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城隍和城隍庙
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嬲
黼
黼 翮 穗
铲
嚣
麟
黼 黼
为纪念他 ,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 , 规
余殃殃尽必昌 ; 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
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 坐
二、 城 隍 断喝 与城 隍楹 联 文
德尽必灭” , 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
北朝南 , 正对青弋江, 庙基由大方石
砌成 , 很 高的石 阶在 门前 伸开 , 气 势
庙 的“ 要 作好人 自古忠 臣孝 子都 有善 报 ,要做坏事 请看 大奸 巨恶怎样 收 场” 等, 人们从 中都可领悟到做人 、 做 事 的道理与法则。 而湖北应城城隍庙 的“ 为人须凭 良心初一 十五何用你烧 香点烛 , 做事若昧天理半夜 三更谨 防
设影响极大 , 最终形成 了中 国特有 的 城 隍文化现象 。据统计 , 明代全 国有
化 的 内涵
有文献记 载 , 自宋代 开始 , 城隍 开始人格化 , 多 以去世 的英雄或名 臣
奉 为城 隍神 , 并列入 国家祀典 。 自此 , 城 隍从单 纯的一 州一 县的地方 守护 神, 逐渐演化 为护 国安 民 、 惩 恶扬善 并 管领 阴间亡魂 的举 国崇 奉的神系 , 如北京 以明嘉靖 年 间弹劾严 嵩而被 害的杨 椒山为城 隍神 , 苏州 以战国时
泪两行” ,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来 引领
牧、 李商隐等人都撰有 祭祀 城隍的诗 文 。到 了明代 , 明太祖 朱元 璋做 了皇 帝, 他对 城隍 大感 兴趣 , 据说 因为他 是在土地庙里 出生 , 因而对 土地神的 上 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 明洪武二年 ( 公元 1 3 6 9年 ) ,朱元 璋下诏加封天 下城隍 ,并严格规定 了城隍 的等级 , 共分为都 、 府、 州、 县四级。 自此 , 城隍 由 自然神演化成 为人神 , 在统治者及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一、南汇城隍庙及城隍“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就是防守城池的“城墙”与“护城河”。
后来演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城池的守护神,亦有为阴间的司法体系的职司。
据南汇地方志记载,南汇城隍庙,在南汇古城西南隅。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南汇嘴中后所千户陈盟主持兴建。
清雍正六年(1728),知县钦琏对大门、仪门进行改建。
乾隆四十九年(1813)知县张大器倡修,嘉庆十八年(1813)郑人康重修。
民国时期,尚有规模盛大的四月十二城隍庙会。
后废。
《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南汇地区有两位知名的城隍神。
一为秦裕伯,“周浦城隍庙,祀上海县神秦裕伯,雍正分县建仓,里人王炳捐宗祠,余地改为邑护仓城隍庙”。
一为叶永盛,“一团城隍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
本为叶公祠,祀巡盐御史叶永盛,后即奉为场境城隍”。
秦、叶被分称护仓城隍与场境城隍,说明他们均非县城隍。
有些书刊称叶为南汇县城隍,是不确的。
那南汇城隍神是谁呢?其实,最早的南汇县志——钦琏主纂的《分建南汇县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四月十二日,传为城隍白夫人诞日,沿海村妇入城拜祷,四方商贾聚集,四五日乃散。
”——可见南汇县城四月十二城隍庙会在建县初已成规模,城隍为“白夫人”。
著名学者张文虎主纂的《光绪南汇县志》也记载有: “四月十二日为城隍白夫人诞,商贾云集。
……”可见至清末,将近200年过去,南汇城隍依然还是“白夫人”。
南汇城隍为白夫人,确凿无疑。
二、白夫人,神秘的女城隍南汇城隍是一个女人?真是匪夷所思。
了解城隍神来历的都知道,城隍神是以城池为中心的地方保护神。
城隍神和当地具有很深的渊源,一般都“大名鼎鼎”,“深得民心”,具有保护当地老百姓的能力,最关键是要经过敕封,替皇帝管理另一个世界的子民。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https://img.taocdn.com/s3/m/b18d0ce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c.png)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职能守护神:守护城池、国家。
城隍庙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
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
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书》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来历城隍[1]”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
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隍[守护城池之神]“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
宁波城隍庙和城隍神

块 风 水 宝 地 , 首 先 这 个 地 方 在 明 代
时就 已是 宁波 的 闹 市 区, 商铺 酒楼 众 多 ,人 员聚 集 繁 华 ,便 于祭 神 和 举 办 庙 会 ;其 次这 个地 方 在 宋代 就建 过被
日本佛 教 界 十 分 看 重 的 景福 寺 ,元 代 又建 过被 忽必 烈称 为老 师的 八 巴的 思
0
城 隍庙 里祀 奉 的是 谁 ,直 到今 天 ,恐 怕 许 多人 未必 知 晓 。 即便 是 有人 知 道
