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风土人情及特色

山西的风土人情及特色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
春节来临前,农家
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
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
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
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
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
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
儿送“羊羔儿馒头”。
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
二属相的面塑。
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再降州即为今日新绛县。
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必须用面粉揉造出
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著重彩色写意,花色绚烂,所以当地人称作
“花馍”。
花馍造型比较生硬,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众。
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
的老百姓,存有一种揉面鱼的习俗。
揉面鱼就是用面粉揉成鱼的形状。
捏制的面鱼经过着
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研磨,便可以当工艺品珍藏了。
面鱼需用去获赠亲友或出外时作干粮。
除了揉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
习惯称作面鱼儿。
山西地区的习俗.

山西地区的习俗.
山西地区的习俗是指该地区人民经常遵守的传统行为准则。
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有:
一、亲情:亲情乃是山西地区人民最重视的习俗,他们相互尊敬、团结友爱,亲戚之间结伴出行,进行文娱活动,彼此扶持、关心,形成“大家庭”的感觉。
二、风俗:山西地区的风俗源远流长,例如新年前后贴春联,春节期间挂灯笼,祭祀神灵,元宵节踩高跷,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农历八月有“白虎节”,以及农历五月有“端午节”等。
三、传统礼仪:山西地区的人民也很重视礼仪,例如客人到家时,要求主人招待热茶,尊老爱幼,年轻人要敬老,女子要拜访长辈,还要注意礼貌用语等。
四、婚礼文化:山西地区的婚礼文化也很浓厚,例如新郎家要举行婚车迎亲仪式,新郎家要送礼物,新娘家要招待宾客,新婚夫妇要分给婚宴参加者红包等。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1. 尊重长辈:山西人民特别尊重长辈,尊老爱幼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吃饭时间固定:每天四餐不可外动,中午更是视为最重要的一顿饭。
3. 吃饭慷慨仗义:山西人吃饭时挺拔饱满,有节制,人人都能得到吃的,吃饭时慷慨仗义,会让客人尝尽美味。
4. 酒量大:山西人民喝酒量大,在饮酒文化当中体现出山西人喜欢小酌、酒后春秋大义的性格。
5. 相亲相爱:山西人民重要同乡交流,讲究相亲相爱,和睦和谐是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6. 求同存异:山西人民重视求同存异,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反公德原则,都能够和谐共存。
7. 节约节俭:山西人民注重节约节俭,勤俭持家是人们的准则。
8. 礼仪之邦:山西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们尊重父母兄弟姐妹,留意他人的感情,保持礼节为行为准则。
9. 重视教育:山西人民重视教育,从小就注重儿童的读书教育,尊重学术,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10. 敬天爱人:山西人民认为“敬天爱人”,对神明信奉有序,对家族朋友亲友交情要非常珍视。
11. 安心守信:山西人民讲究安心守信,经营家庭,关系家庭和朋友需要安心守信,互相理解和照顾。
12. 神州文明:山西歷史上曾有着“神州文明”的美誉,人们看重社会道德,追求文明和和谐。
13. 弘扬博爱:山西人民尊重仁爱道德,传承博爱精神,弘扬和谐、友爱、礼仪精神,使得山西文化特色更加突出。
14. 爱护环境:山西人民爱护环境,严格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努力改善环境,维护当地的美丽与安宁。
15. 尊重劳动:山西人民尊重劳动,视劳动为尊贵,尊重劳动者,感谢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16. 乐于助人:山西人民乐于助人,大家友爱和蔼,乐于奉献,互相帮助。
17. 注重宗教:山西人民注重宗教信仰,保护宗教安全,持守宗教规律,尊崇宗教精神。
18. 普及文化:山西人民注重文化修养,普及文学文化知识,增进民众文化修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19. 注重乡土:山西人民注重乡土文化,尊重乡土风俗习惯,在年节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本地文化传统。
山西有趣的风俗

