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方答长生不老之真实的修炼(一)
《长生功术秘诀》

《长生功术秘诀》《长生功术秘诀》---八卦行功法篇二百五十岁老人李青云《长生不老秘诀》其总诀曰: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至,再嗽再咽吞。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
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侵。
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
连环次第转,还返是良因。
其赞效歌曰:热擦涂津美面容,掌推头摆耳无聋。
高攀两手全除战,捶打疼酸总不逢。
摩热脚心能健步,掣抽是免转筋功。
拱背治风名虎视,呵呼五脏病都空。
闭目冥心坐夫闭目者,所以养神也。
冥心者,所以敛妄念也。
法当盘膝而坐,紧闭双目,内观其心,使一切杂念都归冥灭,灵台朗澈,普照通明。
坐时下用厚垫,头须持正,脊须竖直,全身四空,不倚不靠。
尾闾应端正,不可偏欹,是为至要。
握固静思神握固者,固握其双拳也。
固握双拳,所以敛其气也,此闭关却邪之无上妙法也。
法当将左右双拳握得紧紧,手心向天,手背向地,而加诸膝头之上,使全身持平端正,以静其心而驱除一切杂念,以凝思存神为主。
叩齿三十六叩齿者,所以去心火也,所以集体中之神而使之凝聚也。
法当将上下牙齿连叩三十六次,使微微作声。
但不可行之过急、叩之急响,以徐缓轻微为主。
盖过急则损神,极响反足以动其心中之火,无益者也。
宜留意之。
两手抱昆仑昆仑云者,喻头也。
盖昆仑为山中之主,而头为人身之主也。
法当以两手互叉,左右十指互间,紧紧叉住,抱持后脑,掌心贴置耳根,拇指向下,两肘屈成三角,肘平于肩,如是微微呼吸,踵九息而止。
呼吸之际,宜极缓极微,不宜有声,有声则气散矣。
其所以须以两手抱头者,亦无非敛气之意也。
左右鸣天鼓所谓天鼓者,即左右两耳聪门也。
鸣者,以手指叩之作声也。
鸣之所以使耳聪而外魔不易侵也。
马王堆出土的《十问》

马王堆出土的《十问》王堆出土中国古代原味养颜房术宝典《十问》原文及翻译马王堆出土书籍1973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遗址的三号墓穴中,发现十五部医学著作。
根据考古学家论证,这些简书和帛书是在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下葬的,是先秦或者西汉初期形成的著作。
其中以性学为主要内容的三部竹简书《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都是秦汉时期的作品,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代性学著作。
另外还有帛书《养生方》和木简书《杂禁方》,也涉及到性学方面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著录,汉代流传的性学著作中的九家:即《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现已散失。
从内容上来看,《十问》《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等,应该是后者的源头。
《十问》与《合阴阳》同为简书,而且合成一卷,《十问》在内,《合阴阳》在外。
根据《十问》以对话体为主,并且涉及的内容比较杂乱、人物更换频繁的特点看来,《十问》应该是比《合阴阳》更早的性学著作。
一、天师:食神气原文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万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
食阴拟阳,稽于神明。
食阴之道,虚而五藏,广而三咎,若弗能出朴。
食之贵静而神风,距而两峙,参筑而毋遂,神风乃生,五声乃对。
翕吸毋过五,致之口,枚之心,四辅所贵,玄尊乃至。
饮毋过五,口必甘味,至之五藏,形乃极退。
搏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溅彼阳勃,坚蹇不死;饮食宾体,此谓复奇之方,通于神明。
天师之食神气之道。
译文黄帝问天师说: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能够运动变化?花草树木为什么能够生长?太阳和月亮为什么能够发光?人怎么样才能使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呢?天师回答说:只要您仔细地观察一下世界上的事物运动变化,或者有生命的事物生长和衰退的情形,就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是以阴柔之气和阳刚之气的交合感应而发生运动变化为的。
《长生不老秘诀》李青云

《长⽣不⽼秘诀》李青云《长⽣不⽼秘诀》李青云第⼀编长⽣⼤道章长⽣总诀长⽣之术,其道有⼗:⽈打坐,⽈降⼼,⽈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简事,⽈真观,⽈泰定。
能解此⼗道,始⾜与⾔延龄,得此⼗道之精微,始⾜与⾔长⽣。
