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自夏商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的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成文于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礼、乐、忠、信、孝”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学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全盛期,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的地位与作用1.儒学与政治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子”、“仁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在历史上,孔子的政治思想被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多位帝王所借鉴,并在实施政策时贯彻了“仁政”的理念。
2.儒学与教育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成为社会精英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道德的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重要考试内容,累计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儒学与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一套统一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并提倡实业家精神,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论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論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主流院系:嶺南學院姓名:蔡嘉煒學號:13328007【論文摘要】提起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漢字,不少人都會选择“仁”、“和”、“義”等字作為代表,而這些漢字無不來自一個共同的學術流派——儒家。
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儒家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民族的生命體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那麼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本文將從儒家自產生到獨尊的過程,儒家思想文化的功能及特點討論這一問題。
關鍵詞:獨尊儒術融合性普適性堅持方向與政治緊密聯繫一、爲什麽是儒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拉開了一個大變革時代的序幕。
動盪的時局,一切皆變:禮崩樂壞,狼煙四起,井田瓦解,小農出現。
舊勢力留戀權勢負隅頑抗,新勢力亟求變革卻底氣不足,在激烈的碰撞中,人的思想極易發生分歧,於是便出現了百家爭鳴這一學術繁榮的現象。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提出了“軸心期”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亦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古印度、中國分別且幾乎同時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突破,古希臘出現了大哲學家,古印度出現了苦行者,而中國,則出現了諸子百家。
由此,三個不同地區的文明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
中華文化,最終朝著儒家文化的方向發展。
儒家作為百家之一,自春秋時期出現,直到戰國時期孟子等人的逐步發揚才逐漸成為顯學。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先秦儒家思想並不都為各國國君所賞識成為治國思想。
相反,其他學術流派諸如墨家、法家、道家等卻一度盛行,然而,歷史最終選擇了儒家而非其他流派,這要從各家側重點不同說起:墨家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兩大顯學,墨家鼻祖墨翟甚至與孔夫子齊名。
但是,墨家畢竟代表的是下層手工業者,它所提倡的“兼愛”、“非攻”等思想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下,並不為統治者所認可,統治者看中的,僅是墨者們的守城之術,在他們眼裡,墨者也許只是是一群可以利用的匠人而已。
法家所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之首,并最終實現統一建立秦王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法家一度一家獨大,究其原因,在於法家所宣揚的“法、術、勢”“變革”等思想滿足國君們渴望稱雄于亂世的野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
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
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教授:曹家启2013级岭南学院四班邱临风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
一、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二、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
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是阳儒阴法,外表看起来主流是儒家,但骨子里面是法家。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政治是儒法互补。
因为儒和法有各自的局限,中国传统政治的成功恰恰在于儒和法的互补,包括道家、佛教的一些文化上、社会上的支撑,这是中国传统的特点。
回到儒家是中国特有的主流文化的说法,这是对儒家的一个原始想法的背叛。
因为孔子、孟子从来没有觉得儒家这一套东西,是只为自己国家设计的,为鲁国或邹国设计的。
他们是为所有华夏人设计的。
华夏最开场指的是文明人,所有的文明人都叫“华夏”。
所以他们觉得这套东西华夏人都要去遵守。
《论语》里面还说,孔子想要去夷狄的地方住,并且说:“君子之居,何陋之有?”就是说君子过去以后,哪怕就是蛮夷、不文明、不开化的人听了君子的这套说法以后,也会承受。
这才是儒家的“原教旨”,即自认为是一套普世价值,只要是人都可以承受,不用限定文化、种族,大家都能承受的一套东西。
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儒家。
在普世的意义上,现在流行的另一套说法是中国哲学是处理心性道德修养的。
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韩非子》,《韩非子》里没有任何正面处理心性道德修养的问题。
在我看来,儒家其实也是政治哲学在先的,心性问题是处理政治问题的副产品。
与此相对,比方,海外新儒学代表人物刘述先说,儒家分三类:一类是精神性的,就是他们自己那套心性儒学;第二类是庸俗的,就是民间信仰,是“封建迷信”;第三类是“政治化”的,在他看来,儒家在政治层面不过是给封建专制做帮凶的。
海外新儒家的这种态度,外表看好似是保守的,但实际上对以儒家为根底之一的传统政治是否认的。
所以他们一般讲儒家讲传统的时候,只愿意从心性的角度去讲,从精神层面的角度去讲。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我们认为,孔子的人性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在于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人性论上不但为后学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思路,还蕴含了其后儒学一切人性学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要素。
可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几乎概括了儒家人性论的所有问题。
首先,“性相近”意指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
其次,所谓“性相近”,并不是指人性的彼此等同,而是同中有异。
再次,“习相远”指出了后天习染的差异性。
总之,孔子的人性论主张“仁者,人也”。
仁性属于实践理性,不同于认知理性,它是直觉而不是推理,是容纳情感而非排斥情感的;是当下呈现而非学而后成的,孟子的“存心养性”,王明阳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一种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在变革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学的传统资源,以有利于当代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文化强调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崇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不但视人与万物为同质同源,天道与人道相通不二,而且以追求和谐为至高的价值目标。
以此来看,儒家文化内蕴的生态伦理思维,将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提供良好的价值指引。
第二,群与己的协调。
儒家的“人”是始终处在人伦关系网结中的人。
儒家的人学强调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个体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与群体。
重群克已乃是儒家人学的基本要求。
儒学要求人们要以“公义胜私欲”,提倡“国尔亡家,公而亡私”,“至公无私”。
对儒家重群克已思想的积极因素作出现代的诠释和改造,对于促进群已互补、公私结合价值观的确立,无疑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人与物的结合。
