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通史法国电影新浪潮介绍
电影通史法国电影新浪潮资料

[说明]广义的新浪潮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就是狭义的新浪潮;二是作家电影, 就是“左岸派”;三是以让·鲁什为代表的“真实电影”。
第二部分 “电影手册派” 一、“新浪潮”始末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三、代表人物与作品 四、创作特征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 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 表现现代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
(3)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内容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 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
1960年:高峰年 43个新人拍出了124部新片
1961年:没落年 新浪潮电影走低
新浪潮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是一个有 宣言、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场社会运动, 轰轰烈烈的但不免纷繁矛盾,众说纷纭。
3、“电影手册派”创作浪潮的始末
1958年 诞生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其》; 特吕弗《淘气鬼》;
1959年:声誉年 特吕弗《四百击》获戛纳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 戈达尔《筋疲力尽》获柏林 电影最佳导演奖; 马塞尔·加缪《黑人奥菲》获 戛纳影展金棕榈;
•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得开, 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自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因此,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 一股反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立 意的统一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操作和创 作风格上来讲,又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
这一电影运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电影语言的颠覆而闻名于世。
法国“新浪潮”影片通常为黑白电影,情节多为现代生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观察和挖掘。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多为年轻且具有个性化风格的导演,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和创新。
这些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克洛德·沙布罗尔等。
他们的作品轰动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亮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深受欢迎,在国际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风格,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艺术性和表现形式上,还在思想和社会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1.2 概括“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电影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对当时的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形式,大胆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和导演风格,引领了电影艺术的革新。
“新浪潮”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问题,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呈现,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新浪潮”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国际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影响了整个电影界,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2. 正文2.1 导演风格的个性化表现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而闻名。
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注重于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常常打破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采用自由、直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和人物情感。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摘要】法国“新浪潮”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电影运动,对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和对主题和题材的挑战。
影响和特点方面,新浪潮电影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摄影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言规范。
导演们的创新风格也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先锋,其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人色彩。
最终,新浪潮电影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后来的导演都受到了其启发,其持久影响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深入分析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电影运动对当代电影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国“新浪潮”电影、背景、影响、特点、导演风格、创新、叙事方式、突破、电影语言、革新、主题、题材、挑战、影响力1. 引言1.1 介绍法国“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1960年代初在法国出现的一股电影运动,这一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变革,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常以其大胆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德米等知名导演。
他们通过对电影语言和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法国“新浪潮”电影常常涉及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挑战。
这些电影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非常大胆,展示了这一时期导演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才华。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持续影响着当代电影的发展。
1.2 探讨“新浪潮”电影的背景“新浪潮”电影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法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产业陷入了一种僵化和保守的状态。
当时的主流电影受到商业压力和政府审查的限制,导致了电影创作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开始挑战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探索更为自由和独立的创作方式。
