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城隍庙_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_记忆之所_

合集下载

城隍庙:重温古老的庙会文化

城隍庙:重温古老的庙会文化

城隍庙:重温古老的庙会文化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庙宇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个集商贸、文化、社交于一体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下,城隍庙庙会文化形成并延续至今,成为一大特色。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活动,起源于中国世代相传的祭祀、祈福仪式。

庙会的起初目的是为了感谢神明的庇佑,并向神明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平安。

城隍庙会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到了宋代达到鼎盛。

如今,庙会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城隍庙庙会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首先是表演类节目。

传统的庙会活动中,表演类节目总是热闹非凡,歌舞、杂技、戏曲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大呼过瘾。

例如京剧、评弹、杂技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

这些节目不仅能够让人们在欣赏中得到乐趣,也能够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是游戏与娱乐。

在城隍庙会上,各种各样的游戏与娱乐设施总是吸引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目光。

这些游戏包括射箭、投掷、踢毽子、扭秧歌等,凭借其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与。

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游戏,如踩高跷、走钢丝等,虽然现在很少人会玩,但在庙会上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游戏,为观众们带来了难得的欢乐。

此外,美食也是城隍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上的美食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小吃和特色菜肴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传统的糖葫芦、糕点,还是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都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之欲。

城隍庙庙会的美食文化不仅可以让人们品味美味,更可以通过各种美食的制作工艺和食材选择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城隍庙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庙会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城隍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庙会这个载体将传统文化展现给人们,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宁波城隍庙导游词怎样写

宁波城隍庙导游词怎样写

宁波城隍庙导游词怎样写宁波城隍庙导游词是用来介绍宁波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建筑等内容的文稿,以下是一个关于宁波城隍庙导游词的写作示例,供您参考: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宁波城隍庙!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老庙宇。

请大家跟随我,一同探寻城隍庙的魅力。

宁波城隍庙,又名甬城隍庙,始建于宋代,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庙宇坐落于宁波市中心的城隍山上,地势险要,环境优美。

作为宁波乃至浙江省重要的宗教场所,城隍庙是一个集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进入城隍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

这座木质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牌坊下方的额匾上写着“城隍庙”三个大字,字迹工整,气势磅礴。

进入庙宇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面积广阔的庭院中,花木扶疏,石砌井池,古树参天,四周环绕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主要包括正殿、配殿、钟楼、鼓楼和神道等。

首先我们来参观的是正殿,正殿是城隍庙内最重要、也是最庄严的一座建筑。

殿内供奉着城隍爷的神像,城隍爷是道教中的神灵,主宰着一个地方的祥瑞和安宁。

城隍爷是宁波人民十分崇拜的神祗,在这里,每年都有大批的信徒前来上香祈福,特别是农历新年期间,更是人头攒动、香火旺盛。

除了正殿,城隍庙的配殿也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配殿是为了配合正殿而修建的,起到了补充、陪衬作用。

它们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造型古朴、雕刻精美,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水平。

在城隍庙中,还有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一对双塔式建筑,高耸入云。

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钟,每天整点报时,钟声悠扬、动听。

而鼓楼上则悬挂着一面大鼓,每天也会由卫士敲击,鼓声震耳欲聋。

钟声和鼓声的交替,给整个城隍庙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感。

最后,我们来参观城隍庙的神道。

神道是一条连接城隍庙和城隍山的石板小路,两旁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沿途有着许多石刻和碑文。

城隍阁的介绍300字

城隍阁的介绍300字

城隍阁的介绍300字City God Temple, also known as Chenghuang Templ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temple where people worship the city god. 城隍阁,又称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神庙,人们在这里供奉城隍。

It is typically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a city, serving as a spiritual center and a symbol of local culture. 它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是一种精神中心,也是当地文化的象征。

The City God Temple in Shanghai,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n China, attracts thousands of tourists and worshippers every year. 上海的城隍庙是中国最著名的庙宇之一,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

The temple complex is not only a religious site but also a historical landmark, with intricate architecture and beautiful decorations. 这个庙宇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是一个历史地标,拥有复杂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装饰。

Visitors can stroll through the temple grounds, admi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learn about the city's history and folklore. 游客可以在庙宇内漫步,欣赏传统的中国花园,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民间传说。

Inside the temple, there are numerous shrines dedicated to different city gods, each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and prosperity.在庙内,有许多供奉不同城隍的神龛,每一个代表着生活和繁荣的不同方面。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_精品文档

城隍庙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建筑,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被认为能够保护城市的安宁和居民的平安。

城隍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都有建立,规模大小不一,但都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城隍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城隍神被视为治理和保护城市的神明,被尊敬为最高神灵之一。

