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单元测试

浙科版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单元测试
浙科版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单元测试

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一

第四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单元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月季花药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月季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生殖细胞

②被子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的四分体与高等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四分体概念相同

③被子植物一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分裂共形成了8个精子

④任何时期的花粉都可以经过培养产生愈伤组织或胚状体

⑤花药培养初期不需要光照,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植体可以来自于植物的任何细胞

B.培养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以花粉作为外植体可得到单倍体植株

D.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

3.植物组织培养是指()

A.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培育成愈伤组织

B.愈伤组织培育成植株

C.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D.愈伤组织形成高度液泡化组织

4.在菊花的组织培养操作完成3?4d后,观察同一温室中的外植体,发现有的瓶内外植体正常生长,有的瓶内外植体死亡,你认为外植体死亡的原因不可能是

A.培养条件,比如光照、温度等不适宜

B.接种时外植体未灭菌

C.接种工具灼烧后未待冷却就接种外植体

D.将外植体倒插入培养基中

5.关于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植物芽尖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获得植物新品种

B.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共同调节作用在组织培养中非常重要

C.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必须经过灭菌才能接种到组织培养基中

D.在组织培养中,可将未分化状态的细胞诱导形成高度分化的愈伤组织

6.下列有关菊花的组织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有三种培养基,其营养成分中的碳源应该是无机碳源

B.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即在100 C下保持15 min

C.在培养过程中要先让愈伤组织生根后再使其生芽

D.用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时,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

7.下列四个选项中,肯定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六倍体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后获得种子,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数为56条),据此可推断出

A.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B.黑麦属于二倍体,不可育

C.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

D.黑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4条染色体

9.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10.在DNA的粗提取过程中,初步析出DNA和提取较纯净的DNA所用的药品的浓度及其名称分别是

①0. 1 g/mL的柠檬酸钠溶液

②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NaCI溶液

③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 mol/L的NaCI溶液

④体积分数为95%勺酒精溶液

⑤物质的量浓度为0. 015 mol/L的NaCI溶液

⑥物质的量浓度为0. 04 mol/L的NaCI溶液

A.①③⑤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11.在提取玫瑰精油时,为了使油水混合物分层,应向乳化液中加入()

A.无水NaSQ B . NaCl

C. MgCl2 D .水

12.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A.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B.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C.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D.材料的低温处理与接种密度

13.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最简捷的方法是:

A .种植T F2~选不分离者T纯合体

B.种植T秋水仙素处理T纯合体

C.种植T花药离体培养T单倍体幼苗T秋水仙素处理T纯合体

D.种植T秋水仙素处理T花药离体培养T纯合体

14.对胡萝卜素的提取顺序,正确的是:

A.胡萝卜T粉碎T萃取T干燥T浓缩T过滤T胡萝卜素

B.胡萝卜T粉碎T过滤T干燥T萃取T浓缩T胡萝卜素

C.胡萝卜T粉碎T过滤T萃取T干燥T浓缩T胡萝卜素

D.胡萝卜T粉碎T干燥T萃取T过滤T浓缩T胡萝卜素

15.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相同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C.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不可离体培养增殖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16?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

B.④试管中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体

C.①T②的过程不需要光照

D.①T④的细胞分裂都是有丝分裂

17.植物芳香油是天然香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芳香油是从植物不同器官提取的

B.植物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

C.植物芳香油组成简单,主要由苯组成

D.用玫瑰提取的玫瑰油是植物芳香油的一种

18.制备橘皮精油的过程,需先后进行A、B两次过滤过程,则橘皮精油为()

A.经过A后的滤液

B.经过A和B后的滤液

C.经过B后的滤液

D.经过A后静置处理的上清液和B后的滤液

19.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B.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C.用人工薄膜将胚状体、愈伤组织等分别包装可制成人工种子

D.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I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20.如图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j通过悬浮培

养分IR成单1? 细胞.并

适宜貉养基中培养

A.⑤植株根尖细胞的全能性比①植株根尖细胞的强

B.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含有有机物

C.③试管中的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

D.调节④培养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不同的植物器官

21.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B.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I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C.用人工薄膜将胚状体、愈伤组织等分别包装可制成人工种子

D.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22.

