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土壤植物营养障碍与合理施肥技术

第一部分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与缺素原因第一节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

对作物营养进行诊断可采用: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一、形

态诊断作物缺乏某种元素时,一般都在形态上表现特有的症状,即所谓的缺素症,

如失绿、现斑、畸形等。由于元素不同、生理功能不同,症状出现的部位和形态常有

它的特点和规律(详见表1-3)。

——容易移动的元素如氮、磷、钾及镁等,当植物体内呈现不足时,就会从老组织移

向新生组织,因此缺乏症最初总是在老组织上先出现;

——不易移动的元素如铁、硼、钙、钼等其缺乏症则常常从新生组织开始表现;——铁、镁、锰、锌等直接或间接与叶绿素形成或光合作用有关,缺乏时一般都会出现

失绿现象;

——磷、硼等和糖类的转运有关,缺乏时糖类容易在叶片中滞留,从而有利于花青素

的形成,常使植物茎叶带有紫红色泽;

——硼和开花结实有关,缺乏时花粉发育、花粉管伸长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就会出现"花而不实";

——钙、硼与细胞膜形成有关,缺乏使细胞分裂过程受阻碍,新生组织、生长点萎缩、死亡;

——锌与生长素形成有关,缺乏时易出现畸形小叶-小叶病等等。

这种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的联系是形态诊断的依据。形态诊断不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主要凭目视判断,所以经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当作物缺乏某种元素而

不表现该元素的典型症状或者与另一种元素有着共同的特征时就容易误诊。因此形态

诊断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检验方法。仅管如此,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仍有其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某些具有特异性症状的缺乏症。

有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很相似,容易混淆。例如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

状都是叶脉间失绿,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各元素的缺乏症状的特

点来辨识。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反差

强弱,分析如下:——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

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

——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

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

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

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

——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

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

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

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此外,各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也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加以区别:缺锰或缺铁一般发生在

石灰性土壤上,缺镁只出现在酸性土壤上.只有缺锌会出现在石灰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上。二、化学诊断

分析植物、土壤的元素含量与预先拟订的含量标准比较,或就正常与异常标本进行直

接的比较而作出丰缺判断。一般说,植株分析结果最能直接反映作物营养状况,所以

是判断营养丰缺最可靠的依据。土壤分析结果与作物营养状况一般也有密切的相关。

但因为作物营养缺乏除土壤元素含量不足外,还因为植株本身根系的吸收要受外界不

良环境的影响,因此有时会出现土壤养分含量与植物生长状况不一致现象。但是土壤

分析在诊断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植株分析结果互相印证,使诊断结果更为可靠。

(一)叶片分析诊断:以叶片的常规(全量)分析结果为依据判断营养元素的丰缺(表4),供参考。

(二)组织速测诊断:以简易方法测定植物某一组织鲜样的成分含量来反映养分状况。

这是一类半定量性质的分析测定。被测定的一般是尚未被同化的或大分子的游离养分。它要求取用的组织对养分丰缺是敏感的。叶柄(叶鞘)常成为组织速测的十分适合的样本。这一方法常用于田间现场诊断。在有正常植株对照下对元素含量水平作大致的判

