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合集下载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苏州城隍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苏州唯一的一处五进式城隍庙,也是苏州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对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苏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苏州城隍庙建成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苏州市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

城隍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平安,祈求城市繁荣昌盛。

在明代中期,由于江南水灾频繁,苏州城隍庙成为民众祈求保佑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城隍神的形象与传说苏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神,传说城隍神本是唐代名将秦叔宝的儿子秦叔明,因其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封为城隍神。

城隍神的形象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大多是披着铠甲、手持神刀或宝塔的形象。

在苏州城隍庙中,城隍神是一尊身披重甲、兜鍪、戴巾、手执宝刀的庄严神像。

三、城隍庙的社会意义1、宣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苏州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隍庙建筑的典范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神像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城隍庙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2、弘扬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苏州城隍庙是苏州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历史上曾在苏州水灾、火灾等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民众心灵寄托的场所。

城隍神的形象及其传说也成为了苏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

3、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城隍神是维护城市平安和社会秩序的神灵,苏州城隍庙作为城隍神的供奉场所,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维稳工作中。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城隍庙会,是苏州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盛会之一,也是苏州市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维稳的重要时段。

四、总结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了当时苏州市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介休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作文

介休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作文

介休城隍庙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介休城隍庙:历史的见证与意义》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介休城隍庙,这可是个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呢!说起介休城隍庙的历史背景,那可有的说了。

也许在很久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见证了介休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看着岁月流转。

对于介休城隍庙的意义,我觉得吧,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有人可能会觉得它就是个古建筑,没啥大不了的。

但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是咱介休人的精神寄托呢!走进城隍庙,你会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也许它们已经有些破旧,但这正是历史的痕迹啊!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这里可能曾经举办过各种热闹的庙会,人们在这里祈求平安、幸福。

我仿佛能看到那热闹的场景,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

这就是城隍庙的魅力所在吧,它能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时光。

不过,说实话,有时候我也会想,城隍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是没那么大了呢?毕竟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那么快,有多少人还会关注这些古老的建筑呢?但转念一想,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它的原因啊!就像那些网络流行语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城隍庙就是我们的初心,是我们的根。

如果我们忘记了它,那不是很可悲吗?而且,我觉得城隍庙也可以与时俱进啊!比如可以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它。

或者把它打造成一个文化景点,让更多的人知道介休的历史和文化。

当然啦,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

但我觉得,只要我们大家都关注和爱护城隍庙,它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哎呀,说着说着,我都有点激动了。

介休城隍庙,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哦,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嘿嘿,说不定还能在那里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呢!示例范文第二篇:《介休城隍庙: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介休城隍庙,这可是个有着深厚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呢!介休城隍庙,那可是老有年头了!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它就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但对我来说,它可能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宝库。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也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

那什么是“城隍”呢?城隍庙到底有何地位和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庙的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城隍”从哪里来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和宗族祖先的传统。

天地山川,是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宗族祖先,则是由血缘联结在一起的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共同起源和象征。

某种意义上,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代信仰中最早出现的两极。

不过,城隍神却并不属于这两极。

城隍一词的原意,是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沟。

城隍神,也就是城池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庇佑所在地的民众免受战乱、洪涝和瘟疫的侵扰。

它所护佑的城池,是介于宏观的天地和微观的家族之间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社群共同体。

城隍信仰依赖于城镇的普遍成熟和发达,故而它的出现晚于天地和祖先崇拜。

正史中对城隍神的最早确切记载,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

但随着水旱战乱和社会变迁,各色人口越来越倾向于混居杂处,组成一座座介于天地国家和宗亲家族之间的城镇共同体,城隍这个城池的守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城镇的繁荣而愈加兴旺。

“城隍”地位和意义皇家封神运动后,士庶皆来拜。

唐代晚期,外有藩镇割据逞强,内有宦官弄权,皇帝对周边各地区的控制力几乎到了几百年来的最低点。

公元896年,藩镇叛乱进攻京师长安,唐昭宗逃往华州行宫仍遭臣子暗算,据传城隍显灵才救了他一命。

城隍神,是一方城池的守护者,因此各地的城隍神有所不同。

纪信,是被最多地方奉为城隍神的人物。

相传楚汉相争时,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突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黄袍加身。

陕西西安、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河南郑州、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地,都将其奉为城隍神。

此外,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百姓心里的“好人”、“神人”不止一个,所以有的城隍庙会同时供奉很多位城隍神,江苏苏州城隍庙内就同时立碑供奉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张国维、汤斌等10位城隍神。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

本科生课程论文*名:**学号:***********专业:国际政治成绩:2012 年 6 月文化与主义的洗礼——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

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

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建筑,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被认为能够保护城市的安宁和居民的平安。

