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山西人》中黄土地对山西传统民风民俗的影响

合集下载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河秀丽、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地区。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蕴[摘要] 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内容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及民俗气息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民歌正是基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形式。

民歌意象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歌深刻内涵与文化外延的有效呈现,从民歌中散发而来的民俗意蕴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

本文从山西民歌的外延与内涵出发,试图以山西民歌为窗口来窥测山西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山西民歌;民俗文化;美学意蕴;地方特色一、引言作为中华语言词库当中最为复杂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系之一,山西地区方言文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基于山西方言发展而来的山西民歌是华夏文明与黄土高原文化底蕴的有效碰撞,以此形成的黄河乡土文化深刻展现了当地浓厚淳朴的民生与民情,其深刻的民俗意蕴令人叹为观止。

民俗文化作为山西地区民众生活的一种凝结与概括,在山西民歌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一种无意识折射过程使得山西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意蕴显得如此真实与自然,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二、山西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藏的汇集地,而山西民歌正是山西众多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民歌在黄土高原文化洗礼下显得风姿绰约,我们在感受山西民歌质朴、纯粹、鲜活、融洽演唱风格的同时也不禁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美学意蕴深深吸引,不由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山西民歌中只可意会的民俗底蕴。

吕梁的风俗作文

吕梁的风俗作文

吕梁的风俗作文吕梁,是一个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地级市,境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

吕梁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吕梁的风俗习惯受到了历史、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首先,吕梁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所以当地人特别注重保暖。

在冬天,人们喜欢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头戴毛线帽,脚踩皮靴,这是吕梁冬季最常见的装束。

另外,为了防止冻伤,人们在外出时喜欢多穿几层衣服,避免受寒受冻。

其次,吕梁的人们对饮食非常讲究,对待客人更是尽心热情。

在当地,有一种习俗叫做“迎亲”,即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精心准备酒菜,诚心款待客人,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饮食方面,吕梁有不少特色美食,如吕梁拉面、板栗炖土豆、地三鲜等,这些美食都以地方特产为主料,口味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再次,吕梁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当地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增进亲情友情,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是春节期间,民间还有许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舞狮表演、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等,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此外,吕梁的人们还有许多传统的婚嫁礼俗,如过大礼、闹洞房、送新娘等,这些都是当地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的表达。

在结婚时,人们还会精心准备各种婚庆风俗,如喜糖礼盒、礼金、彩礼等,以示礼节和诚意。

总的来说,吕梁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传统文化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可能会逐渐淡去,但吕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吕梁的风俗习惯,让这份独特的文化在未来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论山西民歌歌词特点

论山西民歌歌词特点

论山西民歌歌词的特点山西,历来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如《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这些贴近人民生活的民歌早已广为流传。

民歌是方言的夸张。

历史悠久的山西民歌深深扎根在山西方言的沃土中,质朴而鲜活,言浅而意深;既是新鲜活泼的民俗生活现象,又有古老深沉的文化内蕴,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

品味山西民歌,咀嚼山西民歌歌词,感受渗透在其中的山西方言特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古老方言的古朴的韵味与丰富的表现力。

在声乐艺术中,语言就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形象思维,更能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

所以,要想唱出山西民歌的味,就要先学好山西民歌歌词的咬字吐词。

山西方言是中华民族语言当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系,是一座蕴藏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宝库。

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

”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的山西民歌根植于山西方言的沃土,沐浴着黄土高原的风情,一字一句、一腔一调短小精悍的传唱至今。

山西民歌中大量出现叠词是山西民歌的一大特色。

山西方言中的叠词原本就特别多,不仅形容词可以叠用,就是动词、名词、量词等也可以重叠使用。

虽然这些词在叠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但最终都能传达出更加生动而丰富的意义。

这种现象在山西民歌中屡见不鲜,比如说《会哥哥》中“门搭搭开花呀不来来”《想亲亲》中“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杨柳青》中“一铺滩滩杨柳树一片一片青”山西方言的音韵特点直接影响着山西民歌的旋律、节奏等表达,上例中的叠词都是人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日常生活话语,极富山西特色,它们叠出了劳动人民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形象丰富,淳朴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真切地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同时使得歌曲节奏、旋律跳荡激越,曲调流畅优美,浓厚的山野风味动人心扉。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