断是有效的。组织速测由于要有元素的特异反应为基础,而且要符合简便要求等,所

以不是所有元素都能应用。目前一般还限于氮、磷、钾、钙、镁等有限的几种元素(表5)。

(三)土壤分析诊断:一般是测定土壤的有效养分。土壤分析结果可以单独或与植株分

析结果结合判断养分的丰缺。如前已述这样可使结论更为可靠。土壤分析诊断和植株

分析诊断一样,也有速测和常规分析两类,其适用场合也与相应的植株分析相似(表6)。三、施肥诊断

(一)根外施肥法:即采用叶面或果实喷涂等办法。提供某种被怀疑元素,使植物吸收,观察植物反应,症状是否得到改善等作出判断。这类方法主要用于中、微量元素缺乏

症的应急诊断。技术上应注意:所用的肥料或试剂应该是水溶、速效的,浓度一般不

超过0.5%(或1%,每一作物浓度有差异),对于铜、锌等毒性较大的元素有时还需要掺加与元素盐类同浓度的生石灰作预防。

(二)抽减试验法:在验证或预测土壤缺乏某种或几种元素时可采用此法。所谓抽减法

即在混合肥料基础上,根据需要检测的元素,设置不加(即抽减)待验元素的小区,如

果同时检验几种元素时则设置相应数量的小区,每一小区抽减一种元素,另外加设一

个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小区。

(三)监测试验:土壤营养元素的监测试验广义的说也是施肥诊断的一种。对一个地区

土壤的某些元素的动态变迁,通过选择代表性土壤,设置相应的处理进行长期定点来

监测,以便拟定相应的施肥措施。现举国际水稻所1970~1976定位试验资料为便说明,就钾而言,1963年施钾与否产量无变化,即施钾无效,说明当时土壤不缺钾。但1976年以后施钾明显增产,不施钾处理产量逐渐下降,施钾与不施钾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表明土壤钾在不断被消耗而日益缺乏。

四、酶学诊断近来生物化学的方法——酶测法也被应用于营养诊断。酶测法的原理是:许多元素是酶的组成或活化剂,所以当缺乏某种元素时,与该元素有关的酶的含量或

活性就发生变化。故测定其数量或活性可以判断这种元素丰缺情况。酶测法具有:①

灵敏度高,有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如钼,常规测定比较困难,而酶测法则能

克服;②相关性好,例如碳酸酐酶,它的活性与锌的含量曲线基本上是一致的;③酶

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变异,这一点尤有利于早期诊断或潜在性缺乏的诊断。综上,可以认为酶学诊断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第二节营养元素缺乏的一般原因一、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

土壤中营养元素不足,植株无法吸收到它必须的数量,这是引起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但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到什么程度会发生缺乏症,却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作物种类不

同反应不同,即若同种作物还因品种、生育期、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所以不能一

概而论。不过,一般当土壤中某种元素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起作物缺素症的界

限还是存在的。这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成土母质有关。二、土壤中的元素不可吸

收土壤中本来含有该种元素,由于种种原因植物不能吸收。

①干旱:无水时元素不能成为溶解态或离子态,根无法吸收。所以缺素症多出现在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

②土壤反应(pH)不适:土壤反应强烈影响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即有效性。有些元素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溶解,有效性高,反应趋向中性或碱性时溶解度低--有效性降低。另外一些元素则与此相反,在碱性条件下有效性高而酸性条件下有效性低。与反应关系特

别密切的是微量元素。如铁、硼、锌、铜、锰随着pH下降(在pH4.5之前)溶解度显著提高,有效性迅速增加,pH接近中性或趋向碱性时有效性下降,钼则与此相反,其有效性随pH提高而增加。大量元素对pH反应一般比较迟钝,但其中磷是例外,磷的适宜pH范围极窄,严格说仅在pH6.5左右,pH<6.5与土壤中的铁、铝等结合而固定,pH值越低,铁、铝溶解度越大,固定量越多,pH>6.5则与土壤中的钙结合固定,有效性也降低。不过,磷酸钙的溶解度要比磷酸铁、铝大,所以偏碱性土壤的磷的有效

性通常比酸性土来得高。

氮的最适pH值为6.0~8.0;磷的最适pH为6.5~7.5或8.5以上;钾的最适pH为

6.0~

7.5;硫的最适pH>6.0以上;钙的最适pH为6.5~

8.5;镁的最适pH为6.5~8.5;铁的最适pH<6.5;硼的最适pH为5.0~7.0;锰的最适pH为5.0~6.5;锌、铜的最适pH为5.0~7.0;钼的最适pH>6.0。

③吸附固定:即营养元素被无机物或有机物所吸附固定,而不能为根系吸收。各元素

的吸附固定与土壤或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④元素间的不协调(表7 )—协同或拮抗

作用

1.氮:吸收硝态氮要比吸收氨态氮难;施用过量的钾和磷都影响对氮的吸收;缺硼不利

于氮的吸收。

2.磷:增加锌可减少对磷的吸收;多氮不利于磷的吸收;铁对磷的吸收也有拮抗作用;增施石灰可使磷成为不可给态;镁可促进磷的吸收。

3.钾:增加硼促进对钾的吸收,锌可减少对钾的吸收;多氮不利于钾的吸收;钙、镁

对钾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4.钙:钾影响钙的吸收,降低钙营养的水平;镁影响钙的运输,镁和硼与钙有拮抗作用;铵盐能降低对钙的吸收,减少钙向果实的转移;施入钠、硫也可减少对钙的吸收;增加土壤中的铝、锰、氮,也会减少对钙的吸收。