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试管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

A.a、b、c、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

B.a、b、c的培养基中都有琼脂、有机物、水、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C.水稻花药经a?d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分裂方式

D.可以调节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比例诱导b中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试管苗

23.科学家能利用胡萝卜组织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完整的胡萝卜植株。此过程中不需要(

A.制备含蔗糖等有机营养物质的固体培养基

B?对离体的组织要进行快速消毒

C.使用胰蛋白酶处理制备细胞悬液

D.控制光照及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含量

24.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

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

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

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猜水

+甘油溶液

亠葡萄精沼液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aTfi§](mm)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B?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

C.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25?如图是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

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②过程,过程③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 期

B. 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植株A 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 4个染色体组;植株

C 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 配子 D.

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

B 纯合的概率为25%

二、综合题

26.

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一一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 中

提取的,但是天然植株中青蒿素的含量普遍低,欲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黄花蒿, 培育出青蒿素含量高且稳定的新品种。

(1 )组织培养过程中,常用的培养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主要碳源是

。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要添加 ,配制好后需 要

灭菌。

(2)

外植体在

消毒过程中,不慎被细菌感染,若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细菌,在 5个区域

内划线需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 ________________ 次。 (3)

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可以用萃取法,因为它易溶于 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

_________ (填“易”或“不易”)挥发;萃取步骤中 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的装置和水中蒸馏 的

装置基本相同。

27.

月季因花色艳丽、 芬芳迷人而被称为花中皇后,

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而用于 生

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流程是 :制备MS 固体培养基、 _______________ 、接种、培养、

移栽、栽培。该实验能成功培育出植株的理论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配置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各种母液的 ____________ ,计算用量。将分装好的培养基进行 灭菌。

细胞

花药离 休培养

正和育

me

4KE

幼苗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阶段整合提升浙科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阶段整合提升浙科 版选修 一、菊花茎的组织培养与月季的花药培养的比较 1.(xx·江苏高考)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开展海带的组织培养,取海带的叶状体基部切块作为________,转到含激素________的培养基上,经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2)上图为海带中的IAA和ABA与海带生长变化的关系。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________(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原因是________。 (3)已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某研究组参照11月和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配制了两份IAA+ABA的混合液,研究了在增加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混合液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分析可知IAA和ABA对绿藻的生理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中,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称为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IAA)。外植体要经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2)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正相关,与ABA含量呈负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IAA含量降低,ABA含量增高。 (3)极性运输是指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若ABA进行极性运输,植物体内不同部位ABA的含量应该有明显差异,根据题意可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所以ABA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不是极性运输。分析题图,根据(2)小题图示信息可知,11月时IAA+ABA的混合液中IAA的比例远高于ABA,5月时IAA+ABA的混合液中IAA与ABA的比例相等。 单独分析一种激素的含量变化,IAA含量是11月>5月>缓冲液,ABA含量是5月>11月>缓冲液。分析该小题中的柱状图,在正常培养条件下,11月混合液中的藻细胞数量高于缓冲液中的,5月混合液中的藻细胞数量低于缓冲液中的,说明IAA能促进单细胞绿藻的生长。在增加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11月混合液中的藻细胞数量与缓冲液中的相同,且都很低;5月混合液中的藻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缓冲液中的和11月混合液中的,说明ABA具有提高绿藻抗紫外光的能力。 【答案】(1)外植体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IAA) 脱分化 (2)正相关IAA含量降低,ABA含量增高 (3)不是IAA促进生长,ABA有提高抗紫外光的能力 2.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题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 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 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7.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A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8.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专题训练25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一、选择题 1.诱导丛状苗时,培养基中应添加的植物激素及配比是() A.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B.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C.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赤霉素浓度 D.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赤霉素浓度 2.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 3.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花药中未成熟的花粉愈伤组织丛芽完整植株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过程①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4.菊花茎的切段在发芽培养基培养的过程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茎的切段不能带有叶片 B.要始终保持在无菌环境中培养 C.培养基中苄基腺嘌呤与萘乙酸的比例要较高 D.茎的切段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可形成丛状苗 5.下列有关花药培养基配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配方比诱导生芽或胚状体的培养基配方中的IAA相对浓度高 B.花药培养的各个阶段,培养基配方不完全一样 C.花药培养可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至长出幼小植株再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 D.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是先分化出芽再分化出根 6.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成试管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 B.植物愈伤组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有机物 C.水稻花药经a~d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不涉及减数分裂 D.图中试管苗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7.将菊花外植体接种到MS培养基,可以培育出菊花试管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既有利于细胞分裂,又有利于分化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8.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其他均相同。如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第4章 生物的变异 单元测试 浙科版必修2

