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压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纳米纤维制备方法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纳米纤维制备方法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通过利用静电力将聚合物材料从液态转变为纤维状,具有较高的纤维直径可调性和良好的纤维组织结构控制能力。
本文将介绍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以及常用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
一、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静电纺丝技术是利用静电力将高分子溶液或熔融物质直接纺丝成纤维的一种制备方法。
该技术基于静电现象,通过将高电压施加于过程中的高分子溶液或熔融物,使其电荷不平衡,形成电场分布。
当电场强度超过材料的电离场强度时,分子将逐渐变成带电的纳米尺寸细丝。
最后,带电的纤维在电场的作用下逐渐伸长并凝固成固态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的关键参数包括高电压、喷丝间距和收集距离。
高电压可以产生强大的静电力,促使溶液中的聚合物形成细丝。
喷丝间距决定了纤维形成的方式和纤维直径。
收集距离可以影响纤维凝固形态和纤维排列结构。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简单而直观,适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纳米纤维材料,因此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常用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1. 单向静电纺丝法单向静电纺丝法是静电纺丝技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在该方法中,高电压施加于旋转的喷丝头和静置的收集器之间,通过控制高电压和喷丝间距,可以得到直径均匀、纤维排列有序的纳米纤维。
2. 多向静电纺丝法多向静电纺丝法在单向静电纺丝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使用多根喷丝头和多个收集器,使得纤维的纺织方向更加多样化。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多孔的纳米纤维薄膜,应用于过滤、分离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3. 旋转盘静电纺丝法旋转盘静电纺丝法是利用旋转盘上的多个喷丝孔,将高分子溶液均匀喷洒在盘面上,通过旋转盘和静电作用将纤维逐渐形成。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表面光滑均匀,适用于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催化剂支撑材料等领域。
4. 共喷纺丝法共喷纺丝法是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高分子溶液或熔融物质通过不同的喷丝孔同时喷射到收集器上。
静电纺丝技术在纤维材料中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在纤维材料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穿着的衣服、坐着的座椅、使用的日用品等都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支撑。
其中,纤维材料作为工业界和日用品界的支柱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而静电纺丝技术,作为材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早已成为生产高性能纤维材料的不二之选。
一、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是一种通过电场作用产生纳米级纤维的技术。
在进行静电纺丝时,首先需要将聚合物或纤维材料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调配成纳米级悬浮液,接着利用高压电场作用下的静电力,将悬浮液逐渐拉伸成纤维,最终在集电器上形成纳米级纤维膜。
静电纺丝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纤维细度十分幼细。
由于静电纺丝技术是用高压电场拉伸溶解液,所以成纤维的材料可以做到纤维直径在几纳米到数百微米之间,这是其它纤维生产方法无法比拟的。
2. 成本较低。
静电纺丝技术不需要极高的温度条件,且生产工艺简单,单次产量较大,人工操作也很简单,相比其他生产方法,其生产成本较低。
3. 微结构可控。
由于静电纺丝的成纤维自始至终都处于高压电场的控制之下,所以可以控制纤维材料的长度、直径和形态,生产出具有特定微结构的纤维材料,具备良好的性能。
二、静电纺丝技术在纤维材料中的应用1. 纳米复合材料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不同的聚合物、无机材料和有机物质交叉组合起来,制备成一种新型的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例如,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纤维状氧化锌、二氧化硅、碳纤维等无机纤维,与聚合物进行组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例如坚硬、耐磨、耐酸碱和耐高温的材料等,这种材料以在工程界中广泛使用。
2. 纳米滤膜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超细纳米孔的滤膜,其中的纳米孔小到只有几纳米大小。
这种滤膜可以用于过滤颗粒物、离子、细菌、病毒等微小物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离、净化工具。
应用于滤纸上的静电纺丝技术在生物药物、日化化妆品、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难题

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难题P.Ganesan;G.Thilagavathi;T.V.Ayeshvaryaa;杨铖【摘要】静电纺丝是一种常见的连续生产纳米级纤维(直径在几微米到几纳米)的技术.它是将纳米纤维制成各种结构形式,如非织造织物膜、取向纤维束及三维结构支架的最常用方法.这些材料由于其被提升的性能,可应用于工业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防护材料、储能设备、农业、电器、光学设备等特殊领域.纤维素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的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聚合物,引起研究者们的强烈兴趣,纳米织物中纳米纤维素纤维的广阔前景也显示其应用广泛.研究涉及了纤维素静电纺丝的历史、近况及前景.【期刊名称】《国际纺织导报》【年(卷),期】2014(042)006【总页数】4页(P26-28,30)【关键词】纤维素;静电纺丝;聚合物【作者】P.Ganesan;G.Thilagavathi;T.V.Ayeshvaryaa;杨铖【作者单位】PSG技术学院(印度);PSG技术学院(印度);印度技术研究院(印度)【正文语种】中文纤维素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天然聚合物。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它都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从而成为一种廉价原材料而应用于各个领域。
纤维素在不同行业有许多潜在应用。
纤维素纤维广泛应用于滤材、生物医药材料和防护服等领域,由于比表面积大,表面功能化灵活及机械性能优越,使得纳米纤维,特别是纳米聚合物纤维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和伤口愈合等各领域前景广阔。
在许多纳米纤维织物的生产方法中,静电纺丝法可能是最常用的加工方法。
静电纺丝法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上均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可以生产直径低至几纳米的连续纤维;——适用材料广泛,如合成聚合物、天然高分子、金属、陶瓷及复合材料;——制备纳米纤维成本低、产量高。