5.镁:钾多影响镁的吸收,多量的钠和磷不利于镁的吸收,多氮可引起缺镁。镁和钙、钾、铵、氢有拮抗作用,增施硫酸盐类可造成缺镁。镁能消除钙的毒害。缺镁易诱发

缺锌和缺锰。镁和锌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6.铁:多硼影响铁的吸收和降低植物体中铁的含量,硝态氮影响铁的吸收,钒和铁有

拮抗作用,引起缺铁的元素比较多,它们的排列顺序为Ni>Cu>Co>Gr>Zn>Mo>Mn,钾不足可引起缺铁;大量的氮、磷和钙都可引起铁的缺乏。

7.硼:铁和铝的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铝、镁、钙、钾、钠的氢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长

期缺乏氮、磷、钾和铁会导致硼的缺乏;增加钾可加重硼的缺乏,缺钾会导致少量硼

的中毒;氮量的增多,需硼量也增多,会导致硼的缺乏。锰对硼的吸收不利,植株需

要适当的Ca/B和K/B比以及适当的Ca/Mg比。硼对Ca/Mg和Ca/K比有控制

作用。

几种能形成络合物的元素,如锶、铝和锗有临时改善缺硼的作用。

8.锰:钙、锌、铁阻碍对锰的吸收,铁的氢氧化物可使锰呈沉淀状态。施用生理碱性

肥料使锰被固定。钒可减缓锰的毒害。

硫和氯可增加释放态和有效态的锰,有利于锰的吸收,铜不利于锰的吸收。

9.钼:硝态氮有利于钼的吸收,氨态氮不利于钼的吸收;硫酸根不利于钼的吸收。多

量钙、铝、铅以及铁、铜、锰都阻碍对钼的吸收。处于缺磷和缺硫的状态,必然缺钼,增加磷对钼的吸收有利,增加硫则不利;磷多时需钼也多,因此,磷过多有时会导致

钼的缺乏。 10.锌:使锌形成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磷酸盐则成不可给态.植物要求适当的P/Zn比(一般为100~120,大于250则缺锌)。磷过量会导致缺锌,氮多时需锌量也多,有时也会导致缺锌,硝态氮有利于锌的吸收,铵态氮不利于锌的吸收。增多钾

和钙不利锌的吸收。锰、铜、相对锌的吸收不利。镁、锌之间有互助吸收的作用。缺

锌会导致根系中少钾。土中有Si/Mg比率低的粘粒会缺Zn,锌拮抗铁的吸收。

11.铜:施用生理酸性氯或钾肥等可提高铜的活性,有利于吸收。生成铜的磷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则有碍吸收,所以富含CO2、碳酸和含钙多的土壤,不利于铜的吸收。多磷会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营养学试题(1) 一、填空:(每题1分,计20分) 1、目前国内研制得二大类缓效氮肥就是(合成有机氮肥 )与(包膜氮肥 )。 2、玉米白芽症就是缺乏元素(锌 )。 3、需硫元素较多得作物主要有(十字花科 )科与(百合科 )科。 4、尿素最适宜作叶面喷肥,因为尿素具有(分子小易透过膜),(中性有机分子不损伤叶片),(湿润叶片时间长 )等优点。 5、具有调节原生质胶体水合度得主要营养元素就是(钙 )与(钾 )。 6、磷肥按其溶解状况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难溶性)。 7、在堆肥过程中,初期要创造较为(好气 )得条件,为(升温 )并(分解 ),后期要创造较为(厌 气 )得条件,利于(保肥 )与(腐殖质形成 )。 8、新开垦得沼泽土最易缺乏得元素就是(铜 )。 二、选择(每空1分,计10分) 1、下列哪种元素对水稻有特殊作用( B ) A、钠 B、硅 C、钛 D、钴 2、下列哪种肥料就是生理酸性肥料( C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3、水稻移栽后返青慢,出现僵苗就是缺少元素( A ) A、硫 B、氮 C、钙 D、锰 4、在哪种pH 条件下,土壤磷不易被固定( A ) A、6、0-6、5 B、7、5-8、0 C、<5、0 D、>8、0 5、施用哪种氮肥最易引起土壤板结( C ) A、尿素 B、碳铵 C、氯化铵 D、硝铵 6、小麦不稔症(不结粒)就是缺少元素( A ) A、硼 B、锌 C、铁 D、钼 7、作物幼叶粘化,弯曲就是缺少哪种元素( A ) A、钙 B、钾 C、硫 D、镁 8、下列哪种肥料就是生理碱性肥料( B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9、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D )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10、甜菜心腐病就是缺乏元素( B ) A、镁 B、硼 C、铁 D、钠 三、解释概念:(每题3分,计24分) 1、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得矿化铵与施入得铵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得时期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数量最少得养分控制 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将鳌合剂与微量元素鳌合后所制成得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得复合肥料 6、离子间得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得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得吸收 7、磷得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得磷与其接触得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得磷浓度间得关系曲线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 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 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 归还学说: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土壤中矿物质必然引起损耗,如果不把作物由土壤中摄取的那些矿物质归还给土壤,那么到最后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要想完全避免土壤的这种损耗是不可能的,但是恢复土壤中所损耗的物质是可能的,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的损耗和营养物质的归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1)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五种因素下形成的。 (2)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覆盖于陆地表面,处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圈相互交接的地带。 (3)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4)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5)土壤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6)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7)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十年考研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资料整理

