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集锦

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集锦
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集锦

【篇一】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甲金向土司租牛

春上,甲金到土司家租牛犁田。土司怕他交不起租金,说:“阿金,你要是扛得起背得动,就把牛租给你。”

甲金就找来两颗大抓钉和一把开山斧,来到土司面前问道:“苏大(对土司的称呼),牛在哪里?”

土司问:“你拿这些干什么?”

甲金说:“钉在牛肚两边,背的时候好捆绳拉索。”

土司说:“你是安心钉死我的牛嘛!”

甲金问:“那你说怎么背呢?”

土司只得让甲金把牛牵走。曾候惊呼鬼扯手

长工们天天清汤寡水,布衣族有个卜利又舍不得买个盛盆,就拿一个破罐子装饭。这天,卜利家请客。卜利怕外面人看见破罐子扫脸,就忍痛把一只漂亮的细瓷钵拿出来,给长工个盛饭。客人们看见长工盛饭的钵子这么漂亮,都称赞卜利待长工好。

开饭了。曾候揭开饭钵一看,装的还是清汤寡水,简直气惨了。就把饭钵推到地下,瓷钵“叭”地一声跌得粉碎,稀汤淌得满地都是,卜利一看心爱的细花瓷钵跌碎了,心疼得双脚跳。

曾候却装作惊魂未定的样子说:“我添饭的时候看到一个瘦壳细筋的人来扯我的手,我怕是鬼,好怕人哟..”

客人们听了,又见满地的清汤寡水,心里都明白了,不由得哈哈笑起来,卜利蚀财又丢脸,却无话可说。

【篇二】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阿龙解难题废约

藏族有个叫阿龙的孩子在大地主家里放羊。那家地主心狠手辣,饭不给阿龙吃饱,工钱到了月底却总要七折八扣,住的地方是羊棚。阿龙很想不干了,可又受到契约的束缚,难以脱身。

一天,早已看出阿龙心思的财主,为了寻开心,竟开玩笑地说:“阿龙,你只要答出三道题目,我就将契约还你,放你回家。”

阿龙兴奋极了,说:“好,您把全村人都叫来作证人。”

村民们全都给叫来了。地主指着两位小姑娘说:“呶,她俩之间有一个是哑巴,你说谁是哑巴?”

阿龙瞟了两个小姑娘一眼,猛地从腰间拔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尖刀。

一个姑娘吓得直喊:“妈呀,不要杀我!”另一个只是“哎哎”地叫。

阿龙指着后者说:“她是哑巴!”村民们齐声喝彩。

地主面色很难看,又叫来两个男孩,对阿龙说:“他俩中有个聋子,你说谁是聋子?”

阿龙朝他俩端详了一会,突地跑到男孩背后,猛然吹出三声口哨。

一个男孩连忙捂庄耳朵,转过身来,另一个男孩仍然呆呆地站着。阿龙指着呆男孩说:“他是聋子。”村民们鼓掌大笑。

面色发白的地主,恼怒地叫人牵来两只毛色、大小一样的山羊,对阿龙冷冰冰地说:“哪是老羊?哪是小羊?”

阿龙仔细地看着两只山羊,偏着头想了想,便从腰间抽出羊鞭,朝半天空“叭”地甩了一下响鞭,两只山羊被赶往溪边。一只山羊趟水过溪,另一只却直往后退缩。阿龙指着后退的山羊说:“这是小羊,过溪的是老羊。”村民们异口同声喊好!

原来老羊经常过惯河溪,所以不怕水;小羊过河经验不够,所以怕水。地主这下子像棵给早霜打蔫了的草,只得履行诺言,将契约交还给阿龙。阿龙像只飞出了笼子的小鸟,欢天喜地的回到家里。

【篇三】中国古代智慧小故事:阿朱尼作弄山官

从前,哈尼族有个山官叫车罗,一次砍了一大块山地,请阿朱尼和另外两个农民一起去挖。这天,天气又闷又热,阿朱尼和那两个农民挖了一阵之后,便累得再也不想动了。阿朱尼停住手,笑了笑说:“睡足了再说。”说着便朝地边的一棵大树走去。那两个农民担心被山官知道、阿朱尼说:“山官来喊时,你俩好好躺在地上,照我说的话就行了。”三个人一起在树荫下躺下睡了。不多一会;树下便传出了呼噜、呼噜的鼾声。

不知过了多久,阿朱尼被一阵喊叫声惊醒过来。睁眼一看,山官车罗正好站在自己的面前。

“快起来干活!”山官愤怒地吼道。

阿朱尼躺在地上揉揉眼睛说:“老爷,我一站起来你就没命了,你就没命了。

车罗吓了一跳,问:“为什么?”

