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3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总则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

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

9010?=

i

i

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h ;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 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是1,取P i 值中最大者。

4.1.5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洁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P i<2.5×107,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唑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4.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4.2.1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知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

4.2.2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

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4.2.3 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4.2.4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4.3对于新建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内容为准,按最终规定的规模,作出完整的评价;对于改、扩建项目,既应评价改、扩建工程,也应评价现有工程。

4.4技术工作程序

图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见图1。

5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5.1地理地形图

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比例尺可在1/25000~1~100000之间选取),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拟建项目厂区,村镇、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分布,常规气象站和监测站位置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

5.2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应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建设项目地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料(最近5年以上的平均值),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大风、雷暴、雾日、扬沙等项内容(其中蒸发量、雷暴、雾日、扬沙等项目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此外还应简要说明环境水文、土壤、植被概况及特点。

5.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主要说明: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城市性质,工业结构,风景旅点、名胜古迹分布,该地区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规划要点等。

5.4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5.4.1 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吕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 i j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轭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5.4.2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5.4.3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5.4.4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5.4.4.1 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5.4.4.2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查污染物排放量。

5.4.4.3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5.4.4.4 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

5.4.4.5 污染物排放方式

统计时,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5.4.4.6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

b.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d.烟气出口速度(m/s);

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g.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

的频率。

5.4.4.7 面源调查统计内容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

(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和单无,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无,可取其为网格单无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

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

b.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c.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

度将面源分为2~3类。

5.4.4.8 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5.4.4.9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风速和扬尘量。

5.4.5 二级、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参照5.4.4进行,但可适当当从简;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5.4.4.3,5.4.4.5,5.4.4.6,5.4.4.7等条内容。

5.4.6 评价区内其它污染源调查

5.4.

6.1 评价区内其它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一般可直接取近期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对于重点污染源,必要时,应进行核实。具体调查项目可参照5.4.4中有关内容执行。

5.4.

6.2 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于二氧化硫、粉尘二项,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统计。

5.4.7 界外区域较大点源的调查内容,可参照5.4.

6.1执行。

5.5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5.1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法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

5.5.2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5.5.2.1 监测项目

按5.4中污染源调查中的主要污染因子确定。

5.5.2.2 监测方法

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

5.5.2.3 监测布点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5.5.2.4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有得少于一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

5.5.2.5 监测应与

6.2规定的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

5.5.2.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

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6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

6.1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6.1.1 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6.1.1.1 对于一、二经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

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

如果乞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则应按6.3条中的规定执行。

6.1.1.2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

6.1.1.3 对于不符合6.1.1.1中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

6.1.2 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各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历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按6.3中规定的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

6.1.3 调查期间: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6.1.4.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

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

b.年、季(期)风玫瑰图;

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

e.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及年、季(期)的

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段可分为5档,即<1.5m/s,1.5~3m/s,3.1~5m/s,

5.1~7m/s,>7m/s;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附录B或其它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际

的方法划分。

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6.1.4 b 和6.1.4 e 两项的调查。

6.1.5 高空气象资历料的调查内容

如果符合6.1.1中所规定的气象台(站)有高空探空资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

a.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b.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也

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c.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

d.是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6.1.6 混合层高度的调查方法

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气温和高度,按纵横驰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纸上绘图(标准层可直接使用探空数据,特性层应利用气压、气温和绝对温度等参数换算出高度和气温的关系),再与以干绝热递减率γd为斜率的直线比较,当探空曲线斜率γ<γd时,大气为稳定状态,γ>γd和γ=γd时,大气分别为不稳定和中性状态。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任一时间的地面温度和γd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险空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高度。日最高地面温度和γd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空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即日混合层度。计算时可取γd =0.0098℃/m°

6.2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6.2.1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系指符合6.3条和6.4条要求且经鉴定通过的资料,经验数据系指国家颁布的标准、规范等正式文件中推荐的经验数据。

6.2.2 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的使用价值,视其进行观测和试验的区域和待评价项目的评价区域在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而定。其使用价值可按下述原则判断:

a.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时,可直接使用;

b.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且现有资料的试验中心站距待评价项目的主排

气简距离(L b)不大于50 Km时可直接使用,当L b不大于50 Km,但为复杂地形或L b 大于50 Km时,可作为该项目的参考资料,以便尽量减少6.3和6.4条中所要求的工作