却病延年之法,返⽼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此假打坐也。
若真打坐者,⼆六时中,⾏住坐卧,⼼似泰⼭,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素富贵⾏乎富贵,素贫贱⾏乎贫贱,⽆遇不安,⽆⼊不得。
能如此,不必参禅⼊定,便是⾁⾝仙佛。
降⼼之法,湛然不动,昏昏⿊⿊,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此是真定,不必降也。
若⼼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中有所见闻,现出⽆数幻象,则⼼⽣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于炼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矣。
⼜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卷;钢铁得中,则剑利矣。
其旨如此。
炼真性者。
宜深体⽽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界;⽆⾊界。
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界;不着空相,即超⽆⾊界。
超此三界,则烦恼不⽣,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适之谓。
信者决然⽆疑,真实不虚之谓也。
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
孔⼦⽈。
“敬⽽信,以亲仁。
”可见圣⼈亦从此下⼿。
断缘者,断尘缘也。
尘缘不断,最⾜蔽⼼。
万样聪明,皆为所蒙。
凡⼈能⽆荣辱得丧之⼼,则机械之念⽣。
机械之⼼⽣,则万种⼲时求利事作。
于是乎耘耘扰扰,尘缘挠⼈,⼼⽆⽚刻安,神⽆⽚刻定,以致促其寿命。
此⼤忌也!古⼈⽈:“弃事则形不劳,⽆为则⼼⾃安。
勿显德⽽露能,勿障⼰⽽抑⼈。
⼀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切⽣死⽼病之事,不系于⼼,则尘缘⾃断矣。
”古之修长⽣之道者,莫不如此。
⾄于收⼼,则⼜进⼀层矣。
⼼乃⼀⾝之主,全神之舍,净则⽣慧,动则昧矣。
⼈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受染污,不加洗濯。
蒙蔽⽇深,离道愈远。
若能⽇新⼜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物,⼼与道合,名⽬归根。
归根不离,名⽈定静。
道家养生对联

道家养生对联在习武、修道之余,先生精研传统道家养生、中医理论以及脊柱学等,并把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一整套最科学的养生方法。
那么你知道道家养生对联有哪些吗?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养生对联,希望你喜欢!道家养生对联及解析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相传当年清帝回沈祭祖时,乾隆带着纪晓岚一行来到沈阳太清宫参拜。
首先来到主殿前就看到了这副楹联,乾隆帝左看右看就是不认识,于是就让随行的大臣纪晓岚来念一下,纪晓岚看后回答说:“微臣不认得。
”乾隆帝说:“你纪晓岚四库全书都编出来了,怎么会不认得呢!”纪晓岚回答说:“微臣真的不认识,我去请教一下老道。
”于是纪晓岚就去请来了郭守真的大徒弟,大徒弟回乾隆皇说:“这是道家合并的字,是道家炼丹的密绝,已经传了二千多年了。
”接着就念道:“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乾隆帝听后点头说:“深矣,深矣!”这副对联提示人们如何去理解汉字的构成,一是汉字由基因密码构成,二是一个汉字就是一句话或一个完成意识的缩写。
无独有偶,在古都西安市西郊的陕西省周至县境,有处名胜古迹名叫“楼观台”。
相传是两千多年前老子讲授《道德经》五千方的“说经台”。
在楼观台的“老子祠”内两侧,有几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老子的《道德经》。
其中有两座碑的侧边,各刻了一条七字楹联。
这副对联上面的字,字形古怪,众莫能认。
上联右上角还刻着“太上老君作”五字。
此联亦即是与沈阳太清宫的这副对联如出一辙。
这些字怎么读?意义又如何?见者无不甚感兴趣。
原来这是一副宣扬道家养生修炼要旨和方法的对联。
现在看来,也有一定的医学科学道理,值得翻译出来作为艺术和保健知识鉴赏(按字位顺序编号分解):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 上联一、身寳:由“身”、“宝”二字构成(宝字是繁体字)读作“玉”,同“玉”同义,是一种宝石。
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人们要健康长寿,必须爱惜人身固有的这三件宝;劝人不要分外贪求,免伤精、气、神,或叫守身如玉。
长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正方)一辩稿

长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正方)一辩稿一辩稿谢谢主席,各位晚上好。