基于上述优势,静电纺丝大幅提升了材料的纳米结构化及对应的功能化。
本文着眼于介绍静电纺丝技术和纳米纤维素纤维的静电纺丝工艺,并将详述工艺参数对结构形态和静电纺丝纤维特性的影响。
高压纺丝的特点和实现方法

高压纺丝的特点和实现方法
高压纺丝是一种纺织技术,它的特点是利用高压力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通过微孔板或喷嘴喷出,形成纤维。
高压纺丝的纤维具有细直、高强度、高模量、高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过滤、分离、吸附、催化、电子器件、生物医学和能源领域。
高压纺丝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两种:静电纺丝和气流纺丝。
静电纺丝是利用静电场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出,形成纤维。
静电纺丝的设备包括高压电源、喷嘴、收集器和地板等部分。
高压电源产生高电压,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出,形成带电纤维。
带电纤维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逐渐拉伸成细直的纤维,并在收集器上形成纤维膜。
静电纺丝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纤维直径可调节、成本低廉,但其缺点是纤维直径分布范围较大、纤维断裂率高、纤维结构不稳定。
气流纺丝是利用气流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出,形成纤维。
气流纺丝的设备包括高压气源、喷嘴、收集器和控制系统等部分。
高压气源产生高速气流,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喷出,形成纤维。
纤维在气流的作用下,逐渐拉伸成细直的纤维,并在收集器上形成纤维膜。
气流纺丝的优点是纤维直径分布范围窄、纤维结构稳定、纤维断裂率低,但其缺点是设备复杂、操作难度大、成本较高。
总的来说,高压纺丝是一种重要的纺织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和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压纺丝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31卷㊀第3期2023年5月现代纺织技术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Vol.31,No.3May.2023DOI :10.19398∕j.att.202210042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杨海贞,魏肃桀,马㊀闯,周泽林,王蒙佳,付㊀源(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郑州㊀450007)㊀㊀摘㊀要:纤维素具有生物相容性㊁生物可降解性和与其他物质的高亲和力等优点,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纤维素与其他聚合物进行混纺,可以获得具备生物降解性㊁生物相容性㊁低免疫原性和抗菌活性等多种性能的纳米纤维材料,非常适合生物医学应用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纤维素及其衍生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纤维素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组织工程支架㊁伤口敷料㊁药物释放∕传递领域㊁抗菌领域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㊂关键词:静电纺丝;纤维素;衍生物;生物医学;复合纳米纤维中图分类号:TS19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265X(2023)03-0212-13收稿日期:20221028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0106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22102230065);中原工学院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K2020QN00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465036)作者简介:杨海贞(1989 ),女,河南新乡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功能性纳米纤维纺织品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㊂㊀㊀纤维素作为储量最丰富的高分子材料㊁生物基聚合材料生产中最具潜力的候选原料,具有多种独特的性能,包括机械强度㊁孔隙率㊁高保水性㊁高表面功能性和缠结纤维网络,已引起广泛关注[1-2]㊂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素纤维的应用已成为医学领域上的重要组成部分[3-4]㊂研究表明,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素纤维促进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特别是在药物输送系统㊁组织工程㊁疾病诊断㊁医疗保健和再生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㊂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在环境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5-6]㊂而静电纺丝法因其具有制造装置简单㊁纺丝成本低廉㊁可纺物质种类繁多和工艺可控等优点成为制备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首要制备方法[7-8]㊂本文主要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㊂1㊀纤维素及其纺丝性能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㊁储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㊂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㊁适应性㊁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性,使其具有极佳的性状维持能力,是新型高分子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㊂此外,纤维素本身具有独特的氢键网络结构,其纳米纤维素原纤具备了超强的力学性能,但难以溶于常规溶剂,通过静电纺丝直接制备纳米纤维素纤维较为困难㊂然而,纤维素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素㊁纤维素醚和纤维素酯等),为纤维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㊂利用纤维素纺丝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进行,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从聚合物基材制备具有可调性能的纳米纤维的技术,是迄今最为有效的制备连续纳米纤维的方法之一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纤维时,可以根据聚合物分子量㊁分子结构㊁溶液性质(如浓度㊁黏度㊁电导率㊁表面张力)等改变电位差和电动势大小以产生所需的形态㊂近年来,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首先通过静电纺丝易溶的纤维素衍生物,然后将该衍生物水解成纤维素来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㊂第二种,纤维素溶于合适的溶剂后,通过静电纺丝法直接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㊂例如,将纤维素溶解在N-甲基吗啉-N-氧化物∕H2O(NMMO∕H2O)中,制成一种环保的纺丝溶液,该溶液与其他复合纳米纤维材料混纺,以完成优良的改性并改变自身的性质㊂2㊀纳米纤维素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