量。

6.3 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

6.3.1 本条主要用于复杂地形地区的一、二级评价项目。复杂地形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可适当减少本条所规定的工作量,平原地区的评价项目一般可不必进行本条所规定的工作,其预测模式所需的平均场输入参数可根据6.1、6.2、

7.6及附录B 中的有关规定或建议给出。 6.3.2 观测站点的选择

6.3.2.1 应设置一个临时气象中心站和若干个气象观测点,以便观测地面气象要素和低空风、温的时空变化规律。选用正态模式预测时,其气象输入参数主要采用气象中心站的观测数据。 6.3.2.2 临时气象中心站应选择在主排放源附近不受建筑物或树木影响的空旷地区。

6.3.2.3 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地理、地形条件,除气象中心站外,应在评价区域内对反映平均流场院有代表性的地点增设1~5个观测点。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项目取下限,一级取上限。对于地形十分复杂、评价区边长超过20 Km 的一级项目, 其观测点数目还可适当增多。 6.3.3 观测期间

观测周期为一年。一、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有冬、夏两个季节代表月份,每月观测次数,除北京时间02、07、14、19时4次外,应在黎明前后、上午和傍晚增加观测2~8次,以便了解辐射逆温层的状况和混合层的生消规律。 6.3.4 地面观测内容和要求

a.地面大气温度、湿度、气压;

b.总去和低去量;

c.距地面10m 高的风向、风速;

d.复杂地形条件下,应观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环流等可能出现的频率、时段和风速阈值,并尽可能观测出这些局地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e.在山区,应着重注意背风涡和下洗现象,观测其出现的气象条件、频率、空间范围以及洗程度等。

增设的各观测点主要观测验6.3.4.c 、6.3.4d 两项。 根据中心站和各观测点的上述同步资料,分析月或季的地面流场变化规律。如选用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还应对流场进行客观分析。 6.3.5 低空探测内容与要求

至少应设有一个低空探空点(一般应设在气象中心站)。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还应适当地增设探空点

6.3.5.1 测出距地面1.5km 高度以下的风速、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关系,并按大气稳定度分类,给出其数学表过式。一般情况下,建议选用幂律,即

p

Z Z U U ???

?

??=1212 (2)

式中U 2、U 1分别为距地面Z 1(m)和Z 2(m)高度处10min 平均速,m/s ;P 为风速高度指数,依赖于大气稳定度和地面粗糙度。应根据观测结果,利用统计学方法求出。根据具体的观测数据,也可采用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对数律或其它半经验分式。 6.3.5.2 求出各级大气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并分析其各季的日变化规律(参阅6.1.6),分析逆境温的变化规律(逆温出现的频率、层次,各层顶部和底部的高度及平均厚度,各层的强度以及生消时间等)。 6.3.6 观测方法与要求

6.3.6.1 地面观测6.3.4a~6.3.4c 各项及低空探测(6.3.5)中所需测风经纬仪的观测立法,应按我国国家气象局编定的《地面乞观测规范》及《高空乞象控测规范》有关章节中的规定执行。

6.3.6.2 有条件时,地面观测还可采用其它更有效的仪器观测,如大气稳定度仪,起动风速低于1.5m/s 的风速计或风温仪等,6.3.4e 可采用平移气球或放烟照相法观测(参阅附录A ),也可采用室内装置(风洞、水槽)进行模拟试验。

6.3.6.3 低空探测可采用低空探测仪,系留气艇、气象塔、测温声雷达、多普勒声雷达等待手段。

6.3.6.4 使用6.3.6.2.、6.3.6.3所规定的各种仪器装置时,都应按其经过鉴定的各项性能在试

验前进行校准,并按其操作规范进行试验或观测。

6.3.6.5 如使用未经鉴定的上述装置或临时性设备(如系留气球、非气象专业塔等),应将该装置或设备的可行性论证材料附在该项目评价报告中同时接受审议。 6.4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测量和模式验证

6.4.1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主要指扩散参数(σx σy σz )以及脉动速度标准差(σu συσω)、拉

格朗日积分尺度()