城隍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建立,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城隍神被视为治理和保护城市的神明,被尊敬为最高神灵之一。

城隍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和奉养城隍神,希望获得城隍神的庇佑和保护。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典型的城隍庙通常由牌坊、正殿、配殿和配套建筑组成。

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通常建在庙门前,上面刻有庙名。

正殿是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配殿则用来供奉其他神灵和祖先,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继承和传承。

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区信仰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和信徒。

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还有各种游戏和摊位。

庙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承,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交流。

除了宗教意义,城隍庙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城隍庙往往被保护为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隍庙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隍庙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

一些城隍庙已经加入了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城隍庙不仅供奉城隍神,还提供社区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例如,有些城隍庙建有图书馆、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总之,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上海城隍庙42页注释

上海城隍庙42页注释

上海城隍庙42页注释
【实用版】
目录
1.上海城隍庙简介
2.上海城隍庙的历史
3.上海城隍庙的建筑风格
4.上海城隍庙的 42 页注释内容
5.上海城隍庙的现状与意义
正文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 242 号,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的道教庙宇。

城隍庙源于道教信仰,主要供奉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上海城隍庙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成为了上海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上海城隍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艺术。

庙宇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主要建筑包括大殿、后殿、寝宫、藏书楼、文昌阁等。

其中,大殿是城隍庙的主要建筑,供奉着城隍神。

大殿的雕刻和彩画精美绝伦,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上海城隍庙的 42 页注释,是研究城隍庙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这42 页注释详细记录了城隍庙的修建、维修、重建等过程,以及城隍神的传说、信仰、祭祀等活动。

这些注释不仅是了解上海城隍庙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道教信仰和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如今,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古老道教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上海城隍庙也是上海市民进行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
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上海城隍庙是一处集历史、建筑、信仰、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上海城隍庙的祈福传统

上海城隍庙的祈福传统

上海城隍庙的祈福传统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老城厢地区,是上海最著名的古老庙宇之一。

作为上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城隍庙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祈福,并延续了许多祈福的传统。

一、历史背景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据传建庙的初衷是为了祀奉城隍,保护市民的安全和福祉。

在清朝时期,上海城隍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建。

在那个时代,庙宇成为了市民平安、疾病康复、家庭安康和生活幸福的象征。

二、庙宇建筑上海城隍庙占地面积较小,但庙宇建筑精美而庄严。

庙内主要包括山门、正殿、后殿和配殿等,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庙宇建筑风格。

在庙宇内部,供奉着城隍、城隍夫人以及其他保护人民的神灵。

游客和信徒可以在此虔诚地参拜祷告,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三、祈福传统上海城隍庙作为上海地区最重要的庙宇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祈福。

无论是新年、生日、婚嫁、求学、事业等重要时刻,人们都会选择到城隍庙来祈求幸福和好运。

下面是一些在上海城隍庙中常见的祈福传统:1. 点燃香烛:信徒会在庙内点燃香烛,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通常,每位信徒会点燃三支香,然后分别供奉给城隍、城隍夫人和其他神灵。

在点燃香烛的同时,信徒会默念祷词,表达对神灵的诚挚愿望。

2. 撞钟祈福:在庙宇的门口,通常会有一口大钟。

信徒可以轻轻敲击钟声,传统认为这能够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有时候,信徒会通过撞钟的方式来表示对神灵的感谢和祝福。

3. 神签求运:在庙内供奉着许多神签,信徒可以随机抽取一支,以求得神灵的指引和祝福。

抽到的神签会有一个号码,信徒可以交给庙中的官员,并得到解签的指导。

根据解签的内容,信徒可以了解自己的运势和未来,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建议和警示。

4. 祈福牌位:上海城隍庙内有一个供奉名人的大殿,名为“道教十殿阎王殿”。

信徒可以在这个殿中祈福,为已故的亲人亲手摆放祈福牌位,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思和祝福。

五、信仰文化的传承上海城隍庙的祈福传统代表了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一部分,是上海地区信仰活动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名:**学号:***********专业:国际政治成绩:2012 年 6 月文化与主义的洗礼——上海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城隍庙、豫园地段是上海城市中少有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和江南园林特色的部分,这在上海“西化”的城市空间中着实显得比较特别。

然而,纵观古代城隍庙的建立到如今城隍庙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城隍庙无论是在历史功能上还是社会意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城隍庙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向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整部上海的历史,由于其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如租界时期的影响和当今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接受着文化与主义的洗礼。

本文试图探讨上海老城隍庙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的时代变迁,也是作为老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一、上海城隍庙的“前世”:老上海庙园和市井生活娱乐场所1、古代城隍庙——老上海的庙园上海建县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城隍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

