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药铺老板于明府给死去的少年开药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残酷和人性的可悲之处。

在人物取名方面,鲁迅运用了精妙的手法,使得人物名字具有深刻的寓意。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选择人物名字时,还善于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
意义,以夸张和夸大的手法,突显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比如,药铺老板于明府的妻子名叫“秋实”,“秋实”是指秋季丰收的果实,暗示她是一个贤惠勤劳、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

而“于百忙”这个名字,则比较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一直在百忙之中,充满了生活的压力
和困苦;而他的儿子,一个被社会冷落、自卑多疑的小人物,却有一个乡土气息十足的名
字“二狗”,这也揭示出他的嘲讽意味。

总体上,《药》中每个人物的命名都尽可能符合他们的性格、地位与特征,同时也充
分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这种深刻的人物塑造,为读者深入了解
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感情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1、《狂人日记》——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

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

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精准的人物命名: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给人物命名十分考究,往往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阿Q”的名字就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这个名字既代表了人物的卑微地位,又揭示了人物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生动的人物描写: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言行进行生动描绘。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狂”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上,这种反抗在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独特的环境描写:鲁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和性格形成的根源。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生活环境,贫苦而悲惨,这种环境既让人同情他的处境,又让人理解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麻木。

精炼的文字和白描手法:鲁迅的文字精炼而有力,他运用白描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在鲁迅的笔下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对比和衬托: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例如,《药》中的华老栓和夏四奶奶,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差异。

象征手法: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经常运用象征手法。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而“狂人”则象
征着对这种礼教的反抗。

这些塑造方法使得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浅析《药》人物命名,管窥《药》深刻主题

浅析《药》人物命名,管窥《药》深刻主题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个华夏民族的悲 剧吗? 再者 ,“ 夏”和 “ 秋 ”是 相对 的,也 同 样是 中国百家姓之一,“瑜”字 在 《 左传・ 宣公十五年 》上的解 释是 “ 高下在 心 ,川泽 纳污 ,山薮藏疾 ,瑾瑜骸瑕” 。“ 瑾”是 指美 玉, 亦喻美德 , 《 楚辞 ・ 九章 ・ 怀沙 》 日 :“ 怀 瑾握瑜兮 , 穷不得余所示 ” 。“ 瑾瑜也 ,世之 珍宝 。 ” 所 以 “瑜”对 “ 瑾” ,都是 比喻人 的美德 ;秋瑾死于告密 。 被 害于古轩亭 口, 而鲁 迅写 夏瑜说 他因为 本家 夏三告 密而 被 抓 ,后被杀害于古 ?亭 口,再结合本小说写 于 1 9 1 9 年 4月 2 5日。发表于 1 9 1 9 年 5 月 《 新青年 》 第6 卷第 5 号 ,我们就不难 得知 小说 中的夏瑜其实暗指真 实的革命 者秋瑾 。 在《 药 》中 ,“ 夏瑜 ”这个 人名虽 短 , 但意义却是非常深刻 , 华 夏本应 该是一 家 , 但鲁迅先生把 “ 华 ”和 “ 夏”分为两家人来 写, 揭示 了他们一分为二 的隔膜状况 , 。夏 瑜本应该依靠华老栓 ,但他却没有; 华 老栓 应该支持夏瑜 , 他非但没有 ,反而为了 自己 的儿子 。自私地让儿子吃 了夏瑜 的血 ,他们 以互不关心 , 以同归于尽为结束 , 因此说 “ 夏 瑜”这一个名字含蓄巧妙 地暗示 了社会 背景
富的信 息。还暗示着深盎 4 的社会背景 ,本文尝试通过浅析华老栓 、华 小栓、夏瑜、康大叔 等人 物的名字,来探讨 小说 深刘的社会背景 .从而理解小说的深刹主题 。
关键词 :人物 ;命名 ;主题
拉丁语有所谓 “ 命名即规定 ”的说法 , 法 国符号学家罗兰 ・巴特也 曾指 出: “ 专有 名词 始终值得小心对待 , 因为可 以说, 专有 名词 是能指之王, 其伴 随意义十分 丰富, 是 有社会 意义和象征性 的” ,而小说人 物名也 属专有 名词之列,因此小说 家们对 小说人物 的命名可谓要苦思冥想一番 , 鲁迅先生对于 这一 点是颇有体会的 , 他在晚年是 曾感叹过 “ 创作难 , 就是给人起 一个称 号或浑 名也不 易” 。他笔下 的人物名 字绝不是 随便 贴上标 签的 , 而是联系当时的社会 背景 , 人物 的特 征和心理等 , 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俗语 说 :大师手下无 闲笔 , 一枝 一叶总关情 。而 在本小说 中 ,这个 “ 情”主要是指小说 的主 题。 经过多次阅读后 , 细心琢磨人物 的名字 , 更能理解小说深刻 的主题 。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1)极其深刻的艺术化人物命名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还有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作品人物“人如其名”,《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华大妈”“夏四奶奶”等。

