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法律问题探析

第一 , 委托物可 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委托人将 占有他
人的物 品出让 , 属于典型 的无权处 分 , 受让人 因不 知委托人 为无权处分人而依据 交易行 为取得该物 品, 为保护善意第三
权人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利 益保 护问题 , 是价值 的判断与选
择 。因为所有权人的利益是特定 的 , 但第三人 的利益是不特 定 的。第三人泛指一切从无权处分人 的手里取得物的人 , 是 所有要买东西的人 。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 , 比较所有权人 和 第 三人间利益 的大小 , 产生了善意取得 制度 , 就 即舍去所 有
有权 转移 的形式要求、 必须通过 交易行为等。善 意取得的法律 效果是 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 同时原权利人丧 失
财产所有权。 留置权适用善意取得要 区分不 同的情况。 [ 关键词 ] 善意取得 ; 构成要件 ; 法律效果 [ 中图分类号 ] 9 34 [ D2. 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1O (0 9 0 - lo 0 l0 — 2 3 2 o )6 00 一 2
不再 由受让人继受 , 受让人 受让 时知道存在负担 的除外 。同 时 ,原权利人与让与人之 间的法律关 系有 如下两种情况 : 一
又 有 特 别 的规 定 。
律取得 、 原始取得 , 为保护交易安全 、 作 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的
重要法律设计 , 善意取得制度有其产生的重要基础和严格 的
构成要件。
一
、
善意取得 制度产生的基础
财 产 所有 权 是 物 权 中最 基 本 的财 产 权 利 , 界 各 国都 对 世
1 动产 适用 善 意取 得 制 度 的 范 围 .
善意取得制度 是近代 以来 大陆法 系和英美法 系物权法 中的一项重要 制度 ,是 指无权处分人擅 自处分 他人 财产时 , 若受让人满足法律规定 条件 的 , 则取得该财产所有权 。善意 取得制度是民法中一项 历久弥新 的重要制度 , 善意取得是法
盗赃物及诈骗所得的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盗赃物及诈骗所得的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近现代各国法律上的通行规定,我国《物权法》在“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一章中也对其做了规定,将适用善意取得的客体扩大到动产和不动产。
但对于盗赃物以及诈骗所得的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国《物权法》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下就这两类财产是否适用取得制度,作简单的分析。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占有的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系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的法律制度。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让与人必须是无权处分的动产占有人或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
受让人善意的前提是,让与人必须是无权处分的动产占有人或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
只有当财产具有这种权利外观时,受让人才可能基于对此外观的信任而取得财产。
否则,受让人就不存在善意的基础。
2、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对价。
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所以只有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存在交易行为时才存在善意取得的问题。
依《物权法》第106 条中关于“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的规定,善意取得不仅应基于有偿的交易行为,而且应当以合理的对价为其成立条件。
以赠与、继承等方式无偿取得财产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易,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虽为有偿行为但以明显的低价转让财产的,则不能判定第三人系善意,故同样不能构成善意取得。
3、受让人在受让财产时必须是善意的。
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在受让财产时是否善意直接决定着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让与人具备了享有权利的外观,但实际上让与人并非真正的权利人,即让与人无权处分财产,而受让人在受让财产时并不知道让与人是无权处分人。
认定善意的时间点以受让人受让财产时是否善意为准,受让财产后是否善意,在所不问。
认定善意的标准是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让与人无权处分且支付了合理的对价。
浅谈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

浅谈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作者:何田舒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7期摘要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了愈发重要的地位,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其中,关于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为一大热点。
本文拟从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正当性出发,结合多方观点和各方论据,分析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问题,并对我国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立法设想。
关键词善意取得盗赃物回复请求权作者简介:何田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9.355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颇有历史的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种类增多和流通速度加快的同时,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相应增加。
这使得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了愈发重要的地位。
尽管我国《物权法》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中第106条和107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围绕善意取得问题仍然还存有不少争议。
其中,关于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是一大关注热点。
笔者不揣浅陋,在学习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立法设想。
一、善意取得概述(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起源于日耳曼法,指无处分权人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如果受让人取得时出于善意,则其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
对于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法学界众说纷纭,但根据定义可概括为以下几项:1.存在经济利益、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独立的三方:真正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和善意受让人。
2.处分他人财产的转让人为无权处分人。
3.客体须是有形物。
4.受让人与转让人之间存在交易,且价格合理。
5.受让人取得财产是出于善意。
6.受让人完成取得权利的法定的公示方法。