阿朱尼说:“老爷,你家砍这块地时,一定没祭地神。刚才地神作怪,罚我们三人躺在这里不许动。如果我们不听地神的话,地神就要你的命。不信你去问他们两人,他们也听到了的。”

那两个农民齐声说:“真的听到了,老爷。”

阿朱尼说:“快祭神呀,老爷,那个白葫子地神说要用一对公鸡来祭。祭神的鸡,主人还不能吃呢!”

“那么,你们好生躺着,谁也别起来。”车罗着急地说,“我这就回家去杀一对公鸡来祭地神。”

太阳快落山时,车罗把煮熟的一对鸡拿到地里来祭了一番地神。祭过神之后,阿朱尼和他的两个朋友才从地上翻爬起来。他们把那一对鸡的肉分着吃了。阿朱尼问车罗:“老爷,明天地还挖不?”

车罗有气无力地说:“再挖,山神又会作怪呢。我们另找块地去种吧!”

小故事大智慧:三尺墙的故事_哲理故事

小故事大智慧:三尺墙的故事 有一个“三尺墙”的故事是这样说:两户人家之间有一道墙,彼此为了争取这道墙,使得双方剑拔弩张,正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时,有一方就写信给做官的家人,结果只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看到这首诗,家人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让出一尺的空间,另一方也不好意思,也让出了一尺巷道来,“双墙巷”的故事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两户人家为了争一面墙,而伤害邻居的感情,可见,凡事都想争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造成伤害。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出一尺巷道,双方也不争了。相信往后的生活一定更加和睦相处,因此大家如果都“让”,那每个人生活都很安定,国家就容易安定,世上也不会有战争了。争,只会使双方仇恨更深,厌恶也更深,还不是徒劳无功?让,似乎是自己损失了,但是少一分纷争又何不是获得?还又让别人,也会被歌颂、赞扬,人见人爱;与人相争,会受人唾弃,成了过街老鼠,人见了,往往退避三舍。争,常常伤害彼此感情和白费力气的工具;让,是另双方感情和睦,受人赞扬的品德。 韩信小时候忍胯下之辱,谦让的结果是成了大器,若他没有“让”的心,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名。所以“让”是前往成功的道路,反倒童话故事的两条狗,过独木桥时,彼此不让,最后双双掉到河底下去了,可见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反倒丧失生命。从别人跨下钻过去,

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能屈能伸”,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这则“三尺墙”告知世人:不该只为自身利益与人争,应该是为荣誉为正义而争。不该争时,则让,双方都处得其乐融融。但有竞争才有进步,运动员互相竞争,才能不断创纪录;学生不断竞争,才有好成绩。所以该让则让,该争则争,不要混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大全精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大全精选 赵雍大概在十五岁时就即位了,初登王位的赵雍凭借他的能力,很快就把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处理得仅仅有条。赵雍的赵国国君真 的不好当,当他上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切,就不得不收 敛自己的一些孩童的不好习性,早早做起了大人的模样。赵雍的确 是赵语的优秀王子,虽然赵语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但是赵雍却很争气,从小就慷慨好侠,心怀大志,言语之间像极了自己,也颇有帝 王之气。 公元前326年秋,赵国的君主赵肃侯在肃杀的秋风中去世,赵雍作为唯一一个儿子,肩负起了振兴赵国的重任,稚嫩的肩膀也要学 着父亲把国家的利益扛于肩上。公元前476年起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段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混乱的时期,一个悲惨又壮观的时代,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让春秋战国呈现出别样的繁华。赵雍上任 初期,刚好处在春秋最混乱的时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出路, 不断向外扩张,秦国、齐国都通过了变法让自己强大起来了,而魏 楚虽然在征战的过程中受到了重挫,仍不可小觑他们的势力。 赵雍面对这样一个内外形势都很不好烂摊子,并没有自暴自弃。赵雍作为一个年轻的国王,他的手里握着千里的土地,成千上万的 百姓。而赵国周围的诸侯国,早就想捏一捏赵雍的软柿子。然而, 面对这些想要趁火打劫的强国,赵雍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老虎不发 威不能当他是病猫,赵雍可不是好惹的。 这是他不能取代秦国很重要的原因,“一国两主”注定两败俱伤,还导致兄弟俩反目。而他的胡服骑射,只限于军事体制改革,仅靠 军事是不足以称霸的,而且在赵国崛起的期间,秦国也没闲着,积 极变法将秦国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秦武王举鼎身亡,但此时的赵 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商鞅虽死,但秦国商君变法,国力非赵国可比。

