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刘兴鹏: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THE SURFACE ECG POSITION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OUTFLOW TRACT关键字: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2013-10-0914: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
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
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95%。
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消融靶点的位置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次数,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体表心电图是由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的二次投影而形成,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首先投影至一平面,形成平面除极向量环,再次投影至某一个心电图导联,形成这一导联的心电图波形。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
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一、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占所有流出道起源的70%左右,体表心电图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
aVL导联以负向波为主,胸导联一般移行在V3导联或以后。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及治疗

15
(2)AMI发生室早的机制
早期:损伤电流有关 数小时后:以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自律性增高)为主。 数天、数周后:主要是折返机制
(3)AMI患者病死率与分级的关系
①一级报告AMI后室早>10次/小时者猝死率是无室早者早搏的临床意义及治疗
16
②Anderson、Bpis报道:24小时心电图无成对和/或 无成串室早者病死率为4%和4.3%;有1—10次成对和 /或成串室早病死率达9.9%和9.5%;>10次/小时病死 率分别为22.2%和14.8%
11
1、对Lown分级的评价与争论
认为分级越高,预后越差,猝死机会越多,也有很 多研究认为不足之处:
(1)将室早的频率指标(0—2级)和复杂指标 (3—5级)混在一起进行分级,如以室早的最高级 别为其结果时,又容易低估频率对预后的影响。
(2)对30次/小时的频率。Mukharji对AMI后猝死 危险因素2年随访结果室早≥10次/小时是AMI患者 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及治疗
46
(二)器质性室早的基本条件 亦称病理性室早或具有临 床意义的室早。
室早多见于器质性因素所致。
1、同时存在心脏病的临床依据,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等。 2、伴有基础心电图异常,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 肥厚或其它严重的器质性心律失常等。 3、室早呈“病理性”改变 如梗死性室早(室早呈qR、 QR或Qr型,ST段弓背样抬高,T波对称倒置或直立);肌 性室性早搏,QRS畸形增宽≥0.16s。 4、伴发长QT综合征时的室早
8、器质性早搏具有病理基础,它可发生室速、室颤,故 应认为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恶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及治疗
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全科医学(中级)专业知识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全科医学(中级)专业知识专项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患者,女性,29岁。
上呼吸道感染后12日出现颜面及下肢水肿。
查体:BP 142/94mmHg,右肾区稍有压痛。
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血红蛋白1OOg/L,血肌酐150umol/L。
此时对诊断最有帮助的检查是A.静脉肾盂造影B.逆行尿路造影C.肾活检术D.血清IgA测定E.血清补体测定2.通过上述积极治疗,效果仍不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下列哪项并发症可除外A.A.心肌梗死B.肺性脑病C.休克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E.消化道出血3.一般认为在服毒后多长时间内洗胃最佳A.A.0~1hB.1~3hC.4~6hD.6~12hE.12~24h4.以下哪项不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A.昏迷B.口唇黏膜呈樱桃红色C.抽搐D.呼吸困难E.贫血5.髋关节后脱位表现A.屈曲、内收畸形B.屈曲、内收、内旋畸形C.外旋、缩短畸形D.屈曲、内旋畸形E.屈曲、外展、外旋畸形6.以下哪一种症状不属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症状A.排尿迟缓B.尿急C.尿后滴沥D.射程变短E.尿线细而无力7.尿毒症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
A.心血管系统症状B.胃肠道症状C.血液系统症状D.神经精神和肌肉系统症状8.男性,67岁,近两年来出现讲话时突然沉默不语,约两小时后转为正常,有时出现视幻觉。
近一年来出现双手抖动,查双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
最可能的诊断是A.Alzheimer病B.帕金森病C.帕金森综合征D.血管性痴呆E.路易体痴呆9.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左侧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无消瘦、盗汗及发热,胸腹部CT均无异常。