城隍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和奉养城隍神,希望获得城隍神的庇佑和保护。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多样,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典型的城隍庙通常由牌坊、正殿、配殿和配套建筑组成。

牌坊是城隍庙的标志,通常建在庙门前,上面刻有庙名。

正殿是城隍庙最主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配殿则用来供奉其他神灵和祖先,象征着传统宗教信仰的继承和传承。

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社区信仰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城隍庙庙会是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和信徒。

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唱歌跳舞、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还有各种游戏和摊位。

庙会活动不仅有助于宗教信仰的传承,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交流。

除了宗教意义,城隍庙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隍庙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城隍庙往往被保护为文物古迹,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城隍庙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习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隍庙也在逐渐演变和变革。

一些城隍庙已经加入了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城隍庙不仅供奉城隍神,还提供社区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例如,有些城隍庙建有图书馆、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场所。

总之,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隍庙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辞海》“城隍”条云:“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班固《两都赋序》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使城隍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则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并按行政区划将城隍等级化,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城隍庙是阴间的县衙门,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令,一个县城是由两个县官管辖的,阴阳各一。

城隍庙与县衙对称设置,城隍神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奉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有的还有财神、送子娘娘等殿堂城隍信仰在民间逐渐发展,至明代更是盛极一时,城隍神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隍神的封号、官级品阶同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一样。

明代以后,按照祀法,对生前治邑有功者赐予封号祭祀,对有功德的文武官员也奉为城隍。

二历史上平度、胶州、即墨等地都曾建有城隍庙。

平度城隍庙位于城区胜利大街南侧,据《平度简志》记载,解放前该建筑大部被毁,现仅存大殿。

大殿仿宋代建筑模式,古朴浑厚,雄伟庄重,属单檐歇山式,垂脊长,戗脊短,屋顶重心下移,有泰山压顶浑然不动之姿。

南北两面屋顶,黄绿琉璃瓦像宽阔的大瀑,从脊部斜垂下来,至屋檐才微微上翘,显得既有气势又精彩。

上海城隍庙:神秘的文化殿堂

上海城隍庙:神秘的文化殿堂

上海城隍庙:神秘的文化殿堂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老城厢,是上海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

它被誉为上海的“神秘文化殿堂”,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庙宇内供奉的主神是道家学派的神仙城隍爷。

据说城隍爷是有神奇力量的仙人,可以保佑民众祥和平安,驱除邪恶。

因此,无论是上海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来这里祈福求保佑。

从外观上看,上海城隍庙融合了江南古典建筑风格和北方宫殿式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

庙宇的主体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进,整个布局严谨而富有层次感。

进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大殿。

大殿内供奉着城隍爷的神像,金袍金冠,庄严肃穆。

城隍爷的神像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大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香火旺盛的城隍爷画像,画上的城隍爷形象各异,有的戴着宝冠,手持法器,目光深邃,体现了这位神仙的不同形象。

除了大殿,城隍庙内还有众多的配殿,如钟楼、鼓楼、书库、前殿等,每一处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钟楼和鼓楼,它们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钟楼和鼓楼相似,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在城隍庙的后院,还有一个名为“天上人间”的民俗文化区。

这里是一个集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及美食于一体的区域。

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有特色的上海地方戏曲表演,品尝当地的小吃,感受上海的民俗文化。

除了具有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上海城隍庙还有许多传统的祭祀和庙会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除夕庙会和元宵灯会。

每年的农历除夕,城隍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庙会期间,不仅有各种传统的表演,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可以购买。

元宵灯会则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

这时,整个城隍庙区域都会布置成灯笼的海洋,五颜六色的灯笼挂满庙宇的每一个角落。

夜晚,灯光璀璨,给人一种童话般的感觉。

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上海的一座古老庙宇,更是一处集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艺术的场所。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

丹噶尔古城城隍庙简介【最新版】目录1.丹噶尔古城概况2.城隍庙的历史与背景3.城隍庙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4.丹噶尔古城的其他文化特色5.丹噶尔古城的旅游指南正文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城。

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是众多民族融合交汇的地方,因此被誉为“海藏咽喉”。

古城内留下了许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民间艺术,如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

在丹噶尔古城内,有一座著名的庙宇——城隍庙。

城隍庙是明清时期修建的老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是丹噶尔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前来游览的必去之地。

城隍庙的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它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庙宇内的雕刻、壁画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除了城隍庙外,丹噶尔古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庙宇,如金佛寺等,它们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丹噶尔古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庙宇文化外,还有许多其他文化特色。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观赏到县衙升堂等民俗表演,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法治氛围。