小故事大智慧_范文

小故事大智慧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小故事大智慧,感谢您的阅读! 每日名言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每日自励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每日短文小故事大智慧 盘古开天与上帝造人 西方的不同智慧。漆黑的大鸡蛋里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了身躯,然后又用了一万八千年,天地趋于稳定。嘴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雨,声音为雷鸣、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浑身都成为大地与天空的部件。亚当睡了,上帝取下其肋骨成了夏娃,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两个古老的故事,演绎着不同的哲理。东方故事揭示的是事物的两便到质变,盘古开天的过程性充满了发展与变化。西方的是一分为二的观点,男人身上的骨变成女人,骨头是自己的,变成的另外的。 从科学上看,宇宙的开始是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膨胀的无限的,最终归于无。这个有无相生的过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神话传说其实吻合了科学。 巨灵治水空有一身本事,黄河也治理不了。其基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不善于从纷繁复杂中寻求事物的关键。 许多人并非不会做事,但做不了大事。他只是根根计较小事,举轻若重。 这样的本事不叫大本事,而叫小本事。虽然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但依然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万变不离其宗,事物间总是有一些基本规律,把握了,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老子说,治理天下如烹小鲜。就是大智之体现。 巨灵在怀才不遇时常想,我能移山倒海,造山出水。还有什么自然的灾害不能消除?一旦机会来了,黄帝让他发挥才华治理黄河。可他只会蛮力,黄河虽然找到出口流向大海,但依然没有消除水患。我常遇到很多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只有三脚猫的功夫,有坐井观天的眼光,纸上谈兵的浅薄,却以为有天大的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导读:礼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对于礼仪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在这里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

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精校版)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好的故事关键不在于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少内涵,具有多少思想的重量;精华的思想关键不在于它从谁的口中说出来,而在于它验证过多少事实,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现在你翻到的这本书,恰似一盒大容量的多口味巧克力糖,每一颗都包含令人意想不到的难忘滋味。 想在疲惫时让心灵散散步吗?想在失意时汲取奋起的力量吗?想在骄傲迷失之后重新寻回真实的自我吗?想在闲暇时的交谈中多点引人入胜的话题吗?请读这本书。 如果你是孩子,你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成长,如果你是青年,你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经营人生;如果你是长者,你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调整生命的航道。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学生还是商人,是意气风发还是心中充满疑惑,读这本书,都会让你的心灵感受到美与力量。你可以用这本书教育孩子,也可以用它警醒自己,还能用它来帮助朋友。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那些愚蠢的人,同时对真正的智者情不自禁地露出赞许的微笑。当你打开这本书并在它的带领下思考时,上帝在你身后所展露的必然是欣赏和鼓励的微笑。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务实,你能找到经济学大师思想的轨迹,也能寻觅到哲学家的思维的光芒,你能在众多别人的故事中学到间接的经验,更多的,你能体会到小人物在生活、事业、情感等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伟人一般的聪慧。读这本书,你不