世界电影史系列(八):法国新浪潮

世界电影史系列(八):法国新浪潮世界电影史:法国新浪潮《广岛之恋》电影资料《四百击》又叫《胡作非为》电影资料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
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
从1958年-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
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o“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然而,由这么多积极热心的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肯定会形成一种混杂的创新,即相异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创新。
既然汇合成一股“浪潮”,就必须有其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他们一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
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面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则是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趣味。
他们声势浩大的奋起推翻和打碎旧存的制片秩序。
这一次运动对商业电影的确形成了极强烈的冲击。
所谓“新浪潮”,可贵之处关键在于“浪潮”二个宇。
综观世界电影史,从未见过有像这样一次,有这么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一场电影革新运动中来。
然而,有着共同的敌人并不能说明有着共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
法国新浪潮

• 通过声音强调电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03
法国新浪潮的主题与社会影响
法长经历,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如《四百击》中的让-皮埃尔·利奥内尔
• 如《精疲力尽》中的让-保罗·贝尔蒙多
对青春期的描绘
• 强调青春期的叛逆和挣扎
• 反映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法国新浪潮的女性主义与性别议题
探讨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 如《射杀钢琴师》中的女主角
• 如《奥莫的苔丝》中的女主角
对性别角色的反思
• 质疑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 强调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法国新浪潮的政治与社会批判
对政治体制的批判
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 如《精疲力尽》中对法国政治体制的讽刺
• 如《四百击》中对教育体制的反思
• 如《阿尔法城》中对法国政治体制的批判
• 对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和观念进行挑战
需改革和创新
• 美国电影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好莱
坞和黑色电影
• 法国知识分子的左派思想和抗议文化
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导演与作品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
• 代表作品:《四百击》(1959年)
• 其他作品:《朱尔与吉姆》(1962年)、《安托万与他的姐姐》
• 采用了新的摄影和剪辑技巧
• 强调电影艺术的个性和创新性
• 采用了新的音乐和声音设计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 创新性地运用镜头语言,如跟踪镜头、手持镜头等
剪辑技巧
• 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剪辑,采用跳剪、倒叙等手法
• 通过剪辑强调电影的节奏和紧张感
法国电影新浪潮

一、.新浪潮的兴起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克劳德·夏布洛尔,法国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奠基人之一,高产,作品大胆,尤其擅长悬念片,风格冷峻,如同上帝冷眼旁观人类的瑕疵。
主题围绕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原始情欲的冲突,使得他的作品游移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
初出道时曾在20世纪福克斯的法国分公司工作,后为《电影手册》撰写影评,曾与侯麦一起创作了一部关于希区柯克的著作,影响深远。
夏布洛尔生长在典型的法国中产家庭,他小时候最爱看美国冒险类型片,如《侠盗罗宾汉》《铁血船长》等。
他也常常坐在临街的窗户旁往下观察行人,猜测他们行为的原因和他们的身份,常常一坐几小时,使他的家人怀疑其智障。
事实上童年这两件事对他影响颇大,他而后的作品绝不怕重复某种类型,另外,他也擅长以保持某种距离的方式观察人的行为。
夏布洛尔十多岁到十四岁时在乡下谷仓里经营电影俱乐部,回到巴黎升大学时原被父亲逼迫学药剂,但他服兵役时就设法让自己被派到德国担任电影放映师。
后来退伍参加电影图书馆和Cine Club活动,认识特吕弗、戈达尔后,才一同为《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写稿,以后就是历史了!夏布洛尔日后坦诚他当年因为看了弗里茨·朗的《马布沙医生的遗言》后就立志要当导演了。
《漂亮的塞尔其》讲述青年瓦扬的家乡在萨尔堂,一个偏僻的小镇。
他多年以来一直住在巴黎,这次回家乡是为了养病。
他发现小镇这么多年以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还是很落后的一派景象。
居民仍然点油灯,土地还是那样贫瘠。
但是,瓦扬发现他幼时的好友赛尔日变了。
他以前是一个很漂亮很和善的小伙子。
而如今,他当上了司机,却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生活潦倒,而且出言不逊。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三)法国电影现状背景
“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金 《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电影人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
综述
1958年到1962年之间,在法国出现一股 势不可挡的新鲜电影汹涌潮流,震惊影坛、引 起轰动。先后有67名年轻新导演陆续拍摄了 上百部影片,法国新闻界便将1957年前后突 然涌现的年轻人竞相拍摄新影片的热潮称之为 “新浪潮”。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 逝世于新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 理论成为新浪潮的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 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 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 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 亚里士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动,使正统“蒙太 奇”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一个比较:
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与50-60年代“新浪潮”为代 表的现代电影美学区别 先锋派 新浪潮
“物”的迷恋 现代的“人”
纯粹的运动与节奏
画面抽象化
人的心理与情绪
意识银幕化
无故事的“纯艺术”
繁杂混乱的潜意识与幻觉
故事、人物性格与内心
生存哲理、精神危 机的主观探索
二、 “新浪潮”前后
虽然说新浪潮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电影”, 但从对于世界电影历史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说,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之前的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目 的是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 事; 而之后的电影则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 系,将重心转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 的另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3、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对比