(2)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动作形态描写鲁迅喜欢通过描写人物的形态动作,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药》的主人公华老栓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华老栓是一个小茶馆的主人,勤快、朴实、谨慎而又愚昧。

他每天“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人冲茶”。

辛勤劳动积攒了一包洋钱,准备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却寄希望于人X馒头。

当得知人X馒头即将到手时,他半夜里“忽然坐起身”,“一面听着”儿子小栓咳嗽,“一面应着”老伴的问话,“一面扣着”衣服,“伸手”向老伴要钱。

接着作者有一个出色的动作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出门遇上几个人,他又“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这里的一“抖”一“按”的两个细微的动作,比较细腻的展示了华老栓的性格特征,一个老实巴交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一方面心疼来之不易的洋钱,一方面又爱子心切的心理跃然纸上。

(3)独特而成功的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邢台市第一中学宁晓伟鲁迅的小说《药》里面的人物不下十个,鲁迅先生在给他们取名方面是很有讲究的,这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深刻内涵呢?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有那些作用呢?以前我们读《药》,知道鲁迅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华家,一是夏家,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家只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缩影。

正像鲁迅所说,“我的取材多来自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态的人们,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看来鲁迅要医治的不是一两个家庭的病苦,而是整个中国人的病苦。

“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夏瑜是有原型的,作者用夏瑜来影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的地方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口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

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

华老栓、华小栓以及那些茶客的取名也很有寓意。

说到“栓”我们会想到像牲口一样被拴住,想到堵塞、不通,取“栓”字反映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落后。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作者用他们的特征来代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用年龄来代指。

说到“驼背”我们会想到佝偻病,这是因缺钙造成的,驼背五少爷体质缺钙,精神不同样缺钙吗?一个缺钙的民族,不是一个健全的民族。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代表了老年、中年人,他们思想迂腐,精神麻木,整日游手好闲,不关心政治,不理解革命,甚至仇视革命,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值得一说的是那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为什么用年龄来代指,而不用特征(比如“黑头发”或“小哥”)来代指,因为“二十多岁的青年”,本应该风华正茂,思想进步,是社会的生力军,可面前这位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说话老气横秋,跟不上趟,年龄不大,却跟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样精神麻木,充当无聊的看客。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集中于一个老中医和一个年轻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取名,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探讨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我们来谈谈老中医的名字“周太满”。

这个名字有着很明显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是一项深受尊重和崇敬的医学传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

而在这个名字中,“周”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而“太满”这个名字则表达了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热爱和执着。

太满的意思是充盈、满溢,这恰好表达了老中医对于中医学的极高热情和满腔热血。

与老中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学生的名字“杜十娘”。

这个名字的意义略显复杂。

杜十娘是一个女性名字,而年轻学生是个男孩,这可以视为对传统医学中的性别角色定位的一种否定。

杜十娘是一个历史上的京剧人物,她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女性,自己愿意吃苦,且是民间的英雄角色,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民间英雄主义精神。

鲁迅可能通过取这个名字,意味着年轻学生不同于老中医的观点和态度,并有追求个人主义和民间英雄主义的倾向。

除了正式的名字,鲁迅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给予了这两个人物一些绰号,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形象。

老中医被称为“装睡”,这个绰号暗示了老中医的老辣和精明,也说明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自信心。

而年轻学生则被称为“瞎子”,这个绰号表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不了解和对现代科学的盲目崇拜。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取名,鲁迅巧妙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之间冲突的理解。

他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传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怀疑,并痛斥了一些中医行业内的陈规旧习和现象。

他也并不完全否定传统医学的价值,通过老中医的形象和思考,展现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刻画和对比,鲁迅展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复杂态度,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关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
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

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
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

妇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妇从夫名,如“祥林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风貌。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有深刻的阶级印记。

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

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爷”字。

在旧社会,“爷”是对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

《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
《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夏对秋,瑜对瑾嘛。

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

《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

”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

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

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

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

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鲁迅力求用较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对人物的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