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嬲
黼
黼 翮 穗
铲
嚣
麟
黼 黼
为纪念他 ,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 , 规
余殃殃尽必昌 ; 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
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 坐
二、 城 隍 断喝 与城 隍楹 联 文
德尽必灭” , 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
北朝南 , 正对青弋江, 庙基由大方石
砌成 , 很 高的石 阶在 门前 伸开 , 气 势
庙 的“ 要 作好人 自古忠 臣孝 子都 有善 报 ,要做坏事 请看 大奸 巨恶怎样 收 场” 等, 人们从 中都可领悟到做人 、 做 事 的道理与法则。 而湖北应城城隍庙 的“ 为人须凭 良心初一 十五何用你烧 香点烛 , 做事若昧天理半夜 三更谨 防
设影响极大 , 最终形成 了中 国特有 的 城 隍文化现象 。据统计 , 明代全 国有
化 的 内涵
有文献记 载 , 自宋代 开始 , 城隍 开始人格化 , 多 以去世 的英雄或名 臣
奉 为城 隍神 , 并列入 国家祀典 。 自此 , 城 隍从单 纯的一 州一 县的地方 守护 神, 逐渐演化 为护 国安 民 、 惩 恶扬善 并 管领 阴间亡魂 的举 国崇 奉的神系 , 如北京 以明嘉靖 年 间弹劾严 嵩而被 害的杨 椒山为城 隍神 , 苏州 以战国时
泪两行” ,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来 引领
牧、 李商隐等人都撰有 祭祀 城隍的诗 文 。到 了明代 , 明太祖 朱元 璋做 了皇 帝, 他对 城隍 大感 兴趣 , 据说 因为他 是在土地庙里 出生 , 因而对 土地神的 上 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 明洪武二年 ( 公元 1 3 6 9年 ) ,朱元 璋下诏加封天 下城隍 ,并严格规定 了城隍 的等级 , 共分为都 、 府、 州、 县四级。 自此 , 城隍 由 自然神演化成 为人神 , 在统治者及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

闻所未闻的女城隍——南汇城隍白夫人考略一、南汇城隍庙及城隍“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就是防守城池的“城墙”与“护城河”。
后来演变为民间信仰中的城池的守护神,亦有为阴间的司法体系的职司。
据南汇地方志记载,南汇城隍庙,在南汇古城西南隅。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南汇嘴中后所千户陈盟主持兴建。
清雍正六年(1728),知县钦琏对大门、仪门进行改建。
乾隆四十九年(1813)知县张大器倡修,嘉庆十八年(1813)郑人康重修。
民国时期,尚有规模盛大的四月十二城隍庙会。
后废。
《光绪南汇县志》记载南汇地区有两位知名的城隍神。
一为秦裕伯,“周浦城隍庙,祀上海县神秦裕伯,雍正分县建仓,里人王炳捐宗祠,余地改为邑护仓城隍庙”。
一为叶永盛,“一团城隍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
本为叶公祠,祀巡盐御史叶永盛,后即奉为场境城隍”。
秦、叶被分称护仓城隍与场境城隍,说明他们均非县城隍。
有些书刊称叶为南汇县城隍,是不确的。
那南汇城隍神是谁呢?其实,最早的南汇县志——钦琏主纂的《分建南汇县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四月十二日,传为城隍白夫人诞日,沿海村妇入城拜祷,四方商贾聚集,四五日乃散。
”——可见南汇县城四月十二城隍庙会在建县初已成规模,城隍为“白夫人”。
著名学者张文虎主纂的《光绪南汇县志》也记载有: “四月十二日为城隍白夫人诞,商贾云集。
……”可见至清末,将近200年过去,南汇城隍依然还是“白夫人”。
南汇城隍为白夫人,确凿无疑。
二、白夫人,神秘的女城隍南汇城隍是一个女人?真是匪夷所思。
了解城隍神来历的都知道,城隍神是以城池为中心的地方保护神。
城隍神和当地具有很深的渊源,一般都“大名鼎鼎”,“深得民心”,具有保护当地老百姓的能力,最关键是要经过敕封,替皇帝管理另一个世界的子民。
宁波城隍庙和城隍神

块 风 水 宝 地 , 首 先 这 个 地 方 在 明 代
时就 已是 宁波 的 闹 市 区, 商铺 酒楼 众 多 ,人 员聚 集 繁 华 ,便 于祭 神 和 举 办 庙 会 ;其 次这 个地 方 在 宋代 就建 过被
日本佛 教 界 十 分 看 重 的 景福 寺 ,元 代 又建 过被 忽必 烈称 为老 师的 八 巴的 思
0
城 隍庙 里祀 奉 的是 谁 ,直 到今 天 ,恐 怕 许 多人 未必 知 晓 。 即便 是 有人 知 道
是 谁 ,也 不一 定 清楚 城 隍是 哪 个朝 代 人 ,有何 事迹 及 为何 被 尊 为神 。但是 , 地 方 官 员不 一样 ,他 们 来到 宁波 之后 , 第一 件 事是 向 皇帝 报告 已于 某 日准时
帝 师殿 。 元朝 被 推 翻 后 ,帝 师殿 正 处
于摇 摇 欲 坠 之 际 , 正 可 利 用。很 快 ,
一
有 美好 愿 望而塑 造和 寄托 的精 神 支柱 , 也 是封 建 统 治者 长期教 化 的 结 果 ,城
隍庙 就是人 们 崇拜 神 灵的产 物 。
一
座 崭 新 的城 隍庙 在城 中心矗立 起 来。
营造 的 府 一 级 城 隍庙 。 明、 清 两 代 ,
宁波 都 是府 级 城 市 , 到 清末 ,宁 波 又
列五 口通 商城 市 ,讲 究排 场 的地 方 官 员 自然要 将 城 隍庙 修 建 的像 模 像 样 ,
韩 察 将 明 州 的 州政 府 从 鄞 江小 溪 迁 到
三 江 口时 ,只 在今 鼓楼 至 中 山公 园一 带建 了一 座 小 小的 子 城 ,供 州政 府 官
在 原址 重建 ,而 另择 良地建造 张琪 是 一 个 对 传 统 文 化 颇 为精 通 的 官 员,他 挑 来 挑 去 ,最 终 将庙 址 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

古代的城隍庙有何地位和意义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也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
那什么是“城隍”呢?城隍庙到底有何地位和意义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庙的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城隍”从哪里来神仙守城的传说与城镇共同体的兴起。
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和宗族祖先的传统。
天地山川,是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宗族祖先,则是由血缘联结在一起的同一个部落或家族的共同起源和象征。
某种意义上,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代信仰中最早出现的两极。
不过,城隍神却并不属于这两极。
城隍一词的原意,是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沟。
城隍神,也就是城池的守护神,他的职责是庇佑所在地的民众免受战乱、洪涝和瘟疫的侵扰。
它所护佑的城池,是介于宏观的天地和微观的家族之间的一个中等大小的社群共同体。
城隍信仰依赖于城镇的普遍成熟和发达,故而它的出现晚于天地和祖先崇拜。
正史中对城隍神的最早确切记载,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
但随着水旱战乱和社会变迁,各色人口越来越倾向于混居杂处,组成一座座介于天地国家和宗亲家族之间的城镇共同体,城隍这个城池的守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城镇的繁荣而愈加兴旺。
“城隍”地位和意义皇家封神运动后,士庶皆来拜。
唐代晚期,外有藩镇割据逞强,内有宦官弄权,皇帝对周边各地区的控制力几乎到了几百年来的最低点。
公元896年,藩镇叛乱进攻京师长安,唐昭宗逃往华州行宫仍遭臣子暗算,据传城隍显灵才救了他一命。
城隍神,是一方城池的守护者,因此各地的城隍神有所不同。
纪信,是被最多地方奉为城隍神的人物。
相传楚汉相争时,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突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并赐黄袍加身。
陕西西安、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河南郑州、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地,都将其奉为城隍神。