45、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46、韧皮部中矿质元素的移动性比较 47、养分向根表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受到根系吸收和土壤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因子包括多个方面:(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可使土壤表面水膜加厚,一方面这能增加根表与土粒间的接触吸收;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养分扩散的曲径,从而提高养分扩散速率。 (2)施肥:可增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直接增加质流和截获的供应量。同时,施肥加大了土体与根表间的养分浓度差,也增加了养分扩散迁移量。 (3)养分的吸附与固定吸附与固定使磷、钾、锌、锰铁等元素的移动性变小。向土壤直接供应有机螯合态肥料或施用有机肥,可减少养分的吸附和固定。 48、与木质部相比,韧皮部的汁液的组成有以下特点: (1)韧皮部的pH值高于木质部,前者偏碱性而后者偏酸性。 (2)韧皮部汁液中的干物质和有机化合物远高于木质部,而木质部中基本不含同化产物。 (3)某些矿质元素,如钙和硼在韧皮部汁液正的含量远小于木质部;其他矿质元素的浓度一般都高于木质部,其中钾离子的浓度最高。此外,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含碳化合物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因此,韧皮部汁液中的C/N比值比木质部汁液宽。

49、载体学说? 载体学说是以酶的动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它能够比较圆满的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1)离子的选择性吸收;(2)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上的转移;(3)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Vmax.c V=———— Km+c V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大小决定于载体数量的多少(浓度),浓度因作物种类而异。 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表示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值越小,亲和力愈大,吸收离子的速率也愈快。大小取决于载体的特性。(3)Cmin:如果外界离子浓度太低,那么在离子被完全消耗之前,其净吸收就停止了。这时的外界浓度称为最小浓度。其值越小植物对该离子的吸收值能力越强 50、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51、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锰、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起富集作用,其中以氧化锰和氧化铁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因此,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专性吸附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在被铅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以抑制植物对铅的吸收,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汇,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对这些金属离子从土壤溶液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起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专性吸附作用也给土壤带来了潜在的污染危险。 52、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显的影响。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嫌气条件下形成的还原性碳酸铁、锰呈碱性,溶解度较大,因之pH值升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七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营养临界期: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2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3质子泵:高等植物细胞膜产生负电位的质子(H+)泵主要是结合在质膜上的ATP酶。ATP酶的水解产生大量质子并泵出细胞质。与此同时,阳离子可反向运入细胞质,这种运输方式称为逆向运输。 4逆向运输:ATP酶的水解产生大量质子并泵出细胞质。与此同时,阳离子可反向运入细胞质,这种运输方式称为逆向运输。 5 Michaelis-Menten方程:V=V max·S/(Km+S) 式中:V——吸收速率;V 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相当于酶促反应的米氏常数;S——膜外离子浓度。当V=1/2V max时,Km=S。 6 生物反硝化 7:被动吸收:被动运输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 8生理碱性肥料: 9短距离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10质流: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大麦灰斑病、番茄脐腐病、苹果小叶病分别是缺乏什么元素引起的? 2.简述根际的概念和范围

