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
什么是城中村改造

什么是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这⼏个词在现实⽣活中经常听到,特别是在城市⾥⾯,会有多个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进⼀步城镇化的关键,但什么是城中村改造?实际上很多⼈对城中村改造不了解,店铺⼩编为你介绍相关知识。
现代观念城中村的内部通常没有统⼀的规划和管理,以低矮拥挤的违章建筑为主、环境脏乱、⼈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成为了都市的“癌症”。
从地域⾓度上讲,它属于城市的范畴。
从社会性质的⾓度上说,仍保留了传统农村的因素。
具有城市与农村双重特征的城中村究其产⽣原因,同中国的城乡⼆元体制、以及⼟地所有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同时,城中村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具有中国特⾊的贫民窟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市长们则把贫民窟看成是城市的疮疤,千⽅百计要驱赶和强⾏拆毁。
贫民窟确实不美观,治安差,但贫穷并不是农民⾃⼰的罪错,不能让他们富起来,也住进⾼楼⼤厦才是政府官员的过失。
如果真想加速城市化,则应该正视贫民窟的存在,甚⾄允许在⼀段时间内有所扩⼤,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使中国最⼤限度地从城市化的积聚效应中获益。
因此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妥善安置外来⼈⼝,让他们有能够继续安⾝⽴命的廉租屋,是⼀个重要问题。
实施改造"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今后北京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还要在郊区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使更多地区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项长期⼯作,并不是改造完了这231个“城中村”,就彻底完成任务了。
因此研究如何改造“城中村”也是⼀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必须给予⾼度重视。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城区,成为“城中有村,村⾥有城,村外现代化,村⾥脏乱差”的地区,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精神⽂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
“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因⼟地、户籍、⼈⼝等多⽅⾯均属城乡⼆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城市统⼀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有很⼤的⾃发性和盲⽬性,在⽣产⽅式、⽣活⽅式、景观建设等各⽅⾯仍保留浓厚的农民特征,因⽽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乃⾄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
城中村改造的流程

城中村改造的流程一、规划阶段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步是进行规划。
规划部门会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方案。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对城中村的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制定。
二、拆迁阶段拆迁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一步。
在规划确定后,相关政府部门会与城中村的居民进行协商,协商达成一致后,进行拆迁工作。
拆迁工作包括房屋拆除、道路拆除、管线迁移等内容。
拆迁过程中需要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三、设计阶段在拆迁完成后,设计部门会根据规划方案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中村的新建设进行设计。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绿化设计等内容。
设计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力求实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四、建设阶段建设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阶段。
建设过程涉及到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要注意环保和节能的要求,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五、交付使用阶段在建设完成后,城中村改造项目会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验收合格后,城中村会开始逐步交付给居民使用。
这个阶段需要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要加强管理,确保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和社会安全。
六、后期维护阶段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更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新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协作,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和困难。
总结起来,城中村改造的流程包括规划、拆迁、设计、建设、交付使用和后期维护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和居民的配合。
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问题逐渐凸显,如建筑布局混乱、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针对城中村改造,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强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布局政府应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科学的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居民实际需求,确保改造后的城中村与周边区域相协调,实现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品质针对城中村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要注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公园、学校、医院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
三、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历史风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改造过程中被破坏。
同时,可以在改造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保留历史风貌。
四、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社区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在改造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让居民成为改造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同时,要加强居民教育,提高居民对改造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多元投入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工作。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推动多元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改造格局。
六、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改造效果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改造工作按照规划进行,避免出现违规行为。
同时,要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改造工作取得实效。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城中村现象分析及其改造策略

制定合理的安置方案,保障居 民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对因 改造而受到损失的居民和企业 进行合理补偿。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未来城中村的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与改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中村将逐渐被城市更新和改造所取代, 原有的村落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人口流动与聚集
资金筹措与使用
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包括政 府投入、企业投资、居民自筹
等。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 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合理分配资金,优先保障居民 的合法权益和生活需求,同时
兼顾城中村的整体发展。
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安置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 ,充分听取居民、企业、政府 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城中村文化的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城中村 的文化特色,让城中村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3
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改善居民的居住环 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
教训总结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避免强制 拆迁和安置不当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 城市整体规划。
05
城中村改造的策略与措施
政策与法规支持
01
制定和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改造的目标、原则 、程序和标准,为改造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02
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金优惠等,吸引社会资
土地权属复杂
城中村土地权属关系复杂,涉及 多方利益,改造过程中需要协调
各方利益。
拆迁安置困难
城中村居民多以低收入群体为主 ,拆迁安置难度较大,需要妥善
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城中村是指位于城市发展脚步之外的贫民窟和农民工集体宿舍群体。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
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中村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我对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因此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使他们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
同时,要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如住房、教育、医疗等,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要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城中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下水道、供水供电等。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居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第三,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城中村多以低端产业为主,如小作坊、废品回收等。
这些产业污染环境、危害居民健康,并且无法提供良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因此,要通过改造城中村,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引入高科技和大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岗位。
第四,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城中村地区环境脏乱差,水体污染、空气质量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改造城中村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水质和空气质量。
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第五,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改变物质条件,还要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政府要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和监管,整治乱象,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同时,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如养老、托幼、就业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第六,要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
城中村改造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要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自治机制,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参与到城中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
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

