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题练习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题练习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题组一实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以便使更多的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

②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

③中科院围绕“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攻关,了许多国际新兴、国内空白的科技领域。

A.安顿监察开拓

B.安置检察开创

C.安顿检察开创

D.安置监察开拓

解析:安置:指人或物有着落,在适当的位置,多用于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安顿:一般的安排处理,安排妥当。监察: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前者偏重于监督、检举,后者偏重于审查。开创:指开始建立,创建。开拓:指开辟,扩展。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

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

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种复眼照相机已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精细的显微电路,大大提高了和质量。

②8月24日,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庆祝活动的安排和情况。

③9月7日晚,甘肃省一家化工厂在重油脱水过程中发生有害气体,数千名群众被紧急冒雨疏散。

A.功效准备泄漏

B.工效筹备泄漏

C.功效筹备泄露

D.工效准备泄露

解析:①工效:工作效率。功效:功能,效果,作用。此处应用“工效”。②准备:预先安排或筹划,多指一般行动。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多指重大的事情。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筹备”。③泄漏:(液体、气体) 漏出。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此句指气体漏出,应用“泄漏”。

答案:B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曾这样写道:“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如果中国要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这可能就是中国要在未来肩负起的责任。

A.出产浪费引领

B.生产消费引领

C.生产浪费领导

D.出产消费领导

解析:生产:动词,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产:动词,天然生产或人工生产;又作名词,出产的物品。句中语境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第一空宜用“生产”而非“出产”。20世纪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家而非“浪费”国家。消费:动词,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中国与21世纪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根据语境显然用“引领”得体。引领:动词,引导,带领。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座渤海的小城,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②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亟须加以规范。

④GPS能大大优化公交营运管理,南京公交总公司还加快了“上星”工程的进度,争取年内“上星”公交车达到1000辆。

A.濒临疏离权限鉴于

B.毗邻疏远权限鉴于

C.毗邻疏离权利出于

D.濒临疏远权利出于

解析:濒临:紧接,临近。毗邻:(地方)毗连。“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职权范围,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

搭配,应选“权限”。鉴于:表示看到,考虑到。出于:表示来源于或从某种立场态度出发。答案:A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为把我国软件推向世界,这家公司的总裁把全部精力到多媒体智能软件的研制开发中。

③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性。

A.流逝贯注时效

B.流泻灌注实效

C.流逝灌注实效

D.流泻贯注时效

解析: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时效:时间短,效率高。实效:实际的效果。

答案:A

7.(200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艺谋的团队过于历史细节的真实,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阵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的那种“缶”。

②王维那些满是绿意的田园诗意境,让她骚动的心顿然归于。

③堪称国宝的青铜四羊方尊其实并未损毁,一直为这几位古董商人所,日本人毫不知情。

A.忽视安宁宁静暗藏

B.忽略安宁宁静隐藏

C.忽视宁静安宁隐藏

D.忽略宁静安宁暗藏

解析: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没有注意到。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安宁:(心情)安定。暗藏:隐藏,隐蔽;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

答案:C

[题组二虚词]

8.(2008·重庆高考)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汶川地震,制造了一场极其可怕的灾难,①会让我们经历苦痛,②我们的希望不会沉沦,③会升腾。④从灾难发生那一刻起,我们都在为那些灾难中的生命祈祷,⑤这场灾难产生如何可怕的破坏力,我们也都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聚集,爱心与力量⑥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递到灾区。

解析:做本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在填写关联词时应联系上下文,辨明语句间的关系。答案:①虽然②但是③反而④因为⑤不管⑥都

9.(2009·湖北八校联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一个月来,他不愿意参加这类应酬活动。

②这真是一种怪现象,被人劝者,不一定真能得到什么。

③深夜11点多钟,我们到了洛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急了。

A.一向也许由于

B.一直确实因为

C.一直大概由于

D.一向确实因为

解析:“一向”和“一直”都表示行为的一惯性,但“一向”着眼在行为、习惯的从来如此,而“一直”着眼在动作、行为的连续性。“确实”表示肯定,与前面的“真是”语气一致,而“大概”表示可能性,“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故②句应用“确实”。“由于”不用于倒装句,应用“因为”。

答案:B

10.(200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市教育局的通知既.已寄出,实验小学却未收到,可能是邮局出了问题。

B.尽管我国乒乓运动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也.不能缺乏危机意识,不能忽视对接班人的

培养。

C.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课题组人员一致认为,这个高中学生所提出的数据很有价值,有助于对.