3.何谓菌根? 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4. 如何提高铵态氮肥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肥效? 5. 简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三.论述题 1.试说明水稻营养中铵态氮肥优于硝态氮肥的内因和外因。(10分) 2.通常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低于氮肥和钾肥,试分析其原因。在磷肥用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安排作物种植制度和使用技术去提高磷肥利用率? (15分)3. 试论述植物适应缺铁的机制并解释为何石灰性土壤花生单作可能出现缺铁黄化而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间作时无缺铁症状?(15分)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电化学势梯度(化学势和电势)、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 2闭蓄态磷: 3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以及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4 硝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铵转变为硝酸根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5共质体途径:养分通过由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连成的一个整体即原生质整体,经过皮层达到中柱的途径叫共质体途径。 6 根自由空间:根自由空间是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允许外部溶液中离子自由扩散进入的区域。 7 截获: 8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起最大效能的时期,叫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9 忌氯作物 10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酸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2.为什么微生物要求外界营养物质的C/N比值是25:1? ?如施用有机肥料作追 肥,营养物质的C/N比高于此值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3. 木质部与韧皮部在其汁液的组成和含量上有何差别? 4.植物缺氮时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而缺乏铁时首先出现在新叶,说明其原因是什么。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 2.试论述肥料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3.硼的主要营养功能是什么? 列举三种对硼敏感的作物,并说明缺硼时它们哪些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主动吸收:植物细胞逆电化学势梯度(化学势和电势)、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 2闭蓄态磷: 3载体学说(扩散模型):认为载体是亲脂性的类脂化合物分子。磷酸化载体能与根外溶液中特定离子在膜外结合,当它扩散到膜内侧遇到内蛋白层中的磷酸脂酶时,能水解放出能量,并把离子和无机磷酸离子从载体的结合位置上解离出来,释放到细胞内。 4硝化作用: 5生物反硝化 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 7截获: 8离子泵学说:离子泵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在有能量供应时可使离子在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地吸收。 9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考研大纲及出题思路,考研参考书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考试是生态环境类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相关专业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生态环境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原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高素质的适于从事生态环境类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土壤和植物营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由“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基本知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识 2.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概念 3.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用术语包括中文名称和英文解释

(二)基本原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物理过程、土壤化学过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以及土壤分类与分布的基本原理。 2.营养元素的功能、养分吸收机理、养分运输与再利用、土壤养分有效性、植物对营养逆境的适应性、肥料的基本性质、肥料的合理施用原理等。 (三)基本问题分析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现象分析、土壤过程机理分析、土壤实际问题分析; 2.作物营养缺素症状成因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问题分析、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分析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土壤学知识75分,植物营养学知识7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基础知识30分 名词解释题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基本原理30分 简答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基本问题分析:90分 论述题6题,每题15分,共90分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4.1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质量 答案: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稳定的特殊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 3、基质势 答案:在土壤中,由于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一般为负值,当水分饱和是,为零。 4、富铝化作用 答案: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交替条件下,硅铝酸盐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盐基物质,形成弱碱条件,硅和大量盐基离子犹如溶解度大而淋失,铁铝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集,使土体呈现鲜红色。 5、CEC 答案:为阳离子交换量即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离子通道 答案: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孔道的大小和其表面电荷密度决定运输蛋白的选择性强弱,而不取决于与该蛋白的选择性结合。 7、缓控释肥 答案: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养分的速度比普通肥料缓慢的肥料并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的释放模式,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8、共质体 答案: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共质体包括细胞质和胞间连丝。 9、最小养分率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着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10、K肥利用率 答案:植物从施用的钾肥吸收的量占所施钾肥养分总量的百分率。 二、简答题 1、土壤的基本功能 答案:①具有生命力的多孔介质,对动植物生长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②净化和储存水分。 ③对植物的生长期支撑作用。④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的自然体,直接影响养分的循环和有机废弃物的处置。⑤土壤陆地与大气界面气体和能量的调节器。⑥生物的栖息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⑦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⑧常用的工程建筑材料。2、影响土壤交换性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答案: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饱和度大,该离子的有效性大; ②陪伴离子的种类:对于某一特定的离子来说,其它与其共存的离子都是陪伴离子。与胶体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3)