上海城隍庙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是为“一庙二城隍”,属国内罕见。

近代时,为纪念壮烈牺牲在吴淞口炮台的民族英雄、抗英将领陈化成,沪上百姓为其塑像建祠祭祀,后又曾奉于城隍庙前殿朝拜,因而更有过“一庙三城隍”的奇观。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在原霍光神祠的基址上,改建了上海的城隍庙,经过历次重修和扩建,在清中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历经数次火灾和战争,城隍庙经过多次毁损和重建,1926年在火灾废墟上重建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大殿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我们看到的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飞檐的翘角随处可见。

城隍庙老街上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汇集着仿古的各色建筑。

上海县城是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处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城隍庙、豫园地段则可以说是县城内重要的庙园地带,是各种类型活动的中心。

尤其因为其具有官方信仰的背景,更是成为官方集会的最佳空间。

邑庙“西园‘三穗堂’,居园正面,巍然高耸,内极宏敞。

绅士每于朔望宣讲圣谕,令众集听,凡道县朝贺万岁及有大事,皆以为公所”。

①上海城隍庙由于其宗教的作用、一体化的活动空间,成为官、商、民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是县城人民从事宗教祭祀、聚会、商业和娱乐休闲的中心。

②2、上海开埠后的城隍庙——百姓市井生活娱乐的场所随着上海的开埠并沦为租借,上海城隍庙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

在战火不及、相对安全的租界中,代表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市政建设、管理方式、生产方式使租界日复一日快速兴起并迅速扩张。

租界的发展表现出与老县城完全不同的社会秩序、生活、经济方式,并逐渐孕育发展出一种中西兼容的上海近代文化。

上海开埠后有了许多新型的娱乐方式,这对老城隍庙的传统社会商业娱乐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上海城市里渐渐有了数量可观的歌厅、舞场、电影院,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加入。

外滩建筑、南京路变成了近代上海的标志,上海县城(此时已被称为老城厢)的城市面貌、发展建设则日益落后了。

不同于十里洋场现代式的繁华,老城隍庙仍保留着它古老的民间娱乐方式,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和老上海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这些都在客观上加速了城隍庙地区的市井化趋势,让它变得更为贴近百姓的生活,或者说完全就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由“前世”到“今生”的蜕变:大豫园商业娱乐区与传统文化的“主题公园”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城隍庙旁的豫园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至1994年,政府对荷花池西南的建筑进行了改建、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豫园商城。

同时在其周围新建了几座仿古建筑,如悦宾楼、和丰楼、天裕楼、景容楼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改造,以城隍庙、豫园为中心形成了如今我们可见的“大豫园商业娱乐区”,把昔日的老城隍庙、豫园花园和今日的豫园商城都包裹在其中。

大豫园商业区替代了人们尤其是游人对于城隍庙、豫园一带的印象,成为一处现代游人旅行至上海必去的景点之一。

在其中行走,没有明确的行走路径,因为整个片区属于同一主题,不分你我,无论城隍庙还是豫园所营造出的感官感受是近乎相同的;大豫园商业娱乐区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市井生活场所,因为商业开发的需要,其内部原来的常住居民已经外迁,传统居住行为的消失使该片区完全成为“空城化”的商业消费空间;大豫园商业区的商品日渐符号化和无特色化,成为全国集中贩卖小商品的市场之一。

我们在购买日常生活所用之物时不再像过去一样专程到城隍庙采办,而是在商场或超市购买;而当有人想要来上海旅游时,①王韬:《瀛壖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37 页;②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载自《时代建筑》,2007年第1期;我们必然要推荐的其中一个地方便是城隍庙,似乎只有这样的地方可以代表老上海曾经的味道。

以上的种种都在表明,上海城隍庙已经变成了一座传统文化的“主题公园”,而不再是与老百姓日常起居生活相伴的庙园和市井生活场所。

以下可以从三方面具体分析城隍庙历史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变迁。

1、城隍信仰的衰落中国的城隍信仰,经历了信仰对象从自然神到社会神、信仰范围从地方到全国、信仰受众从民间到官方的过程,在明初实现制度化,并随着明清城市的发展而广具影响。

明清(晚清以前)统治者把城隍神作为国家正祀的对象,赋予其保城护民、督官摄民的“神职”。

于是,在官吏士绅心目中,城隍信仰是正统的“礼制”。

但对于民众而言,城隍信仰的意义未尽于此。

中国人信仰中的功利性和近地性,加之城隍信仰中鬼神信仰的成分,使民众的城隍信仰带有浓郁的民间信仰倾向,且随着国家行政干预的减弱,其民间信仰的成分愈加突显。

①源于上海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从官方的“正统礼制”转为民间的“大众化信仰”。

而到了如今,上海传统的城隍信仰又在走向“信仰的商业化”。

作为传统的信仰,“每月朔望两天,知县老爷例须恭临城隍庙拈香”,②同时,“进香男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红烛高烧”。

