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Nt=N0 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 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
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2.种内斗争: 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
物、空间或配偶等发生的斗争。
A1
C
A2
竞争: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A量
C
B生



生物B 生物A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数量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B ++
+-
--
+-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种群A得利 羊与草 种群B有害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1.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
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时间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的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 种群在存在下列情形:
(1)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 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4章_种群和群落_第1节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4章_种群和群落_第1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A越小的是( )
解析 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 密度将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A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 解析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 出率等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 群未来的动态信息,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增 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解析答案
12345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D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应划分为100 m2左右,B 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 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返回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1.种群的其他特征
知识梳理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新内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数该目种占群个体总数 的比率。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一、回顾:种群的概念及要素
同一生物
种群的两个要素
全部生物
时间
种群的两个条件
空间
二、导入:现在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种群了,但是
如果我们要对一个种群有更多的认识,就要知道它有些
什么特征,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种群有哪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三、教学内容: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1)概念:
迁入率和迁出率
4、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四、当堂训练:
五、结束课堂
课例研究综
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是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他们把
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 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教师的人 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就 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应树立新的师 生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 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 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把学生看成是 一个具有历史性又具备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第二, 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 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个性特点, 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三,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 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 段。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种群数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综合学习能力,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8、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总结】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