2.1㊀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工程支架是目前最有效的细胞外基质替代物,它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模拟细胞外基质,为细胞黏附㊁营养输送和代谢提供三维载体,为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提供充足的空间[9]㊂因此,它可以有效替换受损的组织或器官,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点㊂纤维素酯是通过纤维素酯化制备的纤维素衍生物,具有高溶解度㊁高玻璃化温度和生物降解性㊂醋酸丁酸纤维素酯(CAB)是一种常见的纤维素衍生物㊂然而,CAB的疏水性阻碍了细胞黏附,限制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㊂Tan等[10]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AB∕聚乙二醇(PEG)复合纳米纤维,如图1所示㊂为了改善CAB纳米纤维的性能,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AB和PEG复合纳米纤维㊂结果表明,当CAB和PEG的比例为2ʒ1时,可以得到光滑无珠的CAB∕PEG纳米纤维,且纤维表现出更高的结晶度和更好的拉伸强度㊂拉伸试验表明,CAB∕PEG 纳米纤维的拉伸强度是纯CAB纳米纤维的2倍,纤维的疏水性也有所降低㊂由于表面润湿性的改善,复合纳米纤维的溶胀能力增加2倍,生物降解速度更快㊂细胞活力测试表明,CAB∕PEG纳米纤维无毒,并且比纯CAB纳米纤维表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性,说明CAB∕PEG纳米纤维有望作为组织工程支架㊂图1㊀CAB∕PEG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示意Fig.1㊀Schematic diagram of CAB∕PEG composite nanofiber preparation㊀㊀静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及其微磷酸化产物被评价为诱导羟基磷灰石(HAP)晶体仿生生长的模板㊂为了仿生天然骨中胶原纤维∕HAP的形成,Li等[11]在模拟体液(SBF)中合成了静电纺丝纤维素纳米纤维∕HAP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2~18nm的中孔和1.03~2.0nm的微孔,比表面积为51.08m2∕g㊂由于纤维素纳米纤维在诱导HAP生长方面表现出较低的生物活性,为了改善这种性能,将纤维素纳米纤维轻度磷酸化,并与Ca2+相互作用形成Ca P核,磷酸基取代度为0.28㊂改性后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可以有效地引导HAP沿纤维方向生长,并且可以在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上生长尺寸和形态均匀的HAP晶体,晶粒尺寸约为24nm㊂这种纤维素纳米纤维∕HAP复合材料是一种有前途的骨组织工程材料㊂Ao等[12]以棉花纤维素和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纤维素∕纳米HAP复合纳米纤维(ECHNN),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㊂通过测试ECHNN的形态㊁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得出ECHNN与人牙囊细胞(HDF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㊂随着纳米HAP负载的增加,ECHNN的平均直径增加,约为50~500nm㊂ECHNN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达到70.6MPa和3.12GPa㊂此外,纳米HAP的加入提高了ECHNN的热稳定性,不会对ECHNN支架产生细胞毒性,并可以促进细胞增殖㊂细胞培养实验表明,ECHNN支架对HDFCs的附着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㊂㊃312㊃第3期杨海贞等: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组织工程支架可以帮助修复自然组织,与单一材料相比,多功能复合支架可以为组织再生提供更合适的微环境㊂Abdullah等[13]通过使用纤维素微纤丝(CNFs)来增强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体,制备了静电纺丝复合支架㊂通过制备不同比例的PLA∕PBS纤维支架,发现等比例的PLA和PBS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纤维形态㊁可持续的机械强度和适当的润湿性㊂将CNFs引入PLA∕PBS支架,发现PLA∕PBS基质和支架中CNFs之间存在较强的折叠长链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PLA∕PBS支架的力学性能㊂所开发的复合支架能够满足血管组织再生的一些基本要求,表现出最佳的细胞附着和增殖性能,并且纤维结构均匀㊁尺寸理想㊂此外,复合支架在蛋白酶作用下表现出较快的生物降解速率,并能从抗菌酶中吸附溶菌酶,表明其在血管组织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㊂Härdelin等[14]用不同浓度的离子液体和助溶剂对纤维素进行静电纺丝㊂首先将醋酸纤维素(CA)溶解在丙酮∕二甲基乙酰胺(DMAc)或N,N-二甲基甲酰胺(DMF)或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物中,然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纤维素基支架,并研究了DMF㊁DMAc或DMSO的溶液参数与可纺性和纤维形成的关系㊂其结果表明,DMSO体系的黏度高于DMAc和DMF体系,DMSO对溶剂混合物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小㊂此外,DMSO体系具有最明显的剪切稀释行为,也是最佳的纤维形成溶液,这与纤维素在具有不同共溶剂的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有关㊂与DMSO相比,DMAc和DMF具有共振形式的分子结构,因此,离子液体与共溶剂(DMAc或DMF)之间的相互作用比离子液体与DMSO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㊂由于细胞具有归巢效应和接触导向,纳米纤维的排列对支架的物理特性和生长分化影响较大㊂Zhang等[15]通过静电纺丝得到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纤维素∕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复合纳米纤维(ECCNNs),负载BMP-2的ECCNNs 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㊂随着体外茜素红染色㊁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方向遵循纳米纤维的排列形态㊂此外,定向纤维素纳米纤维可在体外诱导定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和矿化结节的形成,并可在体内诱导组装胶原蛋白和皮质骨的形成㊂因此, BMP-2和定向ECCNNs支架的结合在骨再生中具有巨大潜力㊂谢佳璇等[16]发现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静电纺丝法可以减少有机溶剂的引入,避免了引入有机溶剂后难以去除的问题㊂此外,其温和的条件㊁较快的运行速度和灵活的生产条件使其成为一种优良的支架材料,在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㊂Gunes等[17]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由3D印刷聚乳酸(PLA)支架和纤维状的纤维素组成的壳聚糖-胶原水凝胶复合支架,用于半月板软骨组织工程㊂结果表明,水凝胶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连接的微孔结构,其溶胀率约为400%,含水量在77%至83%之间,与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相似,抗压强度也相似,适用于软组织工程应用㊂体外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水凝胶复合支架对兔间充质干细胞没有毒性作用,使细胞能够附着和增殖,并通过支架的内部区域迁移,在半月板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㊂Thunberg等[18]通过原位聚合吡咯对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进行改性,其SEM照片如图2所示㊂图2中纤维素纳米纤维的直径为300~1500nm,聚吡咯(PPy)小颗粒附着在纤维表面,纤维素∕PPy 