长生不老,原为道教的话,意指生命不老不死、永生不灭,出自《太上纯阳真经·了三得一经》,通俗来讲,就是一种不会自然死亡并能永葆青春的现象。
那么,长生不老到底算不算得上一件好事,我方认为,得看它是否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现在,我将从以下两点阐明本方观点。
第一,长生是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长辈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是想告诫我们,我们阅历太少,见识浅薄。
可尽管他们的思虑比我们周全,他们也仍会犯错,究其原因,实际上,他们看到的知道的试过的了解的还不够多。
但是拥有长生就不同了,如若不出意外,你能看尽世间繁华,走遍红尘滚滚,参悟人生奥义。
而个人的也是世界的。
如果你关注时事,你将会是历史的见证者。
如果你教书育人,你能教的何止是万卷书。
你的智慧和经验不断积累,你能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越来越多。
第二,不老提供不衰的战斗力。
当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你仍旧腰椎间盘不突出,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气色红润,皮肤润泽有弹性,年轻,活力,这意味着什么?再无所谓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有无限可能。
超长待机,品质如一。
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哪里需要我们,何时需要我们,我们都能挺身而出。
年轻,就是这般任性。
许多人到老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一切为时已晚,有心无力。
但如果我们不会老去,到我们终于对人生有所参悟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普通人得到长生不老尚且大有裨益,试想一下,如若马克思、爱因斯坦这些对人类社会作出极大贡献的人能获得长生不老,那么共产主义不再是遥远的梦,飞跃太空指日可待。
长生不老虽作用于个人,但它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长生不老是一件好事。
其它资料:标准:是否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论点:1.长生是智慧和经验的积累2.不老提供不衰的战斗力定义:不会自然死亡且永葆青春的现象模反:1.会滋生无聊和拖延症: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例如你天生聪明,但你却用来犯罪,你能因此而推出聪明不是一件好事吗?2.太特别而招致被歧视:这不是长生不老的错,而是你们的思想有问题,我多活几百年怎么了,又不损你分毫。
长生不老的故事

长生不老的故事
关于长生不老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古代的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八仙分别是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等八位仙人,他们各自擅长一门神通异术,可以驾云游空,变化万千。
其中,铁拐李以炼丹术闻名,吕洞宾善
于炼丹和驭兽,张果老擅长炼丹,韩湘子精通医术,曹国舅擅长炼丹,何仙姑擅长驭兽,蓝采和擅长音律,韩湘子精通医术。
八仙在
民间传说中,常常以他们的神通异术和长生不老的身体,帮助人们
解决疾病和困难,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明。
除了中国的八仙之外,世界各地也有着许多关于长生不老的传说。
比如希腊神话中的不死药水,传说只要喝下不死药水的人就能
够长生不老。
又比如印度神话中的长生不老仙药,据说只要服用了
这种仙药,就能够永葆青春,远离疾病和死亡的困扰。
这些传说无
一不在诉说着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憧憬。
然而,长生不老的故事终究只是传说,现实中并不存在长生不
老的奇迹。
人们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
珍惜健康和幸福。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生不老,而在于我们如何活
出精彩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或许,长生不老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我们更应该相信,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愿我们能够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活出精彩的人生。
怎样才能修到长生不老?