植物营养学试题(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24分)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绿肥的激发效应 3、混成复合肥 4、土壤缓效性钾 5、离子间协助作用 6、土壤养分强度因素 7、土壤中闭蓄态磷 8、磷在土壤中的化学固定 二、填空:(每题1分, 计20分) 1、春季发生玉米紫苗主要是缺乏元素_________。 2、石灰肥料的改土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硼主要分布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器官。 5、作物缺钼多发在pH_________性的土壤上,作物缺锌多发在pH_________性的土壤上。 6、土壤中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7、李比希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学说、__________________学说和 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作物叶片吸收养分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选择:(每题1分,计10分) 1、果树发生小叶病是缺少元素() A、硫 B、氮 C、钙 D、锌 2、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3、作物新叶失绿,色泽均一,是缺元素() A、氮 B、钾 C、硫 D、镁 4、影响土壤中铜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pH B、有机质含量 C、水分 D、温度 5、下列哪种氮肥不宜在甜菜上施用()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铵 D、硝铵 6、可以调节原生质胶体的水合度的元素是() A、硼 B、钾 C、铁 D、钼 7、对大豆根瘤固氮有特殊作用的元素是() A、镁 B、硅 C、硒 D、钴 8、最易引起土壤中Ca2+流失的肥料是() A、尿素 B、碳铵 C、硫铵 D、氯化铵 9、番茄脐腐病是缺少元素() A、铜 B、钙 C、钾 D、镁 10、在缺镁的土壤上最宜施用那种氮肥()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0001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 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3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c PH,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子 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 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 ?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 (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 (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如豆科植物-钻,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0、N、F、K、Cd、Mg. S等 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 1%—下,包括Fe、B、Mn、Cu、Zn、Mo、Cl (Ni) 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_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网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考试是生态环境类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相关专业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生态环境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原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高素质的适于从事生态环境类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土壤和植物营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由“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基本知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识 2.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概念 3.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用术语包括中文名称和英文解释 (二)基本原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物理过程、土壤化学过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以及土壤分类与分布的基本原理。 2.营养元素的功能、养分吸收机理、养分运输与再利用、土壤养分有效性、植物对营养逆境的适应性、肥料的基本性质、肥料的合理施用原理等。 (三)基本问题分析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现象分析、土壤过程机理分析、土壤实际问题分析; 2.作物营养缺素症状成因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问题分析、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分析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土壤学知识75分,植物营养学知识7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基础知识30分 名词解释题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基本原理30分 简答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基本问题分析:90分 论述题6题,每题15分,共90分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8)

植物营养学练习题(8)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4分): 1. 生物有效性养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 2. 反硝化作用:硝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的过程 3.交换吸附:带电粒子被带相反电荷的土壤胶体可逆吸附的过程 4.养分再利用:早期吸收进入植物体的养分可以被其后生长的器官或组织利用 5.生理酸性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的肥料 二、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 1、以NO3-形式主动吸收 2、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 3、影响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离子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三、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10分) 1、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 2、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 四、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 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 铁锰锌,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 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 五、什么是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0分) 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 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六、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反应机理是什么?(20分)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 1) Fe3+的还原作用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 2) 质子分泌: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著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3) 协调系统:对机理Ⅰ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4)