0.05和纤维素∕PPy0.15纳米纤维相似,纤维表面具有PPy小颗粒,而纤维素∕PPy0.45纳米纤维中具有更多的PPy颗粒㊂PPy颗粒的聚集降低了纳米纤维的孔隙率㊂此外,纤维素∕PPy纳米纤维的导电性比未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提高了105倍,且纤维素∕PPy纳米纤维没有细胞毒性㊂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体外培养表明,PPy增强了SH-SY5Y细胞的黏附性,并能保证细胞在15天内的存活率,细胞黏附在纳米纤维上将其形态改变为更像神经元的表型㊂这项研究为纤维素基材料用作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提供了新的途径㊂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在医学仿生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而研究的关键是构建具有仿生基质的结构㊂组织工程支架作为连接细胞和组织的框架,为细胞和组织再生长或迁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组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㊂传统组织工程聚合物支架制备技术存在有机溶剂残留㊁孔隙连通性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㊂静电纺丝法制备的材料范围较广,通过聚合物改性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非常适合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㊂此外,静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因其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细胞活性而更适合细胞生长㊂由三维纤维材料构建的支架在结构上与天然细胞基质相似,更利于细胞生长和繁殖,符合细胞生物的活性环境㊂㊃412㊃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静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的SEM 照片Fig.2㊀SEM images of electrospun cellulose nanofibers2.2㊀伤口敷料慢性伤口是主要的医疗负担,确定伤口类型的最佳敷料是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㊂慢性伤口的表现往往是动态的,选择合适的敷料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9]㊂为了评价醋酸纤维素(CA)∕明胶(Gel)∕纳米羟基磷灰石(HAP )复合垫作为创面敷料的效果,Samadian 等[20]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A∕Gel∕HAP纳米纤维敷料㊂研究发现,CA∕Gel∕HAP 敷料的伤口闭合率高于无菌纱布,其胶原合成㊁上皮再生和血管新生效果较好,表明这种敷料对创面治疗具有良好的适用性㊂糖尿病足溃疡(DFU)是梅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并发症之一,对伤口护理非常重要㊂因此,具有一定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的功能性创面敷料对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至关重要㊂Samadian 等[21]通过静电纺丝得到负载黄连素的CA∕Gel 纳米纤维敷料,观察了链脲佐菌素对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㊂实验中,胶原密度为(88.8ʃ6.7)%,血管生成评分为19.8ʃ3.8,这种纳米纤维可以促进DFU 的愈合,有望作为糖尿病的伤口敷料㊂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制备透明㊁可视化皮肤伤口愈合敷料,在医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多功能纱布敷料设计领域引起广泛关注㊂Xia 等[22]通过电纺获得壳聚糖(CS)∕纤维素纳米纤维㊂研究发现,CS 溶液由于分子间电荷排斥而极化成纳米纤维,在CS∕纤维素纳米纤维膜上形成连续的纤维毡㊂此外,CS∕纤维素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活性㊂小鼠体内创面愈合模型表明,CS∕纤维素纳米纤维促进了伤口创面愈合,可作为临床创面敷料㊂伤口愈合需要仔细㊁定向和有效的治疗,以防止感染和加速组织再生㊂Abdel Khalek 等[23]使用丙酮和甲酸将CA 与聚氧化乙烯(PEO)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CA∕PEO 纳米纤维,作为慢性伤口愈合的药物输送敷料㊂研究发现,CA∕PEO 纳米纤维的直径为400~600nm,亲水性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㊁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㊂此外,治疗组的细菌存活率㊁生物膜质量和产生的绿脓杆菌素分别下降了90%㊁80%和3倍,表明㊃512㊃第3期杨海贞等: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载药CA∕PEO 敷料可应用于多模式慢性伤口愈合㊂为了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Lei 等[24]通过电纺获得负载替拉扎特的CA 支架㊂实验发现,在正常和氧化应激条件下,负载质量分数为3%的替拉扎特的CA 支架具有较高的细胞增殖和细胞活力㊂创伤愈合结果表明,载药敷料可显著促进创伤愈合,降低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分泌速率㊂表明负载替拉扎特的CA 伤口敷料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促进了糖尿病伤口愈合㊂积雪草的提取物可以治愈伤口㊁烧伤和皮肤溃疡异常,是伤口敷料的一种理想材料㊂Suwantong 等[25-26]以丙酮∕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负载积雪草中积雪草苷(AC )∕纯物质(PAC)和AC∕粗提物(CACE )的CA 纳米纤维毡㊂结果表明,负载AC∕PAC 和AC∕CACE 的CA 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01~545nm,在室温或40ħ下陈化4个月后,负载AC∕PAC 和AC∕CACE 的CA 纳米纤维毡仍然稳定,不释放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有害的物质,具有作为外用∕透皮或伤口敷料的潜力㊂Doostan 等[27]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负载红霉素(Ery)∕壳聚糖(CS)纳米颗粒,并将其掺入到CA 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得到Ery∕CS∕CA 纳米纤维垫,用于感染伤口敷料㊂结果表明,当Ery 被装入CS 纳米颗粒中,其包封率高达95%㊂Ery∕CS∕CA 纤维外观光滑均匀,平均直径为(141.7ʃ91.7)nm,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和孔隙率㊂这种纤维垫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没有毒性,可以应用于感染伤口敷料㊂金属及其纳米颗粒㊁海藻酸钠㊁蜂蜜和细菌纤维素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支架和创面敷料㊂磺胺嘧啶银(SSD)是一种主要的外用抗菌剂,主要用于治疗烧伤创面感染㊂Khan 等[28]将SSD 与CA 