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HV-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影响牛群的健康和生产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一、临床表现1.急性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高烧(40-41摄氏度)、粘液性鼻涕、咳嗽、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等症状。

患病牛通常体温升高、鼻孔分泌物增多,常伴有结膜炎、角膜浑浊及口腔溃疡。

2.慢性期:部分患牛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携带病毒的牛在应激时发病,会发展成慢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慢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患牛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容易受到其他细菌感染、生长发育受阻等。

二、诊断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是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主要方法:1.临床表现:根据牛出现的上述临床症状,结合养殖场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疑似病例。

2.实验室检测:ELISA检测、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主要实验室方法。

ELISA检测可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抗体,PCR检测则可以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基因,病毒分离培养可以分离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三、防治措施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主要手段。

养殖场在牛群若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疫苗接种,以提高牛的免疫力,并且根据免疫力调查结果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

2.隔离治疗:对已经患病的牛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对于急性期的患病牛,应尽快提供抗生素治疗,保持患牛的营养供给,加强护理。

3.场地消毒:及时对养殖场的场地、饮水、饲料进行彻底的消毒,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4.加强管理:加强牛群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牛进行健康检查,保持牛舍的清洁整洁,保证牛的充足饮水和饲料。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对牛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病,不仅影响牛的健康和生产力,还会导致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养殖场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牛的健康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相应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相应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病死率达80%以上等特点,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

为了控制和消灭该病的发生与蔓延,应加强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源园区为例,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1、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亚科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属成员。

其基因组全长约27kb,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5a,编码3个结构蛋白NSP4、M、L。

两个非结构蛋白E基因和G基因。

其中NSP4是主要抗原决定簇,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M、L分别位于膜表面和核内,参与介导细胞融合和出芽过程。

E基因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大约80nm,无囊膜包裹,具有脂质双层外壳,内部由双链DNA组成,包括正链Rep与负链Cap。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敏感,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但不耐热,60℃加热至少1min即被灭活。

目前已经分离到了多株不同血清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毒株,对于我国流行的优势血清型———Ⅰb型,国内已有较多研究报道,而对其他血清型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该病毒耐碱性较强,但不耐酸,pH值为5.7时3h后仍能检测到其感染力。

2、易感动物主要是牛易感,其中以犊牛和青年母牛最易感,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成年奶牛一般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本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季节。

另外,妊娠期母牛也容易感染此病。

本病全年任何年龄都可能感染,但以幼龄牛和青年牛较为多见。

另外,山羊和猪也能够感染,但很少引起明显疾病。

本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非洲、亚洲、欧洲以及美洲等地区。

近年来由于引种频繁,使得本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呈暴发趋势。

临床上通常是20~60日龄的牛群发生急性败血型症状,而75%以上的病例为慢性经过。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群,是引起牛群中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口鼻分泌物增多、食欲不振等,严重时还可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需要采用一系列的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确认。

下面将介绍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与发病情况在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时,首先要观察病牛的临床症状与发病情况。

病牛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口鼻分泌物增多、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诊断者可以观察群体中发病的情况,发病牛的症状是否一致,发病率有无明显增高等情况,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可能性。

二、病原学检测1. 病毒学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HV-1),因此可以采用病毒学检测的方法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进行诊断。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PCR、病毒分离和鉴定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迅速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和类型,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2. 细菌学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并发细菌感染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在诊断时也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测。

常用的细菌学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细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ELISA、CF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情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判断牛群中的感染情况和免疫状况,为控制和预防传染性鼻气管炎提供重要依据。

四、病理学检测病理学检测是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病理检查对病死牛的组织和器官进行解剖和病理学检测,观察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从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进行诊断和鉴定。

以上就是关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方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 养牛技术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 养牛技术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养牛技术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1、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1型。

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0℃时21 min即死亡。

常用消毒药液,如0.5%氢氧化钠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1%石炭酸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灭活。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隐性带毒牛。

病毒随患牛的鼻液、眼液、阴道分泌物不时排出体外,有的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达17个月以上。

隐性感染牛可在牛群中散布病毒.使该病长期存在,难以根除。

易感牛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病牛的精液中可带毒,故可通过交配感染,在冷冻保存的精液中,病毒可存活4~12个月。

2、临床特征该病的潜伏期为3~7天,有时超过3周。

由于病毒重点侵害的脏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但通常是不同程度地同时发生,很少单独表现。