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概述城中村是中国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住宅区域,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人口密集,建筑老旧,基础设施落后。
城中村改造是指对这些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和重建,旨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介绍城中村改造规划的一般步骤,包括问题诊断、规划目标、策略和实施计划等。
问题诊断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前,首先需要对该区域的问题进行全面诊断,以确定改造的方向和重点。
问题诊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基础设施:城中村通常存在基础设施老旧、供水、供电、供暖不足等问题。
2.建筑质量:城中村的建筑普遍老旧,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强制性的整修和改造。
3.居民生活环境:城中村的居民生活环境差,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缺乏舒适的居住条件。
4.土地利用:城中村通常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土地使用效率低下,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规划目标基于问题诊断的结果,制定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目标是很重要的一步。
规划目标应该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并具体体现改造的方向和重点。
通常,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包括:1.提高基础设施:改造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提供足够的供水、供电、供暖等基本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2.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建筑质量,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3.优化土地利用:通过合理规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地,改善城市景观质量。
4.保障居民权益: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有合适的居住环境和社会保障。
策略和实施计划城中村改造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实施计划,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和实施计划:1.政府主导:城中村改造通常由政府主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监管。
2.组织合作:建立各方的协作机制,包括政府、居民、开发商和设计师等,共同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
3.分阶段实施:城中村改造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分阶段实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城中村计划改造方案

城中村计划改造方案引言城中村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们通常是由农民工、外来人口聚集而成的非正规住宅区。
这些地方常常存在着严重的卫生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社会服务等诸多困境。
然而,城中村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解决其中的问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1. 人口调查和规划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城中村的人口调查,了解居民的数量、年龄结构、职业情况等信息。
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比如根据居民的职业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周边的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居民实现就业稳定。
2. 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常常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例如供电、供水、排污等。
我们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中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3. 改善卫生条件城中村通常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包括垃圾堆积、卫生设施不足等。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大对城中村的卫生管理力度。
同时,也要在城中村中建立卫生站,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4. 加强安全管理城中村也常常存在安全问题,特别是消防安全问题。
我们应该对城中村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并建立完善的灭火设施和疏散通道。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减少犯罪发生,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5. 提供社会服务城中村的居民通常缺乏社会服务,比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我们应该在城中村建设幼儿园、小学、社区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利的社会服务。
同时,也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6. 积极筹措资金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们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借助政府支持以及引入金融机构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也要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7.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城中村改造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在制定方案时应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
城中村改造方案