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具有高抗菌活性的CA∕SSD 伤口敷料㊂研究发现,CA∕SSD 纳米纤维的直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㊂此外,这种纳米纤维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有望应用于创面敷料㊂石墨烯敷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在伤口愈合方面引起广泛关注㊂Prakash 等[29]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CA∕氧化石墨烯(GO)∕TiO 2∕姜黄素纳米纤维,其合成方法示意如图3所示㊂图3中CA∕GO∕TiO 2∕姜黄素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80.54ʃ3.22)nm,其中姜黄素可有效调节纤维直径,增加其比表面积㊂这种纤维具有良好的溶胀㊁降解㊁拉伸和体外创面愈合性,对创面病原体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促进了创面愈合㊂此外,该纤维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姜黄素的持续释放促进了皮肤再生和伤口愈合,具有作为伤口敷料的潜力㊂图3㊀CA∕GO∕TiO 2∕姜黄素负载纳米纤维合成方法示意Fig.3㊀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CA∕GO∕TiO 2∕curcumin loaded nanofiber synthesis method㊃612㊃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㊀㊀Wutticharoenmongkol等[30]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没食子酸(GA)∕CA纳米纤维垫,并分别在醋酸缓冲溶液和生理盐水中通过猪皮法进行全浸泡和透皮扩散,用来测定GA的释放性能㊂在全浸法中,醋酸盐缓冲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20%和40%GA的纤维垫释放的GA最大量为初始GA重量的97%和71%,而释放到生理盐水中的GA的最大量分别为96%和81%㊂此外,GA∕CA纤维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可以用作伤口敷料㊂朱吉昌等[31]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PLA)∕细菌纤维素(BC)∕壳聚糖(CS)多级结构纤维敷料,这种纤维敷料具有微米级和纳米级的纤维结构,满足多级纤维敷料尺度要求㊂所制备的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湿透气性和吸水性,可以避免伤口炎症溃烂,并抑制了伤口愈合初期产生的渗液㊂此外,这种纤维敷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能够紧密贴合皮肤,有利于伤口修复㊂通过静电纺丝法将低成本的纤维素制备成纳米纤维用于伤口敷料,其在成本㊁伤口愈合程度和伤口愈合速度方面优于传统伤口敷料㊂目前,纳米技术在伤口敷料的研发得到重视㊂由于纳米技术的影响,它在工业大规模生产中仍然受到限制,无法投入生产使用,然而,它在伤口处理后药物降解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㊂2.3㊀药物释放∕传递药物输送在辅助输送材料㊁赋形剂和允许药物快速或缓慢释放的技术方面创新性极高,而纳米纤维制备方法的突破,为药物释放和传递领域提供了新思路㊂纳米纤维的高比表面积可以改善药物掺入和质量传递特性,提升了药物释放∕传递效率,得到了广泛应用[32]㊂Hivechi等[33]以高分子量纤维素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并将合成的CNCs加入聚己内酯(PCL)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了CNCs∕PCL纳米纤维㊂其结果表明,在纺丝电压为17kV和纺丝速率为0.9mL∕h的条件下对PCL溶液进行纺丝,可获得直径为233nm的纳米纤维㊂CNCs的加入提高了CNCs∕PCL纳米纤维的生物降解性㊂随着PCL纳米纤维中CNCs含量的增加,药物释放速度减慢㊂因此,CNCs∕PCL纳米纤维可应用于药物可控释放方面㊂Tungprapa等[34]以CA∕丙酮∕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为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得到载药CA超细纤维毡㊂其结果表明,载药CA纳米纤维毡的平均直径为263~297nm,将其在37ħ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浸泡24h,纳米纤维毡膨胀性增加㊂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其对药物最大释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萘普生(NAP)㊁布洛芬(IBU)㊁吲哚美辛(IND)和舒林酸(SUL)㊂Wu等[35]以丙酮∕DMAc∕乙醇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负载萘普生酯前药(包括甲酯㊁乙酯和异丙酯)的CA纳米纤维㊂其研究表明,CA与3种前药具有良好的相容性,3种前药的纤维直径为100~500nm;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该纤维在6天内持续释放药物㊂前药被成功包裹在纤维中,该体系释放效果稳定㊂Huang等[36]通过静电纺丝得到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纳米纤维,用来预防艾滋病毒传播㊂纺丝过程中,抗病毒药物很容易掺入到CAP纤维中㊂CAP纤维在pH小于4.5的阴道液中非常稳定,而加入少量pH在7.4~8.4的人类精液,CAP 纤维立即溶解,导致被包裹的药物释放,这种纳米纤维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毒㊂以多种纤维素为原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药物输送载体,提高了药物输送效率和稳定性,也可以在合适时机用于药物降解㊂然而,纤维素纳米纤维在药物释放领域的技术尚不成熟,药物释放不完全,这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㊂因此,新型纤维素纳米纤维在药物释放领域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㊂2.4㊀抗菌领域纤维素作为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聚合物,具有生物可再生㊁生物相容㊁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安全等特性,是制备抗菌材料的理想原料[37]㊂Pereira等[38]在静电纺CA纳米纤维上沉积壳聚糖纳米晶须(CsNWs),可以实现表面电荷完全逆转,使CA纳米纤维从携带负电荷(-40mV)转为携带正电荷(+8mV)㊂在纺丝过程中,CsNW没有改变CA纳米纤维的形态㊂生物试验表明,C s NW s∕CA纳米纤维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在24h内减少99%的菌落形成单位,对健康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无毒㊂Sharaf等[39]通过静电纺丝得到CA∕蜂胶提取物(HBP)纳米纤维㊂与CA纳米纤维比,CA∕HBP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提高,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和金㊃712㊃第3期杨海贞等:纤维素静电纺丝及其衍生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㊂体外释放实验表明,HBP的释放可以在中性pH值下持续和控制㊂Phan等[40]发现AgNPs和柑橘精油(OEO)对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并证明了OEO与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上的AgNPs之间的可控释放特性和协同抗菌作用㊂Srivastava等[41]通过静电纺丝法得到CA-g-AgNPs纳米纤维垫㊂研究表明,CA-g-AgNPs纳米纤维垫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疗效,可以增强AgNPs的内化㊂用小鼠巨噬细胞系统监测纤维垫的生物相容性,发现这种纤维垫显著抑制了生物膜的形成,使生物膜减少50%,表明这种纳米材料对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活性㊂Tomasz等[42]以丙酮和蒸馏水(9:1v∕v)混合溶剂和不同浓度的CA(即10%~21%)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A纳米纤维,并在CA浓度为17%的溶液中加入亚甲基蓝(MB),得到具有可见光杀菌性能的CA∕MB纳米纤维㊂实验发现,CA∕MB 