呼吸道型。

为最常见的病型,有时表现为轻微感染,仅见有水样的鼻汁和流泪。

也可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

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40℃以上),大量流涎、流泪、流黏液脓样鼻汁。

鼻黏膜高度充血,并散在灰黄色粟粒大脓疱性颗粒,以后出现浅溃疡。

频发咳嗽,呼吸增数、浅表。

生殖器官型。

①母牛:该型主要见于性成熟的母牛,母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为主症。

病牛摇摆不安,频频举尾,阴门红肿,流出黏脓性分泌物。

阴道黏膜有灰白色粟粒大的脓疱。

大量小脓疱形成特征的颗粒状外观。

小脓疱相互融合形成广泛的伪膜,脱落后形成浅溃疡,产奶量下降。

②公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包皮一龟头炎为主症。

阴茎、包皮水肿,有小脓疱或溃疡,同时多数病牛精囊腺变性、坏死。

公牛因此而失去繁殖配种的价值,即使康复也将长期带毒,须坚决予以淘汰。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外来引入性疾病,并且在牛养殖主产区广泛传播流行,危及到畜牧养殖产业的安全。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尽管不会引发引种的死亡现象,但是由于养殖场中存在隐性感染,牛与健康牛频繁接触会造成疾病在养殖场当中周期性的传播蔓延,危及到整个养殖场的健康安全。

一、流行特点疱疹病毒一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渲染健康牛,呼吸道和生殖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传播在短距离的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牛群养殖密度较大,牛群之家相互接触,气溶胶传播病毒的几率大大增强。

运输不合理,造成牛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或者分娩不合理,分娩时出现难产情况,造成牛群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差时,疱疹病毒疫情就会趁机产生致病性,引发牛群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养殖场的患病牛和处于隐身感染阶段的牛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病原的公牛精液当中能够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交配传递给胎儿。

自然条件下,疱疹病毒一型所引发的流传性鼻气管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段均可以发生流行,但由于冬春季节应激因素较多,再加上圈舍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很容易损害牛的上呼吸系统的完整性,病毒也很容易通过上呼吸系统侵入机体,所以冬春季节是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高峰期。

二、临床表现新发病的养殖场爆发流行该类传染性疾病之后,大多数发病病例都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或者生殖器官症状。

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长,潜伏时间的长短与牛的年龄和身体抵抗能力密切相关,其中呼吸道症状表现的最为明显。

该种疾病发生较为突然,初期会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从鼻腔当中会流出清澈的内容物,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咳嗽症状。

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大多数患病病例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减退,体温升高到40℃以上,鼻粘膜表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脓疱性颗粒,随后逐渐变大,形成脓疱,脓疱破裂之后形成溃疡面。

妊娠阶段的母牛受到病原感染之后,还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黏膜溃疡病变,并且突然出现流产,流产之后患病牛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胎衣长时间不能够排出,从阴道当中持续流出脓性分泌物或有少量粘液的脓性分泌物。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 养牛技术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 养牛技术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养牛技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 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

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

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人工感染潜伏期1~3天,自然感染一般为4~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该病可表现五种临床类型。

呼吸型。

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

可能表现为一种很轻的不受注意的传染,也可能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

常发生于转舍后或从牧场转入舍饲后。

急性病例主要是整个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受害。

病初体温突然升高(40~42℃),严重委顿,不食,流大量黏液脓性鼻液。

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故又名“红鼻病”)并出现浅溃疡,鼻翼和鼻镜部坏死。

由于病牛鼻孔塞满炎性渗出物而使呼吸高度困难甚至张口呼吸,可见结膜炎和流泪,呼出气体由于鼻黏膜坏死而发臭。

呼吸次数增加,频频听到发白深部支气管的咳嗽声。

有时可见血染的下痢。

生殖器型。

病初通常表现轻度发热,严重感染者表现尾竖起和挥动不安,频频排尿而有痛苦状,阴户水肿性肿胀,阴户毛染有血样渗ILIJ物。

最初病症是阴道黏膜发红及形成脓疱,后者使阴户前庭及阴道壁出现颗粒状外观。

然后在阴道底壁积集黏液样至黏液脓性渗出物。

有些病例,小脓疱越变越多,并融合在一起,随后在前庭和阴道壁形成一种广泛的灰色坏死膜,当擦掉或脱掉后剩下一个发红的擦破表现,一般此型不并发流产。

病程一般2周左有,如有并发症则可达3~8周。

公畜表现为传染性脓疱龟头包皮炎,其龟头包皮的病变类似阴户阴道的病变,波及的组织伴有脓疱形成而呈颗粒肉芽状外观。

包皮和阴茎水肿时引起包茎皮炎,则有阴囊肿胀,但未证实有睾丸炎。

结膜型。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影响肉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IBR对肉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这一疾病。

