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创造社
异中求同: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鲁迅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之二

鲁迅 的怀疑精神使他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 ”的力 曾因为罗曼 ·罗兰给他的信被田汉“遗失”而与创造社产
鲁迅 与中国左 翼文学的发生之二
陈 红 旗
(嘉 应 学 院 文 学 院 ,广 东 梅州 514015)
摘 要 :1928年 ,鲁迅与创造 社 、太 阳社 发生 了革命文学论 争 ,这场 论争给双 方乃 至整个 左翼 文艺 界留 下了深 刻 的教 训 ,但“异中求 同”使 双方 实现 了 “人 和 ”。使 左 翼 文艺 界 内 部 的原 动力 被 激 活 ,使 左 翼 文 艺界 实现 了 “优胜 劣 汰”,使进 步知识界明 确 、认 同了无产阶级 文艺和 文化的存 在合理性 ,进而 为中 国左翼 文学 的发生 奠定 了坚 实的理 论 基础和相 应的舆论 准备 。
量 ,但这并不影响他正视“革命文学”这 种文学形态本身 生矛盾纠葛 ,但他始终认 为创造社是进步的文艺 团体 ,故
的积极怍用 ,比如其 “宣传 ”功效 。… 鲁迅非 常注 重培养 在 1926年至 1928年间竭力寻求与之联 合来向旧社会进
“革命人”,提携年轻 的“革命文学 家”。更 为难得 的是 , 他一直在寻求与进 步的革命 文艺团体进行合 作 ,但令他 失望 的是 ,合作没有成功 ,他还与 创造社 、太 阳社进 行了 激烈 的论争。鲁迅在忆及 当时的情形时说 :“我是在二七 年被血吓得 目瞪 口呆离开广东的 ,那些吞吞吐吐 ,没有胆 子直说的话 ,都载在《而 已集》里。但我到了上海 ,却遇见 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了 ,创 造社 ,太阳社 ,‘正 人君子 ’们 的新 月社 中人 ,都说我不好 ,连并 不标榜 文派 的现在 多升 为作家或教授 的先生们 ,那时的文字里 ,也得时常暗暗地 奚落 我几句 ,以表示他们 的高明。” 显然 ,这场论 争给双 方乃至整个左翼 文艺界留下 了深刻 的教 训 ,但这 场论争 与双方的“异中之 同”却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 生进程 ,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摘要:1.创造社的背景与成立2.创造社对现代文学的贡献3.创造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创造社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创造社成立于20 世纪初,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社团之一。
在清末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为现代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创造社应运而生,旨在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振兴民族文化。
创造社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创造社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口号,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倡导用文学揭示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生活。
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其次,创造社积极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
再次,创造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他们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创造社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鲁迅是创造社的灵魂人物,他的小说、散文、评论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郭沫若以诗歌、戏剧为主,其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茅盾则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作品以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和严谨的结构著称,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而且为后来的文学社团和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创造社的精神——敢于创新、关注现实、服务人民,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工作者,推动着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创造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讯作品介绍

鲁讯作品介绍--------------------------------------------------------------------------------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6-01-17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侯小青鲁迅自1907年开始文学活动,至1936年逝世,近30年间留下700多万字的著作、译作,加上日记和书信约1000万字以上。
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集两本:《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本:《故事新编》;散文诗集一本:《野草》;回忆往事为主的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以上共计35万字。