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供游客品尝和购买。

对于游客来说,丹噶尔古城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游览丹噶尔古城,游客们可以参考以下旅游指南:1.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明清老街2.电话:0971-24813.门票价格:根据不同季节会有所调整,具体价格以景区公示为准4.开放时间:全年开放,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公示为准5.交通指南: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或乘坐长途客车前往,交通便利。

总之,丹噶尔古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之城,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底蕴,体验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王霄冰1,2(1.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2.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德国慕尼黑 80539)摘要: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文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

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

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放光彩。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城隍庙;庙会;社会记忆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28-10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记忆之所(lieu de mémoire)”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诺拉(Pierre Nora)提出。

受哈普法赫(Maurice Halbwach)“集体记忆”理论的启发,他在1984 – 1992年间出版了7卷本的著作《记忆之所》,副标题为“法国的象征符号之地貌”①。

在这本书里,他搜集了各种与法国人的民族意识紧密相连的所谓“历史遗留物”,描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在诺拉看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人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方式,来弥补在过去和现在、经验(历史)和期望(记忆)之间所产生的巨大间距。

人们把留住过去的期望寄托在各种遗留物上,并对此加以恢复和重构。

这些物质的遗留物,经过口述史的加工而被赋予了种种特殊的意义,从而变成为集体的过去的象征[1],②。

诺拉的著作发表之后,很多学者都效仿他的做法,编撰了诸如《德意志民族的记忆之所》等类似的书籍③,但他们使用的案例往往都局限在现代的国家民族的层面上,而没有涉及到地方社收稿日期:2009-08-04作者简介:王霄冰(1967- ),女,浙江江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中国民俗学,儒家文化①参见Nora P.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M]. München: C H Beck, 2005.② 参见Nora P. Zwischen Geschichte und Gedächtnis [M]. Frankfurt / M: Fischer, 1998.③ 参见Francois E, Schulze H.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M]. München: C H Beck, 2003.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29会的层面。

这一研究偏向在最近几年逐渐得到了纠正,主要是因为有些民族学家加盟进来,从人类学的田野中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案例。

例如德国民族学者格拉那-贝恒斯(Daniel Grana-Behrens)在分析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记忆文化时,就顺着诺拉的思路,做了有关印地安原住民“记忆地点”的分析。

他在研究墨西哥印地安人的古文献时发现,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代表中美洲各民族发祥地的神秘“洞穴”,还有“鹰之屋”等)都在殖民时代初期,当土著文化面临欧洲文明的强大压力而处于崩溃危机时,成为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记忆承载体,大量地出现在了民间的口头传说和古抄本文献当中[2]。

“记忆之所”的形成,往往是在传统与日常生活已经发生脱节之后的历史阶段。

人们在危机感的驱动下,为了记住历史和留住传统,才会去寻找一些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场所,来寄托自己的怀古恋古之情。

在中国目前方兴未艾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运动中,实际上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记忆之所”。

位于浙江江山市区西南方向约20公里处、富春江支流须江之畔的礼贤城隍庙,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①。

一、礼贤城隍庙的历史及建制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礼贤由光辉和新建两个村组成,归属淤头镇管辖。

但人们却习惯于把须江边上的这个地方称为礼贤,因为这是一个自古因袭下来的地名。

唐武德四年(621),江山首次置县,根据流经当地的须江而称须江县,隶属衢州府。

五代吴越国宝正六年(931),须江县易名江山县,以距城南50里处的江郎山而得名。

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山县又易名礼贤县,县治设礼贤镇。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礼贤县为江山县,迁旧治。

从1267到1276年,礼贤虽然总共只做了10年的县治所在地,但对于这里的居民们来说,这却是一段充满了荣耀的、不可忘怀的历史。

它通过城隍庙这座古建筑、与其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年年举办的城隍庙会,牢牢地印记在了民众的记忆当中,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礼贤城隍庙最早应建于此地设为县治的那10年间②。

但在同一份的资料中,又有以下的引述: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编写的《同治江山县志》记载:“礼贤城隍庙,距今县治西南四十里,唐武德初置须江县,宋咸淳间改名礼贤即其地也。

元丙子设县治而城隍庙犹存,迄今四百余年。

”如果我们从1873年推算回去,四百多年前应该是15世纪中叶,也就是明代而不是元代,可见这个说法在时间上有出入,并不完全可靠。

当年编修县志的文人们,很可能也是在听取了当地流传的传说之后做下了这条记录。

当然,该城隍庙最早建于宋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在南宋以后,江南一带普遍流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修建城隍庙,而建立县治显然可以成为修庙的最好理由[3]。

礼贤城隍庙奠基的确切年代虽已无据可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礼贤街的这座城隍庙修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的缘由是原来的旧庙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农历十四日晚失火被毁③。

