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

(4)孀.妻()(5)始龀.()(6)穷匮.()

(7)智叟.()(8)雍.南()(9)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

(4)寒暑易.节()(5)河.阳.之北()()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

(9)虽.我之死()(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

(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 ;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___ ;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______________ 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9、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0、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11、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 、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3、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三、拓展探究

14、《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请

在课外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并说出你读寓言故事后受到什么启发。

四、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

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C.以君之力

B.惧其不已 D.操蛇之神闻之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_ ”,移山

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原文回答)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

么作用?

愚公移山

1、( 1) r 的(2) h e (3) ji b 和(4) shumg (5) ch dn ( 6) ku i (7) sdu

(8) ymg (8) shuo

2、(1)赞同( 2)苦于( 3)愁( 4)交换( 5)黄河;水的北面( 6)加大;( 7)并; ( 8)通( 9)即

使( 10)穷尽

3、( 1 )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4、 ( 1 )将近,况且。( 2)哪里,语气助词。( 3)通,顽固;本来。( 4)赞同,拟声词。( 5)听说,听见的事情。

5、 (1)已,止( 2)易,变换( 3)诸,之于( 4)毕,完全,全部( 5)诸,之于( 6) 已,止

6、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笑而止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河曲智叟亡以应。

7、( 1)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

岸,可以吗? (2)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

座大山)怎么样呢? (3)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

到渤海的边上。 ( 4)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 (1)《列子?汤问》;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2)嘲讽、怀疑;语

言、动作

9、C

10、B

11( 1 ) C (2)B

12、B

13、B

14、要求写出寓言故事的名称,并说出故事的教育意义。示例:寓言故《两小儿辨日》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只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地用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1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

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 分)D

18.(2 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 分)(2)李白被她

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 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 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 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 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照读/ 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 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 分)

23.(2 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10080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 ..()() (4)孀.妻()(5)始龀.()(6)穷匮.() (7)智叟.()(8)雍.南()(9)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 (4)寒暑易.节()(5)河阳 ..之北()()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 (9)虽.我之死() (10)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 ..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 (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部编人教版《愚公移山》全文翻译、重点语句翻译、文常及课文内容梳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 .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 ... 惩.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 其妻献疑 ..曰:“以 .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 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儿,刚刚到换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 “ 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 北山愚公长息曰: ...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又)担心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面。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 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07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 2007年恩施自治州

【教学设计】愚公移山(部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合肥38中 刘军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准备多媒体教学。 2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简介作者,文体知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齐读,了解大意; 3、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部编版《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培训讲学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 ..()() (4)孀.妻()(5)始龀.()(6)穷匮.() (7)智叟.()(8)雍.南()(9)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 (4)寒暑易.节( )(5)河阳 ..之北( )()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 (9)虽.我之死( )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 ..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 (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

愚公移山(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部编版语文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