纳米纤维直径小于900nm㊂可见光杀菌活性(高达180min)结果证实,CA∕MB纳米纤维可以有效地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细胞数量的减少量为(99.99ʃ0.3)%,为开发具有自杀菌特性的创新材料提供了新思路㊂Nthunya等[43]通过原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负载Ag和Ag∕Fe纳米粒子的β-环糊精(β-CD)∕CA纳米纤维㊂然后,将含有Ag+∕Fe3+的纳米纤维在惰性气氛和水蒸气条件下进行UV光化学还原,以将离子还原至零价态㊂还原后β-CD∕CA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82.12ʃ30.09)nm,且Ag和Ag∕Fe纳米粒子对所有菌株都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效果㊂Jatoi 等[44]通过热处理和DMF作为还原剂在纤维素纳米纤维上生成AgNPs㊂通过电纺醋酸纤维素(CA)纳米纤维的脱乙酰化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随后使用AgNO3进行银涂覆,然后进行热还原和DMF诱导还原过程㊂发现纤维素∕AgN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㊂Ullah等[45]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负载香草精油的CA纳米纤维垫㊂结果表明,香草精油的加入增加了纤维直径,导致醋酸纤维素聚合物链错位,并降低了其拉伸强度和孔隙率㊂负载香草精油的CA纳米纤维垫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小鼠胚胎细胞的存活率达到了92%㊂此外,这种CA 纳米纤维垫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㊂Xiao等[46]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负载Cu(II)离子的纤维素∕聚丙烯腈(PAN)∕Cu(II)纳米纤维㊂结果表明,当Cu(II)离子浓度为0.01mol∕L时,纤维素∕PAN∕Cu(II)纳米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良好的抗菌活性㊂Sawicka等[47]通过两种不同浓度的原位方法在橙色精油(OEO)溶液中制备了CA的脱乙酰化和AgNPs 涂层,并通过将OEO和AgNPs沉积在CA纳米纤维垫上,实现了药物的可控释放和抗菌性能的提升㊂结果表明,AgNPs成功沉积在OEO中㊂经过良好处理的纳米纤维垫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㊂将抗菌剂和金属纳米粒子与静电纺纤维素纳米纤维相结合,所制备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和独特的空间结构,相较于其他的抗菌技术,具有相对成熟㊁杀菌快㊁杀菌强和价格低的优点,在抗菌材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㊂然而,由于纳米纤维素的提取和加工困难,所制备的抗菌剂能力有限,是纳米纤维素在抗菌领域发展的主要障碍㊂如何丰富纳米纤维素抗菌剂的种类和优化加工手段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㊂2.5㊀医疗器械领域纳米纤维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纤维素的重要特性与纳米材料结合在一起,可以作为新型医疗器械植入物的主要材料[48]㊂由于对具有增强机械性能的医疗器械的高需求,纳米颗粒在生物材料中的掺入引起了广泛关注㊂Hivechi等[49]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明胶(Gel)纳米纤维㊂结果表明,当CNCs质量分数为5%时,纳米纤维垫的模量和拉伸强度显著增加㊂当CNCs质量分数超过5%,力学性能下降,主要是由于纳米颗粒开始团聚,但纳米颗粒在CNCs质量分数低于5%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㊂加入CNCs后,交联后CNCs∕Gel 纳米纤维的生物降解性略有增加,CNCs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没有显著影响㊂醋酸纤维素(CA)纳米纤维网因其良好的保水性能而值得特别关注㊂在某些应用中,基于CA纳米纤维的生物传感器会接触各种液体,因此需要较高的芯吸速率才能将液体输送到目的地㊂Khatri 等[50]通过静电纺丝得到CA∕聚乙烯醇(PVA)纳米㊃812㊃现代纺织技术第31卷。
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聚酰亚胺超细纤维无纺布膜

研究・开发弹性体,2009202225,19(1):35~37CHINA EL ASTOM ERICS收稿日期:2008208229作者简介:胡建聪(19832),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聚酰亚胺超细纤维无纺布膜胡建聪(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 要:采用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一种简易的重要基本方法,即静电纺丝技术,以实验室合成的聚酰胺酸(PAA )溶液为纺丝溶液,采用自制静电纺丝机进行电纺得到PAA 纤维无纺布膜。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无纺布膜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由PAA 及聚酰亚胺(PI )无纺布膜的谱图吸收峰对比分析得知,纤维热酰亚胺化的程度是比较完全的;但由相应吸收峰对比分析得知,热酰亚胺化的程度并没有达到100%。
关键词:聚酰亚胺纤维;静电纺丝;纤维无纺布膜中图分类号:TQ 34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174(2009)0120035203量为87.12,沸点为164~167℃,密度为0.943g/mL ,工业纯,牡丹江绝缘材料厂;苯酐:牡丹江绝缘材料厂;去离子水:自制。
1.1.2 原材料预处理采用研钵将PMDA 和ODA 分别研细,且最好将二酐用48.8μm 筛子过筛。
然后将二酐置于普通烘箱中在180℃的温度下烘焙4~5h ;将二胺置于真空烘箱中,在氮气保护下于120℃左右烘焙4~5h。
溶剂DMAc 先加入镁粉在100℃温度下反应2~3h 后静置,将清液层移入蒸馏瓶中进行减压蒸馏;苯酐可直接使用;去离子水自制;其它分析纯试剂可以直接使用。
1.2 实验步骤实验室制备电纺聚酰亚胺(PI )纤维无纺布膜的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PI 纤维无纺布膜制备流程图实验过程中主要反应方程式如图2所示。
图2 PI 成反应主要方程式1.3 PAA 及PI纤维无纺布膜的化学结构表征化学结构属于高分子链结构中近程构造结构,是聚合物的一级结构。
纤维素混合醚酯的制备与静电纺丝性能

图 1 纤维素混合醚酯的合成路线及其分子结构 F igur e 1 Synthetic r out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ultilgr oup modif ied
ether est er cellulose der ivatives
1 3 测试与仪器 静电纺丝采用输出电压 0~ 60kV 高压电源; 聚合物分子量利用 Waters515 410 凝胶渗透色谱仪( 测
1 实验部分
1 1 原材料与制备 原材料: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 P MC) , 型号 ET05, 由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羟丙氧基含量在
7 0% ~ 7 5% , 甲氧基含量在 28 0% ~ 32% ; 冰醋酸、醋酸钠、偏苯三甲酸酐、醋酸酐、丁二酸酐和邻苯二