会感受到枯燥的说教,也不会感觉到陈旧与乏味,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常读常新。 本书参阅大量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哲学丛书,甚至经济学著作,从浩如烟海的书籍、杂志、网络等资料中搜集出隽永的小故事,虽简短,却绝不庸俗,绝不单薄。本书共分17章,分别为真理与思想、见解与感悟、意志与信念、苦难与机遇、努力与收获、心态与命运、选择与放弃、品性与责任、习惯思维与改变、为人与处世、做事与成败、人性弱点与克服、亲情与爱情、发展与教育、职业与事业、经营与管理、财富与生活。每个小故事都趣味横生,同时又清新耐读,每个小故事之后,你都能看到一条称得上是点睛之笔的“大道理”。内容涵盖面广,语言简洁有力,说理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能时时激起你思想的震荡和心灵的感悟。 无论你从本书中得到了顿悟,还是体验到“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感,或者是“捡”到了灵感,都是我们的期待和欣慰,希望它能给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们带来持续的快乐。 第一章真理与思想(1) 1.这很好啊 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被国王请到宫中,做了国师。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口头禅,那就是:“这很好啊,是件好事。” 一天,国王的小手指头不小心被砸掉了。疼痛难忍的国王问老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止痛,老人又把那句口头禅搬了出来,他告诉国王说:

古代人感恩小故事

古代人感恩小故事 导读:古代人感恩小故事1 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 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 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 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父亲早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营造出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古代人感恩小故事2 韩信报分食之恩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古代人感恩小故事】 1.古代人爱国小故事 2.古代人小故事大道理 3.感恩小故事

(完整word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推荐文档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李清照到了杭州以后,由于她花钱花惯了,从山东诸城临走的时候,驴驮担挑地带了些玉石古玩、书画、文房四宝什么的,没有几年也就折腾光了。 过去妇道人家一不能做官,二不能改嫁。李清照又识字显文,本来她若开个小茶馆啦,或给人家洗洗浆浆啦,又没有孩子,说实在的一个人的口是好糊的。你可知道她是一位四品夫人呀,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知府呀!不说她不下架子,就是能把架子放下,叫人家知道四品夫人当了“茶铺西施”,赵明诚的脸往哪里放呀! 人都是两肩膀挑粉一个脑袋,每天总得把那个嘴填满才能过一天日子。李清照也不是神仙,肚子常常咕咯咕噜地叫。 文人实在没咒儿念了,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卖字、卖画儿。李清照的文才好,诗、词、文章写得都好,平日知道的都叫她“女状元”,可听说她的字写的不大好,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看来倒也俊秀,就是没大有力气,好象来阵风就刮跑了。再说,这个买卖也不能做,要卖就得卖名,一署名,人家都知道了。她又是大宫儿的夫人,金兵打过来还不先拿她开刀?画画儿吧,她的工夫不深,人是没有件件学问