第4章生物的变异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⑤染色单体互换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2.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糖,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分子有一氨基酸改换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改变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3.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各条染色体上全部基因的重新组合 C.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新排列D.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4.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变化 5.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23-456789,“-”代表着丝点,表中表示了由该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A.甲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 B.乙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 C.丙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 D.丁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21条染色体B.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7.通过单倍体的途径培育小麦新品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培育单倍体苗所用的花药应取自于() A.某一优良品种B.被确定为父本的植株C.F1D.F2 8.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环境改变 9.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征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D.用花药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 10.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比较,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A.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进程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11.某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右图所示。据图推测该植物最可能是()A.无果实,无种子,采用有性生殖方式

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十部分生物技术实践课时训练34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课时训练34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1.下面是有关“植物的组织培养”的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取离体植物组织,在条件下接种到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条件,使之产生,再进而生根发芽。 (2)若使用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织培养,需先对茎进行消毒,然后在超净台中用清洗,再将茎的切段 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填选项) A.蒸馏水 B.无菌水 C.自来水 D.生理盐水 (3)植物组织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分化的 方向。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时,诱导芽的生成。 (4)茎的切段插入生芽培养基后,在每天不少于14.5 h的下保持18~25 ℃的温度培养,待长出健壮的,然后再分株转入含有较多的生根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使其生根。 (5)生根后,要对幼苗进行锻炼,方法是逐渐降低幼苗生长空间的,直到与自然环境的相似为止。 无菌温度和光照愈伤组织(2)B (3)高(4)光照丛状苗生长素(5)湿度 2.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生产药物及培育无病毒的植物等。据图甲、表乙回答下 列问题。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植物体 图甲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表乙:植物的花芽分别在含有不同比例的吲哚 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A组B组C组D组E组 0 3 3 0.03 0 续表 A组B组C组D组E组

0 0.2 0.002 1.0 0.2 花芽生 长状况 仍是组 织切块 形成愈 伤组织 愈伤组织 分化出根 愈伤组织分 化出嫩芽 稍生长 (1)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能够被培养成新的植物体的原因是。 (2)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诱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体结构,若包裹上人造种皮,制成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籽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胚状体来源于离体的植物体细胞,其形成过程中要经过的生理变化大体上是图甲中[ ]和[ ]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培养的细胞始终受的调节。([ ]内填序号)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茎尖或根尖组织可获得无病毒植株,其原因是 。 (4)从表乙的实验结果可看出: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是实验中的两种重要物质。其中,新芽形成必需的条件是;而在培养形成完整新个体的过程中,调控关键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① 脱分化 ② 再分化 植物激素 (3) 植物的茎尖或根尖很少被病毒感染,甚至无病毒 (4)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大于吲哚乙酸的浓度 适当调控好不同培养期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吲哚乙酸的浓度和它们的比例 ,一般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的生理过程,整个过程依靠植物激素的调节;由于植物的茎尖或根尖很少被病毒感染,甚至无病毒,所以可以通过对茎尖或根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植株;分析表乙可知,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大于吲哚乙酸的浓度是新芽形成必需的条件,在培养形成完整新个体过程中,对它们的调控关键是适当调控好不同培养期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吲哚乙酸的浓度和它们的比例。 3.为了探究6-BA 和IAA 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 培养基中加入6-BA 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 培养基 编号 浓度/(mg ·) m/% n/个 6-BA IAA 1 0.5 0 76.7 3.1 2 0.1 77.4 6.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第2章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 一、选择题 1.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A.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的幼体总和 D.同种生物的成体总和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牧场上全部的牧草 C.同一牧场上的牛和羊 D.同一饲养场上全部的肉用黄牛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长江里所有的扬子鳄 B.一个湖泊里的全部草鱼 C.一个县里的全部人口 D.一个果 园里的全部果树 4. 在一个棉田中有蚜虫卵、蚜虫幼虫、有翅蚜虫、无翅蚜虫。这些蚜虫共同组成()A.种群B.群落C.群体D.社会 5.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6.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 狮子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一般属于() A. 雌雄相当 B. 雌多于雄 C. 雄多于雌 D. 无法确定 10. 2001年11月1-10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从生态学角度看,调查对象应属于一个() A.种群 B.生物体 C.群落 D.以上都不是 11.甲具有出生、年龄、性别、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则甲、乙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种群、物种的个体 C.植物、动物 D.物种的个体、植被 12.小晨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后,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你认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B.必须有相当多的生物数量 C.有一定的密度 D.有一定的性别比例 二、填空题 13.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相似,并能相互而生育后代。种群是由同一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 14.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 和 15.我班男女的性别比是:。 16.出生率是指在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死亡率是

