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许渊冲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译者和学者,他的唐诗翻译研究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翻译风格以精确为基础,注重意象的保留,以及对原文的尊重,同时也兼顾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他重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力求把原文的节奏和意境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他还倡导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此外,他还认为,翻译应该具有艺术性,以便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意境。

许渊冲的唐诗翻译研究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得以传播。

许渊冲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的唐诗翻译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许渊冲唐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翻译理念、翻译技巧和翻译风格等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理念是“忠实于原文”,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精神,而不是增加自己的主观想法。

他把“忠实于原文”作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并且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把原文的韵律、格律和音乐等特点保留下来。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技巧是“多元化”,他认为翻译应该把原文的多种表达方式融入到译文中,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精神。

他的翻译技巧包括拆分、组合、改写、押韵、改变语序等,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精神。

最后,许渊冲的翻译风格是“自然”,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让译文读起来自然,而不是死板地把原文的语言翻译过来。

他的翻译风格倾向于简洁、流畅、自然,注重表达原文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把原文的语言翻译过来。

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语英语的语言特性;二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三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表达。

首先,汉语英语的语言特性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重要基础。

汉语与英语在语法、句法、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其次,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是许渊冲唐诗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渊冲唐诗翻译的语言艺术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的美感等,这些艺术特质使得翻译的文本更加生动、具有艺术性。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学翻译艺术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独特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旨在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艺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二、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内在联系在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不仅是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更是对原作美学的再现与传递。

因此,翻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美学价值。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信、达、雅”的统一,即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三、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他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原文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

在许渊冲看来,只有同时兼顾这“三美”,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美学性。

此外,他还提出了“化境”的翻译策略,即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自然流畅,达到“化境”的效果。

四、许渊冲的翻译实践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不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红与黑》、《简爱》等世界名著的中文译本,还积极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三美论”为指导,力求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再现原作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色彩。

他的译本不仅语言优美、流畅自然,而且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神韵和意境。

五、许渊冲翻译艺术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翻译者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美学感知力;其次,应关注原文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不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精髓,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许渊冲先生的美学翻译理论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具体应用米亚宁 (甘肃联合大学甘肃兰州 730010)【摘要】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这一理论在其文学作晶、尤其是在其汉诗英译中的体现。

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三之的内涵,认为许渊冲先生的理论在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1 许渊冲先生简介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

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

自 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许教授在自己的名片上印有“书销中外四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其中有中英、中法互译的文学作品,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

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开始,到近现代的黄兴、毛泽东等人的诗词摘要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已初步勾勒出中国文学史中韵文的发展脉络。

中文专著《文学翻译百论》开创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英文专著《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丛书,《追忆逝水年华》由杨振宁教授作英文序在美出版,《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美宾州大学顾毓秀教授称为“有史以来第一”).英译出版物中有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英国智慧女出版社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元明清诗》、《毛泽东诗词选》.法文出版物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中文译著有英国德莱顿、司各特,法国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以《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为标题,就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的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许渊冲(1860-1900)是清末民初文学家和译者,他是一位伟大而传奇的文学家和译者,他把中国古老文学形式和中国传统思想概念改造为西方文学形式和西方文学思想概念。

许渊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译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名著。

他曾经通过英译来展现《诗经》的文学魅力,但他的英译本却失去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他的语言风格比较西方,但也具有较强的中国风格。

其次,从文学意义方面来看,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使用了很多西方文学元素,如道德思想、宗教元素,以及物语等,这些文学元素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此外,许渊冲也在英译本中使用了一些中国文学元素,例如神话、叙事,以及宗教概念等,这些文学元素增添了《诗经》的中国特色,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精简,以便使其更加流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也使得原诗节奏变得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还原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因为他通过将中国文学元素与西方文学元素结合起来,以及通过大量的翻译修改和精简,使中国文学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他的英译本同样具有西方文学的特点,能够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他的诗经英译本是一部伟大的英译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精髓,且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总之,《诗经》英译本是许渊冲在翻译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他在英译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美学的特色,同时也把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及文学元素传达给世界。

他全面运用西方文学元素和中国文学元素,使原诗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地还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这便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美学特色之处。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

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Raising my he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 “三美”的具体体现2.1 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Wooing 和wedding,不但押头韵和尾韵,读来琅琅上口,并且wedding 一词更是将恋人最后终生厮守的大团圆结局表达了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的开头部分,诗人以在水中陆地上和鸣的水鸟做喻,渴望与她结为伴侣。

译者用了数量词apair of,使人不禁联想到美丽的大自然,山清水秀,一对水鸟在那里嬉戏歌唱。

此情此景正应了古人那句“只羡鸳鸯不羡仙”。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篇中,“窈窕”指娴雅美好的样子。

