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方法及步骤(七)
为你讲解如何鉴定字画的真伪

为你讲解如何鉴定字画的真伪书画的鉴定简单的分为几种,一、看。
二、闻。
三、摸。
字画书画的鉴定;1、一件作品,假定它是未带署名的,无论它是真迹也好,伪作也好,可以肯定,它的笔墨风格在表面上却是笔势跌宕而雄强骏快的。
于是,主真者,往往用这些风格特点来作为它是真迹的证据;而主伪者,又往往用“在本质上不符合这些风格特点”来作为它是伪作的证据。
此外如徐悲鸿的马、喜鹊等等,也有如此的情况,除非它的笔墨明显用赵叔孺或江寒汀的风格。
一件伪作,你要想从笔墨风格上说它不是徐悲鸿,非常没有说服力。
同理,真的徐悲鸿,你要想从笔墨风格上说它是徐悲鸿,也是显得缺少说服力的——同样的话,我们也曾听到有人用它们来指证徐氏的伪作为真迹。
字画2、虽然是同样的笔墨风格,但真迹必然自然流畅,没有造作;精妙生动,不是拙劣;浑厚有力,次绝去轻浮……而伪作则反之,如此等等。
能这样,看上去对于笔墨风格的认识更要细致,更深入了,应该可以具有说服力了吧?事实上,并非如此。
米芾的《研山铭》有人说真,有人说假。
说真的,除了指证它的笔墨风格,与米氏的风格吻合无间,更具体地指证它某一字的某一笔如“千钧一发”,非高手如米氏莫能。
说假的,当然不能说它的笔墨风格不是米的风格而是赵佶的风格,而是针锋相对地具体指证上述某字的某一笔简直是拙劣不堪,一高手如米氏,怎么会如此不懂笔法,写出这样的东西来!那么,究竟这一字的这一笔,是如千钧一发的精妙绝伦呢?还是不懂笔法的拙劣不堪?又如,有一位朋友,由一位国家级鉴定家向他推荐而购买了一件潘天寿作品,拿到我那里一同欣赏。
打开后我看假,理由当然不是与潘氏的风格不符,而是笔力轻浮。
朋友却说,该鉴定家表示,潘的笔墨风格以雄强著称,一味霸悍,而此图的笔墨正是极其浑厚有力,非潘莫能。
试想,这笔墨的力轻还是力重?又不能用秤去称量,所以,说它轻,没有说服力,说它重,同样没有说服力,唯一有说服力的,便是说它轻的人有地位,还是说它重的人有地位。
但这样一来,书画鉴定又将从何谈起呢?我当时对这位朋友说,事关数十万元,不是小数目,你可持此画去杭州找潘公凯先生,不要对他说任何人的鉴定意见,由他来决定。
书画的鉴定Microsoft Word 文档

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体现为它的艺术价值,这是专业评估师评估的重点,交换价值就是指市场价格,评估师评出艺术价值之后,按照一定程序测算出交换价值,以此定出市场参考价格。
一个优秀评估师测算出来的市场参考价格,应该接近或等于正常成交价格。
根据自己评估经历,我认为同一位书画家作品之间出现价格差异,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书画作品的价格与作品的大小尺寸有关,同一位书画家的作品有大有小,在拍卖行、画廊、书画店当然售价也就不同。
其二,一个书画家的作品创作大致要经过几个时期,即学习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峰期和衰退期,学习期的作品一般不被人认可,价值较低;成长期风格尚未形成,技法一般,价值也不高;成熟期风格形成、技法娴熟,价值较高,成熟期往往也是高峰期,精品和代表作皆出于此。
根据专家研究分析,一个艺术家一生中的作品代表作占,精品占,一般作品,应酬之作。
近年来的拍卖记录显示,应酬之作仓促潦草,即使是名家所作拍买价格也不高,而同一位艺术家的精品的价格往往是其一般作品的十倍乃至数十倍。
值得强调的是成熟期不等同晚年时期,一般来说是年纪愈大,技巧愈成熟,但这并不表示晚年的作品更好。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艺术家也难免受到社会动荡、家庭波折和个人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谢稚柳、陆严少大家都公认他们的早期作品比晚期的更好。
其三,同一位书画家的同等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价格也会不同。
例如,同等作品在经济发达的广州、上海一般高于郑州、合肥,而文化非常发达的北京,同等作品的价格则又会高于上海、广州。
还有各地区喜好有所不同,例如,江浙和上海人喜欢海派、浙派、新金陵画派的东西,他们喜欢收藏吴昌硕、任伯年、陆俨少、黄宾虹、傅抱石、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首都和天津人喜欢收藏齐白石、李可染、黄胄等人的东西,广东、港澳人则喜欢“岭南画派”名家的作品。
这种地区性的喜好也必然导致同等作品在不同地区价位的差异。
其四,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年代,因为人们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市场认可的价格往往也大不相同。
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

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书画鉴定的那些事儿!书画鉴定,就好比是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珍珠,可不能瞎摸瞎撞。
你想想看,一幅书画摆在你面前,那上面的笔墨、色彩、线条,不就像是一个人的表情和神态嘛!咱得学会从这些“表情”里看出门道来。
先来说说看笔墨。
好的笔墨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的招式,干净利落、韵味十足。
要是那笔墨乱糟糟的,拖泥带水,那可就得打个问号啦!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走路歪歪扭扭的,是不是会觉得有点奇怪呀?再瞧瞧那色彩。