基金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纤维素技术研发中心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 2006- 004) ; 作者简介: 邵自强( 1965- ) , 男, 教授, 博导, 从事天 然高分子功能化及含能材料方向研究, E mail: shaoziqiang@ 263 net.
! 66 !
高分子通报
2010 年 11 月
Figure 3
图 3 不同浓度 H PMCAS 溶液的纺丝纤维 SEM 图 以甲醇/ 二氯甲烷= 1 4为溶剂, ( a. 8% ; b. 9% ; c. 11% ; d. 15% ) SEM images of HP MCAS spun fibers fr om var ious solution concentrat ions M eOH/ DCM= 1 4 as sol vent ( a. 8% ; b. 9% ; c. 11%; d. 15% )
MOH / DCM = 1: 1 as solvent, solution concentrat ion is11% a. Mw = 2 6 104; b. M w= 4 8 104; c. Mw = 7 2 104
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不断进步,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纤维直径非常细的纳米级晶体,这种纳米级晶体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领域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将材料溶解于溶剂中,然后通过高压电场将溶液喷射出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以生物分子、纤维素、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材料等为材料,能制备出直径从几纳米到数微米的纳米级晶体。
在医学领域中,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静电纺丝技术在药品释放方面的应用。
现代药物的大多数是通过口服、注射或贴片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发挥作用。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纤维直径非常细,表面积大,因此能增加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另外,将药物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成非常细的纳米级晶体小球,可帮助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从而有效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第二,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
组织工程是指将细胞、材料和生长因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制作3D人工组织。
而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出非常细的纳米级晶体支架,用于组织工程中的细胞培养和组织再生。
这些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提供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第三,静电纺丝技术在医用纤维方面的应用。
在纤维制备过程中,因为纤维直径非常细,而且制备出来的纤维材料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用于制备医用敷料、人工皮肤、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等生物医学材料,这些材料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静电纺丝技术在癌症诊断方面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级晶体具有非常细微的直径,能够在癌细胞早期发展阶段时,对癌细胞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诊断。
这种技术用于纳米级晶体制备的技术称作纳米生物检测技术。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广泛推广,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物吸收效率,还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制备医用纤维和人工材料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高压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 [32]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apparatus used for electrospinning[32 ]
一定的情况下 ,当电压超过某一临界值时 ,溶液中带 电荷部分克服溶液的表面张力从溶液中喷出 ,这时 储液管口的液滴变为锥形 (被称为 Taylor 锥) ,在储 液管顶端 ,形成一股带电的喷射流 。喷射流发生分 裂 ,之后溶剂挥发 ,纤维固化 ,并以无序状排列于收 集装置上 ,形成类似无纺布的纤维毡[34] 。通过改变 接收装置 ,可以得到排列有序的或者单分散的 纤维[33] 。
3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压静电纺丝
目前 ,已经有多种聚合物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 得超细纤维 ,如聚酯 、聚氨酯 、SBS、尼龙和聚乙烯醇 等 。此外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也可静电纺 丝[35 —42] 。通过静电纺丝法可以得到直径分布为微Π 纳米的聚合物纤维 。相比上述聚合物的静电纺丝 ,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纺丝有一定难度 ,但通过研究 者近几年的不断探索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也通过静 电纺丝实现了超细纤维的制备 。 311 纤维素的静电纺丝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的高 压静电纺丝研究 。鉴于纤维素电纺面临的关键问题 之一是溶剂的选择 ,研究者们在寻找纤维素的良溶 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文章对这些工作和其用于静 电纺丝的研究进展作了重点评述 。
2 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高压静电纺丝法是一项简便 、廉价和对环境无 污 染 的 纺 丝 技 术 。该 技 术 最 早 在 1934 年 由 Formhals[1] 提出并申请了一系列专利 , 但直到 1971 年 Baumgarten[2] 报道聚丙烯酸酯溶液利用静电场纺 丝可以得到超细纤维 ,该技术才被人们重视 。近十 几年由于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小尺度 、高性能纤 维的需求激发人们对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进 行深入的研究[3 —18] 。通过高压静电纺丝制备的纤维 在很 多 方 面 得 到 了 应 用 , 比 如 伤 口 愈 合 、组 织 工 程[19 —21] 、药物释放[22 ,23] 、生化传感器[24 —26] 、催化和杀 虫剂[27 —31 ] 等 。
·1554 ·
化 学 进 展
第 21 卷
几种 纺 丝 方 法 得 到 的 纤 维 直 径 范 围 一 般 在 5 — 500μm ,不能满足目前对制备纳米尺寸纤维的特殊 要求 。高压静电纺丝法 (electrospinning) 是通过在聚 合物溶液中施加外加电场以制造纤维的纺丝技术 , 因其具有能实现纤维直径在微Π纳米之间的特点 ,从 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压 静电纺丝研究也已展开 ,通过不同的溶剂体系 ,已经 成功制备了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超细纤维 。这些超 细纤维在过滤 、组织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 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肯定 ,未来将有很好的发展 前景 。