译者将“淑女”译作了“a maiden fair”,因为此处“淑女”应当指平民家的女子。

《关雎》出自《国风》,“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咏,名言起情者也”。

《国风》包括采集到的民歌民谣,大部分作于公元前8 至6 世纪。

民歌大都朴实自然,反映了古代人民各方面的生活,劳动斗争,思想感情、喜怒哀乐。

所以称“lady”似乎有些过于典雅,而称“girl”更合民歌风味,所以 a maiden fair 再合适不过。

“君子”为古代中国男子的美称,文化对应词为“gentleman”,而在此“君子”释为“好小子”,因此翻译为a young man 更为贴切恰当。

2.2 音美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于原诗的对应程度。

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歌是一种有韵律的纯文学。

”许渊冲曾经说过,“翻译唐诗,宁可继承Giles 诗体译文的传统,而不可采用Wa-ley 的散文译法。

”许渊冲教授的译文注重韵律,文笔精练,保持了诗的效果而且贴近原文风格,取得了与原语最大程度的等值。

美国加州大学Professor Stephen West 在读完许译《诗经》后说:“读来是种乐趣(a delight to read)”。

如《诗经》开卷之作《关雎》中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许渊冲翻译成His yearning grows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为了维持整篇诗歌音节一致,节奏一致,译者用了cannot 而不是can't。

因为“cannot”是双音节词,“can't”是单音节词。

同样,在《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Upstream I go; The way's so long. And downstream, lo! She's thereamong.在此,许渊冲用了“'s”而不是“is”,因为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音节,若用is 就会破坏整篇译诗的整齐性。

为了和“go”隔行收稿日期:2010-11-07 修回日期:2010-11-22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探微———从“三美”角度分析《诗经》英译本押韵,且韵脚相同,许渊冲用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lo”,译者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许多之最、之先。

其中叠字运用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首屈一指的。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尽可能和原作保持一致,他也运用了英语的重叠词,使译作全方位地体现了原文的重叠之美。

以《采薇》最后两节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Long, long theway; Hard, 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 flows.Who knows? Who knows?该译文与原文接近并且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真实情感。

译作采用英雄体aabbccddee 的形式,原诗和译作韵律均整齐有序,保持了诗的效果而且贴近原文风格,取得了与原语最大程度的等值。

译作每行四个音节,并且两两压尾韵,与原诗保持一致。

“迟迟”and“载饥载渴”分别译为“long, long”和“hard, hard”,路途漫漫,有家难回,这两个叠词的使用更是将战士不想打仗渴望回家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为了努力追求音韵美,译作采用了隔句押韵的韵式,韵脚为ABAB,多运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行文爽快简洁,轻重音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译作比原作在韵律节奏方面更为精致,在传达原诗音韵的同时又发展了原诗,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译诗用精妙的音美更深地挖掘出原诗蕴含的抑扬顿挫。

译诗用了六钟不同的韵脚,音律铿锵,音律优美。

2.3 形美我们把诗歌形式上的美,称为诗歌的外在美。

形美主要指译诗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若译诗与原诗行数相同,每行的长度也大致相等,这样译诗就基本体现了原诗的形美。

《诗经》中以四言诗最多,可以说是已臻成熟了。

四言诗每行只有两个音步,比起五、七言体来,节奏更加干脆利落。

以《氓》为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eware, O turtledove,Eatnot the fruit of love! It will intoxicate!Do not repent too late!Man may do what he will; He can atone it still, No one will e’er condone.The wrong a woman's done.为了与原诗保持行数一致,许渊冲把自己的理解加入到了译诗中。

在原诗中,诗人也就是女主人公告诫姐妹们,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

在译诗中,许渊冲保持和原诗步骤一致,既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又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还保持了原诗的音美。

2.4 “三美”之间的关系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三美”兼备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但是往往达不到。

至于“三美”主次关系,许渊冲主张先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

马祖毅也曾说过: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能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

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在整齐的“形美”是必须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须条件又是充分条件。

3 再创造美理论在三美的基础上,许渊冲又进一步提出了“再创造美”理论,作为“三美”补充论。

他指出,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在《蒹葭》的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将题目蒹葭翻译成了Where Is She,而并不是简单的把名词直截了当的翻译出来,实在是一个创举。

中国古诗重意境美,《蒹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朝思暮想,是诗人对意中人的痴恋。

许渊冲译诗将诗人期盼、思念以及寻觅的心理真真切切的表达了出来。

这也说明,虽然中西方在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差甚多,但是人们的有些世界观还是有共通之处的,翻译作品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直接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许渊冲这种自由独特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中西方文化界限,使原作和译作深层联想中得到了统一,同时更是颠覆了许多学者认为的诗歌不可译性。

4 结束语许渊冲的翻译实践说明的诗歌的可译性,意美、音美、形美是诗歌翻译的标准,同时也是诗歌翻译所要追求的目标。

其中,意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音和形也是诗歌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切不可只追求音美和形美,同时在翻译诗歌时,要重视译者主体性,重视的创造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