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丝绸(夏商周时期丝绸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1、夏朝服饰特点: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
那个时候,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布,另外农耕民族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来越宽松,老板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层有钱,衣服越来越宽松肥大。
2、商代服饰特点: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
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3、西周服饰特点: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也就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制度。
周王朝并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
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

夏
男
商
周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 臣的朝服。
深衣: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
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
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以深衣为基础,衣裳相连。
裘 :皮衣。
女
禕衣 揄狄: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 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 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狄: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 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 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展衣,祿衣。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胸 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 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 于活动。
秦
汉
时 期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 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
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
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
圆头式。
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
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
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
羽毛。
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从下一两个朝 商代后期,桑蚕也发展很
代推断此时女子服装的形制大致与男子相同,快,丝织水平迅速提高。
只是发式上有明显区别
夏 商 周
夏朝,奴隶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帝 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 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 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夏
商
周 男子服饰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 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饮食习俗:各地特色美食,节日食俗
饮食礼仪:尊老爱幼,长幼有序
中国古代的居住
章节副标题
3
不同时期的居住建筑特点
商周时期:以宫殿建筑为主,如商朝的宫殿遗址、周朝的宫殿遗址等。
秦汉时期:以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为主,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为主,如魏晋时期的洛阳城、南北朝时期的建康城等。
社会意义: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轿子、船等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贸易和交流
交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
交通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
交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传播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明清时期:服饰趋于保守,色彩单调,款式简单
隋唐时期:服饰达到鼎盛,色彩丰富,款式多样
宋元时期:服饰趋于简洁,色彩淡雅,款式简洁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盛行,色彩鲜艳,款式独特
服饰的材料与工艺
材料:丝绸、棉布、麻布等
工艺:刺绣、织锦、印染等
色彩:红色、黑色、黄色等
款式:长袍、短袄、裙子等
服饰的地域特色
秦汉时期:饮食多样化,出现了炒菜和火锅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素食文化兴起
食材的种类与来源
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来源于农田种植
肉类: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来源于家畜养殖
蔬菜:白菜、萝卜、茄子等,主要来源于菜园种植
水果:苹果、梨、桃等,主要来源于果园种植
水产:鱼、虾、蟹等,主要来源于江河湖海捕捞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单击添加副标题
2024年七年级历史书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书人教版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
-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者是禹,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商朝: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朝文明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有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等。
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他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
- 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发展。
- 西晋短暂统一后,出现了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
- 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演变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演变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和饮食的发展演变成为了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服饰和饮食文化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特点。
1. 服饰文化:夏代时期,衣着以衣带束腰,衣服主要以织物制成,男女装饰款式相似,基本上都是以长衣长裙为主。
商代时期,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开始出现,成为贵族的专属材料。
周代时期,服饰分为礼服和平常服饰,礼服以朱红色为主,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2. 饮食文化: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开始有所分化。
夏代时期,饮食以米饭、麦饭、粟饭为主食,以肉类和蔬菜为主要蔬食。
商代时期,社会贵族喜爱食用鱼类、肉类和各种水果。
周代时期,饮食讲究礼仪,开始出现了“六艺”中的饮食礼仪。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服饰与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1. 服饰文化:秦汉时期,服饰逐渐多样化,丝绸成为了普遍的服饰材料。
宫廷贵族的服饰更加华丽,丰富多彩。
同时,衣帽、鞋袜、饰物等也越发重视,丰富了整个服饰文化。
2. 饮食文化: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宴会文化开始兴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食菜肴,如御膳、薰食、小餐等。
同时,由于交通发达,民间饮食文化也开始逐渐繁荣,民众可以尝到来自各地的美食。
三、唐宋元明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服饰与饮食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1. 服饰文化:唐宋时期,宫廷服饰不再单一,不同的职位、品级有着不同的服饰规定,服饰趋于多样化。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服饰也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服装文化。
