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障碍共济失调

合集下载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共济失调是一种近几年比较常见的影响人体脑部的疾病,共济失调的危害非常大,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

1.顶叶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2.颞叶性共济失调: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为平衡障碍。

早期不易发现。

3.大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

4.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5.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索损害。

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

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等。

6.前庭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患者的前庭病变导致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

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

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上面是为大家找的关于共济失调临床症状的详细内容,共济失调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要多注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和生活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共济失调是指一种常见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运动协调。

它是由于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导致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失去协调,表现为姿势不稳定,步态异常和动作困难。

共济失调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共济失调通常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引起,发病年龄较早,症状持续终生。

后天性共济失调则是在后天发生的,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姿势不稳定,手指和手臂的不协调运动,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手眼协调障碍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然的动作和不稳定的肢体协调,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

目前尚不清楚共济失调的确切原因,但有研究表明,共济失调可能与神经细胞和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这可以是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紊乱或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共济失调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检查来诊断。

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测试平衡、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

他们还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CT扫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康复来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震颤药物来减轻症状。

对于某些特定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例如深部脑刺激术,通过电刺激改善运动控制。

尽管共济失调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及时的物理康复也可以帮助患者适应并减轻运动困难。

总之,共济失调是一种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运动协调的障碍疾病。

了解共济失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这种疾病。

言语障碍课件

言语障碍课件
词义性:丧失词的意义符号 病灶:优势半球角回
阅读障碍
枕叶失读:看字形不认识,但不伴失写 病灶:优势半球枕叶及胼胝体压部
顶叶失读:失读伴失写 病灶:优势半球角回
额叶失读:不理解语法词和结构,懂一 些词和简单句,可伴失写
病灶: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书写障碍
非失语性: 运动障碍 视空间功能障碍
经皮层混合性失语
完全性失语
表现:所有的语言功能均完全受损 (运动性和感觉性) 命名、复述、阅读和书写均不能 神经系统检查可见三偏征
病灶: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完全性失语
皮层下失语综合症
表现:不同症状 病灶:皮质下核团
联系纤维
基底节性失语
丘脑性失语
单一传导通道病变
纯词哑 纯词聋 纯失读 纯失写
高级神经活动缺损
失语症
语言和言语
语言(language) 通过应用符号达到交流目的,即符号 (口头,书写,姿势)的运用(表达) 和接受(理解)能力。
语言障碍:失语症
语言和言语
言语(speech) 是口语交流的机械部分,为使发音清晰,
需要相应的神经肌肉协同活动。 言语障碍:构音障碍
自发谈话障碍
非流利型失语口语:
语量少,短语短,缺语法,发音及语调障碍。 病灶:优势半球中央沟前
流利型失语口语:
语量多,找词困难,语法倒错,强迫语言,错语和新 语 病灶:优势半球后部
刻板式语言:
听理解障碍
接受问题 感知问题 词义问题 语法和连续问题
听理解障碍
接受问题 严重口语理解和复述障碍,纯词聋 病灶:优势半球颞横回或皮质下联系纤
失语症
排除下列情况: 意识和精神障碍 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视听觉缺损 发音器官瘫痪和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PPT课件

共济失调 PPT课件
❖ SAE肯定的病因为高血压及年龄,是一个渐进性 加重的疾病,
17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临床表现:表现步态不稳,易跌倒,占50 %。损 伤了位于脑室旁的丘脑至旁中央小叶,皮层至脊髓 纤维,不能维持步态与平衡基本反射。晚期可见假 性球麻痹,尿失禁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表现。最常 见认知及行为障碍,理解力、判断力下降,记忆力 下降,以及计算力下降,运动减少,意志活动减退。 小动脉病变导致基底节、丘脑多发小灶梗死,侧脑 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使白质与皮质之间联 系中断发生痴呆
知深浅,踩棉花感 ❖闭眼时明显,病人在黑暗处难以行走
10
前庭性共济失调
❖以平衡障碍为主 ❖站立不稳,行走向病侧倾斜,不能走直
线 ❖改变头位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重 ❖四肢共济运动正常 ❖常伴严重眩晕,呕吐,眼震
11
副肿瘤综合征
❖ 为癌肿的远隔效应,是癌肿对患者机体远处组织、 脏器非转移性损害的统称。
❖ 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 症状群则称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共济失调
1
共济运动
❖ 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 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2
共济失调的产生
小脑、本体感觉、前庭功能障碍 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咽喉肌
步态、姿势、言语障碍 共济失调
3
共济运动的检查
❖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 ❖快速轮替试验 ❖反跳试验 ❖起坐试验 ❖闭目难立(Romberg)征
18
19
踩棉花感,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Romberg征阳性 ❖ 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病理征阳性。周围神经病变较重时则表现为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Babinski征阳性,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