山西民间剪纸资料山西民间剪纸资料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

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春节是人们对“物侯历法”认识上的纪念活动,因此显得尤为隆重。

其时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

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窗明几净,洁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别有一番凤韵。

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

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

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元宵节,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

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山西地处华北高原,历来降雨量就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之宇文皓月创作文化承载着历史,历史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今天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晋升,借古励今,是历史传承的须要。

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土地,特此外地舆,长久的历史,积淀了深沉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融会,天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民风民俗。

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提高和时期的变迁而一直调换着形式。

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肯定的传承性和稳固性。

然而,婚俗中一些典范的封建思惟、科学颜色都是我们所不建议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民俗来发掘和开发,不过婚俗中的精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学习和发挥的.一、“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广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发明的残暴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明点。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器重。

对于“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

《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气。

”民间也有“入乡顺俗”,以及“十里分歧风,百里分歧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领很主要的位置,是人们精神生活不成缺少的内容。

我公民俗文化丰盛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分歧的分类。

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奉民俗和游艺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资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精力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

分歧品种的民俗有着分歧的特色,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民俗,它存在与其他民俗分歧的独特之处。

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

在朔州的历史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主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公布当前开始履行的,当初多数为自主婚姻。

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数是父母包办婚姻,其婚姻方法有:交流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

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普通是指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

山西黄土高坡景点

山西黄土高坡景点

山西黄土高坡:古老土地的魅力与风情一、引言山西省位于中国的北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是山西的一大特色景观,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带您走进山西的黄土高坡,领略这片古老土地的魅力与风情。

二、黄土高坡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坡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这里的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山丘起伏,沟壑纵横。

黄土层厚度较大,质地疏松,易于侵蚀。

在雨水冲刷和风力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如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沟等。

三、历史文化底蕴黄土高坡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黄土高坡上,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古城堡、古寺庙等历史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见证了黄土高坡的沧桑岁月和丰富历史。

四、旅游景点推荐1.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县城。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县城的活化石”。

2.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是一座古代建筑群。

这里供奉着晋国的历代君王,是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遗址。

3.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里有着精美的佛教艺术和独特的石窟建筑,展现了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

4.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山峰陡峭,林木茂密,寺庙众多,是佛教信徒的朝圣地。

五、黄土高坡的风情体验1. 住宿体验:在黄土高坡的古村落里,可以体验到传统的窑洞住宿。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冬暖夏凉,别具一格。

2. 美食体验:山西的美食丰富多样,黄土高坡也不例外。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面食,如刀削面、饸饹面等。

此外,还有烤全羊、炖鸡等特色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3. 民俗体验:在黄土高坡,可以观赏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山西晋南的馍文化词语_潘家懿

山西晋南的馍文化词语_潘家懿

《语文研究》1996年第4期(总第61期)山西晋南的馍文化词语潘家懿 辛 菊零 引言山西晋南地处黄河中游,史称“河东”,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从古到今,晋南平原都是一个农业发达、物华天宝的地方,尤其是小麦、玉米的种植,不仅面积大、品种多,而且产量高,所以素有“山西乌克兰”之美称。

晋南今包括运城和临汾两个地区,有人口六百余万。

居民大多为山西籍,但也有两成左右的人是近一二百年间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迁来的,因此在晋南除了本地人讲的中原官话(关中方言),还常常可以听到冀鲁豫口音。

由于晋南是一个小麦玉米产区,因此居民一向以面食为主食。

而在面食中,又以“馍馍”即馒头为主,包括“白面馍馍”、“玉面馍馍”和白面与玉米面混合蒸成的“二面馍馍”。

所以在晋南人看来,馍就是饭,饭就是馍。

正如晋南百姓所说的:“没有馍馍不算饭,没有辣子不算菜。

”馍不仅是晋南人一日三餐必备的主食,而且构成了山西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因为馍在晋南既是食品,也是礼品,还是民间艺术品。

在晋南各地,庆贺岁时节日离不开馍,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离不开馍,甚至于地方的文化艺术创作也与馍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馍在整个晋南地区,已经由一种食物升华为一种文化——馍文化,或曰河东民俗文化。