(二)善意取得的正当性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和交换方式都大为增加,因此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善意取得制度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深受日耳曼法影响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探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

探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那对于如何保护受让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也可以在法律逐渐完善中再做调整②。
” 因为采取这种措施,才能使得刑事诉讼程序的更加顺利进行下去,做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
假若善意第三人依据法律条文能够收获原物的所有权,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使得受赃者钻法律漏洞,不承认自己为恶意取得,也将会使盗赃者更多的进行偷盗等违法活动,最终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
但是虽然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未制定于《物权法》中,但是立法者也确实正在深化对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对此,我国立法者在不同时期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1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在1998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中,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了对于恶意买受人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买家买来车辆时,如果司法机关认定该车辆为赃物,就要予以收缴。
只有在不知道是赃车时,即认定买受人为善意,则赃车归还于买受人。
该款并未提到说在司法机关发现赃车后应当归还原所有权人。
有的学者就据此认为在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③。
但该条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规定了对于机动车若被盗,司法机关要将车辆归还于善意第三人,而并未将机动车夸大到其它物品上去,因此,该条只能说是在原所有权人对于被盗、抢劫机动车时,以上三机关也同笔者在引言中所提案例一样,法官依旧先优先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规定表明了对于盗赃物,我国是曾规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
2.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一些学者认为,盗赃物不应当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
不管是从伦理、比较法还是公平的角度看,都以否定更为适合,从交易安全成本的角度考虑,则倾向于保护所有权人利益但却忽视了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动的安全④。
以上观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同样有所体现。
最高院曾发出规定认为对于一些赃款和赃物的追缴并不能只局限在本人身上,对于一些利用非法方式转移从而达到抵债目的的,司法机关向获得赃款赃物之人予以追缴。
浅谈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Hozii.Doc 《浅谈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摘要:,由此可见,善意取得包括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其他物权的取得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分说,该说认为应当对赃物
进一步依其性质区分为占有委托物或是占有脱离物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物者将其占有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受
让人,若受让人于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是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
所有权或是其他物权。
由此可见,善意取得包括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其他物权的取得两个方面
的内容。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规则,该制度目的在
于保护市场交易安全、维护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于保护善意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立法经
验来看对待赃物的做法也是不一致的,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区分说,该说认为应当对赃物进一步依其性质区分为占有委托物或是占有脱离物。
属于占
有脱离物的赃物指的是通过暴力或者秘密窃取等手段违背原权利人的意愿而取得的财物,不适
用善意取得,如盗窃、抢劫而来的赃物。
而对属于占有委托物的赃物即运用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原所有人自愿或者主动交出的财物,适用善意取得,如诈骗而来的赃物等。
.。
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在于保护交易安全,即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维护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两者关系及适用场景
盗赃物与善意取得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盗赃物在流转过程中可能涉及善意 取得问题。
在处理盗赃物案件时,需要综合考虑 善意取得制度的原则和规定,平衡各 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盗赃物被无权处分人转让给善意第 三人时,如果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 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该盗赃物的所有 权。
适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盗窃者将盗 赃物转让给不知情的购买者、销赃者 通过欺诈手段将盗赃物转让给善意第 三人等。
THANK YOU
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衔接
01 02 03
与物权法衔接
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权 法中,对于动产的所有权转移和善意取得都有明确规定。 因此,在处理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时,需要参考物权法的 相关规定。
与刑法衔接
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也与刑法密切相关。在刑法中,对于 盗窃、抢劫、诈骗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有明确的处罚规 定。在处理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时,需要考虑刑法对于相 关行为的认定和处理。
大陆法系国家
如德国、法国等,强调物 权法定原则,对盗赃物善 意取得制度有明确规定。
英美法系国家
如英国、美国等,注重交 易安全和便捷,对盗赃物 善意取得制度采取较为灵 活的态度。
国际公约和示范法
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 款转让公约》等,对跨国 交易中盗赃物善意取得问 题提供指导。
国内外制度差异分析
01
盗赃物的善意Leabharlann 得制度汇报人:XX 20XX-02-07
浅析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

应用法律的若 干问题 的解释》 规定: “ 行为人将财 物已用于 归还个 人欠款 、 货款或其他经济活动的 , 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 财物 而收取
属恶意取得 , 应当一律予以追缴 ; 如确属善意取得 , 则不再追缴 。 ” 三是没有 明确 , 但却体现 了对 购买盗赃 物的善 意买受人 的利 益给予保护的精神。如 1 9 9 8年 4月最高院《 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 案件 中涉及经济犯罪嫌 疑若干 问题 的规定》 规定: “ 单位直 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将单位进行走私和其他犯罪 活动所 得财物 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予 以销售 , 买主明知或 应当知道的 ,
