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2. 古代文明的传播:通过战争、贸易、宗教等途径,文明如何在不同地区间传播与交流。
3. 古代科技与文化:包括农业、建筑、文字、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二、封建社会的发展1. 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2.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以中国为例,介绍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等。
3. 宗教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的兴起1. 文艺复兴:起源、代表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地理大发现:探索新航路的动机、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影响。
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兴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四、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的形成1.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英国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等。
2.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
3.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工人阶级的形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五、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1.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地的争夺、殖民地的经济剥削与文化影响。
2.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非暴力抵抗、非洲的独立运动。
3.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如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
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联合国的成立。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核武器竞赛、冷战的结束。
七、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化1. 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生物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
3. 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
1.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鸦片战争
2.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4.义和团运动及义和团运动失败
5.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二、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
2.中共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3.蒋介石的北伐和国共合作
4.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变革
1.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建和实行
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和初级阶段理论
3.开放的新时期
四、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变革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解放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
3.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多元化
五、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
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的核武器和对外援助
六、中国的对外关系
1.中苏关系的发展和破裂
2.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七、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2.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复习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备考知识点1.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2.“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3.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
6.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7.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8.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9.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11.改革,1979年首先在农村开展;开放,1980年,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进。
12.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4.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原则:1.另起炉灶2.打扫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及相关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1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8.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19.解决南北问题的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0.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简称PRED问题,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
21.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的特点。
2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九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笔记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 背景。
-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长期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他们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如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
-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这两场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激发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土生白人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土生白人在拉丁美洲经济上有一定实力,但政治上却受到宗主国的歧视,他们渴望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上的权力。
2. 主要领导人及事迹。
- 玻利瓦尔:他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地的独立运动,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他率领起义军,克服重重困难,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军。
例如,在阿亚库巧战役中,他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 圣马丁:他在南美洲南部领导了独立运动,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地。
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瓜亚基尔会面后,圣马丁主动引退,把军队指挥权交给玻利瓦尔,体现了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3. 意义。
-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
- 为拉丁美洲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 背景。
- 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在经济上,英国把印度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大量掠夺印度的棉花、香料等原料,同时倾销英国的机器生产的商品,使印度传统的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 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不满:英国的殖民统治损害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他们的政治权力被削弱;同时,英国的经济掠夺也使印度农民和手工业者生活困苦,广大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2. 导火线。
- 涂油子弹事件:1857年,英国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这严重伤害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因为印度教徒视牛为神圣,穆斯林禁食猪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1.异域风情• 1.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1.2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 1.3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1.4 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影响2.文艺复兴• 2.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特点• 2.2 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2.3 文艺复兴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2.4 文艺复兴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2.5 文艺复兴与欧洲宗教改革第二章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1.封建社会的瓦解与新的社会阶级• 1.1 封建制度的瓦解• 1.2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1.3 乡村社会的变革• 1.4 城市社会的变革2.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2.1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2.2 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 2.3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2.4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旧中国与世界• 1.1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1.2 西方列强的侵略• 1.3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中国社会的变革• 2.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2.2 清朝政治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2.3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1.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2.一战后的中国• 2.1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2.2 五四运动的影响• 2.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第五章中国近代史的中期1.北洋政府的建立与军阀混战• 1.1 三民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1.2 军阀混战的原因和特点• 1.3 军阀混战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2.1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2.2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全民族抗战• 2.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败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推动•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1.新中国的诞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1.3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2.社会主义建设• 2.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策• 2.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中国近代史的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以及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等主要内容。
九年级下册社会整理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社会整理知识点九年级下册社会课程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学期的社会学科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对九年级下册的社会学科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复习这些知识。
一、历史知识点1.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2.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秩序的重建- 国际冷战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问题-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二、地理知识点1.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区划-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交通运输- 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问题- 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中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 中国的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2. 世界地理-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全球地理格局-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 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发展- 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三、政治知识点1. 国家政治- 国家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国家政权的来源和性质- 国家的职能与权力机关- 国家的分权与权力制衡- 国际关系与国家主权2. 法律和公民权利- 法律的定义与特点- 法律的作用和分类-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 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养以上整理了九年级下册社会学科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为顺利完成社会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同学们学业有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一战背景1)为了争夺霸权,重新划分殖民地因素2)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3.一战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4.一战影响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巨大灾难)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两败俱伤)3)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革命高涨)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双刃剑)5.巴黎和会的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亟待解决的问题2)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6.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7.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3)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立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4)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8.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政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经济:列强争筑铁路;掠夺矿产资源、原材料;倾销商品3)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些革命性组织的成立9.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1)1894年:建立兴中会2)1905年:建立同盟会(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10.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11.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2)经济发展:武汉经济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3)革命基础:湖北的革命团体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4)四川的保路运动:使鄂军西调,武昌、汉口等兵力空虚5)资产阶级的革命果敢精神,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12.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3.辛亥革命的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14.反袁斗争的原因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2)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第二单元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1)在主要资本国家中俄国经济实力最弱2)一战让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激化了矛盾2.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1)起义前获得了人民和军队的普遍支持和拥护2)列宁亲自领导起义,和布什维尔克政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3)起义者手中掌握着武装力量,与临时政府的力量对比悬殊3.十月革命的意义1)对俄国:十月革命后,成立代表工人、士兵和农民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土地法令》。
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2)对世界:十月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背景1)政治和军事:国外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反抗的联合进攻2)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5.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背景1)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半殖民地2)一战后,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对象,民族危机深重6.凯末尔革命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7.凯末尔革命的意义1)结束了土耳其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2)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8.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
2)英国有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9.经济危机开始时间:1929.10.24(黑色星期四)10.经济危机开始的标志:纽约股票市场崩溃11.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12.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3.经济危机达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引发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1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美国;胡佛政府无力解决危机。
15.罗斯福新政的目的1)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直接目的)2)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16.罗斯福新政的作用1)经济的慢慢恢复,人们的消费能力日渐增强,预示着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2)新争中采取的措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1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欧根本的改变1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19.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20.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2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想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2)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活的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整个社会2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3.五四运动的背景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深重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明道路4)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阶级矛盾加深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阶级基础)6)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思想基础)24.五四运动的影响1)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2)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25.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6.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标志:中国一大的召开27.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1)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列强加紧侵略,军阀混战,中国陷入混乱2)共产党的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国民党也屡次受挫29.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0.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订了正确的北伐方针2)工农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北伐军有了战胜敌人的深厚基础 国际国内3)将士奋勇:北伐将是作战勇猛,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1.南昌起义的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2)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32.八七会议的内容1)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2)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33.八七会议的影响: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34.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5.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6.长征的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37.遵义会议的内容1)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4)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38.遵义会议的意义1)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9.长征胜利的原因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红军的英勇善战3)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40.长征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量历史意义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4)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第三单元1.日本侵华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要完成“大陆政策”2)直接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2.九一八事件的影响: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3.西安事变的意义1)国共之间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七七事变的影响: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6.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7.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8.正面战场的作用:多次打退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9.敌后战场的作用:钳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10.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全民族同仇敌忾2)盟国协同作战3)中日两国人口、资源、地理形势的差异4)中国战略得当,日本失道寡助5)抗日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1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国内: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国际: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