植物营养学试题(4) 一.填空:(每题1分,汁20分) K叶面喷Zn2+时.溶液的PH应调到()性。 2.石灰肥料的改土作用主婆是()?( 3.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点是()?( ?K硼主要分布在植物的()等器官。 5、作物缺俐多发在PH ()性的土壤上。 6、土壤中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有()和( 7.李比希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学说:()学说和()。 J作物体内的钾是以()形态存在,充足的钾肥可提商作物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増强作物的(), (),和()。 二、选择:(每题1分.计10分) 1.果树发生小叶病是缺少下列哪种元素() As硫氮C.钙D.锌 2.水ED在淹水期不适宜施用哪种氮肥() A.尿素氯化饮C、硫饮D、硝饮 3.作物新叶失绿,色泽均一.是缺哪种元素() A.氮B、钾C.硫D、镁 4.彩响丄壤中铜有效性的展主要的因素是() A. PH B、有机质含量C.水分D.温度 5.下列哪种氮肥不宜在甜菜上施用() A.尿素B、氮化钱C、硫钱D、硝钱 6.下列哪种元素可以调节原生质胶体的水合度() A、硼钾C>铁D.钥 7.下列那种元素对大豆有特殊的作用() A.镁氏硅C.硒D.钻 8.施用哪种肥料最易引起上壤中Ca2+的流失() As尿素B、碳饮C.硫钱D.氯化钱 9.番茄脐腐病是缺少元素() A.铜钙C.钾D.镁 10.下列那种氮肥最易引起作物缺镁() A.硫饮 B.尿素 C.硝饮 D.硝酸钙 三.解释槪念:(每题3分,讣24分)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绿肥的激发效应: 3.螫合态微址元素肥料: 4.交换性钾: 5.离子间协助作用: 6.丄壤养分强度因素: 7.活性镒: 8.: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 四.简答题:<11-26分)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营养学试题(1) 一、填空:(每题1分,计20分) 1、目前国内研制的二大类缓效氮肥是(合成有机氮肥)和(包膜氮肥)。 2、玉米白芽症是缺乏元素(锌)。 3、需硫元素较多的作物主要有(十字花科)科和(百合科)科。 4、尿素最适宜作叶面喷肥,因为尿素具有(分子小易透过膜),(中性有机分子不损伤叶片),(湿润叶片时间长)等优点。 5、具有调节原生质胶体水合度的主要营养元素是(钙)和(钾)。 6、磷肥按其溶解状况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难溶性)。 7、在堆肥过程中,初期要创造较为(好气)的条件,为(升温)并(分解),后期要创造较为(厌气)的条件,利于(保肥)和(腐殖质形成)。 8、新开垦的沼泽土最易缺乏的元素是(铜)。 二、选择(每空1分,计10分) 1、下列哪种元素对水稻有特殊作用( B ) A、钠 B、硅 C、钛 D、钴 2、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酸性肥料( C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3、水稻移栽后返青慢,出现僵苗是缺少元素( A ) A、硫 B、氮 C、钙 D、锰 4、在哪种pH 条件下,土壤磷不易被固定( A ) A、6.0-6.5 B、7.5-8.0 C、<5.0 D、>8.0 5、施用哪种氮肥最易引起土壤板结( C ) A、尿素 B、碳铵 C、氯化铵 D、硝铵 6、小麦不稔症(不结粒)是缺少元素( A ) A、硼 B、锌 C、铁 D、钼 7、作物幼叶粘化,弯曲是缺少哪种元素( A ) A、钙 B、钾 C、硫 D、镁 8、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碱性肥料( B )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9、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D )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10、甜菜心腐病是缺乏元素( B ) A、镁 B、硼 C、铁 D、钠 三、解释概念:(每题3分,计24分) 1、晶格固定态铵;被2:1型粘土矿物晶格所固定的矿化铵和施入的铵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数量最少的养分控制 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将鳌合剂与微量元素鳌合后所制成的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复合肥;几种单质肥料机械混合而成的复合肥料 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7、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与其接触的液相磷,在恒温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所存在的磷浓度间的关系曲线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2)

植物营养学试题(2) 一、填空:(总15分,每题0.5分) 1.叶面喷Zn2+ 时,溶液的pH应调到()性。 2.玉米白芽症是缺乏元素()。 3.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点是(),(),()。 4.影响作物根系从土壤吸收养分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和()。 5.硼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和()等器官。 6.春季玉米出现紫苗症状是缺乏元素()。 7.新开垦的沼泽土最易缺乏元素()。 8.在堆肥过程中,初期要创造较为()的条件,为()并(),后期要创造较为()的条件,利于()和()。 9.磷肥按其溶解状况可分为(),()和()。 10.作物体内的钾是以()形态存在,充足的钾肥供应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增强作物的(),()和()。 11.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主要方法有(),()和()。 二、选择:(总10分,每题1分) 1、甜菜心腐病是缺乏元素() A、镁 B、硼 C、铁 D、钠 2、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3、作物幼叶粘化,弯曲是缺少哪种元素() A、钙 B、钾 C、硫 D、镁 4、在哪种PH 条件下,土壤磷不易被固定() A、6.0-6.5 B、7.5-8.0 C、<5.0 D、>8.0 5、施用哪种氮肥最易引起土壤板结() A、尿素 B、碳铵 C、氯化铵 D、硝铵 6.作物新叶失绿,叶片白化是缺少元素() A、硼 B、锌 C、铁 D、钼 7.缺少下列哪种元素时影响水的光解() A、硫 B、氮 C、钙 D、锰 8.下列哪种氮肥不宜在甜菜上施用()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铵 D、硝铵 9.下列哪种氮肥最适宜作根外追肥()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10.水田在淹水期不适宜施用哪种氮肥()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铵 D、硝铵 三、解释概念:(总20分,每题2分) 1、土壤缓效钾;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3、绿肥的激发效应; 4、玻璃微量元素肥料; 5、掺混肥; 6、根际; 7、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5)