此外,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百姓心里的“好人”、“神人”不止一个,所以有的城隍庙会同时供奉很多位城隍神,江苏苏州城隍庙内就同时立碑供奉了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张国维、汤斌等10位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
“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
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
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
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
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
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
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
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
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
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
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
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作者: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第10期城隍廟,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拜与祭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城隍庙。
“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周朝时,除夕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
城隍作为神,就是从此而来。
这原是一种原始信仰的残留。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城市临近水边,水与城进一步结合,水神和庸神也合在一起了,它成为城池的城隍神。
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能降雨,能止涝,还管领亡灵。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神则是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贤哲,他们有的名垂青史,有的功勋卓著,是备受百姓推崇爱戴的历史人物。
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英雄圣贤的纪念与崇拜,深入民心。
城隍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将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玉,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爵。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服制。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

城隍庙及城隍文化《辞海》“城隍”条云:“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班固《两都赋序》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使城隍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则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并按行政区划将城隍等级化,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城隍庙是阴间的县衙门,城隍爷就是阴间的县令,一个县城是由两个县官管辖的,阴阳各一。
城隍庙与县衙对称设置,城隍神是古代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奉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有的还有财神、送子娘娘等殿堂城隍信仰在民间逐渐发展,至明代更是盛极一时,城隍神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隍神的封号、官级品阶同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一样。
明代以后,按照祀法,对生前治邑有功者赐予封号祭祀,对有功德的文武官员也奉为城隍。
二历史上平度、胶州、即墨等地都曾建有城隍庙。
平度城隍庙位于城区胜利大街南侧,据《平度简志》记载,解放前该建筑大部被毁,现仅存大殿。
大殿仿宋代建筑模式,古朴浑厚,雄伟庄重,属单檐歇山式,垂脊长,戗脊短,屋顶重心下移,有泰山压顶浑然不动之姿。
南北两面屋顶,黄绿琉璃瓦像宽阔的大瀑,从脊部斜垂下来,至屋檐才微微上翘,显得既有气势又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隍庙”与城隍文化“城隍庙”与城隍文化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
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
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
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
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
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
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
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
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
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
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
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
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
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
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
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
到了唐代,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
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很多文人雅士,如着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
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
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城隍断喝与城隍楹联文化的内涵有文献记载,自宋代开始,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