2020版高考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作业:第33讲浅尝现代生物技术Word版含解析

第33讲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A组基础过关 1.(1)在配置MS培养基时,通常先将各种药品配制成一定倍数的,这样配制的最主要优点是。(A.便于低温保存 B.延长使用时间 C.降低称量误差 D.减少杂菌污染) (2)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菊花茎段,须先用酒精等进行消毒,最后用进行洗涤。将茎段插入培养基的过程必须在中的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保证无菌环境。 (3)从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选“需要”或“不需要”)经历脱分化,长出的丛状苗需后,再转入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答案母液 C 无菌水超净台不需要分株生根 解析配制母液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每次都要按配方称量所带来的称量误差。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不需要经历脱分化。 2.菊花组织培养的部分过程如下图: (1)过程①利用(较高/较低)渗透压,使原生质体产量大幅提高,但存活率却因此而降低,分析降低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②细胞壁形成后,可逐渐渗透压。 (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阶段就可直接形成丛状苗。过程③应在(从具体功能角度)培养基中进行,全过程对光照要求是(A.早期每天24 h光照,后期每天24 黑暗 B.每天一定时长的光照 C.早期每天24 h黑暗,后期每天24 h光照 D.每天24 h 黑暗)。 答案(1)较高过度失水损伤/死亡降低(2)腋芽/芽(“叶芽、顶芽”不得分) 愈伤组织/脱分化发芽/生芽(“固体、MS”均不得分) B 解析(1)过程①获得原生质体需要在较高渗透压甘露醇中进行;若原生质体存活率低,可能是过度失水损伤或死亡。过程②在形成细胞壁后,可逐渐降低渗透压。(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腋芽,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脱分化阶段

2020年高考学考 选考生物艺体生冲刺系列(浙科版)专题15 种群(解析版)