鲜艳但不俗气,淡雅但不苍白,这才是高手的水准。
要是那颜色涂得跟大花脸似的,或者黯淡得好像没睡醒,那肯定有问题嘛!这就跟咱穿衣服一样,搭配得好就好看,搭配得乱七八糟可就闹笑话啦。
还有那线条,流畅自然得像山间的溪流,弯弯曲曲却又有着自己的韵律。
如果线条生硬得像根木棍,那能是好作品吗?然后呢,咱们得看看这书画的整体构图。
一幅好的书画,构图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有主次、有节奏。
要是乱七八糟的,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那不就成了噪音啦?接着说说落款和印章。
这就像是书画的身份证,可不能马虎。
看看那字写得是不是和书画家的风格相符,印章盖得是不是恰到好处。
要是落款歪歪扭扭,印章也模糊不清,那能让人放心吗?咱们还得了解书画家的生平、风格特点。
这就好比你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知道他平时说话做事的风格,那要是冒出个跟他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你不得怀疑怀疑呀?哎呀,书画鉴定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事儿,得靠咱慢慢积累经验。
就像练功一样,得一点点修炼。
有时候可能会看走眼,那也没关系,吃一堑长一智嘛!你说,要是能准确地鉴定出一幅好书画,那得多有成就感呀!就好像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对的人一样。
而且,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尊重和保护呢,让那些真正的好作品能流传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到。
总之啊,书画鉴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用心去学,多看看、多比较,总有一天咱也能成为鉴定高手!你还别不信,试试就知道啦!。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1、古代字画鉴定的主旨:即通过鉴定达到什么目的,作出什么结论。
概括说就是分清真和伪,具体说则包括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个方面。
辨真伪,即鉴定作品的真与伪,主要对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属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对象是无款作品,画面无作者款印,或后人误定乱题为某代所作;评价值,即全面鉴考一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然而,结合存世的实际情况,鉴定结论并非如此简单。
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伪,如唐宋时期摹拓、复制的一些古代字画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为保存流传,这些水平极高、临仿逼真的摹本,经鉴定虽否定它为真迹,但也不可简单列入伪品,应具体确定其所摹时代,归入此时代真品之列,这已属于明是非。
而有些无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时期一些地区性伪作,虽没有名款,也应归入伪品之列,无必要定时代或作者,这又属于辨真伪。
还有一些作品,如代笔画,款真画假,或画作亲笔、代笔参差,就既有辨真伪又有明是非的问题。
因此,鉴定书画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来面目,方算达到了目的。
2、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
近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资讯论坛)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
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鉴”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比较是指实物间的比较,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
通过反复比较,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
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较,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
同时,观看、比较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达到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字画买卖鉴定流程

字画买卖鉴定流程一、字画买卖前的鉴定。
1. 看来源。
- 要是这字画是从某个私人收藏家手里来的,那得先打听打听这个收藏家的名声咋样。
比如说,这个收藏家是那种特别懂行的老行家,那这字画靠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要是来源是那种街边小摊贩,还说是从什么神秘渠道搞来的,这时候就得小心啦。
就像找对象,你得知道人家的出身背景嘛。