都精通的。 从济南一块儿来的倒有几个朋友,可都是坐吃山空,要去借吧,那么人家吃什么呢?又于心不忍。她晚上愁得困不着觉,她想啊想,就见她自个儿忽然哈哈大笑,把手一拍说:“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啊!” 你道怎么回来?她是念过四书五经的人,当然是念过“易经”的,懂得阴阳五行,会占卦。会这个本事的,老百姓都把他当圣人、活神仙看待,从没有笑话的。 当天晚上喜得她不能睡眠了,就拿起笔来有意地写了四个梅花篆子:“安易卦馆”。临时使块黑布缝了个道帽,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穿上一件青褂子,虽说四十来岁了,看来真象个仙风道骨的女道士。 她把她平日看书的小方桌,往小房正中一搁,坐东朝西,又做上了一个白桌围,幸起笔来画上了一个八卦图。她又一端详,觉得这么块大白布画上这个小圈圈儿,不大好看,又在四个角上按她自己的意思, 标上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大略变化。等她画完天也就明了,就洗洗脸,嗽嗽口,吃了一张小饼饼儿。门一开,往座位上一坐,正好脸朝门口儿,门口临街,过往行人要占占卦,倒是很方便的。 俗话说:人要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从早到晚这个卦馆没开张,眼看就要日落西山,李清照坐了一天,腰也痛、腿也酸、眼也花,正要起身关门,就见身影儿一闪,一个俊俏的姑娘。 这姑娘头插玉簪,身穿粉纱,站在门口儿。李清照一愣,仔细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1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50字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50字 1、父子二人经过五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 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 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 待己以宽。) 3、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 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 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不过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带外国的老师 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 成功的定义。) 5、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 为甚么走得这么慢。 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 花朵的机会。) 6、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仅仅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 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 和立场看问题。) 7、理由充份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后面 紧紧地追赶着这辆车子。 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 不上的!""我必须追上它,"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注: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后果就十分悲 惨了!不过也正因为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 充份体现出来。) 8、原来如此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 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 对冲突和争执时, 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关于古代感恩、报恩的成语小故事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仅仅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来说,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 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 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7,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所以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则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十则 小故事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小故事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小故事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小故事4、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小故事5、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读后感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向大家推介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小故事大智慧全集》,作者是翟钟雷。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去看的好书,因为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一个小故事,而从这一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加起来就是大智慧。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细细品读《小故事大智慧全集》,就像喝一杯陈年老酒,需要慢慢啜饮,渐渐懂得每个故事所蕴涵的生活意义。它们或许会使你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或许会使你以新的视野和方式去观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那些飞扬的青春、动人的情感、奋进的力量,以及令人震撼的生命本性的跃动,如清风?过心田,如春雨滋润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净化自己,感动自己,使你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感动别人的人。

同学们,我向你们推介这本书的原因,一是:这真的是一本值得人去慢慢品味的好书!二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会激励我们做好一生。三是:这每一篇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洗涤自己的头脑与灵魂,使你更有信心地去追寻梦想与末来!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曾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比教育、金钱,环境更重要。查尔斯·史温道曾说:“态度比你的过去、教育、金钱,环境……还来得重要。态度比你的外表,天赋或技能更重要,它可以建立或毁灭一家公司。”在总经理人物“CEO”问卷调查中,有80%的人承认,并非特殊才能是他们达到目前地位。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能达到目前的地位就是凭借态度!同学们,告诉你们一句关于态度的人生格言:如果你的态度是正确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确的,知识未必可以创造价值,百分百的态度,可以让你成为驾驶知识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如果自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历史故事(一)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

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可见这也是一个后世用意与出处不相符的成语。也不知是怎么传的。古代历史故事(二) 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

幼儿故事启发大全小故事大智慧(60篇)

幼儿启发故事大全(60篇) 小河马的大口罩 有一天,小河马得了重感冒,不停地打喷嚏。 它去医院看病,熊医生给它一包药和一只大口罩。 小河马戴上大口罩,捧着药回家去。半路上,它忍不住又打了个大喷嚏。啊!大口罩飞过了树梢不见了! 小白提正在采蘑菇,看见落在草地上的大口罩。 小白兔捡起大口罩,用来盛蘑菇。 它拎着一大包蘑菇回家去,碰见了小羊和小鹿。小白兔捧出蘑菇给它俩吃。 小白兔回到家,把蘑菇倒进盆里,又把大口罩往窗外扔,树上的小松鼠看见了。 小松鼠下树捡起大口罩,又回到树上扎成了一张吊床。“哈哈,真舒服!” 第二天早晨,森林医院门口的病人真多,“阿嚏!”“阿嚏!”一个个喷嚏打得可响呢! 熊医生开门一看,傻了眼。 小朋友,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寓言故事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河边的苹果心得: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 有一天,小鸭子与小公鸡一起出去玩,它们走进草堆里。小公鸡找到许多虫子,吃得非常高兴。而小鸭子却捉不到虫子,急得哇哇直叫。小公鸡看见了,一捉到虫子就叫小鸭子来吃。

关于古人感恩的小故事大全

关于古人感恩的小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关于古人感恩的小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

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着名刺客豫让说,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古代礼仪小故事200字都有哪些

古代礼仪小故事200字都有哪些 古代礼仪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古代礼仪小故事吧,仅供大家参考。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小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

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代礼仪小故事: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公务员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