专题15种群 (1)在选考中占2分; (2)本单元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一道选择题,考点分布于种群的特点;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用于人类又称人口,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个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三、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宽度代表B(A.该年龄组个体数量 B.该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的中线把一个年龄组分成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2、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生物的生殖后期为零,如蜉蝣和蝉;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它们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如多数发达国家。 3、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与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很多,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五、种群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A(A.可能不同 B.一定不同 C.一定相同)。 2、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以下选项是集群分布原因的是CE;是均匀分布原因的是BD;是随机分布原因是A。 A.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动物的领域行为、树木争夺树冠空间和根部空间进行竞争 C.植物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蛾类的趋光性和蚯蚓的趋湿性 D.沙漠植物争夺水分进行竞争 E.动物彼此之间的密切交往 3、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或死亡情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4、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能活到平均年龄,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和高等动物;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牡蛎和树蛙。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熟悉血细胞计数板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是在传统生物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或基因组为核心,生物技术产业以基因产业为核心,并辐射到各个生物科技领域。通过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领域,以及对这些领域中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人们研究出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得出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和结论,并对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做一定的展望和预期。 关键词:基因,领域,应用,展望 引言: 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高新技术。被视为是 21世纪人类彻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世界各国都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也十分重视生物技术,并组织力量追踪和攻关。现代生物技术为什么会引起世界各国如此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呢?首先,生物技术是解决全球经济问题的关键技术,在迎接人口、资源、能源、食物和环境五大危机的挑战中将大显身手。其次,生物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畜牧、轻工、食品、化工、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促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生物技术是现实生产力,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在生产力;是 21 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 1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改良微生物的苗种性能 生物技术已用于啤酒酵母的改造,如将α-乙酰乳酸脱羧酚基因克隆到啤酒酵母中进行表达,可降低啤酒双乙酰含量而改善啤酒风味,日本生物技术专家还将霉菌的淀粉酶基因转入酵母中使其能直接利用淀粉生产酒精,省掉了高温蒸煮工序,可节约60%的能源,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1.2应用于食品酶制剂的生产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4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答案】C 【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几种类型。结合题意分析,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两者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同一培养基生活时,会由于争夺培养基中的水分、无机盐和养料以及生活空间等而发生斗争,这种种间关系属于竞争。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

出现的生物是地衣,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A错误;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B错误;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C正确;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C. 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 一座山中从山脚到山顶物种的差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一座山中的物种从山脚到山顶属于不同的群落,D错误。 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第33讲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夯基提能作业本(生物解析版)

A组基础过关 1.(1)在配置MS培养基时,通常先将各种药品配制成一定倍数的,这样配制的最主要优点是。(A.便于低温保存 B.延长使用时间 C.降低称量误差 D.减少杂菌污染) (2)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菊花茎段,须先用酒精等进行消毒,最后用进行洗涤。将茎段插入培养基的过程必须在中的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保证无菌环境。 (3)从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选“需要”或“不需要”)经历脱分化,长出的丛状苗需后,再转入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答案母液 C 无菌水超净台不需要分株生根 解析配制母液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每次都要按配方称量所带来的称量误差。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不需要经历脱分化。 2.菊花组织培养的部分过程如下图: (1)过程①利用(较高/较低)渗透压,使原生质体产量大幅提高,但存活率却因此而降低,分析降低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②细胞壁形成后,可逐渐渗透压。 (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阶段就可直接形成丛状苗。过程③应在(从具体功能角度)培养基中进行,全过程对光照要求是(A.早期每天24 h光照,后期每天24 黑暗 B.每天一定时长的光照 C.早期每天24 h黑暗,后期每天24 h光照 D.每天24 h黑暗)。 答案(1)较高过度失水损伤/死亡降低(2)腋芽/芽(“叶芽、顶芽”不得分) 愈伤组织/脱分化发芽/生芽(“固体、MS”均不得分) B 解析(1)过程①获得原生质体需要在较高渗透压甘露醇中进行;若原生质体存活率低,可能是过度失水损伤或死亡。过程②在形成细胞壁后,可逐渐降低渗透压。(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腋芽,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脱分化阶段就可直接形成丛状苗。过程③应在发芽培养基中进行,全过程需要每天一定时长的光照。 3.[2017浙江11月选考,32(二),7分]回答与植物克隆和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利用植物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植株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愈伤组织的细胞先分化产生芽和根后再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途径,二是由愈伤组织细胞产生胚状体后再萌发形成完整植株的胚胎发生途径。另外也可不通过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采用带腋芽的茎段培养成丛状苗,再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其原因是腋芽中存在。

