出现异常生命体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密切监测炎症指标: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早期表现可能不明显,所以需要密切监测炎症指标。

定期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及时发现静脉炎的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李殊娜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问题控制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以2017年8月—9月期间收治的86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新生儿为研究
对象,将护理干预前后的两组患儿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比较护理
干预前后静脉炎发生率。

结果: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率 2.36%(1/43)低于对照组16.28%(7/4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
干预措施应用下,对静脉炎发生率的控制可起到显著作用,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
进行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301-02
静脉炎问题是当前新生儿护理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新生儿外周静脉细、
不充盈,静脉穿刺时难度高,尽管静脉留置针应用为最佳穿刺方式,但其带来的
静脉炎问题也极为突出,要求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9月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液新生儿86例,其中2017年8月43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日龄8~28天,平均(12.5±2.5)天。

2017年9月收治的43例新生儿纳入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日龄2~
28天,平均(14.5±2.5)天。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基线资料上
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穿刺方法两组新生儿穿刺中均以其自身所需药量为依据,并结合血管
受药物的刺激影响,艾贝尔正压留置针,选择合适的静脉,做好消毒工作后,将护
针帽摘除并活动针芯,将穿刺位置皮肤绑紧后进针,见回血后控制进针角度与深度,送入外套管,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用3M敷贴固定,便可进行药液输入[1]。

1.2.2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过程:(1)穿刺部
位的合理选择,以上肢静脉、头皮静脉为最佳选择,若输入的药液有较高浓度与
较大刺激性,穿刺部位则选择粗大血管;(2)护理操作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中
应注意无菌操作,若穿刺失败,应重新进行合适血管的选择[2]。

如输入高渗液体,应注意静脉通道的畅通,切忌出现连续输入高渗液体情况;(3)做好预防干预,首选热敷,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流速、降低神经兴奋性,也可选择水胶体敷料进行覆盖;(4)选择合适的封管技术,使用预冲式冲
洗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动作轻柔,以避免刺激新生儿导致哭闹;(5)加
强综合管理,包括严格消毒、妥善固定等,留置后粘贴3M敷料,需确保不卷边、不留气泡;(6)加强静脉炎的鉴别发现,除采用肉眼观察法外,还需重视新生
儿异常哭闹、皱眉、翻身、触碰导管行为,一旦出现皮肤血管异常,立即拔除,
消毒处理[3];(7)在患处涂抹喜辽妥。

1.3 观察指标
静脉炎发生等级,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标准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由WPS xls数据表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处理,通过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由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36%(1/43)明
显低于对照组16.28%(7/43),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讨论
3.1 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
新生儿静脉炎发生原因:(1)穿刺部位不合理,如穿刺点在关节部位,关节频繁活动,
血管内膜受到损伤与刺激,或穿刺点在下肢静脉处,血流速度缓慢,容易产生药物滞留情况,这些部位留置静脉针,成为栓塞、静脉炎出现的主要原因;(2)消毒不当,如对穿刺点未
做好皮肤消毒工作,且留置针针柄部分被护理人员接触,造成细菌侵入,带来静脉炎问题;(3)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首次穿刺未成功时,仍对同一位置进行重新穿刺,可能有病原菌
被带入其中,引起静脉炎;(4)长时间留置,留置针的滞留也是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5)留置针贴膜问题,如过于潮湿或松脱,可能刺激皮肤,引发静脉炎;(6)输液问题,
如输注的为高渗液体,可能对静脉细胞造成影响,因血管痉挛或受损而导致静脉炎产生[3-4]。

3.2 护理干预应用于静脉炎控制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应用下取得的效
果较为显著。

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新生儿实际情况,对静脉炎问题给予足
够重视,掌握护理干预要点,如在穿刺部位上合理选择、严格无菌操作等。

对于发生静脉炎
的患儿,也需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患处湿敷、涂抹喜辽妥等。

为提升护理干预效果,科室可适时组织开展培训考核活动,将静脉留置针输液、静脉炎以及相关的护理常识作为培
训主要内容,并适时考核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护理操作等,以此达到静脉炎控制目标[4-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对静脉留置针下静脉炎发生率的控制可起到明显效果,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江燕.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5,15(83):173-174.
[2]柴建华,常洪美,罗杨,等.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
志,2015,32(02):148-150.
[3]卢官明,左加阔.基于不相关局部敏感鉴别分析的新生儿疼痛表情识别[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2):54-55.
[4]何秀菊.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
(2):230-231.
[5]梁久娟,荣贺杰.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流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9):210-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