山西有趣的风俗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拥有着众多传统的风俗和习惯。
这些风俗和习惯不仅体现了山西文化的独特性,还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1. 阳和腊八节阳和腊八节是山西传统的民俗节日,通常在农历的阳和腊月举行。
这一节日是山西人民祈求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时刻。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用松树枝搭起竹架,挂上五彩缤纷的彩球,成为阳和杆。
还有一些人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或者庭院里搭建阳和屋,然后在屋子里祈求家庭的财富和平安。
而腊八节则是一种祭祀先祖和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亲手制作腊八粥,一家人一起吃腊八粥,祈求平安和健康。
2. 手工艺品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因此山西拥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比如雕刻、绘画、陶瓷工艺等。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晋城的剪纸、山西的陶瓷和晋南的木雕。
山西的剪纸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表现力强,造型优美而著称。
山西陶艺粗厚,通常采用单色绘制,干净利落,营造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晋南的木雕则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神秘的宗教色彩,通常是体现生命气息和拜神的工艺品。
3. 表演艺术山西的表演艺术非常有特色。
比如说它的锣鼓表演。
锣鼓是山西民间的一个传统乐器,在婚礼、葬礼、庙会等宗教活动中常常被用到。
锣鼓表演以轮番敲击、声音大、活跃、节奏感强为特点。
山西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表演。
秧歌起源于山西,它以各种非正式的节日和庆祝活动为舞台,被誉为中国民间歌舞文化的抢手好戏之一。
4. 茶文化山西是一个传统的茶文化重地,茶文化在山西已经发展了千年之久。
早在唐朝时期,山西便有茶的栽种和制造。
山西有许多著名的茶品,比如临汾的饮品-花矿茶,过程繁琐、口感清香甘醇,是山西最有特色的茶品之一。
还有一种叫做薄皮白茶的茶品,是由晋中一带的茶叶经过特殊的加工,饮用时只需加上热水便能享受到一份清香、回甘的茶香。
5. 饮食文化山西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
它的特色是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口感清新。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
民俗习惯。
一、美食文化。
山西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省份,这里有着许多美食,如刀削面、过油肉、烤羊排、灌汤包等。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糖火烧、扁食、涮羊肉、臭豆腐等,让人垂涎三尺。
二、民俗文化。
山西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其其中一项代表性习俗就是
“过年劝酒”。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互相劝酒,以此来表达
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其它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还有“快乐女声”、“集体
婚礼”、“周末花市”等。
三、建筑文化。
山西有着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代的城墙、古庙和古堡。
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悬空寺”,这座建筑被挂在陡峭的峭壁上,非常惊险刺激。
四、婚俗文化。
山西的婚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特色之一是“闹洞房”,在新娘
入洞房后,亲朋好友便在门口唱歌跳舞,取乐闹洞房,让新人终于可以携
手新婚。
总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山西的习俗

山西的习俗
山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其习俗历史悠久,深受民间流传。
山西的习俗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类型,比如文学习俗、宗教习俗、风俗习俗、劳动习俗等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山西的习俗都有哪些吧!
一、文学习俗
山西的文学习俗古老而又多样,它有起源于汉朝的“抒情诗”和宋朝的“抒情歌谣”,还有唐朝的“散文”和元朝的“小品文”,现在的山西人仍然喜欢写诗,唱歌,全家聚会时也会不时地吟诵诗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二、宗教习俗
山西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根据地,其宗教习俗也十分悠久。
早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山西就有宗教活动,现在,山西仍有相当多的佛教遗存。
每年4月,在山西晋南地区,有一个叫“龙山会”的佛教节,是当地的一个重大宗教仪式。
山西的民众参加会时通常都会拜佛,许愿,团聚,并为地方和平前景祈福。
三、风俗习俗
山西的风俗习俗古老而多样,很多习俗跟春节、元宵节、元旦、中秋节有关,比如在过年期间,山西人会到处放鞭炮,贴春联,做烟花,喝祭祀酒,吃年夜饭,买新衣服,挂对联,对话新春,贴对联,有时还会打扫墓地祭拜祖先等等。
四、劳动习俗
山西的劳动习俗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活动有放牛、种地、耕地、秸秆烧火等,山西人在劳动中流传了很多传统习俗,诸如在耕地必须先把庄稼拔高,种地必须先用精华水,在放牛时必须对牛加以照料等等。
以上就是山西的习俗,它们从文学、宗教、风俗到劳动,都展示了山西古老的文化底蕴。
我们相信,山西的习俗会一直流传下去,抚今追昔,让我们一起保护好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吧!。
山西民俗文化

8.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 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 画。
9.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 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 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 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 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 会、社火、迎神祛邪。
山西民俗文化
———————————————————————————————— 作者: ———————————————————————————————— 日期: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 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 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 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
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 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 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 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太原社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
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
”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
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
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
”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
”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
”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
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
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
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佛教开光
什么叫开光
如果说这一尊佛菩萨形像,请一位法师来给他开光,他就灵了,不开光他就不灵。
因为有很多人找我去开光,给佛菩萨开光。
我就老实告诉他,你不要供养佛菩萨了,他问为什么?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我比他还灵,你供养我就好了,你供养他干什么?你想想对不对?这叫迷信。
所以我也可以去装模作样比划比划,我帮他这一比划,他就灵了,你们想想,我岂不是比他更灵吗?连这一点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痴迷惑到极处。
一个头脑冷静聪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实真相。
我说替佛菩萨开光,他就灵,这是欺骗众生,你们未免也太愚痴、太糊涂了,那有这种道理!所以开光是宣说这个佛菩萨代表的意义。
譬如说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本愿宣说出来。
我们供养佛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要效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这一种悲愿。
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形像,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号,就把我们大慈悲心引发出来。
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爱护、关怀、帮助,这是这一尊名号,这一尊形像开发我们自性慈悲的光明,这叫做开光。
所以是藉佛菩萨名号,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萨的形像,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是这个意思。
决定不能搞错,错了,那你就迷信。
迷,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才能解决问题。
这个是学佛不能不知道的。
关公文化节
关公故里运城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关公文化节”。
每年关公文化节都将举办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开幕式。
届时,将举办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金秋大祭”、设祭坛、齐三牲、鸣古乐、着古装,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将满足您朝拜的心愿。
此外,还将有多次出访国外,令国际龙人倾倒的天下第一鼓的绛州鼓乐和参加第七界亚运会并幕式的绛县“飞龙“等文艺表演,它将让您领略关公故乡的民间文化风采和关公文化的底蕴。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
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
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
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
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
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
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
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
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
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
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
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
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
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