怎样才能修到长⽣不⽼?长⽣不⽼由来道家主张,通过勤奋修⾏可以做到不死、不⽼。
最早记录在《黄帝内经》⾥“余闻上古有真⼈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独⽴守神,肌⾁若⼀,故能寿敝天地,⽆有终时,此其道⽣”。
真⼈,就是长⽣不⽼之⼈。
寿敝天地,⽆有终时,即是长⽣。
肌⾁若⼀(肌⾁始终如⼀、肌⾁如⼀岁的婴⼉、复归婴⼉),即是不⽼。
不死是⾁体的不灭亡,并不是精神不死,⼀个⼈修不修⾏他的精神都是不死的,只不过层次有⾼低之分罢了,层次⾼的⾃由⾃在,层次低的沉沦痛苦,最后解体为最基本简单的原始之⽓。
什么是“不⽼”呢?“⼥⼦七岁肾⽓盛,齿更发长。
⼆七⽽天癸⾄,任脉通,太冲脉盛...”“丈夫⼋岁肾⽓实,发长齿更。
⼆⼋肾⽓盛,天癸⾄,精⽓溢泻,阴阳和,...”所以⼥孩在14岁天葵⾄之前,⽓⾎是最旺盛的,之后就开始进⼊衰减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年的递减期,男孩则是16岁“精⽓溢泻”之前。
这也就是道经中所说“⼈到⼗六岁(⼥⼦⼗四岁)⾝俱六阳,在卦为乾,六⽘皆阳。
阳极阴⽣,⽉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之⽇。
当元⾝已破,元炁下泄...”所以⼈⼗六岁以后就开始变⽼了。
不⽼,就是⼗六岁之前六⽘皆阳的体征体貌。
长⽣,在道家来说,⾄少120岁以上(⼈者,物之灵也。
寿本四万三千⼆百余⽇),这是最低限度,因为⼈的天年是120岁。
不⽼,就是⾯若童⼦,男没有胡须,⼗五六岁的样⼦,⼥没有胸乳,⼗三四岁的模样。
所以,长⽣不⽼就是120岁以上,还是个⼗四五岁的样⼦。
不是看上去须髯皆⽩、⾏动迟缓的⽼⼈。
《周易参同契》虽说修到⽟液还丹后“⾦砂⼊五内,雾散若风⾬。
熏蒸达四肢,颜⾊悦泽好。
发⽩皆变⿊,齿落⽣旧所。
⽼翁复丁壮,耆妪成吒⼥。
改形免世厄,号之⽈真⼈”。
但是对于⽅法说的晦涩难懂,能够参透精髓之⼈少之⼜少抑或是隐⽽不传。
道家⽼⼦⾔“复归婴⼉”,婴⼉古医家认为乃'纯阳之体”,⽣命⼒最强、天性最⾜、⽣长最快,处在天真⽆邪、思想纯粹的状态,⽽⽼年⼈则相反。
性命要雙修: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

性命要雙修: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
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吕洞宾道家要学神仙长生不老的修法,如果不懂明心见性,是无法谈修神仙长生不老的。
明心见性是心灵的。
如果我们说人们修长生不老之道是个圆,明心见性是属于一个圆的一半,身体方面是长生不老的另一半。
两半合起来才能成功一个圆、才完整。
所以道家称做性命双修,就是根据《易经》来的。
归纳道家的说法,分为两部分,神属于性,本性;精和气属于命。
道家早就把身体分成两个宇宙,我们这个肉体存在是我们的命,所以身体是命。
至于那个呢?那个就是神,不属于这个身体,但身体也是性的部分。
因此道家的理论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认为修道的人必须要性命双修。
性命就是阴阳,也就是坎离所代表的,性命双修就是两样要齐头并进。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
相反地,他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性命双修成功了以后,道家称为“无缝塔”,修成一座无缝的宝塔一样佛学的说法就是证得无漏果,得漏尽通,一切都成就了,没有渗漏,没有遗憾,没有缺点,这个生命是个完整的。
性命要雙修正統的道家講性命雙修,不能只修一邊。
所以道家看學佛的人,只唸佛、打坐、參禪,那是修性不修命,所以身體搞不好。
幾乎每一個學佛的人都面帶菜色,百病叢生,都有病。
因為他只修性不修命,從心性入手,命功不知道「此是修行第一病」。
你說自己修行怎麼好,但是身體又那麼壞,比普通人還差,這個就是不大對了。
但是道家也反對只煉身體,紅光滿面,相貌堂堂,好像百病不生,最後倒下來死的時候,一下子就走了。
這個叫做只修命不修性,沒有修明心見性,只鍛煉身體守竅,「萬劫陰靈難入聖」,你修一萬輩子,還是不能成仙成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守方答长生不老
(一)
整理者:不与否
长生不老是存在的吗?