2. 饮食文化:唐宋时期,饮食文化崛起,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饮食注重菜肴的烹饪工艺和摆盘技巧,讲究色、香、味的协调。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①新石器时期:萌芽,原料最初麻、葛,显现育蚕和丝织技术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二、古代冶金业的发展: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利秩序。
②年龄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④南北朝:灌钢法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三、古代陶瓷业的发展:①原始时期:彩陶和黑陶②商中期:原始青瓷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⑤清朝:粉彩瓷器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2.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显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触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畴都触及国外,都积存起巨额财富)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期3、年龄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高中必修一历史整理资料

高中必修一历史整理资料高中历史必修一整理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周朝则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3. 汉朝:汉朝继承秦制,同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科举制度的确立,为后世选拔官员提供了制度保障。
5.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经济1. 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丝织、陶瓷、冶金等行业均有显著发展。
3. 商业: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4. 货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4. 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卓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丰富多样,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2.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联系。
3. 闭关锁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商朝宫廷内设有专事指导蚕桑生产的职官,卜 辞中有“女蚕”,女蚕就是典蚕之女官,主管蚕 桑生产。
2 商代的丝织业兴旺
(1)商代处于我国青铜时代鼎盛,由于青铜冶铸 技术的进步与先进青铜工具的应用,商代的社会 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制陶、 青铜冶炼、纺织、制玉及土木营造等手工业也得 到了快速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一些新兴的社会力量开始产生。
(现代:纺、绉、缎、锦、绡、绢、绒、绫、罗、 葛、绸、纱、绨、呢)
纨(绢):细密的平纹类织 物,平纹类丝织物的上品。
缣:细密的平纹类织物,但 用双根丝线并合,增加丝线
宽度达到致密效果。
绮:平纹地起经浮花的提花 织物,以不同浮长的经线反 射光线的能力不同,形成暗 花图案
縠:与纱相似,轻薄有孔眼 的丝织品。特点是织物表面 有细微的绉纹,且形成纱孔。
• 以伐远扬,猗yǐ彼女桑。
(女桑,一种低矮的桑)
• 七月鸣鵙[jú] ,八月载绩。
纺织
(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 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 八月里妇女们 就动手纺织了)
•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染色
(将丝绸染成玄色、黄色与红色,为公子缝制成衣裳) 成衣
1、蚕桑生产范围
•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 蚕桑种植有了很大 的扩展。涉及的地 域很广(河南、陕 西、山西、甘肃、 山东等地)。
云雷纹在商代器物上是常 见的装饰纹样,常作为主 体纹饰出现在青铜器的颈 部与足部。
C 商代的丝织品几乎粘附在青铜器与玉器上。
商代是一个重祭祀的时代,青铜器与玉器是祭 祖上帝鬼神的礼器,非普通生活用器。用层层 丝绸包着青铜器与玉器下葬,蕴含着人的祈求 通过丝绸达于上天的宗教意义。
• 4 商时,丝织品也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商代的城市中设有专门的交易场所。
蚕作为神物,常 常留存在商代的墓 葬遗物中,如安阳 大司空村殷墓中发 现的玉蚕。
商代青铜器上 可以看到蚕的生动 形象。
丝绸是祭服
1 商代的蚕桑规模
文献记载中多次提到了桑的种植,相传商 王成汤以身祷告于“桑林”。 汤的重臣伊尹则“生于空桑”。 可推测商代桑的种植已经相当普及。
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蚕桑经济地位,将蚕 桑生产与粮食生产相并重。
(2)蚕桑的发达,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 足的原料,促进了丝织业的兴旺。 丝绸作坊需要专门技术的人来从事缫 丝、织造等工作,这些劳动者属于“工” 的范围。
3 商代丝织品及特点
(1)品种
从考古实物看,所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十 分有限,但已相当精美,反映了当时的丝绸业已 到了一定的水平。
例如殷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表面附有织物 的就有50多件,其中40件左右是丝织物。有的铜 器上包裹的织物达数层之多。包括纨、绮、罗、 縠、绢等品种。
•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采桑
(姑娘们拿起萝筐,走在小路上,去采桑。)
•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养蚕
(蘩是一种植物,采之为发蚁)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养蚕
(指用苇草编蚕箔)
•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 ,
(蚕月指蚕盛之时,按照桑树生长的规律,在桑树生长最茂盛季节,砍 去过于远扬的枝条,让桑树更好成长。)
• 在作坊中服役的具有专业技艺的工匠称为“在官之 工”,因类别众多,称为“百工”。
• 百工们聚集在一起从事各类生产,有利于技术的 传承与发展,但也程度不等的丧失了人身自由, 有时甚至被统治阶级用于行贿,如楚国攻鲁,鲁 国用工匠平定了战争。这说明在春秋末期纺织、 染色、缝纫手工业亦有了相当的规模。
亦无缘得见。夏代存在于后人追忆中, 所存丝绸资料极少。
• 《禹贡》:中明确提到出产丝绸的有五州 之多。
• (夏禹立国后,把所统治的疆域划分为九 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 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二、商代
商代有着成熟的文字体系, 商代甲骨卜辞中已明确蚕 桑业的记载。
商人敬天地,畏鬼神,事 事都要求神问卜,并将问 卜的原因与占卜结果刻在 龟甲与兽骨上。
周代典籍如《尚书》、《诗经》、《周礼》、《 仪礼》、《礼记》中更是蕴含着上古时代丰富的 丝绸信息。《诗经》三百篇中,以蚕、桑、丝为 题材的诗很多。
《诗经》:《豳(bīn)风·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火”星出现,煮热消退,九月转凉,要加衣服了)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天空中、小路边、田野间,黄莺飞鸣)
三、周代(西周和东周)
(一)西周
西周到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 发展阶段,西周奠定了古中国的规模、其 典章制度,被长期传承,奉为圭臬。书写 体系成熟与史官文化的发展,使得这一时 期有不少古代文献传承下来,它们追怀先 祖伟业,阐述国家兴亡,记录制度规章, 也咏歌风土民俗,描写日常生活,亲切感 人。
丝绸文化
历代丝绸 (夏商周时期丝绸玉帛残迹,三代追忆)
夏商周时期丝绸 (玉帛残迹,三代追忆)
夏代始年 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 约为元前1600年 商、周分界 公元前1046年 周代 西周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一、夏代
夏 的文字至今未能发现,属于夏代的丝绸
罗:轻薄纱孔的丝织物,与纱縠相比,孔眼稳定不会产生滑移
(2)特点:
A 组织 从丝织品来看,无论是绢、 绮还是罗,都是一组经线与一组纬线 交织的单层织物,即使有花纹也是简 单的几何纹样,表明当时的织机构造 还比较简单。
• B 纹样 • 丝绸纹样以几何纹为主,主要有回纹、云纹、勾
连雷纹等几种。这些纹样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 回旋线条构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它的产生如同象 形文字,来自于对自然界“云”的模拟。
齐鲁地区的临淄在当时成了我国著名 的纺织中心。许多地方形成了以蚕桑、 丝织为特色的经济。
2 生产规模
西周至春秋时期,王室在宫中有专门的手工业 作坊,王以下各诸侯公卿、大夫等各贵族也有自己 的手工作坊。
周代已经有严格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 据《周礼》记载,贵族所用的纺织品,从原料到 纺织、染色以及服装制作都有专职官员掌管,在 天官司下设有典妇功、缝人、典丝、染人等职, 在地官下设有有掌葛,掌染草等职,其中典妇功 就管理丝绸纺织生产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