然而,今天的城隍庙所提供的,是一种带有观光性质以及不明确的“多神论”或“无神论”的拜谒活动。

来城隍庙参观旅游的游客并不一定信仰道教或有着传统的城隍信仰,然而,就像很多游客喜欢在佛寺焚香敬佛一样,游客在不自觉中把烧香和叩拜当成了旅游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参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形式。

在景点周边,随处可见贩卖香火、祈福字样的小摊小贩,只要花钱便可以得到大师的开光之物或得到面授机缘的机会;庙内主要的日常活动也大多是为了满足游客对传统城隍信仰的好奇心而设的,其本身也许并不需要那么夸张和华丽。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城隍庙的城隍信仰正在走入一种“信仰的商业化”,这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庙宇和寺院也是常常能够看到的。

2、城隍庙传统功能的退化上海城隍庙原本是上海传统商市的聚集地,出售的主要是有浓厚上海地方特色乃至邑庙特色的产品。

1928 年出版的《上海城隍庙》为我们列举了“邑庙出品”(象牙、图书石、骨牌店、镀金饰物批发所、镌业、耍货批发、传神、点痣、刀枪、班鼓店)和“邑庙特产”(梨膏糖、海礳石、油面筋、扯铃、蛇胆、弹弓),从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到邑庙市场的独特之处。

放眼城隍庙的特色小吃,酒酿圆子、①苏智良、姚霏:《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载自《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②同上;平望面筋、素面、糖炒栗子、徽州饼等,样样都是传统口味。

①如今的城隍庙,小吃摊子仍在,却没有了当时的品种繁多和古老的传统风味。

小铺里卖的有美女海报招贴画,旧式的西洋玩意儿,似乎想向我们还原当时的老上海图景。

然而,时代的变化免不了改变了人们的口味和消费理念,商品被附加上了太多“符号”和“意味”,似乎可以代表上海,但却离老上海的真实面貌越来越远。

城隍庙周边的小店里兜售的最多的,还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商品和旅游纪念品,这无论是在我的家乡西安城墙脚下的书院门还是在南京夫子庙的里弄内都能看到。

“邑庙出品”失去了它们所依托的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显然已经难以立足。

除了传统的商品,上海城隍庙以前还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场所。

城隍庙园附近有许多茶楼,茶楼中设有书场,说书人在里面口若悬河地讲。

“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

”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

”②楼阁中有传统的戏剧艺术,楼阁外还有大众化的民间杂艺,有走绳索、耍花坛,还有扬州女子的唱小调和杂以丝竹锣鼓的“交响乐”。

旧书摊、扇笺书画店是文人墨客最爱光顾的地方,尤其每逢假日,更是人山人海。

当然,在这种热闹之中也不乏有乞丐、小偷、骗子等各色人等。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各种文化在此冲击、碰撞乃至融合。

然而,现在的城隍庙看不到“阳春白雪”,也寻不到“下里巴人”,所能看到的是介于两者之间模糊而中性的一种“大众文化”,其目的多半是为了取悦观众,其表现形式可以随着观众的愿望随意改变。

3、文化意义的衰落人们对上海城隍庙地区的理解和认同,是建立在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和传统的想象和集体记忆的基础上的。

建筑是生活的载体。

如此长久以来,城隍庙作为老上海的庙园、百姓的市井生活场所,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它以及周围的建筑凝聚着一代人的传统记忆,同时也在反作用于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城隍庙的建立是由于传统的城隍信仰所需要,而城隍庙这座建筑以及其周围建筑所形成的节场又创造了当地的一种特殊的“邑庙文化”,吸引了很多当时当地居民的加入。

随着消费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的侵入,这种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逐渐地发生了改变。

历史赋予老城隍庙的文化使命被迫随着新的功能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因此,上海城隍庙、豫园地区形成了如今的大豫园商业娱乐区,成为了一座关于“老上海”,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以上列举的城隍庙的蜕变,我们不能一味从负面进行评价。

任何建筑都是对其时代文化的反映,当中国还处于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时,由于宗①吴灵园:《上海城隍庙》序2,见火雪明《上海城隍庙》,青春文学社1928 年版。

②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年版,第175 页;族和群落的需要,城隍庙成为联系乡里乡亲并保持传统信仰的重要场所即庙园,当面临租借文化的冲击时,它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瞩目的力量;然而,当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倡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时,外来的观念和价值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对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对消费文化的推崇导致人们希望在不耗费过多成本的前提下享受到传统的文化观感,这导致了城隍庙成为了一个为满足现代人们好奇心和消费欲的带有传统文化属性的“主题公园”,而不再是以前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和环境。

通过和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互动,上海城隍庙从某种意义上“修正”了它原始的功能和意义,为的是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