是 谁 ,也 不一 定 清楚 城 隍是 哪 个朝 代 人 ,有何 事迹 及 为何 被 尊 为神 。但是 , 地 方 官 员不 一样 ,他 们 来到 宁波 之后 , 第一 件 事是 向 皇帝 报告 已于 某 日准时
帝 师殿 。 元朝 被 推 翻 后 ,帝 师殿 正 处
于摇 摇 欲 坠 之 际 , 正 可 利 用。很 快 ,
一
有 美好 愿 望而塑 造和 寄托 的精 神 支柱 , 也 是封 建 统 治者 长期教 化 的 结 果 ,城
隍庙 就是人 们 崇拜 神 灵的产 物 。
一
座 崭 新 的城 隍庙 在城 中心矗立 起 来。
营造 的 府 一 级 城 隍庙 。 明、 清 两 代 ,
宁波 都 是府 级 城 市 , 到 清末 ,宁 波 又
列五 口通 商城 市 ,讲 究排 场 的地 方 官 员 自然要 将 城 隍庙 修 建 的像 模 像 样 ,
韩 察 将 明 州 的 州政 府 从 鄞 江小 溪 迁 到
三 江 口时 ,只 在今 鼓楼 至 中 山公 园一 带建 了一 座 小 小的 子 城 ,供 州政 府 官
在 原址 重建 ,而 另择 良地建造 张琪 是 一 个 对 传 统 文 化 颇 为精 通 的 官 员,他 挑 来 挑 去 ,最 终 将庙 址 选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
“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
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
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
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
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
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
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
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
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
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
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
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城隍

城隍城隍两字原意为护城河,「城」指城郭,「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所以城隍原指城郭河沟而言。
由于「城隍」对地方的安全意义重大,故「城隍」逐渐神格化,成为「保卫城池之神」、「护城之神」,其任务是在天灾、兵乱时保护城池和居民的,是城市的守护神,后来又随时代俗流所影响,渐渐加重他的职事,如:祈雨、求晴、招福、穰灾等等,无形中兼管地方冥籍,赏善罚恶,为冥府派驻阳间之地方冥吏。
在民众心目中,城隍爷是阴间的司法官,可以弥补人间司法的漏洞,因此备受百姓崇祀。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
城池在过去担负起人们的身家性命及财产的安全,有大功于民,当然受到百姓的崇拜。
由此可见,「城隍爷」是城市居民的膜拜对象,而土地公及神农氏则是农民的膜拜对象。
由此可知,「城隍爷」是城市出现以后才产生的神祇,故他的年纪及辈份要比「土地公」、「神农大帝」小的多。
但「土地公」管理范围小,「城隍爷」管理范围大,因而责权方面则比「土地公」大(城管乡)。
正式专祀「城隍爷」,应始于北齐。
当时战乱频繁,「城池」极易得失,地方守护神的权力、威望、神通等等自然极其重要,「城隍」的地位因而大大提高了。
到唐朝愍帝时,全国各城市普遍有了城隍庙之建筑,并予以敕封。
到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后,依人间之行政区域划分而分等级敕封:掌管全国者封为「天下都城隍」,其职爵级为王;掌管一省封为「都城隍」,爵级亦为王(京师城隍为明灵王);掌管一府封为「府城隍」,爵级为公;掌管一州者封为「州城隍」,爵级为侯,称「灵应侯」、或「绥靖公」;掌管一县者封为「县城隍」,爵级为伯,称「显佑伯」。
从此,民间对城隍爷之崇拜就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
传统上,每个地方的县城中心座南朝北,都建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爷端坐其中,掌管一县的大小事情。
到清朝时,有些较大的市镇也建了城隍庙。
城隍爷既为幽冥界的地方官,自然设有许多部门及属僚,以掌司法及警察。
一般城隍爷下设六部司:延寿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通常称为「六官」,或称「六神爷」,他们的职司和官名相同。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导读: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
但如果问起城隍是什么含义,恐怕有很多人都不能确切的回答完整了。
也许,有人会说,城隍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吗?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
其实,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则是城池前的沟壑。
如《宋史。
李重进传》就有重进缮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进修缮城池和沟壑,并置办兵器和甲胄的意思。
由于城池和沟壑是保卫一座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来指代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了。
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水庸为《周宫》八神之一。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