课题的深化研究。

D.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刀耕火种方式相比,先进国家机器化的播种与收割无疑是更.现代化的生

产方式。

解析:A项“既”作为连词,表示前提条件,本句是转折关系,“既”要改为“虽”;C项“对”与“于”重复累赘,去掉“对”;D项“更”表示在前者基础上程度的加深,因为前一分句并非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故“更”使用错误。

答案:B

[题组三综合考查]

11.(2010·河北正定中学模拟)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自己的投票决定:“我投奥巴马的票,我的家人和朋友基本都一样。”

②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的健康。因此要用心去品味人生中平凡的充实,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使心灵清澄。

③冬天洗冷水浴时,冷水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大量血液流向人体深部组织;皮肤血管又扩张,大量血液又流向体表。

A.隐讳淡泊剧烈继而

B.隐晦淡泊强烈既而

C.隐讳淡薄剧烈既而

D.隐晦淡薄强烈继而

解析:隐晦:(意思)不明显。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剧烈:侧重急剧猛烈,表示变动急剧和刺激厉害,可形容药性、疼痛、震动、晃动所达到的程度,如:“饭后不宜做剧烈运动。”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运用范围较广,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如“强烈地震撼着人心。”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答案:A

12.(2009·南昌调研)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们发现,很多天然植物在增进人体健康方面有很好的。

②新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始终不变的是金惠茹的关怀和“兵妈妈”这个在士兵中流传的称呼。

③由于每次去泰兴都是在过年的时候,记忆中的泰兴是热闹的,节日气氛是相当浓厚的。

A.工效悉心于是

B.工效细心因此

C.功效悉心因此

D.功效细心于是

解析:功效:功能,效率;工效:工作效率。悉心:用尽所有的精力;细心:用心细密。于是:表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因此: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可单用,也可与“由于”联合使用。

答案:C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庄子思想的特点是消解神秘,同时又把最为平常的人生推向神秘境界。也许是这样:

世界的本相朴素自然,但没有比这朴素自然更深奥的东西。

②台风“莫拉克”导致台湾受灾严重。因救灾速度不佳遭,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赴灾区向民众致歉。

③不作别小国心理,不可能跻身大国行列。道理很简单:精神矮子绝对无法成为国家巨人。

A.情景置疑只有/才

B.情境质疑只有/才

C.情境置疑如果/就

D.情景质疑如果/就

解析:①情景:具体场合的景象、情形。情境:境地、境况。②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③“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当用“如果……就”。

答案:D

14.(2010·全国重点中学冲刺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论是在的救灾期间,还是在日后的重建阶段,只要是台湾同胞所需要的援助,大陆方面都愿尽快并倾力提供。

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和应对工作。

③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

A.日前妥善否则

B.目前妥当反之

C.目前妥善反之

D.日前妥当否则

解析:①日前:几天前,指过去了的。目前:说话的时候,指正在进行中的。由句中后面的条件关系复句所表达的意思可知,行为处于进行中,故应用“目前”。②妥当:稳妥适当。妥善:稳妥完善。两个词语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适当、恰当”,后者侧重于“齐备、全面”。根据语境,用“妥善”更好一些。③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前者指行为的反向情况,后者指在假设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语句后半部分旨在说明反向情况,故应用“反之”。

答案:C

15.(2007·辽宁高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方永刚既是“知者”,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出来。