这种文化正是古代河洛地区农耕发达的标志,也是“民以食为天”的汉族文化思想观念的反映。

研究晋南馍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历史,对探讨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民俗事象来描写晋南馍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侧重于对馍文化有关概念和语词的描述。

至于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尚待今后去做更深入的专门研究。

壹 关于粮食、面粉和馍馍1、粮食馍馍是粮食制品。

粮食中未加工的叫“原粮”,加工过的叫“成粮”。

在晋南,人们又把粮食分为“细粮”、“粗粮”和“杂粮”三大类。

细粮光是指由小麦磨成的面粉,粗粮主要包括玉米面、高粱面和小米。

玉米在晋南多数地方叫“棒子”或“玉茭”,有的还称“黍”、“玉黍”、“玉麦”,个别地方(如襄汾的襄陵)还叫“粽子”。

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

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

撰文/王双晖从划旱船看山西农耕文化及性格底色山西在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所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遗产,体现了山西在农耕文化区域内的物质及精神面貌。

山西划旱船在民间祭祀活动、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中产生并发展,在保存完整的基础上又有独特创新。

着眼划旱船的独特之处与文化的复合交叉点,通过对山西地域下民俗艺术的文化特点、民俗内容梳理可见其中农耕文化意蕴以及文化区内的性格底色。

随着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区无时无刻不在滋生、维系着特定的文化形态,但无论区域划分如何演变,所形成的固定文化性格是内化于心的。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包括黄土高原在内,而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其中古老的划旱船艺术带有浓厚的三晋文化气息,是在春节期间普遍流行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社会文化中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体现着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项艺术延续至今,其表演形式变化并不大,却仍然活跃在一些庙会活动中,观众对其喜闻乐见,主要是因为划旱船活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西划旱船的农耕文化基质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环境,也是被文化所加工的对象。

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孕育的民俗文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在农耕文化上的真实长治划旱船表演反映。

王士性认为:一定的自然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一定观念形态的形成,一定的观念形态,则是一定区域文化生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

自然地理环境是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构建了文化的地理环境。

山西位于华北西部,居于黄河中下游。

山西境内虽有多条河流经过,但因其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导致山西境内地面被侵蚀切割,且在强烈的季风气候影响下使得山西常年雨水稀少,土壤疏松,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易于开垦耕种,加之地势较高,受水患威胁较少,适宜发展古代农业生产。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对于当时靠天吃饭的当地人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山西民俗山西人》中黄土地对山西传统民风民俗的影响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有源有流,仪态万千。

它有着硕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尤如黄河一样,生生不息,与日月同辉。

然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透过历史的望远镜可以看到,东西南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从密到疏那极不均匀的人口分布,受异国情调和不同民族的影响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和自然优势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不同区域间人们那各有千秋的传统习惯,民情风俗和性格心理,“百里异习,千里殊俗”。

在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也孕育着属于它特有的山西民风民俗。

地域与民风民俗,孕育与被孕育,本文将浅析黄土地对山西民风的影响。

关键词:民风民俗黄土地地域山西
民俗文化和地域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民俗家、历史探讨的问题。

下面将简单分析一下山西民风民俗与黄土地之间的关系。

一、山西民俗介绍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

各成一体,各具特色。

有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民歌;有生动活泼的剪纸艺术;有声势浩
大的威风锣鼓;更有气势磅礴的的鼓车。

这些艺术都是山西民俗的符号,山西民俗的象征。

它们都彰显着山西人独有的特色和魅力,记录着山西人古朴的民风。

而山西民风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受着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制约。

二、黄土地对山西民风民俗的影响
古人云:“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环境不同民俗也不同。

梁启超把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习俗特点归结为:“北俊南靡,北肃南舒,北强南秀,北塞南华。

”黄河流域,是一部硕大的史书,它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那一处处遗址,就是文明发展的丰碑。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南部沿黄河一线和汾河谷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之地,这里有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文化积累,古迹遍地,每处古迹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一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悲壮的
命运。

大河往往是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域早在太荒时代,就响起了人类远祖蹒跚学步的足音,在山西最南端“大禹治水”的遗迹表明,早在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史籍所载的有关“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以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传说便发生在山西南部。