植物营养学试题(5) 一、解释概念:(每题3分,计24分) 1、晶格固定态铵;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3、最小养分律。 4、鳌合态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复合肥; 6、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7、磷的等温吸附曲线; 8、土壤供氮能力。 二、填空:(每题1分,计20分) 1、目前国内研制的二大类缓效氮肥是()和()。 2、玉米白芽症是缺乏元素()。 3、需硫元素较多的作物主要有()科和()科。 4、尿素最适宜作叶面喷肥,因为尿素具有(),()()等优点。 5、具有调节原生质胶体水合度的主要营养元素是()和()。 6、磷肥按其溶解状况可分为(),()和()。 7、在堆肥过程中,初期要创造较为()的条件,为()并(),后期要创造较为()的条件,利于()和()。 8、新开垦的沼泽土最易缺乏的元素是()。 三、选择(每空1分,计10分) 1、下列哪种元素对水稻有特殊作用() A、钠 B、硅 C、钛 D、钴 2、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酸性肥料()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3、水稻移栽后返青慢,出现僵苗是缺少元素() A、硫 B、氮 C、钙 D、锰 4、在哪种pH 条件下,土壤磷不易被固定() A、6.0-6.5 B、7.5-8.0 C、<5.0 D、>8.0 5、施用哪种氮肥最易引起土壤板结() A、尿素 B、碳铵 C、氯化铵 D、硝铵 6、小麦不稔症(不结粒)是缺少元素() A、硼 B、锌 C、铁 D、钼 7、作物幼叶粘化,弯曲是缺少哪种元素() A、钙 B、钾 C、硫 D、镁 8、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碱性肥料()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9、秋季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哪种氮肥效果最佳() A、硫铵 B、尿素 C、硝铵 D、石灰氮 10、甜菜心腐病是缺乏元素() A、镁 B、硼 C、铁 D、钠 四、简答题:(计26分) 1、铵态氮肥深施为什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5分) 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5分)

植物营养学题库答案

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土壤中铵态氮肥或尿素转化成的铵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2、最小养分定律:在作物生长因子如果有一个生长因子含量相对量少,其她因子即便丰富也难以提高产量。 3、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吸收作用,土壤呈现酸性的肥料。 4、复合肥料:肥料主要成分中同时含有N、P、K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5、生理碱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吸收作用,土壤呈现碱性的肥料。 6、营养临界期: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不平衡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损害,而这种 损害即便以后养料补充也很难纠正,这段时期叫植物营养临界值。 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7、土壤供肥强度: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与作物根表面该养分浓度之差。 供肥容量: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降低时,土壤补给有效养分的能力,即潜在转化为有效养分的能力。 8、矿质营养学说:土壤的矿物质就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养料,厩肥及其她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不就是由于其中所含有机质,而就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分解形成的矿物质。 9、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从四周向施肥点汇集,使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溶解并进而水解,形成磷酸一钙、磷酸与磷酸二钙组成的饱与溶液。 10、离子拮抗作用:一种离子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协助作用:一种离子存在促进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11、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无论大量元素还就是微量元素对作物来说就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 营养元素不可替代律:作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其特殊功能,相互间不可替代。 12、反硝化作用:NO3-在嫌气条件下,经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13、磷酸退化作用:贮存潮湿条件下,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各种化学变化,往往使水溶性磷变为水不溶性,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磷酸退化作用。 14、归还学说:由于不断栽培作物,土壤中的矿物质势必引起损耗,如果不把土壤中摄取的矿物质归还土壤,土壤将会瘠薄,寸草不生,完全避免不可能,但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损耗与营养物质归还之间保持一定平衡。 15、化成复肥: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而制成,含两种主要养分的肥料。 16、样品的代表性:采集的样品能够代表一定范围的总体情况。 样品的典型性:采集的样品能够充分反映所要了解的目的与情况。 17、三梢肥:出秋施基肥外,每次新梢抽生之前追施依次壮梢肥,一年追肥三次,称为“三梢肥”。 18、掺合复合肥:应用机械方法将颗粒状的若干种基础肥料,按养分配方要求掺合在一起的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