鲁迅的主要精力用于杂文创作,共出杂文集16本,计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杂文创作在他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杂文近700篇,约135多万字,占全部创作的80%,历时18年。
他整理、辑录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集五本:《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小说旧文钞》、《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论著两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以上共约80万字。
翻译、介绍10多个国家的长、中篇小说和童话九本,短篇小说和童话78篇,戏剧两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以上共约310多万字。
陆续发现的未收进集子的文稿约有60多万字。
鲁迅接待过大约500多名来访的青年,亲手拆阅了约1200个青年给他的来信。
他亲自回信约有3500多封,现在能收集到的只有1400多封,约80万字。
他从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的日记(其中1922年佚),未作字数统计。
此外,鲁迅所编辑的报刊、杂志、丛书约40种,为青年作者写序或跋的书约50多种,为青年校阅、编选和介绍书稿有54种。
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其中创造社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
创造社是成立于1921年的一个文学组织,由鲁迅、郭沫若等作家创办,旨在发展和推动现代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本文将以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为题,对创造社的历史背景、作品特点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解读。
一、创造社的历史背景创造社成立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值一战后的动荡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变革,文化思潮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此时,鲁迅等一批进步思想家和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呼唤着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创造社应运而生,成为了承载着时代希望的文学团体。
二、创造社的作品特点创造社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作品特点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首先,创造社作品的创作风格秉承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注重真实、细腻地描绘社会生活,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其次,创造社的作家们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保持批评的态度,他们以锐利的笔触批判各种陈旧的观念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第三,创造社在文学形式上注重探索文学表达的新方法,倡导新的文学语言,使作品更加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三、创造社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创造社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创造社作品的出现引发了中国文学的重大变革,打破了传统文学格局,开辟了新的文学道路,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其次,创造社的作品探索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他们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深入剖析人性,反映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使文学作品更加鲜活而丰富。
第三,创造社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激发了更多的作家投身到现代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潮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繁荣。
四、结语通过对创造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造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成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往事如烟过,一笑泯恩仇_成仿吾与鲁迅:相逢一笑泯恩仇

成仿吾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成仿吾和鲁迅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恩怨。
成仿吾曾对鲁迅提出过激烈的批评,鲁迅也给予反击,两人之间发生过笔战。
最后,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之下,两人消除了误会,成为革命的战友。
鲁迅与“黑旋风”成仿吾曾经的论战成仿吾和鲁迅的最初分歧,是由于成仿吾对鲁迅的《呐喊》的批评而引起。
鲁迅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在1924年1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的评论》一文。