自此,城隍从单纯的一州一县的地方守护神,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举国崇奉的神系,如北京以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而被害的杨椒山为城隍神,苏州以战国时楚国公室大臣春申君黄歇为当地城隍神,郑州则以秦末汉初时刘邦的部将纪信为城隍神,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封,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神,抗元英雄陈瓒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神等。
这些人都有一股为民做主、剪凶除恶的气概,各地城隍庙中高悬的匾额及楹联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全国各地城隍庙一般都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活脱脱是清官贤臣写照。
此外有的城隍庙里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楹联等等,这些文化古迹都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特别是城隍庙中的楹联,作为城隍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如大多城隍庙都有通用联:“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告诫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哲理。
上海城隍庙仪门两旁的木屏上镌刻有这样一副楹联:“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
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该扬善避恶。
郑州城隍庙大门两侧的楹联“殿宇立商都看绿树红墙千秋焕;清明襄盛举佑黄童白叟四季安康”言简意赅地叙述了城隍庙的地理位置和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从二门的楹联“千载古都无量文明无价宝,一肩重任满腔忠贞满城福”中,人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城隍的职责。
大殿中的楹联“忠义感天能撼山川湖海;节操贯宇可攀日月星辰”,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后殿的楹联“入门温旧史诳楚救汉问高祖登基时可曾记起荥阳一幕;进庙惊新颜正冠掸尘看谒者叩首处总要留下热泪两行”,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来引领人们莫忘历史。
有些城隍庙的楹联假托城隍之口以醒世警世,虽挂在城隍庙的廊柱上,但人们看后大多从中受益。
如四川泸县城隍庙的“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陕西岐山城隍庙的“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贵州关岭城隍庙的“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山东胶州城隍庙的“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要做坏事请看大奸巨恶怎样收场”等,人们从中都可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法则。
而湖北应城城隍庙的“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贵州贵阳城隍庙的“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等,更像是城隍神面对世间丑恶现象的一声断喝。
城隍民俗与城隍文化的传承城隍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其原因还在
于它“劝人为善”的警世作用。
明万历年间,上海城隍庙仪门上高悬着一把大算盘,上面刻有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其意是在劝导人们,不要只为自己打算,更不要损人利己。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城隍文化在民间也衍生出多种和民俗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初一、十五进香,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一项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的活动主要有祭祀和出巡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隍庙会。
城隍每年的祭祀活动主要有:每年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
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祭祀厉坛,城隍主享。
而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当推城隍诞辰日的祭祀活动。
如上海城隍的诞辰为农历二月二十一,河南郑州城隍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十八,四川大宁县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八,山东益都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七。
但是就全国来看,城隍诞辰大多集中在五月,因为明代都城隍的诞辰是五月十一,有些此前尚无城隍神的城市沿用了这一诞辰日。
出巡,是指城隍爷出巡,一年两次,时间各地不一。
有的地方则是一年三次,分别在一年内的春、秋、冬各一次。
从全国来看,春季的出巡大多安排在清明节前后,名曰“收鬼”。
如胶州的城隍神每年两次出巡,分别是每年的清明节和阴历十月初一,届时当天从清晨4点多就开始准备,巡视胶州城东西南北四大关108条街(巷),仪式隆重热烈,观者云集。
郑州的城隍出巡除清明外,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要举行出巡,规模比清明出巡要大得多。
这天早晨,人们把身穿黄袍、头戴王冠的城隍木塑像放在官轿内,由60名
壮汉轮流抬着,两旁有4名道士护驾,前面由四街会首率领,全副仪仗如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分列两侧,鸣锣开道,唢呐悠扬,威风凛凛。
各地城隍出巡时,都伴随有民间舞蹈、高跷、舞狮、旱船等表演,人群中有扮作马童者、有作囚徒者、作地方鬼者、有顶枷戴铐者、有跪道乞求恕罪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有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各地城隍庙会就是展现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平台。
不过,过去的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其庙会可以称之为“鬼文化”的庙会。
如今,城隍庙会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各地于春节期间举办的城隍庙会,涵盖有各种戏剧的表演、民间文艺的展示、风味小吃、艺术绝活等,特别是在戏剧表演的现场,一些戏剧爱好者可以登台亮相,气氛异常活跃。
同时,结合城隍庙会的开展,各地还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现代科学、法律法规等知识,并举办专题性展览。
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每逢春节、端午时,还在城隍庙内举行一些其他活动,平时的求雨、祈晴、禳灾、还愿等活动也选定吉日在城隍庙举行。
清朝时,不仅平民百姓平日里祭拜,很多朝廷命官新到地方上任时,也到城隍庙中举行奉告典礼。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和城隍文化的发展传承,特别是近年来以庙会为平台的系列文化活动,使民众的文化交往与物资的交流得到了扩大,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庙会经济,经济与文化达到了和谐发展。
摘自《文史月刊》2013年第8期作者:杨春景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