1)、蒙太奇为了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 行分割处理,场面调度追求的是非人为的 解释,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 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 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 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可以说是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 度;
样,去自由自在地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 自己的个性,即要确认电影作者的地位。
16
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词典的解释是:
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于1948 年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 论。他在《法国银幕》第144期撰文“新先锋 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已 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 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 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 个人意念。这一观念反映了战后西欧电影追 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强烈愿望,也为“作者论” 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作者论的先声。
3
2, 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总统 易人,政府更换。这充分表现了当时法国人 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戴高乐执政后, 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要新电 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 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 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在1959年,掀起了 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14
4)、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 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 瞬间性与随意性;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 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15
三、作者电影观念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
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 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57年电视的竞争下,观影率下降,产业界出现危机,
新导演制片的低成本和快速度成为解决危机的转机。
(3)新的器材的发展,新制片和新形态演员的崛起 (4)以“法国电影图书馆”和《电影手册》杂志 为核心的年轻精英
为什么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从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的区别中,看到了电影与生俱来的捕 捉生活与自然的能力。 与戏剧相比,电影表现生活的时空更加自由,从而更接近生活。 与绘画相比,活动摄影具有本质上的客观性与生动性。 与小说、文学相比,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比文学形象更为真切直观。 结论: ①电影具有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②电影比任何艺术形式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 所以“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其实是一种写实主义的主张。
讲故事 时空分割 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 画面含义的单一性强制性 观众:被动地位 场面调度 生活情境的自然流动 时空统一 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画面含义的多义性选择性 观众:主动地位
“场面调度”理论
a. 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常态和 完整的动作,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b. 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 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
2、“作者论”的兴盛与误区
“作者论”是一种电影创作实践的态度,而非理论。
《电影手册》的几位悍将在“新浪潮”之初就出手攻击 主流电影中的片厂僵硬的和改编文学的风格,提倡个人 化以及以浪漫方式对抗传统工业,他们强调个人视野。
特吕弗1954年于《电影手册》(31期)发表《法国 电影的某种倾向》,其中提出“作者策略”,将20世纪50 年代的平庸、华丽、虚假、公式化的电影贬为“老爸的电 影”,强调电影应该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3、“电影手册派”创作浪潮的始末
1958年 诞生 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其》; 特吕弗《淘气鬼》; 1959年:声誉年 特吕弗《四百击》获戛纳电影 节最佳导演奖; 戈达尔《筋疲力尽》获柏林 电影最佳导演奖; 马塞尔·加缪《黑人奥菲》获 戛纳影展金棕榈;
1960年:高峰年 43个新人拍出了124部新片 1961年:没落年 新浪潮电影走低 1962年:危机年 除戈达尔的《如此生活》外, 其他主将没有新作出现。
《电影语言的演进》
巴赞通过对电影史、电影语言的研究来阐明他的美学 观点。强调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变化,分析了蒙太奇学 派、好莱坞电影等的利弊得失;他认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进步,扩大了电影风格化的范围。
(2)艺术实践方式——“场面调度”理论 (或称为“景深镜头”理论和“长镜头”理论) 蒙太奇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得开, 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自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因此,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 一股反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立 意的统一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操作和创 作风格上来讲,又有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 新浪潮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是一个有 宣言、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场社会运动, 轰轰烈烈的但不免纷繁矛盾,众说纷纭。
French New Wave cinema
20 50
第一部分 法国电影新浪潮综述 一、涵义 二、背景 三、分类
一、涵 义 1958年,当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 鲁什