- 如果是从拍卖会或者正规画廊来的,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保障。
不过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毕竟也有不良商家混在里面呢。
2. 观察字画本身。
- 纸张和墨色很重要哦。
老字画的纸张有它独特的质感,摸起来和现代的纸张很不一样。
如果是宣纸,老的宣纸那种纹理和手感是很特别的。
墨色呢,古代的墨和现代的墨在颜色、光泽上也有差别。
比如说,古代的墨经过长时间的氧化,颜色会更沉稳,不会像新墨那么鲜艳刺目。
这就好比看一个人,从他的皮肤质感和气色能看出很多东西呢。
- 画风和笔法也得好好研究。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像齐白石的虾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笔法很简洁又很有韵味。
要是一幅号称是齐白石的画,虾画得歪歪扭扭,笔法也很生疏,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就像你熟悉一个朋友的签名,要是签得不一样,肯定就有猫腻啦。
3. 找专家或者懂行的朋友。
- 有个懂行的朋友在身边就像有个小参谋。
他们可能在这个字画圈里混了很久,见过很多真真假假的东西。
他们能一眼看出一些小细节,比如说某个画家特定时期的印章有什么特点。
专家就更厉害了,不过找专家可不容易,有的专家很忙,而且找专家鉴定可能还得花点钱呢。
但是为了确保字画的真假,这也是很值得的。
就像生病了要找医生,虽然麻烦点,但是能安心呀。
二、字画买卖时的注意事项。
1. 手续要齐全。
- 买卖字画得有个凭证。
如果是从画廊买的,要有正规的发票,上面写清楚字画的名称、作者、尺寸等信息。
要是从私人手里买的,最好也写个简单的协议。
这就像两个人结婚要有结婚证一样,是一种保障。
要是以后有什么纠纷,这些东西就是证据呢。
- 对于字画的传承记录也要关注。
古字画辨别

古字画辨别字画材质辩伪纸绢是中国书画的载体之一,它对字画鉴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在字画伪品中,用古纸、古绢作伪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五花八门的纸绢作伪骗术就应运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伪的手段及辩别方法。
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些辩伪的常识。
纸娟作伪主要包括:做旧色、做旧污、做旧残,现分述如下。
一、做旧色做旧色是指用颜色将纸、绢染成与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见的古旧书画之颜色。
做旧色的颜料做旧色常用的颜料是以国画颜料为主。
如藤黄、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状、块状、粉末状。
其特点是透明亲水、不洇色,染出来的色泽比较耐久。
其次是化工颜料,一般用得较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特点染出来的颜色比较新,容易泛色。
另外,还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烟熏,日晒。
用黄蘖、烟叶、茶叶、栀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无论采用哪一种颜料作旧,事先必须经过调色。
如采用国画颜料染之,首先将颜料研调成液态,然后用纱布过滤去除淀屑渣(因为在制作颜料时虽然细度已足,但在颗粒之间有聚合现象)。
之后兑入胶矾溶液便可试染。
如用烟叶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却之后再试染。
由于用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颜色较单调,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另加其它颜色,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做旧色的方法1、直染法即将被染的对象平铺在台面上,然后用排笔直接依次从右至左上色。
这种方法适用于吸水性强,薄质纸类。
2、拉染法即用一个与被染对象规格相当的长方形水槽盛上色液。
然后用两手拎着被染对象的两角或上端缓缓从色液中拉出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纸质结实,拉力较强的纸,如皮纸、裱件等。
3、浸染法是针对绢帛而言。
因为绢帛属丝织物,纺织出来的新绢有油。
如在台面上用排笔上色难以挂住,也易皱,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数日后取出,可得旧绢色。
如经过胶矾便得旧色熟绢。
4、托染法也是针对绢帛而言,由于绫绢不易挂色,事先托上一层宣纸,后再染色。
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还有的通过日晒,风吹,使其泛黄,俗称“风化纸”、“风化绢”等等。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书画鉴定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旨在辨别、鉴定实物书画作品的真伪、价值以及艺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考证法、比对法和审美评价法。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准确判断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伪,并评判其艺术价值。