Gao Yongfeng Yuan Jinying 3 3 Sui Xiaofeng Zhou Mi Cai Zhinan ( Key Lab of Organic Optoelectronics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高压静电纺丝工作过程简述如下 :装有聚合物 溶液的储液管置于电场中 ,阳极插入储液管的溶液 中 ,阴极从高压静电场发生器导出 。当没有外加电 压时 ,由于储液管中的溶液受到重力的作用而缓慢 沿储液管壁流淌 ,而在溶液与储液管壁间的黏附力 和溶液本身所具有的黏度和表面张力的综合作用 下 ,形成悬挂在储液管口的液滴 。在外界其它条件
条件等优点 ,但溶剂毒性大 ,回收费用高 ,络合生成 的副产物有可能引发爆炸 。
(3) LiClΠDMAc 溶剂体系[43 —45] : 具有很好的热 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 ,适合于纤维素的均相反应 ,但 使用该溶剂前必须先将纤维素原料活化 ,而且 LiCl 价格昂贵 、回收困难且溶解度有限 。
(4) NMMO 溶剂体系[43 ,45 —49] : 能很好地溶解纤 维素 ,得到成纤 、成膜性较好的纤维素溶液 。存在的 问题是合成条件苛刻且造价高 ,存在大量的副反应 , 可能引起很多不利的影响 ,如纤维素的降级 、纤维变 色引起的产品性能降低 、NMMO 分解造成体系稳定 性的降低 。另外 ,回收困难也限制了该体系的进一 步发展 。
图 1 是高压静电纺丝装置的示意图 。由高压电 源 、溶液储存装置 、喷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4 部分组 成 。高压电源一般采用最高输出电压在 20 —100kV 之间的直流高压静电发生器 ;聚合物溶液置于注射 器中 ,同时在注射器中插入一金属电极 ;喷射装置为 一个内径为 015 —2mm的毛细管或注射器针头 ;接收 装置为一网状接收屏 ,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 接收装置[33] 。
关键词 纤维素 纤维素衍生物 高压静电纺丝 中图分类号 : O63611 + 1 ; TQ34016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2281X(2009) 07Π821553207
Electrospinning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第 21 卷 第 7Π8 期 2009 年 8 月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 . 21 No. 7Π8 Aug. , 2009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压静电纺丝 3
高永峰 袁金颖 3 3 隋晓锋 周 密 蔡志楠
(清华大学化学系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摘 要 高压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先进技术 ,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 。而纤维素和纤维素 衍生物由于其优越的性质已应用于各个领域 。运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对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进行研究 ,开拓 了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本文介绍了高压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原理 ,总结了近几年研究者们在 纤维素以及纤维素衍生物高压静电纺丝方面的工作进展 ,尤其对不同溶剂体系溶解纤维素用于静电纺丝的 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评述了这方面的前沿性探索研究 ,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5) NaOHΠurea 体系 :近年来武汉大学的张俐娜 课题组[50 —54] 发现采用 NaOHΠurea 水溶液作为纤维素 溶剂 ,预冷到 - 12 ℃后可迅速溶解纤维素 (2 —5min 即可) , 制 备 出 透 明 的 纤 维 素 浓 溶 液 。其 机 理 是 NaOH、尿素和纤维素通过氢键形成水溶性包合物 , 它在低温下处于高度稳定状态 ,从而把纤维素分子 带进水溶液达到溶解 。
传统的制备聚合物纤维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溶 液纺丝 、熔融纺丝和液晶纺丝等 。纤维素及其衍生 物一般用传统的纺丝方法制备纤维 。但是 ,通过这
收稿 : 2008 年 8 月 , 收修改稿 : 2008 年 9 月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20836004 ,20574042)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No. 2009CB930602) 资助 3 3 Corresponding author e2mail :yuanjy @mail. tsinghua. edu. cn
1 引言
纤维素作为一种天然存在 、储量巨大的可再生
资源 ,有着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 。纤维素具有聚合 度高 、分子取向度好 、化学稳定性强和可生物降解等 特点 ,通过对其衍生化还得到了一系列结构多样 、性 能良好的纤维素衍生物 ,因此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 , 随着石油 、煤炭储量的下降 ,石油价格的增长 ,以及 世界对能源需求的迫切性 、对环境污染关注的提高 ,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 。
Key words cellulose ; cellulose derivatives ; electrospinning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Principle of electrospinning 3 Electrospinning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311 Electrospinning of cellulose 312 Electrospinning of cellulose derivatives 4 Conclusio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 China)
Abstract Electrospinning ,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to prepare nanofibers ,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are used in various fields due to their predominant propert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has developed a new research field.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of electrospinning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on electrospinning of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pecially , the different solvent systems to dissolve cellulose and cellulose derivatives together with the resent development are commented ,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electrospinning are compared. The foreground of this research field is also pointed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