的影片《我是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 现在法国银幕上时,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 者法朗索瓦茨· 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 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所谓“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期间,在法国影坛上突然涌 现出一批从创作观念、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作方式均有所 创新的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在欧洲重要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 奖,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 为法国电影“新浪潮”。
二、背景
1、社会背景
大环境:战后青年人要求一种新的文化
“法国电影图书馆”亨利· 朗格鲁瓦创建,在战后保存了上百
部珍贵电影,在自己的戏院每日以专题方式放映6部电影, 影响了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一批年轻人。 《电影手册》“新浪潮”的精神堡垒,1951年由巴赞与影评家 雅克· 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及洛· 迪夫共同创立。特吕弗等 人在该刊物上经常发表各式各样的影评文章。
特吕弗为“优质电影”列下四条罪状:
①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 ②太过于心理写实,而非存在试的浪漫的自我表达; ③场面调度太雕琢,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 ④太讨好观众,而缺失创作者的个性。
《青年电影手册》是国内第一本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与 参展指南的专业性图书,以“网聚电影人的力量”为目标,关注新人的成长 发展和中国电影商业和艺术方面的新浪潮趋势。
在拓它是发 形展突世源 式了破界于 和电了电 内影传影世 容的统史纪 的创电上 突作影一年 破领一个代 上域元承的 具︐化前法 有 的启国 里 结后电 程 构的影 碑 ︐革新 意 命浪 义 性潮 。 运运 动动 ︒︐
法 国 电 影 新 浪 潮
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 何东煜 陈雨 付磊 李鹏飞 柏奇奇 汪洋 赵欣悦 杨秀丽
(1)观念与口号——“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的理论: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从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中得出:摄影的美学特性 在于揭示真实;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是再现世界 原貌的神话…… 在影像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问题:电 影发明的根据是人们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即人类自古 就有的与时间抗衡使生命永存的“木乃伊情结。” 巴赞后来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 现实的完整再现,于是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20世纪60年代,戈达尔和特吕弗的声誉达到高峰,以领导 者的方式拥有国际知名度; 夏布洛尔是最商业、最赚钱的,他的代表作在1968—1971 年拍出; 侯麦在1967—1972年创作颇丰,在90年代再以“四季的故 事”系列被尊为大师;
里维特在1969年受人瞩目,数十年来创作未曾中断,2001 年更以《六人行不行》参加戛纳影展,显露他作为大师的行云 流水之风。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1、“新浪潮”的精神导师——安德烈· 巴赞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逝世 于新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理论成为新浪 潮的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 来成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影评家。
安德烈·巴赞(1918—1958)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 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 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 巴赞被称 为“电影新浪潮之父”、 “精神之父”、“电影的亚 里士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 起轰动,使正统“蒙太奇” 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缘起:
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可以摆脱纯画面、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表达思想的 语言;电影导演可以成为有个性的、独立创作的“作者”; 兴盛: 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
“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择个人化的元素, 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误区:
绝对化和幼稚
认为“好导演的坏作品要强于坏导演的好作品”; 过分强调导演的个性化创作,对戏剧性的否定和摒弃。
改进:
沃伦——“作者论”成为批评理论 肯定了对作者主题的分析是最有价值的;
对批评家来说,首先是确立了导演作为创作主体 对电影价值的主导作用,使导演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对导演的关注中,对其所有影片的题材与主题的研究 成为重点,要通过这些,找出他作为“作者” 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核心意义和主题动机。
三、“手册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4)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追求
强调个人的直觉、本能、情绪、心理 、幻觉和梦境等, 晦涩紊乱、荒诞变形,反传统,追求新奇。 强调偶然性,不厌其烦的描绘细枝末节,以呈现枯燥、 荒诞的现实生活。
三、分类
1、美国电影学者罗伊· 阿姆斯依出身背景 和倾向分为六类;
2、美国学者大卫· 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 汤普森在 《电影史:简介》中将“新浪潮”导演分为两大类:
1、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抗主流 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 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 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2、他们是战后成长的一代,所拍的影片刻 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 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 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 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 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 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3、思想理论背景
(1)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存在主义哲学——尼采,萨特 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
Hale Waihona Puke (2)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倾向
暴露世界的荒诞和异化; 对苦闷孤寂心情的宣泄; 表现现代人的异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
(3)现代主义文艺的艺术内容
超出常态的事物与现象; 复杂异常的内心世界; 盲目疯狂的本能与冲动。
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主的“电影手册派”(“新潮派“) 资深文人、艺术家转至剧情片拍摄的“左岸派”
[说明]广义的新浪潮分为三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就是狭义的新浪潮;二是作家电影, 就是“左岸派”;三是以让·鲁什为代表的“真实电影”。
第二部分 “电影手册派” 一、“新浪潮”始末
二、“新浪潮”——从理论到实践
三、代表人物与作品 四、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