ω

L v L u L T T T ,,等湍流参数(上、下标中的u 、υ、ω分别代表X 、Y 、Z 方向的速度分量)。扩散参数用于正态模式;湍流参数主要用于可能采用的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

对于热释放率较大的污染源还可酌情报进行烟气抬升高度(△H )的测量。

6.4.2 大气湍流扩散参数,应尽量按6.2和附录B 的规定或建议直接使用现有的试验资料或推荐的数据,对于复杂地形地区的一、二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进行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测量或模式验证。

扩散参数的测量高度大致在估算的主排气简有效高度附近,其它湍流参数的测量高度范围由所选用的仪器设备性能而定。

6.4.3 试验场地应选择在评价项目的主排气简附近,并能覆盖评价区域内关心的部分。 6.4.4 测量周期,一般可只做一期,有效天数约20天左右,以在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能获取足够的统计样本数为原则。应尽可能做全不稳定、中性和稳定三类条件。对于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测量,如只能做出其中的一或两类,应采用与共它经验资料类比的办法,补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的数据。 6.4.5 测量方法和适用范围 6.4.5.1 测量方法

a.示踪剂法(如SF 6);

b.平移球法(等容球或平衡球);

c.放烟照相法(平面或立体照相);

d.固定点脉动风速仪或风温仪;

e.其它遥感方法(如激光测烟雷达等); 环境风洞模拟试验。

6.4.5.1 a~6.4.5.1 d 所规定的四种方法试验要点见附录A 。 6.4.5.2 适用范围

6.4.5.1 a 所规定的方法既可用于测量扩散参数,也可用于模式验证。由于实验技术或原理上的限制,6.4.5.1a 、6.4.5.1.d 所规定的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6.4.5.1.c 的平面照相法可作为6.4.5.1a 、6.4.5.1d 两种方法的补充,用以测量垂直扩散参数。有条件时,可选用较经济实用的6.4.5.1d 所规定的方法。

7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7.1 预测任务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应利用数学模式和必要的模拟试验,计算或估计评价项目的污染因子在评价区域内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7.2 预测内容

7.2.1 一、二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

7.2.1.1 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7.2.1.2 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法纪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7.2.1.3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7.2.1.4 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7.2.1.1~7.2.1.3各项的浓度分布图。 7.2.1.5 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7.2.2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进行7.2.1.1~7.2.1.3所规定的预测内容。 7.3 预测方法

7.3.1 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7.5中所列的正态模式进行预测。

7.3.2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津。

7.3.3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 7.4 多源叠加问题

7.4.1 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7.4.1.1 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7.4.1.2 对于必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

7.4.1.3 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新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7.4.2 二、三级评价项目可主要执行7.4.1.17和4.1.2.。对于7.4.1.3可按以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 7.5 扩散模式

7.5.1 有风时(距地面10m 高平均风速U 10≥1.5m/s )点源扩散模式

7.5.1.1 以排气简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方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 (mg/m 3),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 ——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

Y ——该点与通过排气简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m ; σy ___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 ;

()()??

?

????????????

?+-+??

???

?--=

+-=22

22

22exp 22exp z e z e k

k

n H nh H nh F σσ σ

z ——铅直扩散参数,m ;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

式中: h ——混合层厚度,m ; H e ——排气筒有效高度,m ;

H e 按下式计算:

H e =H+△H (5)

式中: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 ;

△△H ——烟气抬升高度,m ,计算方法见7.6。无实测值时,U 可按公式(2)计算,公式中的U 1可取邻近气象台(站)距地面10m 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U 10,调查期间按6.1.3执行。对于三级评价项目,风速高度指数P ,建议按表3选取。

一、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4)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此时,

F=2exp ???? ?

?-222z e H σ

?==2211,σσγσγσX X z y

(4)

(6)

扩散参数σy 、σz 可表示为下式:

式中: α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α 2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γ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γ2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m 。

无实测值时,上述各指数、系数的定值及稳定度等级划分方法见附录B 。

7.5.1.2 排气简下风方一次(30 min )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 (mg/3 )及其距排气简的距离X m (m),建议按下式计算:()1

2

....2P H U e Q

X c e m m π=................................................(7) 式中: ???

? ??-???

? ?

?-???

?

??+???

???

?