浅析盗赃物 的善意取得 问题
何 静
( 广 西教 育 学 院政 治 经 济 系 5 3 0 0 2 3 )
【 摘 要】 盗赃物能否适 用善意取得制度, 我国《 物权法》 没有明确规 不同看法。简 而言之 , 有 三种观点 : 否定说 , 折 中说 , 肯定说 。 这三种学说 , 各有其道理 。首先 , 关 于盗赃物 的 内涵 , 目前并 没有一致的表述。物之所 以为赃物, 系 由其取得 方式 决定 的, 物得 因被走私 、 盗窃 、 抢夺 、 侵 占而 成 为 赃 物 。故 盗赃 物 指 的 是 通 过 盗 窃、 抢夺等非法手段所获得的财物 。而按其本身 的性质 , 可将之分 为两类 : 一 一 类 是 我 国法 律 禁 止 或 限制 在 市 场 上 流 通 之 物 , 如枪 支 、 毒品等 , 该类物 , 即使不是盗赃物 , 也不适用 于善意取得制度 ; 另 一 类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之物 , 该类物 , 即使足 盗赃物 , 并依法 不得
的 表现 , 也是其应有之意。
2 .Hale Waihona Puke 2符 合 民 法 的公 平原 则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法律规定或者制度安排,旨在保护购买者或者误取财物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善意地、诚实地取得该财物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理念是:为了维护社会交易秩序,应当鼓励诚实行为,奖励善意取得财物的行为者。
该制度在民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和促进交易活动的作用。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是“善意”。
善意意味着主体在取得财物时,是根据合法、合理和诚实的态度行动的,不知道财物存在的瑕疵或者权利瑕疵,也没有过错。
善意取得制度要求对于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善意取得者不会因为其取得财物的方式而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为善意取得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法律地位。
如果一个人是依法善意地取得他人的财物,那么他可以据此主张对该财物的所有权,且该所有权不容易被他人主张,即使原来的所有者后来发现了这个瑕疵,也难以取回财物。
这为善意取得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再次,善意取得制度有助于促进和保护经济活动的进行。
强调善意取得者的法律地位可以增加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信心,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交易活动。
因为善意取得者不会承担因他人过错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从而降低了交易的风险,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善意取得制度还有助于善意取得者和原有所有者之间的公平交易。
在一些情况下,原有所有者可能会因为疏忽或者其他原因而丢失其财物,或者未能及时行使其权利。
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使得善意取得者不需要承担原有所有者的过错或者疏忽造成的影响,保护了双方的交易纠纷不加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取得制度并非是无限度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对善意取得者的权益进行限制。
比如,在知道财物的取得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善意取得者是没有权利主张对该财物的所有权的。
同时,在一些特殊财物或者特殊交易中,法律也可以设立其他制约条款,以保护原有所有者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交易活动愈加频繁,实践中出现的当善意第三人取得盗赃物之后物的所有权归属该如何打算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说明。
关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法律制度引发广大学者们纷纷热议。
在我国《物权法》第107条中,立法者只制定了关于遗失物而无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
盗赃物应当怎样纳入善意取得制度中,学界众说纷坛,各国相关立法也不尽相同。
法律在此处的空缺对实际市场交易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且我国立法者对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采取回避的态度已不再适应我国愈加频繁的商品交易与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此为法律上的漏洞。
本篇文章将在《物权法》的基础上研究善意取得制度,通过探析赃物善意取得的相关制度,比较各国适用的不同法律,提出修改该法律制度的建议,弥补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空缺,完善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
关键词:盗赃物;善意取得;立法模式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f stolen goods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rading activities more frequently, Our law does not state thatwho can own the object after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get the stolen goods In practice.About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f stolen goods has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Article 107 of the Proper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stipulates the system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lost objects without stolen goods.How the stolen goods into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Academics say altar and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s not the same.The law can not play a very good protective effect with this vacancy on the actual market transactions.And the attitude of the legislators has an evasive attitude has no longer adapted to China's increasingly frequent commodity trade and th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This is a legal loophole.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erty Law.Through studying on the relevant system of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laws applicable to each country.Proposing amendments to the legal system can make up for our country on the theft of stolen goods acquisition system of legal vacancies and finally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Key words: Stolen goods;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legislative model.目录引言 (4)一.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规定及问题 (5)(一).