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而道教最迟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兴旺。
到了明代,大封城隍后历经清代,民国,可以说这一信仰长盛不衰。
所以给个人以为,城隍信仰说是始于商周,兴唐宋而盛于明清。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明代不仅将城隍分为王(一品福明灵王)、公(二品威灵公)、侯(三品灵祐侯)、伯(四品显祐伯)四等,(一般京师及南直隶的城隍为王,省城的城隍为公,州、府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且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城隍多数为明代册封,甚至不少城隍大神就是明朝人。
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外,安道家的说法,兼是阴司冥界的地方官,并有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的功能。
据说人死之后,阴魂都要到城隍庙报道,而做了恶事的人被城隍爷下令绑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挞。
故而旧时死者家属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后三天去城隍庙用绳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绕一绕,意为提被绑的亲人松绑。
城隍大神本身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于世或为万民敬仰的忠臣良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城隍和城隍庙说说城隍和城隍庙城隍庙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平日里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十九日更是热闹非凡。
城隍: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豪、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鞭……这是每个老西安人对城隍庙的印象,然而,对于城隍庙的全部历史,它所历经的风雨沧桑,却没有几人完整知晓。
城隍信仰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流行广布,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则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勋着著,是备受百姓推崇爱戴的历史人物。
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广布流行。
城隍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
城隍历史宋代民间普遍信仰明代朱元璋推崇有加在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
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
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
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勅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
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
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西安都城隍庙级别最高影响最大已有620年历史西安都城隍庙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朱元璋亲自敕建,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亲自负责监修,在唐辽王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为都城隍庙,统辖西北诸省大小城隍。
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
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创建至今,已有620年历史。
六百多年来,风雨经桑,朝代更迭,都城隍庙历经兴衰。
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西安就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和辉煌,明清之际,经济中心也以江南为主,陕西渐渐成为西北偏远落后的地区,但当年朱元璋敕建的都城隍庙,威严依旧,雄伟依旧。
清雍正元年重修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甲于关中清雍正元年,一场火灾烧毁了都城隍庙大部分建筑,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将军,下令拆除了明秦王府,用秦王府的木料重修了都城隍庙,重修之后“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碧瓦丹檀,雕刻精美,地基之广,甲于关中。
”庙内古建筑群布局齐整宏丽,大殿等建筑雕饰精美,全国各地城隍庙罕有其比。
山门口一座五间大牌坊,斗拱重迭,气势非凡,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威猛无比。
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
二门两侧,各有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对守护。
进入二门则有一飞甍重檐,精巧绮丽的戏楼(乐舞楼)。
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
牌楼正面写有“有感有应”,背面写有“聪明正直”八个金字,字体雄浑,苍劲有力。