?+-?=

21212

1

12

11121212

12111/2α

αα

αααααααγγe

H

P e (8)

()()22

2/121/121ααααγ-

???? ?

?+?

??

?

??=e m H X ...................................................(9) 7.5.2 小风(1.5m/s >U 10≥0.5m/s)和静风时 (U 10<0.5m/s)的点源扩散模式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 轴,地面任一点(X ,Y )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L (mg/m 3)建议接下式计算:

()()

C Q

Y X c L ?=

2

022

/322,η

γπ (10)

式中η和C 按下式计算: ???

? ???++=22022

01222

,e H Y X γγη................................................(11) (){

}

s se e C U

Φ??+?=-2

/32/2

2

01

2

21πγ................................................(12) ()dt e s t s

oo

2/2

21

--?

=

Φπ

(13)

η

γ01UX

S =

(14)

Φ(s)可根据s 由数学手册查得,γ01γ02分别是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σy =σz =γ01T,σ2=γ02T ),T 为扩散时间(s),γ01、γ02的定值见附录B 。 7.5.3 长期平均模式

7.5.3.1 对于孤立排放源,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任一风向方位i 距排气筒下风方X 处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c (X )i (mg/3)建议按下式计算:

()∑∑∑???

?

??+=j Lijk Lijk k ijk ijk k i f c f c X c (15)

式中ijk f 为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ijk c 为对应于该联合频率在下风方X 点的浓度值,ijk c 可按下式计算:

F X U Q

c z ijk

?)

/()2(2/3ησπ (16)

F 的确定方法同前,η为风向方位数,一般取16;k 、j 分别为稳定度和风速段的序号,其加和总数取决于所划分的稳定度和风速段数目,j 的总数不宜少于3(稳定、中性、不稳定);如不单独考虑静风频率时,k 的总数也不应少3。f Lijk 为静风或小同时,不同风方位和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下标k 只含有静风和小风两个风速段)。Lijk c 的计算方法同c L 。如果H e 较大(>200m )且得自常规地面气象资料的f Lijk 不太大(<20%)时,f Lijk 可以不单独统计,此时,()i X c 分试的右侧括号内只包括前一项。

7.5.3.2如果评价区的排气筒数目多于一个,则评价区坐标系(参阅5.4.4.7)内任一接受点(X ,Y )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为

()∑∑∑∑

???

? ??+=k r Lijk Lrijk r ijk rijk j

i

f c f c Y X c ,........................................(17) 式中rijk c 和Lrijk c 分别是在接受点上风方2π/n 方位角内对应于f ijk 和f Lijk 联合频率的第r 个源对接收点的浓度贡献。Lrijk rijk c c ?的分式形式分别和Lijk ijk c c ?个同(参阅7.5.3.1),但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转换到以接收点为原点i 风方位为正X 轴的新坐标系后,再应用ijk c 或Lijk c 公式。计算Lrijk c 时,对其作贡献的源可适当地增加(通过增大方位角)。 7.5.4 熏烟模式

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厚度为h f )时,

原不保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这一浓度值c f (mg/m 3

)可按下式计算:

()P Y Uh Q

c yf

yf

f f Φ???

?

??-=2

22exp 2σσπ.........................................(18) 式中:

()z e f H h P σ/-= (19)

8

8/e

y yf H H →

+=σσ ...........................................(20) Φ(P )的表达式及确定方法与7.5.2中的Φ(s)相同。σy σz 应选取逆温层破坏前稳定层结的数值。注意(18)、(19)式中的h f ,σy 和σz 都是下风距离X f ( 或时间t f ,t f =X f /U )的函数,当给定X f 时,h f 应由下述二式确定:

f f h H h ?+= (21)

()

f f f h H h A X ?+?=22 (22)

式中A 少△h f 按下式计算:

c p a K U c p A 4/= (23)

,z f P H h σ+?=?m (24)

()[]()K s m J dZ d x K c ??+-=/,1022.3/99exp 186.43θ (25)

式中:△H ——烟气抬升高度,m ,参阅7.6条;

p a ——大气密度,g/m 3;

c p ——大气定压比热,J/(g.。K );

d θ/dZ ——位温梯度,K/m,d θ/dZ ≈dT a /dZ+0。0098,T a 为大气温度,如无实测值,d

θ/dZ.可在0.005至0.015K./m 之间选取,弱稳定(D~E)可取下限,强稳定(F)可取上限. c f 最大值可用迭代法求出,P 的初始值可取2.15。c f 分布值可以X f 为自变量,由上述各式解出其所对应的P 、h f 和X f (或t f i )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7.5.5 海岸线熏烟模式