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规定 (5)1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 (5)2.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 (5)3.不确定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6)(二)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 (6)1.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 (6)2.盗赃物的定义 (7)3.遗失物和盗赃物的区别 (7)(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 (8)二、各国学理界主要学说 (9)(一)否定说 (9)(二)肯定说 (9)(三)折衷说 (9)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完善 (10)(一)完善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 (10)(二)立法建议 (11)1.对盗赃物类推适用善意取得 (11)2.原权利人回复请求权时间的设定 (12)3.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特殊规定 (12)结语 (14)参考文献 (1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立法者对盗赃物是否应当适用善意取得从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态度,致使在实践的司法案例中出现了不少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宗关于盗赃物转让后原所有权人起诉受让人的民事案件。
事因原告重庆市大足区远奎机械配件厂法定代表人杨某雇佣了自己的妻弟王仕湧为其看厂,平时在该厂从事守厂、发货、购货等工作。
之后王仕湧瞒着杨某将其厂内货物钢管18540千克、扣件8088套卖给了不知情的被告刘良彬。
刘良彬在案件发生后将货物转让给了第三人。
事发后,王仕湧因犯盗窃罪、合同诈骗罪被大足区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同时判决责令王仕湧按鉴定价值退赔被害人杨宗碧被盗损失128238.65元。
原告诉请法院判决刘良彬返还其受让的钢管18540千克和扣件8088套;若不能返还,则赔偿杨宗碧59548.71元。
法院在综合了多种事实因素情况下发挥自由裁量权判决驳回原告诉请刘良彬返还受让物的诉讼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选择了首先保护第三方的权益。
他认为,即使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同样适合于盗赃物,但是由于盗赃物与遗失物它们二者的本质特性都是非因所有权人原因而最终使得其丧失了所有权,那么根据民法中的公平原则,人不应当承担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责任。
这就不同于委托物,它是所有权人将自己的所有物请求他人代为保管并且占有,这就说明委托人在主观上有委托不当的过失,则相应的就应当承担责任。
而盗赃物同遗失物一样都是原所有权人并无主观过错而使得丧失占有,那么该案中法官就有依据,根据具体案件的实施情况,判决所有权归善意第三人。
作为“占有脱离物”其中之一的盗赃物在善意取得上是否同样地能够适用,学界有不同观点。
有一个观点认定《物权法》确认了将盗赃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也有观点认为《物权法》没有明确否认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①。
由于《物权法》中并未持明确态度,别的法官在面对这类案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
所以,我国在面对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时需要有相关法律条文来厘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规定及问题(一).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规定《物权法》第107条中只限定了遗失物的善意取得但不触及被盗物品。
立法机关对这样设定的原因作出了相关解释,即立法者认为对被盗、被抢的财物,主要是通过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缴后退还给原所有权人。
那对于如何保护受让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也可以在法律逐渐完善中再做调整②。
”因为采取这种措施,才能使得刑事诉讼程序的更加顺利进行下去,做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
假若善意第三人依据法律条文能够收获原物的所有权,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使得受赃者钻法律漏洞,不承认自己为恶意取得,也将会使盗赃者更多的进行偷盗等违法活动,最终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
但是虽然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未制定于《物权法》中,但是立法者也确实正在深化对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对此,我国立法者在不同时期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1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在1998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中,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了对于恶意买受人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买家买来车辆时,如果司法机关认定该车辆为赃物,就要予以收缴。
只有在不知道是赃车时,即认定买受人为善意,则赃车归还于买受人。
该款并未提到说在司法机关发现赃车后应当归还原所有权人。
有的学者就据此认为在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③。
但该条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规定了对于机动车若被盗,司法机关要将车辆归还于善意第三人,而并未将机动车夸大到其它物品上去,因此,该条只能说是在原所有权人对于被盗、抢劫机动车时,以上三机关也同笔者在引言中所提案例一样,法官依旧先优先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规定表明了对于盗赃物,我国是曾规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
2.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一些学者认为,盗赃物不应当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
不管是从伦理、比较法还是公平的角度看,都以否定更为适合,从交易安全成本的角度考虑,则倾向于保护所有权人利益但却忽视了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动的安全④。
以上观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同样有所体现。
最高院曾发出规定认为对于一些赃款和赃物的追缴并不能只局限在犯罪分子本人身上,对于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方式转移从而达到抵债目的的,司法机关向获得赃款赃物之人予以追缴。
这体现了最高院对于犯罪分子诈骗得来的赃款,无论赃款和债券在罪犯还是善意第三人的手中,都应当通过刑事司法程序予以追缴而不能归还第三人。
3.不确定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我国法律曾出现过对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模糊态度,即不能够让人确定是否适用。
当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倘若是从市场、商店等通过合法方式买来的,应当认定已经获得所有权。
但当失主同意支付价金要回原物时,则应当准许。
如果不知情的买主获得的赃物,如果不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则不能取得所有权。
那么其所受的损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失主和不知情的买主共同分担⑤。
这个规定了并不明确说明盗赃物经转让后最终的归属,原所有权人可以要回其所有物,但是对于善意第三人用合法的方式支付了对价的情形时,原所有权人需要支付价金,才能获得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