考证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作品所涉及的人物、时代、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证,来确定作品的真实性。
首先,鉴定人员需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包括相关人物的生平、创作时期、社会环境等。
其次,通过对作品的笔触、构图、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其与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风格是否相符。
最后,需要通过与已知真迹的比对,进一步确认作品的真伪。
这种方法注重对历史资料和现存作品的分析,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比对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主要通过与已知真迹的比较来判断作品的真实性。
鉴定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名家的风格特色,通过与这些真迹进行对比,来判断作品所展示的艺术风格是否符合该时期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考虑作品的材料、技法等方面与已知真迹的相似性。
这种方法强调对比分析,需要对大量的真迹进行研究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作品的真伪。
审美评价法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另一重要方法。
它通过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价,来确定其在艺术价值上的地位。
审美评价主要包括对作品的题材、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的评判。
鉴定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富有敏锐眼光的审美能力,从整体和细节的角度来评判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审美评价法,可以准确判断一幅书画作品的创作水平和观赏价值,从而对其进行相应的鉴定和评定。
在中国书画鉴定的方法论中,考证法、比对法和审美评价法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鉴定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鉴定人员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进行准确的书画鉴定。
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鉴定环节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鉴定结果。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书画做旧一般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将纸绢笔墨做旧再做画,一种是先作成字画再整体做旧。
一、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
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黄色。
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
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
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
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
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
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二、笔墨的做旧及鉴定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
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
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
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
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三、整体做旧及鉴定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
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
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
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