如果评价项目设置在沿海或大面积水域附近,还应计算海岸线熏烟地面浓度的最大值和分布值。风由水面吹向陆地时,来自水面上的稳定空气被较暖的陆地表面加热后,将形成一个自岸边向陆地逐渐增厚的混合层(即热力内边界层),当处于稳定大气中的烟羽进入这一混合层后,同样会出现高浓度污染,这种状况通常称为海岸线熏烟,计算这一浓度c f (mg/m 3)最大值和分布值的模式,其形式与7.5.4中的分式相同。

()P Y Uh Q

c yf

yf

f f Φ???

?

??-=2

22exp 2σσπ......................................(26) 但分式中的h f ,σ

yf 和

P 应由下列各式确定:

()[]

5

.0/210

γc f L U U f L X T h +?=*

(27)

10103.11

51.2-???

? ??+=*Z n U U ......................................(28) a

a

s a a a f a s f f a yf

X X X 111/101101??

??

?????????? ??+-=γγγσ (29)

()5

.0102??

????+?*=+γσc f L z e L X T U U P H (30)

式中:*U ——摩擦速度,m/s ;

L T ?——陆面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K ;

γ——热力内边界层顶上的逆温层温度梯度,K/100m ,取法参阅7.5.4条;

Z 0——地表面粗糙度,m ;

11,γα——分别为横向扩散参数的回归指数和回归系数(参阅表B3)

,下标a 为A 或B 类稳定度,s 为烟羽进入热力内边界层前的D~E ,E ,或F 类稳定度;隐含在Φ(P )

中的σz 应选取进入热力内边界前的稳定层结数值;

L c ——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m ;

X f ——下风方距离,m ;

X f0——进入热力内边界层的部分或全部烟羽的水平重心线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的交点处的下风距离,m ,该水平重心线可用Φ(P )/2对应的P 值确定。

在计算海岸线熏国浓度最大值或分布值之前,首先判断烟羽下风方距离X f =0时,H e 是否大于该处混合层高度h f ;否则,可取Φ=1,σyf 可直接按不稳定条件计算。

当H e 在X f =0处大于h f 时c f 极大值可在—1≤P ≤1范围内用迭代法求出,具体作法如下: a. 取初始值P =o ,由(30)式求出X f 的初始值; b. 以X f 的初始值按(27)、(29)和(26)各式计算h f 、σyf 及c f ; c. 在-1≤P ≤1范围内,选取其它P 值,重复上述计算,用迭代法找出c f 的极大值及其对应的X f 和h f 。

c f 分布值,可按下述步骤计算:

a. 令P = —2..15,用(30)式计算烟羽下边缘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交点处的下风距离X f 1。

b. X f <X f 1的各地面点浓度值,可按稳定层结条件,用7.5.1所规定的一般方法计算,这一区域的浓度值通常都比较小。

c. X f >X f 1的各地面点浓度值,可以X f 和Y 为自变量,按上述各式计算其c f 。随着X f 增大,P 值有可能等于或大于2.15,此时,Φ(P )=1,相当于烟羽全部进入热力内边界层。

如有条件,h f 和X f r 函数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7.5.6 多源和面源排放模式 7.5.6.1 多源排放模式

如果需要评价的点源数多一个,计算地面浓度时应将各个源对接受点浓度的贡献进行叠加。在评价区内选一原点,以 平均风的上风方为正X 轴,评价区内任一地面点(X ,Y )的浓度c n 可按下式计算:

()??

?