主要治疗是A.化疗B.手术切除C.生物治疗D.放疗E.造血干细胞移植10.直肠指诊扪到肠壁有硬块,指套染有脓血,应考虑A.直肠癌B.直肠息肉C.肛瘘D.内痔E.外痔11.患者,男,76岁。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十)--早搏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十)--早搏李世锋;李中健;申继红;李帅兵;刘儒【摘要】为帮助全科医生、基层医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科研能力,本刊特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的李中健教授撰写了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该讲座共分26讲,内容涵盖了心电图学的各方面知识,重点阐述和分析了临床经常遇到的异常心电图特征,并注重心电图与临床工作的结合。
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循序渐进,重难点突出,易懂易记,不仅适用于全科医生、基层医生,也适用于心电工作者、心内科专科医生、医学生及护理人员等。
本刊将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4页(P1204-1207)【关键词】早搏;心电描记术【作者】李世锋;李中健;申继红;李帅兵;刘儒【作者单位】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450014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04.411 概述早搏又名期前收缩,也称过早搏动、期外收缩,是提前出现的异位搏动,其后常伴随一个较基本心动周期更长的间歇。
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绝大多数为功能性原因,约10%为器质性心脏病变。
依据异位搏动起源部位不同,早搏可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四种,其中室性最常见,房性次之,交界性少见,窦性罕见。
各类型早搏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
2 发生机制(1)自律性增高:心肌的局部存在一个兴奋性增高的异位起搏点,这个异位起搏点在某种因素的诱发下,主动地发放激动,使心房或心室发生提前搏动。
(2)折返激动:窦性冲动下传时,一部分心肌尚处于相对不应期,而当其余部位的心肌激动已完毕,激动再传至这部分心肌时,可使这部分心肌产生一次提前搏动。
2019年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练习题(一)

更多2019年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练习题点击这里(公众号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51.直接引起心脏后负荷加重的瓣膜病为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主动脉瓣狭窄C.二尖瓣狭窄D.二尖瓣关闭不全E.三尖瓣关闭不全52.提示左心室功能衰竭的是下列哪项A.水冲脉B.交替脉C.脉搏短绌D.奇脉E.脉细速无力53.关于高血压的治疗,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低度危险组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3~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B.中度危险组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C.高度危险组必须药物治疗D.非药物治疗仅适用于1级高血压患者E.极高危险组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54.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C.淋球菌D.流感杆菌E.A族链球菌55.确诊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检查A.X线检查左室增大B.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C.运动试验阳性D.选择性冠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E.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运动减弱56.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最典型的症状是A.缺血性溃疡B.静息痛C.下肢水肿D.间歇性跛行E.皮肤颜色变暗57.男性,62岁。
因剧烈胸痛2小时来院急诊。
心电图示V1~V3有异常Q波,ST段弓背抬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这是由于下列哪支血管阻塞所致A.右冠状动脉阻塞B.冠状动脉窦阻塞C.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E.左冠状动脉主干阻塞58.心室的后负荷在无主动脉瓣狭窄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A.主动脉反应性B.血液黏度C.外周血管阻力D.动脉内容量E.血液儿茶酚胺水平59.电复律的绝对适应证是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B.心房颤动C.心房扑动D.心室颤动E.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房颤动60.胺碘酮的主要电生理作用是A.抑制钠内流C.促进钾内流D.兴奋迷走神经E.延长动作电位时间61.患者,男,25岁。