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鉴定方法及步骤(七)
什么是时代风格呢?就是在一定时代的书画家,除了他个人风格外,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统一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这一时期的时代风格。
如清朝初期、中期以及末期的字画分别具有各时期的统一基本特征。
不管是大写意和工笔以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都一样。
中国幅员这样广大,但不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区的距离如此遥远也都是这样。
个人风格、流派风格、地区风格、民族风格以及任何体裁都受着时代的局限,也就是都反映着时代精神。
任何书画家,不管他是临张三或摹李四,但谁也逃不出时代的局限,这一点是绝对肯定的。
如清末上海画家任情挥洒,北京画家的规规矩矩,在个人风格和地区风格上可以说相距很远,但一看便知都是清末时期绘画,这就是他们在作品上都反映着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时代风格。
鉴别字画时,时代风格是最重要的旁证。
所以富于鉴别经验的人,首先要注意时代风格,否则要把元朝的画看成是唐代的,把清朝的画看成是宋朝的。
不过在两个朝代更替时期的时代风格是很难看出来的。
如唐末五代初,五代末北宋初,南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时代风格就是如此。
因每个朝代的更换,总有前一朝代的书画进入后一朝代,也就很自然的会影响后一朝代的书画风格。
并且后一朝代的政治和经济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
变的,就是改变了,也不能立即反映到书画上来。
每个朝代的更换都是这样,不过时间有长短的不同就是了。
认识时代风格,比认识其它问题难一些,因为时代风格就表现在这一个时代的不同地区、不同的个人的极端复杂的作品上。
中国幅员这样辽阔,同一时代的画家又很多,这些画家所处的地区以及每个画家的阶级、社会地位、师承和用笔方法、思想情感等都有所不同。
但无论写意和工笔,用墨和设色以及种种体裁和题材有多么大的差别,但谁也逃不出时代的局限。
这种时代局限性,就是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时代风格,这又是比较容易认识的一面。
时代风格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这是无可怀疑的,并且就存在于字画的本身上。
(三)韵味韵味也叫气韵、神韵,现在人们往往简单的称之为“味儿”。
在鉴别时基本上根据韵味的薄厚来判断好坏真假和规定一幅画的价值高低。
韵味也是很具体地表现在字画的本身上,也就是表现在笔墨上,并且是鉴别真假的重要的根据。
那么韵味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过去有一句话“以形似之外求其画”。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通过绘画形象来说明问题,若在形似之外哪里还有画呢?这里说的是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这个“画”字,就是指的韵味。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对于韵味解释得很多,大都是玄乎其玄,若用现在话来说很简单、韵味就是艺术性。
从前论画
书籍中还没有艺术性这种名词,谈论绘画的好坏,总是说笔墨的好坏。
笔墨的好坏,并不决定于用笔的生熟、快慢、粗细以及繁简等,而是取决于味的厚薄和有无。
对一幅画的艺术性来说,应从整体看,包括形象的塑造和构图设色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对主题思想是否很鲜明、很生动、很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而国画却单提笔墨,笔墨的好坏又决定于韵味的厚薄,当然其它方面也应注意,不过远不如对笔墨和味儿的重视,而韵味的有无和薄厚,就表现在笔墨上。
国画用笔墨和韵味代表艺术性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国画是用线条勾出形象,因此对线的画法就必须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要求绘画上的线和书法相同,所以就提出了书画用笔相同和书画同源等理论。
并创造了用单一的墨色搞创作——水墨画。
这点在世界画坛上是很独特的。
对线的要求除轻重、疾徐、曲折、顿挫以及墨的浓淡、干湿种种复杂变化外,更主要的就是要有韵味,通常也叫笔墨趣味。
但笔墨上的韵味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据记载吴道子画佛头上的圆光都不用圆规,总是用手拿着笔,把胳膊一抡就画出圆光来,这样画的线就活,就有韵味。
韵味要表现在一幅画的各个方面,对一幅画意境的要求也是如此。
一幅画的意境要含蓄,要有诗意,并要诗情画意相结合。
唐朝王维尝有诗云:“诗中有画画中诗,诗思入神画更奇。
”苏东坡也说:“吟摩诰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诰之画,画中有诗。
”宋朝人还进
一步提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相表里”等主张。