成仿吾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都是“自然主义”的、“浅薄”的、“庸俗”的作品,只有《不周山》(即《补天》),“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廷”的“杰作”。
在创造社的“大将”中,郭沫若以诗歌见长,郁达夫以小说著称,成仿吾是文学评论的主将。
郭沫若曾说成仿吾是“黑旋风”李逵。
成仿吾曾在评论中挖苦鲁迅说“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惚的境地。
”成仿吾甚至还呼应所谓“绍兴师爷”的说法,称鲁迅“词锋诚然刁滑得很,因为这是他们师爷派的最后的武器”。
成仿吾甚至还称鲁迅是“有闲,有闲,有闲”的小资产阶级,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鲁迅是一位斗士,他的文章是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
对于革命文学阵营中某些显然是错误的见解,鲁迅也不大留情面。
1935年12月26日,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及《不周山》的创作时写道“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
郭沫若是怎么肉麻和恶心鲁迅的?

郭沫若是怎么肉麻和恶心鲁迅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为了加强创造社的实力,很想和鲁迅联合起来在同一阵营中共同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制和法西斯大屠杀,深刻地刺激了中国所有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鲁迅当然也不例外。
由此,郭沫若联合鲁迅的工作,得到了鲁迅的相应。
但是,创造社里以成仿吾等为首的留日文学青年,却坚决反对同鲁迅合作,并联合太阳社,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旗帜,对鲁迅大张挞伐,郭沫若转而站在自己原来的阵营里,对鲁迅恶毒攻击,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时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
”直到1929年秋,中共组织经过细致的工作,把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人联合起来,停止论争,并于 1930年3月2日成立左联。
在此之前,郭沫若和鲁迅的关系,除了年龄和资历,看来仅仅属于作家之间的政治观点交锋,所以,骂就骂了,和就和了。
郭沫若对鲁迅的肉麻吹捧,是他自己政治倾向日益明朗化,和鲁迅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地位升高发展起来的。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急剧上升,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如民主的、大众的、国防的文学等观点,基本成为以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和对鲁迅的肯定程度加强,郭沫若对鲁迅的肉麻程度也在日益增长。
他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坏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的尽致。
”文革时期他在纪念鲁迅时竟然说:“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的前头行例,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
”在他笔下,鲁迅就跟红卫兵造反派一样了。
国学网上罗列了许多国学大师,郭沫若亦在其中。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鲁迅与左联素材

“革命文学”论战
这场论战毫于疑问地极大震动和刺激了二十年代末的中
国文坛,因大革命失败后而沉寂的左翼文化运动也随之重新
崛起,在此过程中,创造社、太阳社的一批年轻共产党员表 现出了十分可嘉的的革命热情,但他们也难免在激情中夹杂
着偏激的情绪,于是鲁迅、矛盾等文坛‚老人‛便成了批判
的对象。 瞿秋白后来评价说,无产阶级的文艺,往往经过革命的小 资产积极作家的转变,而开始形成起来……一方面有其重要 的革命意义,另一方面难免产生一种由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和 幼稚病所产生的偏向。
教授。之后各地又陆续成立了一些左联的辐射组织。
“左”的路线下的左联
1930年5月李立三与鲁迅进行了会面,但两人谈的并不愉
快,李立三认为革命高涨期即将到来,鲁迅则坚持‚壕堑战
‛,认为应当做长期艰苦的打算。 鲁迅对于当时左联一些‚左‛的做法有所不满,并表示了
对‚从左边上来,从右边下去‛的担心。
瞿秋白接任之后‚左‛的情况有所改观。 蒋光慈、郁达夫被开除出党后左联内部积蓄已久的宗派主 义、关门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不少人开始认识到‚革命的 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同盟者‛。
“革命文学”论战
1928年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随后有成仿吾
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
文学》,均将矛头直接指向鲁。鲁于是对除了郁达夫外的创 造社诸君子均无好感。鲁以《‚醉眼‛中的朦胧》与《我的
态度气量和年纪》回应,批判对方的无理取闹和宗派主义,
并指出对方在理论上难以找到支持,便开始人身攻击,为了 攻击而攻击的荒唐行径。
这场论战毫于疑问地极大震动和刺激了二十年代末的中
国文坛,因大革命失败后而沉寂的左翼文化运动也随之重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 乃 超
我从 一 九 二 七 年 十 月 由 日 本 回 国 来 访 问或 来信
,
,
参 与 了 当时 的 革 命 文 学 运 动
。
现在
,
,
时 常有 同 志
也 有 些 同志 拿 过 去别 人 发 表 过 的 有 关 创 造 社 的 文 章 来
,
要 我讲 述 当 时 的 也 有的我至今 还
”
。
“
夺权 思
。
在此顺 便加 以解释
我 们 五 个 人 是 在 人 民公 敌 蒋 介 石 投 降 帝国 主 义 人士
的
。
、
,
屠 杀共产党 员
、
进步