外科治疗
通过微创手术将磁场内电极植入患者头皮下。之前的手术治疗是通过 脑神经损毁手术--将部分脑神经损毁来控制共济失调,但脑神经一 旦损毁就无法复原了,而且术后恢复也很困难,现在通过微创外科手 术来治疗共济失调平已经有了成果,中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疗法: 在脑内装入脑起搏器磁场内电极,修复受损脑神经。脉冲仪在体外, 解除了患者再次手术更换电池的痛苦,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接受体外脉 冲仪治疗3-5次。体外的脉冲仪通过头皮连接植入头皮下的磁场内电 极,将电脉冲信号传入到大脑,起到给大脑电场调频的作用。脉冲仪 是一个能定时输出从控制器输过来的电波的机器,机器有开关,可根 据不同患者病情自由控制,通过每天的电脉冲刺激和持续的磁场调频, 达到控制患者的抖动和僵直等症状,脉冲仪的充电在体外就可以完成, 而且不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所以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4)眼运动障碍:眼外肌共济失调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尤其与前庭联系受累时出现 双眼来回摆动,偶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
(5)肌张力减低:小脑病变常可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 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 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 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 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
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
共济失调 Ataxia
上海曲阳医院脑科
概述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控制的异常、眼球和迷路月动障碍等。

共济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几种常见的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是评估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轻微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可基本正常完成大部分动作和活动。

如走路稍显不稳,但不影响正常行走。

中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

如走路不稳,需要他人搀扶以保持平衡。

重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协调障碍,几乎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移动。

二、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程进展速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级别。

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

如几天或几周内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

亚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较快,但比急性共济失调缓慢。

如数月内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慢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多年甚至十几年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三、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个级别。

原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小脑损害引起,如小脑肿瘤、小脑退行性变等。

继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如酒精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导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四、疾病分级评分标准疾病分级评分标准是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后束病变
各种原因损害脊髓后束者都可出现感觉性 共济失调,如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后方 肿瘤,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其特点是感觉分离,即触觉、温痛觉无损 害,而位置觉、压觉及振动觉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合并变性者常合并锥体束损害而有 两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 性,也可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和恶性贫血, 胃液分析常有游离酸减低。
否一致。
鼻-指-鼻试验
睁眼,先触及自己的鼻尖,再触及检查者 伸出的指尖。
检查者不断改变其手指的位置
过指试验
检查要点:
患者上肢向前平伸,食指放在检查者固定不动 的手指上,然后患者手指上抬至垂直位置,再 下降到检查者的手指,始终维持上肢伸直。先 睁眼再闭眼。两侧可以分别或同时试验。
前庭性共济失调:双侧上肢下降时均偏向 迷路有病变的一侧。
小脑半球病变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转移 性肿瘤、脓肿及结核等,
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病侧肢体共济失调及 颅内压增高为特征。
表现为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有病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动作笨拙、不 稳、快复轮替动作障碍、指鼻试验和跟膝 胫试验阳性,并有肢体辨距不良、肌肉反 跳现象。
头颈常固定在一个特殊位置,头常向前倾 俯,并转向病侧,摇头或转头时可发生恶 心与呕吐。
(脑桥小脑)
小脑的解剖生理(三):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Internal Architecture)
皮 质 分子层:星状细胞、篮状细胞
(外—内) 蒲肯野细胞层:Purkinje Cell 颗粒层:颗粒细胞
白 质 齿状核← 新小脑
(外—内) 栓状核← 旧小脑 球状核← 旧小脑 顶 核← 古小脑
小脑的解剖生理(四):纤维联系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病损均 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 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性共济失调
姿势步态改变
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 蹒跚,摇晃不定,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 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 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
小脑半球受损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辨距 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重,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 显,协同不能,字迹愈写愈大