对意境的这种要求,就是画要含蓄,看完后要有回味的余地,一幅画没有些微的画外余意,使人看完后立即忘掉,这种画就不是好画,就没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再谈谈题款和钤印的韵味。
绘画是用色彩或单色在纸、绢、布等平面上造型的一种艺术,不像综合性的戏剧那样,能曲折细致地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节。
绘画的这种局限性,往往需要用文字来作补充说明。
世界上的绘画大多有画题,这画题亦就是一幅画最简略的说明。
此外往往还有署名及创作年月。
然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点,是西方绘画的画题,往往题写在画幅之外,而中国绘画,则往往题写在画幅之内。
不仅在画幅中写上画题,还逐渐发展到题诗题、文跋以及画面的种种说明。
同时为便于查考,都题上作者名字和作画年月。
印章也从名印发展到闲章。
中国绘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增加画中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
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绘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绘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
另一方面题款和印章在画面布局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在唐宋以后,如倪云林、残道人、石涛和尚、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题款、多处款,或正揩、或汉隶、或古篆,随笔成致。
或长行直下,使画面上增加生气;
或栏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或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或弥补散漫,增加交叉疏密的变化等等。
故往往能在不甚妥的布局上,一经题款成一幅精彩的作品,使布局发生无限巧妙的意味。
又中国的绘画,种类形式繁多,种类则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梅兰、竹石等等;形式则有工笔、写意、水墨、重彩、双勾、没骨、白描、浅终以及兼工带写,等等。
因种类形式不同,画面上亦呈现各种风貌与格调。
工整着色的人物、山水、花卉,宜于题写工致的小楷,须整齐而有法则。
工整的白描人物,白描花卉,也是工致的小楷为宜。
如不长于工整的小楷,题写小篆书或小隶书亦可。
兼工带写的山水人物以及工兼带写的浅绛山水,以题写小行楷为适合。
但字不宜过大,亦不宜过小。
写意的着色山水、花卉和人物,宜于题写稍大的行楷或草书,须随便得宜,自然而有矩度。
不工行草,题写稍大的篆、隶也可。
大写的人物、山水、花卉以及梅、竹、兰、石等,宜于大行、大草或篆、隶,如行云流水,行其所不能不行,止其所不能不止,恰到好处,方为得体。
要做到此点,确实有困难,不但在书法上要有大功力,而且要在题款经验上有高度的熟练手法,方可做到。
又画上所画的意趣,如系大气磅礴者,题款的书法,亦须大气磅礴。
如系质朴古拙者,亦须质朴古拙,方能谐合、统一。
题款的字,比较密为宜。
即字与字须较密,行与行亦须较密。
不宜过高过低,如《小山画谱》所说:“如有当抬写处,只
宜平抬”,这就是古画中一般的题写办法。
款的题法,可说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关于这方面的形式美,可多看古名家的款识,多比较,多研究,自然能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收获。
然而作伪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方面的常识,往往会露马脚的。
古代的书画家们,在书写完一幅字或画完一幅画后,须题款,款题毕,然后再钤盖图章。
开始钤盖图章时,原与签题作者姓名的作用相同:表明自己的创作权。
众所周知,我国绘画上的底色,向来是用白色,到现在还是这样。
又我国的绘画,一直以墨色为主,颜色为辅。
至唐代以后,尤重墨色,致使画家有以水墨为上的总倾向。
纸、绢、帛尚白,墨尚黑,印章尚红,于是书画家们才发现图章的色彩,系深红有刺激力的朱砂,这种色彩,常能因对比的关系,极有力地提起全画面的精神。
因此印章的大小,印文的疏密,以及印章形式的方圆,镌刻的精雅粗拙,印色的鲜明暗淡等等,无不与画面上发生直接的关系。
故《溪山卧游录》说:图章必期精雅,印色务取鲜洁,画非借此增重,而一有不精,俱足为白壁之服。
古人名款下用章,往往用两方,一方字章,多刻朱文,红色较轻,一万名章,多白文,红色较重。
章面大小相同。
钤盖时,往往名章在上,字章在下。
这种用法,一则两章面积大小相同,同时并用,殊觉呆板而少变化。
《松壶画忆》
云:“印章最忌二方作对”,即是此意。
二则书画是坚挂着看的,印章以上轻下重为适目,红色较重的白文印在上,红色较轻的朱文印在下,使人觉得有头重脚轻的毛病。
横题式的款,每行字数总不很多,名下盖章,往往只一方已够,至多则用二方。
直题式款每行字数较多,直行长,故钤盖印章,依行势的拖长,往往可用两方,也有多至三方、四方的。
三章中,第一方可用圆章,或长方意;第二方可用长方章,或圆章,小方章;第三章可用正方章。
下章稍大,中章上章稍小,朱文白文,也须要作适当的配合。
三章钤盖一直线上,须正直,每方的距离,以稍大为宜。
印章的大小,应与款字大小成比例,或小于款字。
清孔衍栻《石村画决》说:“用图章,宁小勿大”。
然八大山人所作的画,往往画材简略,却有大于款字甚多的图章相配。
此又一例,不能全以“宁小勿大”四字去范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