一、流行病学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IBR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和粪口途径传播,易在牛群中迅速传播。

患病牛只需在潜伏期内即可成为传染源,引起传染性排泄物。

IBR病毒可引起肉牛的呼吸道、生殖道、眼部和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的病变,严重影响肉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二、临床特点1. 急性感染期:患牛表现为高烧、强烈的眼鼻分泌物、咳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流涎、角膜炎、眼部炎症等表现。

2. 慢性感染期:患牛呼吸道症状持续存在,常伴有眼部炎症、生殖道病变和神经系统症状,影响生产性能和生殖功能。

慢性感染的牛群容易出现流产、胎儿畸形、生殖器官病变等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三、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诊断:通过牛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如高烧、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食欲减退等。

2. 实验室检测:采集感染牛的眼鼻分泌物、血清和组织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进行病毒抗体检测,或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牛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牛群的接触史、患病率、传染源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

四、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IBR疫苗可供选择,推荐在肉牛的幼年期进行疫苗接种,有效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预防IBR的发生和传播。

2. 疫情监测: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诊断IBR的疫情,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大。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与防治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HV-1)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给肉牛的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以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以及间接传播途径传播。

感染的肉牛可通过鼻分泌物、口腔分泌物、眼泪和粪便等排泄物传播疾病。

发病牛在发病期间的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途径。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对温度和干燥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在潮湿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

在低温环境下,它可以在传染性物质中存活数周。

二、临床特点1. 急性期表现:患牛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流泪、眼眶周围肿胀,鼻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有大量分泌物流出,牛常出现鼻尖处出血点和血性分泌物,约7-21天后可出现口蓝、角膜炎与甲皮肿胀等症状。

2. 慢性期表现:患牛体温可持续升高,常持续1-2周的时间。

牛的鼻腔内充满了严重充血与水肿的鼻黏膜分泌物。

并可出现眼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睑炎等)等症状。

三、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肉牛出现的结膜充血、流泪、眼周肿胀、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流出、口蓝、角膜炎、甲皮肿胀、体温升高等一系列症状,可初步判断为传染性鼻气管炎。

2. 实验室检测:采集患牛的鼻分泌物、眼分泌物、口腔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四、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开展规范化疫苗接种,提高肉牛的免疫力。

对于经常发生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地区,可实施群体疫苗接种,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率。

2. 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牛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牛舍的干燥和清洁。

3. 配合用药治疗:在疫情爆发或个别牛出现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配合用药治疗,减轻病情,降低传染性。

4. 疫情监测:建立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监测网,及时发现疫情并及时处理,减少疫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

本文论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持续性感染呼吸道传染病诊断
防治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203-01
冬、春寒冷季节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高发期,特别是在防疫基础落后的地区或饲养管理条件粗放的饲养场更容暴发和迅速传播
流行,由于本病目前缺乏特效药物,病畜死亡率达3~8%,给牛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防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牛与病牛,病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最长的超过17个月,一旦应激因素产生,带毒牛的腰、荐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的潜伏病毒就有可能活化,因此隐性带毒牛通常也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本病的病毒常随牛的眼、鼻分泌物以及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排出,通过空气飞沫、交配等途径将病毒通过呼吸道或生殖道传染给与带毒牛有接触的易感牛。

冬春舍饲期间,牛群密集饲
养,舍内通风不良,牛之间接触机会增多,因而导致本病多发,牛群发病率范围较广,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90%不等,病死率为1-5%之间,但犊牛的病死率要稍高一些。

二、临床及病理变化
1.结膜角膜型
这种类型常伴于上呼吸道炎症发生。

重者角膜轻度云雾状,结膜表面出现灰色假膜,眼睑外翻,呈颗粒状外观,流粘液脓性眼眵;轻者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大量流泪。