城中村改造方案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更新任务,旨在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并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下面是一个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内容,约700字。
城中村改造方案一、基础设施建设1. 道路改造:修建宽敞的街道,方便车辆和行人通行。
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居民的安全和便利。
2. 水电供应: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水电设施改进,确保居民有稳定的供水和电力。
3. 环境整治:清理垃圾堆积,增加垃圾桶和分类设施,提升城中村的环境卫生。
二、住房改造1. 房屋维修:修缮老旧的房屋,确保居民有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基础设施设备:安装电梯,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加装消防设备,提升居民的安全感。
3. 外立面改建:美化房屋外观,采用现代化的设计和材料,提升城中村的整体形象。
三、公共设施建设1. 公园建设:在城中村的空地上建设公园,增加绿化覆盖和休闲设施,提供居民的健康娱乐场所。
2. 社区中心:建设多功能的社区中心,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服务。
设置图书馆、体育馆、剧场等设施,促进居民的文化生活。
3. 幼儿园和小学:修建相应的教育设施,方便城中村的居民接受教育。
提升教育质量,帮助居民的子女更好地成长。
四、产业发展1. 就业机会: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在城中村设置工厂和办公室,促进经济发展。
2. 务工条件:建设适宜的劳动力市场,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工作机会。
发展产业园区和服务业,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岗位。
3. 创业扶持:为有创业意愿的居民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引导他们创办小型企业,促进城中村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城中村改造方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是一项社会责任重大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城中村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改造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中村改造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政府从中要起到主导的作用。
本文以北京市六郎庄为例说明,城中村改造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逐步推进”的原则。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六郎庄
discuss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in the city-- take beijing city zhuang as an example
zhang shao-zheli jiema xiao-longhong zhi-qunxiao xi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2008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in the city is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involves social, economic, legal,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zhua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in the city should follow the “people-oriente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dvance stage by stage” principle.
key words : urban village, transformation, zhuang
城中村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则
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这一基本状况就决定了城中村改造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基于此故,对城中村和城中村改造的研究与探讨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北京市一个正待拆迁改造的城中村为例,主要试图说明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政府作为主导方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逐步推进”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种合理方法,协调好三方利益,根据当代城市的演变趋势以及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形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理念,逐步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以使得“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一理念为每一个人所接受。
一、六郎庄基本概况
六郎庄地处北四环,东临中关村,西靠颐和园,交通便利,环境条件极好。
来自海淀区的数字显示,目前,村内外来流动人口已有4.5万人,其中不少都在中关村区域工作。
正是由于外来人口多,村子内违搭违建现象严重,安全、治安、卫生情况恶劣,村子土地位于城市规划中的第一绿化带,有如“北京市额头上的痼疾”,对北京市发展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自从2009年被北京市列为50个需要整治改造的挂账村后,六郎庄日益紧迫地排上了政府拆迁的议程。
然而至今,拆迁工作由于村民、补偿方案、搬迁费落实等众多原因而迟迟不易进行,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城中村问题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二、六郎庄城中村改造进程
1、万柳工程——从十五年前开始
万柳工程是北京市人民政府1996年6月21日常务会议通过的整体改造项目,目标是为建造城市总体的绿化隔离地区。
万柳地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西北临颐和园,原为万泉庄、六郎庄两村,六郎庄过去也叫柳浪庄,故称“万柳工程”。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布局为“分散集团式”,即由市区中心和环绕其周围的10个边缘集团所组成,在各边缘集团和市区中心之间由绿化隔离带隔离,防止城市的无限扩张和市区生态环境恶化。
万柳地区正好处于西北绿化隔离带上,海淀区海淀乡六郎庄将建成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2、曲折中发展——计划偏向,工程延迟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1规定(意)字(1220号)文件,六郎庄地区规划为“公园”,应全部为绿地面积,高尔夫球场作为万柳体育公园一个项目含在其中。
2001年,开业的高尔夫球场占地超过规划700亩。
面对质疑,2005年10月13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调查后答复,确定万柳房地产公司存在先占后办(用地手续),但其及时纠正,情节较轻,未予立案。
城中村改造的方案有多种先例,六郎庄的改造体现了其中“开发一部分补偿一部分”的思想、“配合历史文化特区合理规划”的思想等。
同时,也有其特殊之处,拆迁后的安置房不在原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困难。
因此,在整治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逐步推进”的原则。
三、六郎庄城中村改造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租客、房东都重视
城中村作为城市里的村庄,通常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居住条件。
在既往的拆迁中,外来流动人口作为利益攸关者始终被排斥在利益博弈外。
特别如北京市六郎庄,外来流动人口达四五万人,数量庞大,但没有发言权。
因此,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对当地村民进行合理补助和安置,还要对在此居住的外来租客进行疏通与安置。
第一,按照发展规划疏通外来人口至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例如各卫星城;第二,制定全面完整的拆迁补偿方案,保障所有人的知情权;第三,政府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温和行动,严禁强拆强搬。
要依据法律法规保证房东和租客的基本权利、利益、人格等,充分考虑每家每户的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摩擦。
2、因地置宜——环境、规划双结合
六郎庄改造主要是为了配合市政道路的建设,建设成一条环线绿化带。
既是为了隔音、防尘、调节气候的需要,也是提高北京城市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既考虑了当地的实际的地理环境,又考虑到整个城市规划,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城中村改造要遵循合理的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村子具体的村民,分别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适合的策略方针。
在行动中,以此为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减少可以避免的阵痛。
3、与时俱进——生活、观念同提升
生活环境和条件改造相对比较容易,通过改善福利政策、做好回迁安置工作等,让村民在生活上有保障。
但思想观念是经久形成的,不易改变,所以要使得村民不仅从生活上进城而且从观念上进城,需要更大的宣传教育。
提升和培养新的城市生活观念,可以通过广播以及小区文化活动等适时的进行思想观念的传扬,灌输城市生活新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4、逐步推进——拆迁、安置有始有终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拆迁工作经常复杂繁琐甚至难以进行,归根结底,是各种矛盾的调和解决过程。
矛盾的解决需要方法,也需要时间。
从客观上讲,拆迁过程要逐步推进,不可能一步拆迁到位。
要实行改造与拆迁安置相结合,拆迁一部分安置一部分,然后再进行下一批的拆迁与安置。
逐步推进既能给政府带来更多的时间做好安置工作,保障拆迁地区的居民得到最合理的安置;也能给拆迁地区的居民更多时间准备搬迁工作。
综上观之,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改造要有步骤、按计划、分阶段逐步实施。
要在充分研究城中村的改造条件是否具备的情况下来决定优先改造对象。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逐步把市政、环卫、供电、供水、供气以及治安等纳入城市管理范畴,施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田莉.“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评析[j].城市规划学刊.1998,
(5):54-56+64.
[2].郑静.论广州市城中村的形成、演变与改造对策[j].规划与观察.20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