常于用力后感心前区闷痛、气短、立位头晕,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听到4/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电图Ⅱ、Ⅲ、aVF、V1~V2导联可见深而窄的异常Q波,最可能的诊断是A.冠心病心绞痛B.肺动脉狭窄C.主动脉狭窄D.室间隔缺损E.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62.可以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病死率的药物是A.洋地黄类B.利尿剂C.ACEID.硝酸酯类E.肼苯哒嗪63.女,3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2年,以后反复发生胸闷气短,有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11

临床心电图诊断重点一、心电图各波段主要意义1、P波正常:宽度< 0.11s 、振幅<。
如宽度> 0.11s 伴明显切迹,切迹间距≥,表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如振幅≥0.25mV,呈尖峰型,表示右心房大。
2、 P -R(P-Q)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心率正常成年人,应在0.12 ~0.20s 之间,高出最高值时,称P-R间期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1 时间:正常成人0.06 ~0.10s 、儿童 0.04 ~0.08s, 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振幅: RaVR<,高出可能为右室肥大;RaVL<、RaVF<,高出提示左室肥大, 6 个肢导联电压绝对值均<或每个胸导联电压绝对值均<,称低电压,常有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等,偶见于正常人。
3 Q 波:除 aVR导联可 QS或 Qr 外,其他导联振幅不得高出同导联R波的 1/4 ,时间< 0.04s ,无切迹。
V 1V2不应有 q 波, V3很稀有 q 波, 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 波,高出正常范围的Q波称异常 Q波,常备见于心肌拥塞等。
4、S-T段任何导联下移应<,若高出提示心肌缺血或劳损,上抬V1~3应<、其他应<,高出提示急性心肌拥塞、急性心包炎等。
5、 T波T 波方向常和 QRS主波方向一致,在 R波为主的导联中, 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R波的 1/10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有于心肌缺血、低血钾,巨大高耸T 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拥塞、高血钾等(轻度增高多无临床意义)。
6、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有关(详尽应查表),Q-T 间期延长常有于心肌缺血,损害心脏肥大或低血钙等,伴 T 波异常时可出现极为严重的心律失态。
7、U波在 T 波后 0.02 ~0.04s 可出现,一般在胸导联(特别V3)较清楚,可达0.2 -0.3mV,明显增高常有于低血钾,倒置可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或运动测试时。
二、常居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特色1、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必备条件)RV5>或女性 RV5+SV1>、男性RV5+SV1>。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一. 心肌梗塞1.基本图形:a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
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
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
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前侧壁V5—V7 Ⅰ avL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 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P’-R间期≥0.12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0.12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临床各系统鉴别诊断模板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游膜病)的鉴别诊断1、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一开始即出现剧烈的、撕裂样、进行性、下行性(向背、腹、腰或下肢放射)胸痛并达高峰,两上肢血压和脉搏有明显差别,发作时有休克表现但血压仍正常或偏高。
可突然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
心电图无AMI表现:且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
二维超声心动示主动脉根部扩张,壁增厚,可见分离的内膜摆动;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阴影进行性加宽;胸主动脉CTA可显示主动脉夹层。
2、肺栓寨: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休克表现。
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衰等表现。
心电图出现特征性改变,如窦性心动过速,I导联s波S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常有低氧血症,肺动脉CTA 可检出肺动脉大分支血管的栓塞。
3、风湿性心脏病;多发于青壮年,有链球菌感染病史,常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
心脏听诊可闻及三级以上器质性杂音,心脏彩超有助于诊断。
肺源性心脏病:有慢性气管炎病史,常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