LOGO
副肿瘤综合征
为癌肿的远隔效应,是癌肿对患者机体远处组织、 脏器非转移性损害的统称。 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 症状群则称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LOGO
临床表现
各种原发癌肿的表现: 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体征:

LOGO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
又称亚急性小脑变性 最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淋巴瘤 病理:小脑半球及蚓部广泛而严重的Purkinje细胞 脱失,残存者也多发生变性 临床表现: 小脑:多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以躯干与肢体 对称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多有严重的 构音障碍,眼球震颤则少见。 大脑及周围神经:锥体束征、眼肌麻痹、周围性 面瘫、肌肉萎缩、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
LOGO
共济运动的检查
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 快速轮替试验 反跳试验 起坐试验 闭目难立(Romberg)征

LOGO
共济失调分类
1 2 3
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
前庭性共济失调
4

LOGO
LOGO
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损害 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 出现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 知深浅,踩棉花感 闭眼时明显,病人在黑暗处难以行走

LOGO
前庭性共济失调
以平衡障碍为主 站立不稳,行走向病侧倾斜,不能走直 线 改变头位症状加重 四肢共济运动正常 常伴严重眩晕,呕吐,眼震

LOGO

LOGO
肌张力减低:小脑病变时常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
射减弱或消失,当患者取坐位时两腿自然下垂扣击腱反射后, 小腿不停摆动,像钟摆一样

LOGO
小脑性共济失调分类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继发性小脑共济失调
感染、乙醇中毒、维生素缺乏、代谢病、 线粒体脑肌病、MS、血管疾病、副肿瘤

LOGO
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病灶对侧共济 失调,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伴额叶症 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顶叶性共济失调
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 时明显
颞叶性共济失调
发现 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


LOGO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1894年由 Binswanger描述了8例慢性进行性痴呆病人脑 部病理改变的尸解报告而得名,认为它是由非典型 性动脉硬化所致,因而又称Binswanger’s病。 1902年Alzheimer和Olszewski先后为本病 的病理学进行了更改和补充,故命名为“皮质下动 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痴 呆。国外文献报道SAE占老年人口的1%~5% SAE肯定的病因为高血压及年龄,是一个渐进性 加重的疾病,
www.theபைடு நூலகம்
LOGO
小脑性共济失调
言语障碍 :由于发音器官如口唇、舌、咽喉等肌肉的
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说话缓慢、发音不清和声音断续、顿 挫或爆发式,呈爆发性或吟诗样语言
眼运动障碍 ;
眼外肌共济失调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
患者表现为双眼粗大眼震,少数患者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 性眼震等
共 济 失 调

LOGO
共济运动
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 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LOGO
共济失调的产生
小脑、本体感觉、前庭功能障碍
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咽喉肌
步态、姿势、言语障碍
共济失调


LOGO
诊断及鉴别诊断
肿瘤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进展相对较快、症 状较为对称、无颅高压的表现,并在排除小脑受 损的疾患后考虑PCD 肿瘤后:癌肿加小脑性共济失调

LOGO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缺乏及大细胞性贫血 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锥体束 症状:双下肢无力、发硬及动作笨拙、步行不稳、 踩棉花感,双下肢振动觉、位置觉障碍, Romberg征阳性 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病理征阳性。周围神经病变较重时则表现为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Babinski征阳性,

LOGO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临床表现:表现步态不稳,易跌倒,占50 %。损 伤了位于脑室旁的丘脑至旁中央小叶,皮层至脊髓 纤维,不能维持步态与平衡基本反射。晚期可见假 性球麻痹,尿失禁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表现。最常 见认知及行为障碍,理解力、判断力下降,记忆力 下降,以及计算力下降,运动减少,意志活动减退。 小动脉病变导致基底节、丘脑多发小灶梗死,侧脑 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使白质与皮质之间联 系中断发生痴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