A.也躬身体现

B.更躬行发挥

C.更躬身体现

D.也躬行发挥

解析:“也”有“表示同样”的意思,“更”表示递进关系,更进一层。结合给定的语句内容,侧重于谈“行者”,因此第一个空应填“更”。躬行:亲身实行。躬身:①亲身,亲自;②弯下身子。结合句意,第二个空应填“躬行”。“发挥”在此意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答案:B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2007广东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四、乃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专项对点练35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时间:20分钟分值:24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别有洞天: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浑成B.匠心饱满 C.匠心浑成D.用心饱满 C[匠心:巧妙的构思。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浑成:天然形成。饱满:丰满;充足。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心血”“奇绝”等语境,第一空应填“匠心”一词,突出“巧”字;“点睛之笔”不能用“饱满”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应填“浑成”。]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多姿多彩,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顽固框定B.滋养稳固锁定 C.滋润稳固框定D.滋养顽固锁定 D[滋养:①供给养分;补养。②养分;养料。滋润:①含水分多;不干燥。②增添水分,使不干枯。③舒服。句①第一空是说荆楚文化对湖北的国画创作的影响,应填“滋养”。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服或改变。稳固:安稳而巩固。句②第一空强调故乡的味道在脑海中的根深蒂固,应填“顽固”。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定位系统”等语境,句②第二空应填“锁定”。]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蜡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浮动好像B.喜爱浮动犹如 C.钟爱飘动好像D.喜爱飘动犹如 B[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适用范围广。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范围较小,一般不用于物品。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喜爱”。浮动:漂浮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内容: 1)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 2)修改使用不当的虚词 3)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者易混的关联词语 2.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1)选择恰当虚词 2)辨析病句中的有关选择项 3)修改题 3.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1)滥用虚词 2)错用虚词 4.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5.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2.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共4课时(41-44) 理论讲解讲解2课时 《全品》练讲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41课时) 一、考纲要求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2003年和2004年同实词一起考查。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考查的是虚词。“一再”表示一次又一次,总是这样,这与下句“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呼应;“再三”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般只是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下文。“多少”作程度副词也有稍微的意思,但肯定的意思要重;第二句中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是转折关系,且有“只是”来修饰,因此用“稍微”才合适。“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 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之虚词练习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之虚词练习 七年级虚词练习: 为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而 人不知而不愠1. 温故而知新2. 博学而笃志3. 三十而立4. 而疑邻人之父5. 6.马无故亡而入胡 7.怒而触不周之山其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人不堪其忧 3.回也不改其乐 4.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5.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7.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8. 9.屠乃奔倚其下 1 10.一狼洞其中 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屠自后断股 于 1.于我如浮云 2.日扳仲永环谒于一人 3.于舅家见之

4.贤于材人远矣 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饮于河、渭 之 1.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其反激之力人皆吊之 4. 此独以跛之故 5. 忽啼求之 6. 7.传一乡秀才观之8.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9. 10.不能称前时之闻卒11.之为众人2 12.其受之天也 13.又数刀毙之 1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5.久之,目似瞑 1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1. 自以为大有所益2. 投以骨3. 以刀劈狼首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 盖以诱敌6. 八年级虚词练习其1.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 得其船4. 其间千二百里5.

6.飞漱其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8. 亲旧知其如此9. 3 10.食之不能尽其才 11.其真无马邪 12.其真不知马也 13.策之不以其道 之 7.忘路之远近 8.渔人甚异之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具答之 11.水陆草木之花 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何陋之有 14.实是御界之仙都 15.或置酒而招之 16.葛天氏之民欤 17.虽有千里之能 18.马之千里者 19.策之不以其道 2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正确使用虚词专题训练【】