双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于剑下明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4、扩张性心肌病:有胸闷、气急等不适,劳力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甚至端坐呼吸、浮肿、肝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多合并各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寒、或猝死,查体见心脏扩大,可闻及第三、四心音呈奔马律。
超声见心腔扩大,室壁薄,室璧运动减弱,EF 值降低,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有助于诊断。
5、急性心包炎:见于青壮年,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胸前区疼痛。
疼痛因呼吸、咳嗽加重,疼痛常多与发热同时出现,起病早期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无异常Q波,除aVR 导联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
高血压鉴别诊断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降压药物效果欠佳,高血压伴有低血钾,肾上腺彩超及肾上腺CT 可见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右束支性早搏
早搏起自右束支,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一)心电图特征 室性早搏呈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①I、aVL、V5、V6呈单向宽大R波;V1、V2呈QS或rS型,其r小于窦 性r波。②额面QRS电轴小于110°。③早搏起自右束支近端者,QRS时间可小于120ms,发自远端者,QRS 时间≥120ms。 (二)发生机制 右束支发出的早搏激动,具有双向传导性能:一方面循右束支下传,最先引起右束支及右室除极,起始QRS向 量向右向前;另一方面逆行上传至希氏束再沿左束支下传引起左室除极,因左束支除极较晚,最大QRS向量指 向后方,整个QRS环投影在V1、V2导联负侧形成以S波为主的rS及QS型,QRS环全部投影在V5、V6导联轴正 侧,形成单向宽大R波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三)心电图诊断 诊断依据:①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②额面QRS电轴正常或左偏。 (四)临床意义 右束支性早搏发生率占21.54%。此型早搏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三)心电图诊断
目前心电图学专著中制定的室性早搏诊断标准,不 适合于室间隔早搏的诊断。主要诊断依据: ①基本心律室内传导正常时,室性早搏波形与同导 联室上型QRS—T波形基本相同。 ②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时,下传QRS宽大畸形, 而室性早搏波形接近正常。 ③过早发生的QRS之前无相关的心房波。
(四)与交界性早搏鉴别诊断
八、左室后壁肌性早搏
(一)心电图特征 ①V1~V6导联或V5导联室性QRS主波向上呈R或Rs型;②肢体导联:室性早搏起自前上部,II、III、aVF主波 向上;发自前下部,II、III、aVF主波向下。 (二)发生机制 发自左室后壁的早搏,引起心室除极的最大向量由后指向前方,投影在V1~V5导联轴正侧,形成以R波为主的 QRS波群。若激动起源于心室后上部,产生的最大QRS向量指向下方,投影在II、III、aVF导联轴正侧,形成 以R波为主的QRS波群;若是起自后下部,则除极向量指向上方,投影在II、III、aVF导联轴负侧,出现以S波 为主的QRS波群。 (三)心电图诊断 依据V1~V5导联室性早搏主波向上这一条即可作出诊断。 (四)临床意义 左室后壁肌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属于器质性早搏。
发源于室间隔的早搏激动通过一小段普通心室肌之 后,就可迅速到达左右束支,引起两侧心室几乎同 步除极。整个心室除极程序和时间与窦性激动在室 内的传导情况大致相同,故室间隔早搏畸形不明显。 若基本心律呈现束支传导阻滞或伴预激综合征时, 下传的QRS—T波形宽大畸形;而发自室间隔的早 搏可迅速引起左、右束支几乎同步除极,而产生波 形“正常化”的室性早搏。
六、左后分支性早搏
(一)心电图特征 1、胸壁导联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①V1呈rsRˊ型。②V5、V6的S波宽钝不增深。 2、肢体导联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即I、aVL呈qRs型,II、III、aVF呈rS型;电轴在-45°以上。 (二)发生机制 起源于左后分支的早搏所发出的激动:一方面循左后分支下传优先激动室下部;另一方面逆行上传沿左 前分支激动左室上部,右束支及左前分支除极较晚,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三)心电图诊断 诊断依据:①室性早搏电轴显著左偏,II、III、aVF呈rS型,aVL呈qR型;②V1呈rsRˊ、rRˊ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5导联S波增宽增深。③QRS时间大于120ms,一般小于140ms。 (四)临床意义 发生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较为常见,多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称为特发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此型室性 早搏成功率高。
左束支 主干 上 上 上 上 呈RBBB 左前分支 上 下 上 上 RBBB+LPH 左后分支 下 上 上 上 RBBB+LAH 前壁 下下 室后壁 上上 侧壁 上下 室间隔 与窦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 ——————————————————————————————————————— 注:上:指QRS主波向上 下:指QRS主波向下
1、 异位 QRS—T波形 与窦性大致相同 ①与窦性相同 ②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者宽大畸形 2 2、 逆 P¯ 多无,如有则位于QRS之后, 可有,P¯ QRS P¯ 位于QRS之前, R--P¯>120ms P¯—R<120ms 3、 QRS—T 易变性 小 大 4、 室性融合波 可有 少见
(五)临床意义
1.起源于右心室早搏:
QRS波主波方向在V5及Ⅰ导联向上,在V1导 联向下,即类似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2.起源于左心室早搏:
QRS波主波方向在V1导联向上,在V5及Ⅰ导 联向下,即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形
3.起源于间隔部的室性早搏:
Ⅰ导联QRS波呈双相波;
4.起源于心尖部的室性早搏:
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下,aVL及 aVR导联主波向上(若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 aVR导联主波向下);
(四)鉴别诊断 与分支性早搏的鉴别列于表—4。 表4 左束支主干早搏与左束支分支性早搏的鉴别 ——————————————————————————————————————— 鉴别要点 左束支主干性早搏 左前分支性早搏 左后分支性早搏 ——————————————————————————————————————— 1、V1室性早搏的形态 rsRˊ rsRˊ rsRˊ 2、I导联室性早搏的形态 3、II、III、aVF导联室性 早搏的形态 4、室性早搏电轴 正常 ≥110° -30°~90° ——————————————————————————————————————— (五)临床意义 左束支主干性早搏少见(2.31%)。 Rs R、Rs rS qR qRs rS
五、左前分支性早搏
(一)心电图特征 ①胸壁导联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②肢体导联呈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即I、aVL呈rS型,II、 III、aVF呈qR,电轴≥110°。 (二)发生机制 左前分支所发出的早搏激动:一方面循左前分支下传激动左室前上部;另一方面逆行上传再沿左 后分支下传激动左室的下部,因右束支及左后分支除极较晚,故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加左 后分支阻滞图形。 (三)心电图诊断 诊断依据:①胸壁导联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②额面室性早搏电轴右偏≥110°,呈左 后分支阻滞图形。 (四)临床意义 左前分支性早搏的发生率占室性早搏总数的7.69%,它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患者,后者以下壁心肌梗死较多 见。
5.起源于心底部的室性早搏:
Ⅱ、Ⅲ、aVF导联QRS波主波向上,aVL及 aVR导联主波向下
6.起源于心室前壁的室性早搏:
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下;
7.起源于心室后壁的室性期前收缩:
V1~V5导联QRS波主波均向上;
心电图特征、产生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室间隔早搏
早搏起自室间隔上、中、下部,位置越高 QRS形态越接近室上性QRS波群。 QRS QRS
(一) 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律 窦性节律、房性节律或交界性节律下 传QRS—T波形、振幅及时间均正常,而伴发的早 搏形状与室上性QRS—T波形大同小异,QRS时间 小于110ms。 2、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如束支阻滞、预激 综合征、室性心律等),并发的室性早搏波形反呈 “正常化”。
(二)发生机制
(四)鉴别诊断 右室肌性早搏与右束支早搏的鉴别列表—3。 表3 右室肌性早搏与右束支性早搏的鉴别 ——————————————————————————————————— —— 鉴别要点 右室肌性早搏 右束支性早搏 ——————————————————————————————————— —— 1、I、aVL图形 QS、Qr或rS型 R型 2、II、III、aVFQRS振幅 最大 较大 3、QRS时间 多≥140ms 多在120~140ms之间 4、室性早搏额面电轴 正常或右偏 正常或左偏 ——————————————————————————————————— —— (五)临床意义 在各种类型的室性早搏中,以右室流出道早搏最多见(占33.85%)。此型室性 早搏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生。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 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1)
七、前壁肌性早搏
(一)心电图特征 ①胸壁导联V1~V4或V5导联室性QRS主波向下呈QS、Qr及rS型; ②肢体导联:室性早搏起自前上部者,II、III、aVF主波向上;发自前下部者,II、III、aVF主波 向下。 (二)发生机制 发自左室前壁的早搏,引起心室除极的最大向量由前指向后方,投影在V1~V5导联轴负侧,形 成S波为主的QRS波群。若激动起源于心室前上部,产生的最大QRS向量指向下方,投影在II、III、 aVF导联轴负侧,出现以S波为主的QRS波群。 (三)心电图诊断 依据V1~V5导联室性早搏主波向上这一条即可作出诊断。 (四)临床意义 前壁肌性早搏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属于器质性早搏,但也可见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四、左束支主干早搏
(一)心电图特征 室性早搏呈右束支阻滞图形:①V1呈rsRˊ型;②I、aVL、V5、V6的S波宽钝;③额 面QRS电轴正常;④室性早搏时间≤120ms(激动起自左束支主干近端)或>120ms (激动起自左束支远段),左、右束支除极时间差别大于40ms。 (二)发生机制 由左束支主干发出的早搏同样具有双向性传导的特性:一方面循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 下传引起左室除极;另一方面逆行上传至希氏束再下传激动右束支,因右束支除极较 晚,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左、右束支除极时差小于25ms,室性早搏呈不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若≥40ms时,将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三)心电图诊断 诊断依据:①胸壁导联室性早搏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②额面室性早搏电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