是。
长生不老是存在——长生不老是本性,生命先有长生不老,后有生老病死。
生物界普遍法则是长生者不智,短寿者难长。
刚开始发生的生物界,是以长生的生命为主的,但长生的生物之间的竟争激烈,死亡率更高,有寿者与长生的同在,而有寿命的更利于进化,所以在一开始,长生的生物就败了,大部分被吃掉、杀掉,因为寿命的存在,才会更利于进化,最终出现智能生命,但智能生命的发展有一个节点,想更长远发展——走出世界,他们就要有更为久远的生命,“朝闻道夕死”是不利于人类的,是一种自私的行为,现在人类要走出太阳系,没有几百岁的寿命是很难的,如果人类不能在寿命上突破,很难在宇宙空间上有更多的成就。
长生不老的人存在吗?
是的。
长生不老的人是存在的,史书上也多有记载——不要认为古人愚蠢,古人和现代人的智商差别不大,而且那时代可以说那时人流行研究如何骗人,想骗到许多人,其实很难。
如何能长生不老?
这很难,但方法很多,一是传统的方法,最最最难;另一是新兴纯技术,最最难。
(传统的方法是?)
传统的长生不老方法是指修炼,但又不是你们所闻所见中的修炼,所谓“真艺不传六耳,文字皆是虚妄”,没有什么心法、秘籍,也没有什么真经、神功。
每一种修炼的方法都十分繁杂,用现在的话说,写在纸上一辈子都看不完,还没学完,人先死了,如何能长生呢?
其实长生方法的修炼都是师带徒,据说有几十种方法,但我知道的教授法是,有人用的是入梦构造法,有的用神经结法。
这样师带徒的效率很高,但失败率也很高,很多师父中途抛弃徒弟,不是方法层面的原因,而是人性方面原因,很多人收徒考察了几年,但最终在传授过程时,发现徒弟不如自己了解那般,带了十几二十年的徒弟就不要了,这太危险。
传统的方法讲入微知著,不是迷信,是科学,现在科学也发现了细胞的存在,DNA、蛋白质等物质,尤其是激素等可由内而外作用于细胞的微量人体分泌物,端粒体对细胞的分裂次数的影响,这很接近修炼的基础理论了,有些老师会让自己考察的徒弟去学生物化学,据说这对于以后的传授很有帮助。
再比如说个人自修时,是不打坐的,而是类似于五心朝天地平躺;打坐是师带徒时,在野外没有椅凳才偶尔用的姿式。
传统方法科学吗?
传统方法也是科学,但难以证明,难以证明并不代表不科学,
当然也不代表科学,就像上帝——不能证明,但也不存在;但是我去年过吃西瓜——这也不能证明,但不能说这不科学吧。
“什么是新技术?”
新兴的技术有很多,至少我所知道的还不成熟,但只能幻想一下,不过有些技术快接进成熟了,比如人造器官,但像“依次替代”理论好像在技术界还没有使用,人工胚胎好像也被禁了,这“禁止”其实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但被某些人用伦理借口来阻挡人类的进步,转基因技术也成了过街老鼠。
脑细胞外培养与注射技术、共生基因子技术也是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但现在科学界尤其是生物科学方面的学术造假太严重了(比如韩国的某知名教授在论文中对数据多次造假),而且由于出成果的难度大,人才也流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