工 农 大 众 时期 决 定 弃 学 回 国
在 日本 留学生 中差不 多有这么 一
每 当 祖 国在 政 治 上 受 到 一 次
,
条规律
外来 的凌辱时 来 抗争
,
周 报》的 想 法
了
。
并 公 开 刊 登 了 启事
。
但 当 我 们 回 国后
,
,
这 个 联 合 鲁迅 的 计 划 突 然 烟 消 云 散
。
这 不 能 不 引起 疑 问
,
应 该 声明
我们的确 没有反对 过联合鲁 迅的主 张
,
从 我个人 的
记忆 来说 这 件事
,
我 们 在 回 国 前 后 都没 有 听 说 过这 段 准 备 联 合 的 消 息
,
,
与 拥 共 之 间作 出 更 明 确 的选 择 和 表 态
不 管 他 们 对 马 克 思 列 宁主 义 有 多 少 的 认 识
,
记得
一 九 二 七 年暑 假前 我 从 东 京 到 京 都 访 问李 初 梨
他 引 我 去 京 都帝 国 大 学 讲 堂 参 加 一 个有
,
中 日 学 生 出席 的 大 会
,
、
郁达 夫 为 核 心
,
包括
、
田汉
、
、
郑 伯奇 何 畏
,
、
、
王独 清 陶 晶荪
。
、
穆 木 天 等人
出 版 的 有《 创 造 季 刊 》 《创
造周报 》 《创 造 月刊 》 还 有 其 他 一 些 小 刊 物
除 上述人 员外
,
还有 一 些 年 轻 的
,
通 常被
一
!
一
称为 创 造 社 小 伙计 的 人 们
,
月记 录
七 七 年 经 我修 订 的 谈 话 记 录 一 稿 写 得 比 较 有 系 统 的文 章
。
,
都 比 较确 切
、
。
其他 的 记 录 稿 则 比 较 粗 糙
缺
点不 少
。
,
有 郑 伯 奇 的一
二 篇 和 沈 鹏 年 的 一 篇 题 为 《鲁 迅 与 创
造 社 交 往 的 两 点史 实 》
“
当 前狠批 四 人 帮 并 肃 清 其 流 毒 之 际 的 会议
。
仿 吾也没 有和我 们谈起
起 码我 个 人 对 此 事 的 印 象就 是 如 此
,
从另方 面说来
心的
。
鲁迅 对 这 番 变 卦
,
。
致 使 郭 沫 若认 为 创 造 社 此 时 又 出现 了
,
我认 为 创 造 社 此 时 是 最 少“ 组 织
。
”
、
集 团 气 味 的 时期
也 可 以 说 是 最 少 宗 派 情绪 的 时 期
创 造 社 的 后 期 大 约 可 以 由我 们 五 个 人 应 成仿 吾 的 邀 请 ∀也 可 以 说 受到 他 的 鼓 励 # 回 国 以后 算 起
,
至于联合 什么 人
,
更 是 心 中无 数 的
” ,
。
鲁 迅 对 此 曾作 出 过 原 谅 的 批 评
。
说我 们
,
是 未经好 好的计 划
很有些 错误之 处的
是 符合 事 实 的
总之
,
在 这 样情 况 下
杂志
一
+
一
《文 化 批 判 》于 一 九 二 八 年 一 月 出版 了 它 的 创 刊 号
。
真 没有想 到 结论
。
。
有一
份 记 录 ∀是 一 九 七 三 年 中 山 大 学 油 印
的#
,
说 我 们 回 国是 为 夺 取 创 造 社 的
,
领 导权
根 据上 述的经过
。
,
得不 出这
样 的 结论 的
,
为 什么 会 引起这样 的误
,
解 这 可 能 由于 我 讲 话 不 清 楚 引 起 的
也可 能记录者 脑子 里存在着 想 引起 的
这些
人一 向也不被人 认为 是创造 社的人
的
。
我 只说明创造 社的框 框有时是 扩大 的 有 时 是 缩 小
,
《洪 水 半 月 刊 》上 发 表 出 来 的 文 章
,
思想 内容是 五 花八 门的
,
标 志 着人 们 开 始 对 共 产
主 义 发 表 了不 成 熟 的 意 见
有拥 护
、
有 反对
”“
陈 伯 达 则 是 钻 进 中 国共 产 党 里 来 的 反 共 老
有张立村
、
“
”
,
他们 是黄药眠
、
潘汉 年
、
周全平
。
、
叶灵 凤
、
邱 韵铎 等
。
还
梁预 人
、
黄 祥 光 … … 等 一 批 搞 后 勤 工 作 的 青年
,
创 造社初 期
,
依 靠 出 版商 人
泰 东 书 局 老 板 的 帮助 供 足够 的 养 分
出版 部
,
开始活 动
,
但 当 时 中 国 的 殖 民地 经 济 还 不 可 能 为 新 文 艺 的 发 展 提
年#
向
,
我 们 临 行 前 受 到 在 京 都 的 一 部分
。
留学 生 的 欢 送
我 们 五 个 人 情 况虽 然 不 尽 相 同
,
学 的 专 业 也 各 色 各样 ∀郑 伯 奇 的 一 篇 谈 话 记 录
,
,
对
,
此有些 错误
,
但 非重要 问题
,
整个 来说
它反 映 了 创造社 内部的 斗 争
,
,
是可 贵 的 资料#
夭 白 日满地 红 的 旗 帜
。
对 象 可 能 主 要 是 日本 听 众
李 用 日本 语 讲 演
。
,
最后一 句话是
“
青
,
将 因 中 国无 产阶 级 的血 染 得 更 加鲜 红
,
”
这是 国民党左 派 转 向 中
。
国 工 农 革 命者 的 思 想 反 映
这 句 话 经 过 了五 十 一 年
,
,
我仍 留下鲜 明的印象
了我们儿 个人
三阶 段 时
, ,
我 个 人 倒 是 高 度 评 价 成 仿 吾 这 次 日本 之 行的
。
他 不 仅找
事 实 上 他当 时 在 东 京 与 京 都两 地 找过 的 人 是 相 当 广 泛 的
,
创 造 社 进入 第 不 能不 在反 共
。
正 是 这 样 的一 个 时 刻
广 大 的 知 识 分 子 阶 层 在 大 革命 失 败 后
就 有 一 些 爱 国学 生 起
。
— 回 国 和 辛 亥革 命 前 后 的 回 国 运 动 相 仿
,
弃学 回 国
这 次我 们弃学
佛
动机 是反对 国 内的反革命
。
由于
这一 行动 代表着 不少 的 留 学 生 的 倾
郭 沫 若 ∀左 # 郁 达 夫 ∀ 中 # 与成 仿 吾 ∀右 # 合 影 ∀( ) ∗ +
手
,
他 要 把 共 产 主 义 这 个 思 想 界 的 妖怪
。
“
” 一 扫 而 空 ∀见 王 若 水 的 文 章 《∃ 国 防哲 学 % 就 是
,
投 降 哲 学 》一 文 #
意料 不及 的
“
”
,
《洪 水 半 月 刊 》撰稿 人 之 多
思 想 斗 争 的 异 常 活跃 为 前期 创 造 社 成 员 所
引 起 了疑 问
,
。
同志们觉得
最 好 我 能 把 这 些 材料 整 理 一 下
,
,
使它 更接 近 于 历 史 的 真 实
,
,
这 当 然很
好
。
但 时 间相 隔 已 经 半 个 世 纪 了
,
有 些 事 情 的 印 象已 经 模 糊
我 也 无 力搜 寻 和 考 查 一 些
。
当 时 的材 料
所以
,
现 在 也 就 只好 凭 印 象 还 比 较 清 晰 的 来 谈 了
诚然
,
在《文 化 批 判 》中
,
朱镜 我写 了 一篇文章
,
批判 了资
产 阶 级 社 会 学 ∀国 内 对 象 是 郭 任 远 之 流
“ ”
这 篇文章得 到瞿秋 白的 肯 定#
,
彭 康写 了 一篇批
”
判 人 生 观 论 战 的 文 章 ∀这 篇 文 章 得 到 郭 沫 若 的 赏 识
称彭 为 后起 之秀
。
我 们 五 个 人 是 朱镜 我 ∀ 原 名德 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