2.呼吸道型
这种类型最为常见。

常见症状为病牛呼吸困难、咳嗽、流涎、流泪,并伴有40℃以上高热;鼻黏膜高度充血,鼻液流粘脓性液,鼻镜呈火红色,发炎充血。

这种类型的病程一般持续7-10天。

如果犊牛症状严重,发病急,就可能会因继发感染或窒息而死,通过对死亡犊牛的解剖可以发现,主要病变为黏膜表面粘附灰色假膜,喉头和鼻道有气管炎性水肿。

3.流产不孕型
这种类型常见于处于妊娠期的牛,通常在发病后的l至2个月内流产,解剖后发现,流产胎牛的皮肤有水肿,肝、脾脏有局部坏死。

非妊娠牛也可能会患这类病,其主要影响是损害卵巢功能,导致母牛在短期内不孕。

4.生殖器型
性成熟的牛会因交配传染而患此类病。

公牛患病时病牛的阴茎、
龟头、包皮内层充血,常因小脓疱而产生溃疡。

同时,种公牛多因精囊腺变性、坏死而失去配种能力,即使康复后,还会长期带毒,因而公牛患病可以称为传染性脓胞性包皮龟头炎。

母牛患病后外阴和阴道黏膜充血肿胀,阴门流粘液脓性分泌物,尿频,尾竖起挥动,严重时粘膜表面被覆灰色假膜,散在灰黄色粟粒大脓疱,并形成溃疡,因而母牛患病可以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

5.脑膜脑炎型
对于犊牛而言,还会产生脑膜脑炎型,持续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病死率高,超过50%。

发病时,伴随着呼吸道症状,会出现共济失调,视力障碍,惊厥抽搐,甚至倒地;伴有神经症状,表现沉郁或兴奋,病灶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角弓反张。

三、诊断
初步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和病理剖检。

确诊时还需进行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病毒的特异抗原血清学检查。

应根据病畜临床表现确定后病毒分离采样的方法,当牛患结膜炎时,应采取结膜囊分泌物;当牛患鼻气管炎时,可用棉球取鼻腔分泌物或采取发热期鼻腔洗涤物;当牛患脑炎时,采取脑组织;患阴道炎时,采取阴道分泌物和阴道阴门黏膜。

先对组织培养分离,然后用荧光抗体和中和试验来对病毒进行鉴定。

四、类症鉴别
与牛恶性卡他热和牛流行热等病的类似,本病呼吸型也具有呼吸困难、流鼻液、流泪、高热等症状,因而需仔细鉴别,以免发生误
诊。

具体来说。

牛恶性卡他热病的症状主要为:并发脑炎症状,眼黏膜发炎,口、鼻流出粘脓性鼻液、角膜混浊;病初时体温持续上升,最高可达40℃以上,发热可持续数天,体温突然下降至常温以下,多为临近死亡的先兆大多典型病例都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

牛流行热的主要症状为:高热可能会超过40℃,但持续时间短,通常只持续2至3天体温就开始下降;鼻黏膜充血,有脓疱形成,具有鼻、气管炎症,喉头水肿;具有肺气肿特征,有肺充血和肺水肿等病变,并有四肢关节疼痛而引起跛行。

五、综合疗法
1.一般治疗
发病初期病牛宜多饮水,多休息,喂富的饲料应当富含营养且易消化,进食后取一盆温盐水,供病牛自由饮用。

注意病情的演变,防止继发感染,及时清洁病牛的眼睛、鼻、口腔、咽和生殖道。

2.西药治疗
口服金刚烷胺盐酸盐,每天2次,每次0.6克。

3.中药治疗
基本药方:玄参30克,甘草30克,柴胡30克,薄荷20克,升麻18克,连翘30克,板蓝根120克,桔梗20克,黄芩30克,黄连20克,牛蒡子30克,马勃18克。

这一方子中,用于解毒消肿主要是马勃、板蓝根和连翘;用与气分火热主要是黄连和黄芩,用于透卫泄热主要是柴胡、牛蒡子和薄荷;上方重在清热和解毒消肿,每天早、晚各1次,至病愈即止。

熬药时将药放入1500ml水中,
煮取500毫升的药汁灌服。

对于呼吸道型,需加增强透表疏散之力,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增加葛根20克,麻黄18克,荆芥穗30克;结膜角膜型的,需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可加薏米仁9h0克,蒲公英30克,桑白皮30克;生殖器型的,为了保证利湿化瘀之效,应在上方中加扁蓄20克,败酱草60克,红藤30克,土茯芩30克,减去桔梗、薄荷、升麻,流产不孕型的,应注重益肾固本,增强活血化瘀之功,需在上方中加熟地60克,当归45克,红花30克,赤芍30克,川芎20克,桃仁30克,减去黄连、桔梗、薄荷、升麻;脑膜脑炎型的,需要在上方中加生石膏90克,代赭石90克,生牡蛎240克;肠炎型的,需要在上方中加炒白术20克,草果20,猪芩20克,减去升麻、薄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