在晋南的农村,昔日的河东大地至今还有不少关于大禹治水、尧和后稷的民俗。

无疑,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文资源。

“大河不废梦廖廓。

”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神韵,自己的特色。

1.山西人勤俭节约的民风民俗
崇尚节俭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汉民族的普遍习俗,但在山西却表现得特别突出。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而且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植被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较为贫穷的省份。

当开源的努力被束缚在小块土地上而无法施展的时候,节流便成了人们自然的选择。

节俭是贫穷的伴生物,是对付贫穷的消极办法。

正如史籍所载:由于“地瘠则民劳而贫,自三帝三王以来,勤俭之俗未尝改过”,“河东地瘠民贫,风俗勤俭,”(《山西通志》)“晋有唐虞之遗风,其俗节财而俭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节俭的基础上,山西人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储蓄风俗,“山西人善积蓄,家有窖藏,”这些节俭与储蓄意识,并非局限于家乡僻壤,在太原、大同、临汾、上党等昔日的通都大邑也复如此。

重要的是节俭,特别是储蓄民俗创造了一种土壤,一种氛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山西人发展起了他们曾经独领风骚于中国大地的金融意识,并充分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做起了金融生意,发明了票号,并使它独行于明清时代。

作为一种传统与习俗,节俭与储蓄的习惯至今仍然支配着山西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目前山西人的人均收入位居全国的下游之列,但人均储蓄却位居前列。

山西人节俭与储蓄的习俗在大量的地方志中都有广泛的记载。

从本质上说,匮乏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征,崇俭则是匮乏经济的观念反映,它与本末观、义利观互有联系,维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财富占有和生活消费的封建等级标准和秩序。

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2.山西人传统保守的民风民俗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北部出长城与阴山大漠相连,南面以黄河、中条山脉与河南交界,西面奔腾在1000多里长的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象一把利刃把黄土高原拦腰截断,一面是陕西,一面是山西,东面越过重峦迭障,连绵不断的太行山是河北。

显然,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山西与中原地区比较形成了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

作为一种背景,一种人们活动的舞台,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因素。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孤立阻碍着异质民俗文化的进入,因而,处于孤立状态的民俗变化较小,惯性较大。

这种相对孤立的状态很有可能使山西形成了一种较有自己特色的风俗文化,使其他地方的人感到山西人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

相对的封闭产生了一种很重要的副产品,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山西人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我们”的意识颇为浓厚,这种社区归属感突出了地缘关系的价值。

比如,山西商人内圈之中很少有外人,尽管他们远涉千万里,总是在外面事业有成,但其总的特点却是“不扉眷,不娶外妇,不入外藉,不置外面之不动产。

业成之后,筑宝买田,养亲娶妇,必在故乡”。

远在内外蒙古雇佣成千上万外地人的大型票庄和商号如大盛魁、复盛公等等,凡拥有股权的重要经营者均是清一色的故乡人。

多山导致的交通不便也严重阻碍了山西人广泛的社会交往。

山西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就有十几种方言同时存在,不仅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一座山,
一条河流的两边,人们的语言、风俗就有很大的不同,雁北与晋南,不足几百里,但二者在语言风俗上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宛如一个在北方,另一个在南方。

3.山西人恋家的民风民俗
早期黄土高原肥沃富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耕生产习俗形成的自供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造就了山西人恋家的性格。

山西人恋家到了看不到自己家烟囱冒烟时就想往回返的地步。

山西人有口头禅:“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土窝”。

另外,由于山西四面环山,山西内部环境较为稳定,对于早期外部的战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加之黄土较为肥沃,人们日常生活可以满足,所以人们逐渐习惯于闲适安逸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很少往外闯的。

封闭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先人,世世代代在当地生存。

穷也好,富也罢,就是不离家,或不远离家。

因此山西人的恋家情结由此产生。

山西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化背后彰显的民俗是千百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产物,作为山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山西的传统民风民俗继承下来。

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山西民俗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的研究,因为在那里,民风民俗才是更有深层次的内涵的。

参考文献:
[1]乔润令《山西民俗山西人》
[1]张志蓬.山西人性格的文化解读[j].前进.2006(07)
[2]侯铁虎.山西地理环境特点与山西人的人格特征[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03)
[3]春晖.山西民俗热烈与绚丽[j].山西青年(新晋商).2007(z1)
[4]乔全生,霍园园,韩会会.山西民俗[n].山西政协
报.2010-01-08 (c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