2020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4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A、德阳五中所有的树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群落,C错误; D、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生物 专题训练25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生物专题训练25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一、选择题 1.诱导丛状苗时,培养基中应添加的植物激素及配比是() A.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B.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细胞分裂素浓度 C.生长素浓度相对小于赤霉素浓度 D.生长素浓度相对大于赤霉素浓度 2.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 3.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过程①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4.菊花茎的切段在发芽培养基培养的过程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茎的切段不能带有叶片 B.要始终保持在无菌环境中培养 C.培养基中苄基腺嘌呤与萘乙酸的比例要较高 D.茎的切段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可形成丛状苗 5.下列有关花药培养基配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配方比诱导生芽或胚状体的培养基配方中的IAA相对浓度高 B.花药培养的各个阶段,培养基配方不完全一样 C.花药培养可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至长出幼小植株再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 D.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是先分化出芽再分化出根 6.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下过程培育成试管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 B.植物愈伤组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有机物 C.水稻花药经a~d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不涉及减数分裂 D.图中试管苗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7.将菊花外植体接种到MS培养基,可以培育出菊花试管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B.将菊花外植体培育成试管苗,其原理是细胞分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既有利于细胞分裂,又有利于分化 D.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8.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其他均相同。如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2020届浙科版群落单元测试2

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以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弃耕的农田慢慢变成森林 B. 森林大火后仍长成森林 C. 火山喷发后重新生长成森林 D. 水域污染后经治理,各种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水域污染后经治理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后的演替. 故选:C.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 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 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高于灌木阶段,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正确。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所处自然条件的顶级群落才会终止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 B、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次生演替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故B错误; C、群落演替如果条件适宜的话,会直到达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即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故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即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即为乔木,故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有看环境条件,故①错误;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故②正确; ③该杂草地动物有分层现象,该杂草地也存在垂直结构,故③正确; ④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故④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第7课时植物的组织培养同步备课教学案浙科版选修1

第7课时 植物的组织培养 考试要求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及要求 考情解读 植物的组织培养 加试 1.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 2.尝试植物激素的应用。 3.说明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一、植物的组织培养 1.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如叶、芽、茎、根、花瓣或花粉等,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芽、根―→植株 4.实验中使用的激素 (1)人工合成的萘乙酸代替生长素,人工合成的苄基腺嘌呤代替细胞分裂素。 (2)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高时,诱导芽的生成;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大致相等时,愈伤组织继续生长而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低时,会趋于生根。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分析下面的内容。烟草植株的组织培养过程如下图所示: 1.根据图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离体细胞、组织、器官―→A B ―→C 丛状苗、丛芽等―→生长新个体 (1)B 是愈伤组织,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

薄壁细胞。 (2)A过程是脱分化,是指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又叫去分化。 (3)C过程是再分化,是指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4)植物体上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这说明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需要在离体的条件下进行。 (5)全能性表达的条件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叫做外植体。 2.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培养基中加入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 (3)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把握好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用量比例及使用顺序。下表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使用先后顺序对植物细胞发育方向的影响。 使用顺序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 3.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条件有哪些?体内细胞未表现全能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条件之一:离体,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条件之二:培养基状态:固体培养基(需脱分化生根培养基及发芽培养基)。体内细胞未表现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 4.热图解读:在植物组织培养再分化阶段中,逐渐改变培养基中植物激素X和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细胞群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若培养基中植物激素X的浓度为a、植物激素Y的浓度为a+0.2,则细胞群分化的结果最可能是C试管,分析图可知,植物激素X的浓度小于植物激素Y的浓度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A.碳循环由相对开放趋向于更加封闭 B.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C.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减少 D.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 B.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C.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 D.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 【答案】B 【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

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4.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土面积不够大 B.经济发展不够快 C.就业人数过少 D.人均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D 【解析】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难题,所以本题选D。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甲、乙、丙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乙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丙类微生物中有的可与植物共生 C.甲和丙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D.氧气充足时,乙的活动加强 【答案】D 【解析】图中可以看出:甲在O 2的作用下,能将NH 3 还原成HNO 3 ,这种微生物是硝化细 菌,其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乙能利用有机物,并把HNO 3转变成N 2 ,这种微生物是反 硝化细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当O 2充足时,乙的活动受到抑制。丙能把N 2 固 定为NH 3 ,这是固氮微生物,有的可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甲和丙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增加土壤肥力。 6.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以及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都会引起水体污染,A、B、C三项均错误;因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