牌楼下有铜狮一对,壮严威武。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雕梁画栋,碧瓦丹檀,蔚为壮观。
大殿门上浮雕着各种精美图案花纹,雕工极为巧丽,神形韵味俱到好处。
大殿正中供俸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
大殿前各有偏殿10余间,专门供俸陕西省境内各县城隍。
大殿后由南向北依次为二殿和寝殿,规模小于大殿,但各具特色。
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最盛时多达三十三宫之多,当时盛况足见一斑。
清光绪十三年不慎失火损失惨重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庙前商民不慎失火,烧毁了山门,及东西两庑商铺,损失惨重,时任陕西巡抚叶伯英亲自倡导,募资重修。
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尤为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西安城,在城隍庙里投掷了两枚炸弹,炸毁了藏经阁,许多明代珍贵文物字画、《道藏》、经典、,鼓乐古谱等大量文物毁于一旦,大殿东北角及后檐部分惨造炸毁。
残檐断柱,弹孔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解放后形成城隍庙小百货市场鼓乐名扬四海解放后,城隍庙的道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城隍庙由于良好的群众信仰基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摩肩接踵,周边百姓过境必经,因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小百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西大街的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城隍庙的鼓乐更是名扬四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许多专家教授,纷纷来此采风调研。
1961年,城隍庙住持安来绪道长应邀率领鼓乐社赴京演出,受到***的亲切接见,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佳话。
安来绪道长被载入《世界音乐大辞典》,成为近代史上被载入《大辞典》中的两名中国民间音乐家之一。
(另一位为阿炳)“文革”期间宗教活动被迫中止“文革”期间破四旧,城隍庙首当其中,庙门前的大牌坊,被当时的西安古建队拆除,辟为柴火。
大殿内的紫铜铸造的城隍神像被推倒熔炼,经书乐谱纷纷被烧,庙内道众乐师流落民间,宗教活动被迫中止,香火中断。
从此人去庙空,庙貌颓败,年久失修,许多大梁木柱被白蚁吃空,地基下沉,墙体裂缝,残檐败瓦,风雨飘摇。
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扼腕长叹,十方善男信女黯然泪下,抱憾而终。
八十年代以后修复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以贯彻落实。
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巨资修复了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
庙内道众备受鼓舞,省吃俭用,多方化缘,已修复了文昌阁、二道门、东西配殿及两庑厢房等建筑。
自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近三百年来的一次大规模修复已全面展开。
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其以十三朝古都的美名享誉海内外,悠久光辉的历史与灿烂的宗教文化为西安留下的都城隍庙不久将再次以崇雄凝重的崭新姿态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原莆田县内,有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位于城内长寿街庙前巷的兴化府城隍庙,由照墙、外埕、大门、甬道、仪门、中门、正殿、后殿及两厢护昔等组成,占地面积24亩(一说18亩),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为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攒,俗称城隍爷。
该庙现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城隍庙除了兴化府城隍庙外,还有建于府城隍庙之后的莆田县城隍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兴化县由游洋迁往的新县城隍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卫后建的平海城隍庙,建城后建的吉城隍庙,为怀念故国宋在南门建的浙江城隍庙,南宋末年二少帝南渡福建后建的华亭仁和城隍庙。
清康熙五年(1660)沿海截界,莆喜民众被迫迁往涵江凤岭、鲤江城隍庙废,他们于此重建庙宇,亦名鲤江城隍庙;复界后,他们迁回莆喜,重建其庙宇,涵江鲤江城隍庙保持不动,现为涵江区一所著名的道观。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
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
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
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
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
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例有一场木偶“鲁戏”。
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当“守岁“。
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分别送给那些穷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