正确使用虚练习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有许多论文所引证的论述能够兼顾历史与科学前沿,—包括该领域中古老又权威的论断、方法和数据,—包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或实际需求,反映出作者的理论眼界。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与当今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互相联系,且兼顾经典,—使读者在研究其论文时不仅得到论点、论据,能获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论与空间。 A. 既又不仅因而所以 B.不但而且不仅因而而且 C.既又总是从而而且 D.不但而且总是从而所以 2. 下列各组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除非你去请,他不会来的。 B. 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C. 他差点琛着蛇。他差点没踩着蛇。 D. 差点考上了大学。他差点没考上大学。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中竟有人回应了。 B. 尽管多少人都不愿意留在这个偏远小山村,但为了这里的孩子,她还是留了下来,当她的山村教师。 C. 既然我们已经立下决心要夺取今年联赛的冠军,因此我们的训练就应该更加认真,更加刻苦。 D. 既然你自己已不再对往事做无益的回顾与忏悔,那么而对今天的事情又何须自寻烦恼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蝉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 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 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 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5. 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了蝇头小利,一些人不惜头破血流,—几张“大团结”—就可以“收购”某些人的廉耻心、自尊心骨头和灵魂。 ②一个人—不憧得正确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而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 乃至甚至如果即使 B.甚至乃至如果即使 C.甚至乃至即使如果 D.乃至甚至即使如果 6.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那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 ②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做出形象的暗示。 B. ①没有学好的功课除非赶紧补,要不就没法跟上去。 ②这里除非不刮风,刮起风来总是满天黄沙。 C. ①这个字岂但我们不识,恐怕那些老先生也未必知道。 ②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当但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更有利。 D. ①那么多的花,偏偏这一盆开得不好。②你挑大的送给他,他偏偏拣小的。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2015教师招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__________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②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古刹,真是个__________去处。 ③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__________代圣人之言的载道之文, __________抒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透露清静不仅是/而且是 B.披露清静不是/而是 C.透露清闲不是/而是 D.披露清闲不仅是/而且是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披露:暴露、透露:泄露清闲:偏于无事相烦,清静:偏于环境安宁“不仅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总统大选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十几个投票点正在接受调查,《世界论坛》报今天__________向社会披露了这一丑闻。 ②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_,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③随着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__________财政开支庞大,但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__________作出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决定。 A.率先终止终身尽管/还是 B.首先中止终身尽管/还是 C.首先终止终生不管/还是 D.率光中止终生不管/还是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率先:带头,第一个。首先:第一,是个序数词,后文往往有“其次”“第二”等与之呼应。终止: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中止: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意谓事情没有完成就中途停止。终身: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切身相关之事;终生:从生到死。一般用于伟大事业方面。“尽管/还是”,转折关系;“不管/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若将“还是”改为“都”,属条件关系,也不合句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丁树声先生为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作出了卓越贡献。 ②去年12月下旬,三艘朝鲜船舶__________了朝韩西部海域北方界线,遭到韩国海军的警告后,返回朝鲜海域。 ③这一自杀事件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__________忽视这一问题,这样的悲剧__________会重演。 A.编纂超过如果/还 D.编辑越过只要/就 C.编纂越过如果/还 D.编辑超过只要/就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编辑:一是指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如晚报体育栏的编辑。一是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编纂:一般指大部头的作品,如编纂词典。超过:指水平超越别人。越过:超过某种界线、界限。末句应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还……”,不能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已是满头白发,恐怕__________六十岁了。 ②为了使孩子__________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沟通情况。 ③他在担任省劳动厅长期间,违反了组织人事纪律,__________职权先后将未经考试或考核的11名亲属录用为干部。 A.不只很好乱用 B.不只更好滥用 C.不止更好乱用 D.不止很好滥用 【答案】D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2020年最新]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 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 D.未尝虽然惟其 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 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应选“惟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无论 ..城市和.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B.现在,无论 ..城市及.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现在,无论 ..城市与.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D.现在,无论 ..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城市还是 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B.《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 C.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且..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D.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 ③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 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 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 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 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②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③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2周正确使用虚词

2017年7月11日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 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 最好当然一旦/ 而且就 C 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所以仍 D 尽量/ 因为 进而 A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 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 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 会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②③④⑤⑥ A 一旦则/ 也即使然而 B 倘若那么进而/ 由于所以 C 假如则甚至更/ 那么 D 只要/ 而且还虽然但 D 名师点睛 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等。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正确使用,即不滥用、误用等。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考 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意等。另外,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 是否恰当,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角度有: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实词、虚词专题训练

实词、虚词专题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________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 的期盼。 ②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 动合同,以________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③北京市知名食品企业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近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从中 ________出第一批“新北京特产”。 A.抑制回避筛选B.控制规避筛选 C.控制回避遴选D.抑制规避遴选 答案B 解析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抑制:压下去。物价上涨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政府不会一刀切地“压下去”。所以用“控制”。规避:设法避开,躲避。回避:让开,躲开。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遴选:a.多用于人才选拔, b.泛指挑选。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______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________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 管理工作。 ③水是万物之源,能否从根本上______“旱魔”成为我区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个沉甸甸 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水管站全体技术人员的肩上。 A.掩盖干涉降服B.掩盖干预降伏 C.掩饰干预降服D.掩饰干涉降伏 答案 B 解析“掩盖”指遮盖,是个中性词,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也可以用于好的或坏的思想行为。“掩饰”是个贬义词,指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干预”“干涉”都是指人管别人的事。而“干涉”带有强硬、非法的味道,是对被干涉者的不尊重。“降伏”一般指人降伏妖怪或动物,“降服”一般指人降服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