儒家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之灵,荀子提出人在万物中“最为天下贵”;《礼记·礼运》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因此,儒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仁者爱人”。
可以说,把儒学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现代社会,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一定程度上遏制西方社会过分注重物质欲望的宣泄倾向,既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保障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
第四,情与理的交融。
儒家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就在于,它不仅重理,也重情,认为“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提倡人的行为应该“发乎情,止于礼义”。
儒家强调“礼乐并重”,礼是理性的规范,乐是情感的陶冶。
因此,把儒家情理并重的观念引入纯理性的王国,使人的行为既合理又合情,更好的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满足人的需求。
第五,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这一点上,儒家提出“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倡导“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孔子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的这种追求超越和理想,在现代工业科技文明中,可以促成人们从现实利欲中解脱出来,摆脱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惶惑,升华行为的价值和品格。
(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首先,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具有宗法性质。
儒家认为是君臣、父子、夫妇等几类社会关系。
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与父子相对举,把社会基本关系概括为君臣、父子关系。
后期儒学又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十义”。
《礼记·礼运篇》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可以说,古代社会道德规范体系都是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展开的。
“三纲”的道德体系是对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即使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也是家庭伦常的扩展,“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
其次,儒家还构建了一套移孝为忠的宗法政治逻辑。
孔子以“仁”释“礼”的基础是社会的血缘联系,其集中的观念表现是为“孝”,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对“孝”做了具体的道德规定:“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而“孝”之所以成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则在于其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孔子亦有所见。
他说:“其为人之孝弟,其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总之,在移孝为忠的推演过程中,儒家的宗法伦理不但是其推演的前提和起点,宗法伦理的精神也表现为各种社会制度和基本规范之中。
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交往的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互利交换原则是可以互相融通的。
应该看到,一方面,儒家“礼尚往来”的交往思想可以培养人们交往意识的形成,促成交换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儒家推己及人,爱己达人的互助原则,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遵循商品交换的互利原则和等价交换的自觉性,规范人们的交换行为,保障市场交换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规范与秩序的强调是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所共有的因素。
不仅如此,儒家提倡的某种伦理精神还可以成为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主要表现在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简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上。
特别突出表现的是在儒家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交易中信誉至上原则的一致性。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儒家伦理的一些异质因素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形成互不优化的效应的。
例如,在义与利的关系上。
我们知道,儒家反对“不义而利”,强调“以义驭利”。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它有利于促进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利和义结合起来。
又例如,在和与争的问题上。
儒家“贵和”思想可以给竞争补益。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卫灵公》)《中庸》也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认为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达到以和济争,就可以使市场竞争而不乱。
(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儒家的“仁爱”规范中包含着的“仁者人也”的人性自觉、“人民爱物”的社会责任、“仁者爱人”的利他意识和“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等多种道德意韵和伦理精神。
这些精神正是“为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仁爱”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不可能真正实现,甚至还会蜕变成少数统治者装饰自己和欺骗人民的工具,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使“仁”落到实处,使仁爱得到升华。
(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儒家礼法思想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贯穿宇宙,社会、人生的“道”的存在,足以代表法律制度甚至整个社会制度。
所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汉书·董仲舒传》)。
法律也是“道”的具体体现,不但是治国的规矩,还是得人心的方法,仁义礼乐、辞让忠信皆寓于其中。
和谐观也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观念。
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影响之下,息讼的努力、无讼的追求一直是古代立法者和司法者们孜孜以求的。
总之,“和谐”是儒家礼法思想的主张,也是现代法律的价值追求,这使得它在当代的法律生活中能不断的被发扬光大。
三、结论在各种文化流派林立的思想文化之中,儒学一直处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尽管汉唐以降佛教东来,其间也有封建统治者把佛教立为国教的举措,但从来没有替代过儒学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行为规范的支配性影响。
这迫使佛教不得不儒学化,宋明新儒学和儒佛道为一流,其所吸收的佛学义理也正是中国化的佛学。
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经过充分儒学化或中国化的佛学流派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和流行,而没有经过充分的儒学洗礼或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大多昙花一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长廊中的匆匆过客。
同理,其他的外来宗教也是如此,伊斯兰教,犹太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或融入了中国文化,恰是因为它们直觉的认同了主流文化,即连世界主流宗教的基督教,在明末传入中国时也不得不提出了“合儒”和“益儒”的口号。
儒学之所以具有这种“八方来仪”的显贵地位,恰说明了其在文化上的不容动摇的正统性和主流性。
参考文献:[1]姜义华.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2]孔庆明,陈秀平.中国儒家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3]余同元.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4]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M].时代出版[5]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