上个世纪,礼贤城隍庙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洗劫和“文革”的破坏。

①本人曾于2005年夏和2006年春在本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时间分别为1个月. 其间曾得到江山市委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局、江山市博物馆、礼贤乡村委会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特此致谢.②参见江山市人民政府2005年5月30日印的内部资料《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 礼贤城隍庙》.③同上.30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2卷第5期 所幸其主体部分在当地民众的卫护之下仍然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

1982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名单,对其进行勘查和修缮,并把城隍庙周围10米以内的区域定为古建筑保护范围,禁止拆除或新建房屋。

与同类庙宇相比,该庙的规模较小,共占地约650平方米,座东朝西,朝向偏北15度,为木质结构建筑。

屋体呈丁字形,布局为两进四天井,通进深29.5米,通面宽22.1米,共用圆木柱132根,方形石柱6根。

庙里的内部布局和一般城隍庙相似。

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百姓称其为“城隍老佛”或“城隍菩萨”)。

按照当地的民间传说,此人名叫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由皇帝派往衢州的一名四品官员,由于他为官清廉,任职期间曾三次出访来到礼贤,帮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所以当他离任之后,人们就修建了一座生祠来纪念他。

城隍爷的宝座后面围坐着许多金面的神仙。

前台则一左一右,分站着一个气势汹汹的武官(名叫“罚恶”)和一个面目清秀的文官(名叫“张善”)。

再往下来,也是一左一右,各立一个将军打扮的勇士,被冠之名曰“顺风耳”和“千里眼”,是负责帮城隍爷探听侦查案件的。

然后就是两排对面而立的捕快,有的长相类似普通人,也有的则一脸鬼像,还有的伸出长舌显吊死鬼状。

到了下堂,两边各有一组泥塑,呈现的主题主要是:人死后过了奈何桥,能在判官的镜子里看到生前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长久积善的人便能免去酷刑的煎熬,做了恶事的就要受到惩罚,被严刑拷打、掏心挖肺,等等。

下堂中央,面对着大门口,则一左一右摆放着一口钟和一个鼓。

在过去没有广播和钟表的时代,管庙人每天早起敲钟、傍晚时分击鼓,所以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维修,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来的庙宇规制进行。

例如大门口的戏台部分,由于破坏十分严重,就没有得到修缮,而是被完全拆除了。

相反,人们却在原有的建筑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它们是:门口一个牵马的使者的彩塑像。

这大概用来代表城隍老爷的官老爷身份,表示他要时刻和朝廷保持联系。

还有就是东西两厢新加的两个偏厅,一边雕塑着城隍爷的助手张善处理案件的场面,称“张善堂”;另一边则是城隍夫人的彩塑像,形象类似于观音。

据说当地的妇女经常有来这里祈求“娘娘”送子的。

二、传统的庙会活动礼贤城隍庙的庙会一般设在农历五月十五,过去被称为“拜老佛”、“看老佛”或“赶五月十五”。

选择这一日期的原因,据说因为是“城隍菩萨的生日”。

据村里老人回忆,传统的庙会前后共进行7天,即农历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①。

7天里每天都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1本(下午和晚上各演1场,称为1本戏)。

演戏的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小前来看戏、游玩。

为了看热闹,地主家雇用的牧童、长工、烧火婆娘可享受3天假日。

人们纷纷借此机会,走亲访友,所以直至礼贤附近三五里的大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宾客满堂。

客人少或没有客人的人家会被视为没有脸面的不光彩人家。

其间街上有商家设摊买卖,武术师和魔术师在卖艺赚钱,赌徒们也要来此摆赌、行赌,等等。

7天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瞻仰佛面,庙里一般要组织好几次把城隍爷塑像抬出去巡游的仪式,共包括以下5大程序。

(一)出 宫庙会前夕,城隍爷要用拉起的龙帐来遮住。

等时辰到时才抬出龙帐外,这就是“出宫”。

出①以下有关城隍庙庙会活动的情况均根据村里老人姜洪水和姜贤祥的讲述整理而成.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31宫的时间在庙会活动前期的农历十二日的晚上。

城隍爷出宫后要梳洗打扮,洗脸洗身时需脱得赤身露体,为求体面,不许众人观看,更不让妇女参加,所以,出宫洗身活动在夜深人静时进行。

城隍爷出宫时被随椅抬出龙帐,由2 – 4名品行好、有威信且值得信任的村民为之脱衣、洗浴,之后便换上新的衣帽、鞋袜和龙袍。

新装都由香客事前捐献,有人还会为城隍菩萨捐新内衣,因为想得到城隍爷穿过的贴身旧衣装,认为取回去后自己穿会得到好运,尤其是小孩穿了会“芽善(江山方言,意指生命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