??--=∑r r r r n Y Y X X c Y X c ,, (31)

式中c r 是第r 个源 (X r ,Y r )对(X ,Y )点的浓度贡献,其公式形式与7.5.1~7.5.5条所

给出的各种点源模式相同,可根据不同计算目的选用,但应注意坐标变换,(X ,Y )代以(X —X ,Y —Y r )。 7.5.6.2 面源模式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参阅5.4.4.7),则评价项目的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c s 可按下式计算:

.∑=

j

j

s Q c β

π

21 (32)

()(){}1

1

1

2,,2--Γ-Γ=

j j j

j

j j j H U τητηγβα

ηη

(33)

式中Q j 、j H 、U j 分别是接受点上风方第j 个网格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平均排放高度和j H 处的平均风速;α、γ是垂直扩散参数σz 的幂指数和系数(σz =αγα

,X 、γ的定值与附录B 中的α

2

2γ相同),X 轴指向上风方,坐标原点在接受点;

()()()(

)τηγτγτααηα

α,;2/;2/;2/12122

1222Γ==-=--j j j j j j X H X H 为不完全伽马函数,可

由下述公式确定:

()()c

b ττα

τη/1,+?=

Γ (34)

280322?+?=αα.....................................(35) η0050010?-?=b .....................................(36) η820880?+?=c .. (37)

除有风时处,风速小于1.5m/s 时也可按(32)~(37)各式计算,但当平均风速U <1m/s 时,一律取U=1m/s 。

计算时,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变换到以接受点为原点,上风方为正X 轴后,应再用(32)~(37)各式。有风时16个风方位的风向路径如图2所示,风速小于1.5m/s 时,因风向脉动角较大,影响接受点的上风方网格数应适当增加。确定Q j 时,可根据图3所示,沿上风方按步长取粗实线内各网格Q j 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图2和图3都是按评价区坐标系

NE)

图3 c 面源模式风向路径(U <1.5m/s ;·为接受点,风方位为NE )

将7.5.3.2中公式(17)中的rijk c 代以sijk c ,可以得到面源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值。

如需将面源按高度分为2~3类(参阅5.4.4.7)c ,可表示为

∑∑=

m

j

mj

s Q c ,

21π

(38)

式中m 为面源类别序号。 如果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所占的面积S ≤1 km 2,网格内的c s 按下式计算:

()τηβπ

,2j s Q

c =

.................................................(39) 式中()

X X H ,2/222

αγτ=为沿上风方自接受点至面源最远边缘的距离。一般情况,可只计算网格内的平均浓度这时,()2

/1/πS X =。

S ≤1Km 2时,网格外的c s 可按7.5.1中的点源扩散模式计算,但需对扩散参数σy 和σz

进行修正,修正后的σy 、σz 分别为:

3.41

ααγσ+

=X y (40)

15

.222H

X z +=αγσ (41)

式中的X 为自接受点至面源中心点的距离;a y 为面源在Y 方向的长度;H 为面源的平均排

放高度;α1、α2、1γ、2γ的定义见公式(6)。 7.5.7 体源排放模式

当无组织排放源为体源时,地面浓度建议按7.5.1中的点源扩散模式计算,但需对扩散参数σy 和σz 进行修正,修正后的σy 、σz 分别为:

3.41

1y

y X αγσα+

= (42)

3

.42

2z z X α

γσα

+=..............................................(43) 式中αy 、αz 分别为体源在Y 和Z 方向的边长。 7.5.8 非正常排放模式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c a (mg/m 3)建议按下列各式计算。 7.5.8.1 有风情况(U 10≥1.5m/s )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有效源高为H e ,平均风向轴为X 轴,源强为Q (mg/s ),非正常排放时间为T ,则t 时刻地面任一点(X ,Y )的浓度应按下式计算:

1222222G H Y wxp U Q

c z e y z

y ????

? ??--=σσσσπα (44)

式中:

?????=-??

? ??Φ+??? ??-Φ????

??--Φ-????

??-Φ11x X x X Ut X UT Ut X Ut x x G σσσσ. ............................(45) Φ (s)的定义同7.5.2。扩散参数,,2121α

αγσγσσX X z y x ===各指数、系数的定值见附录

B 。

7.5.8.2 小风(1.5m/s >U 10≥0.5m/s )和静风(U 10<0.5m/s)情况 t 时刻地面任何一点(X ,Y )的浓度为:

(

)202

2

012/332G QA c ?=

γγπ

α (46)

式中:

???

??

?????????

???????????? ??-Φ-????????? ??--Φ+????

?

???????????????? ??----??????????? ??--??

????????????? ??-Φ-+???

???????? ??--=2121122

21221121122

2112121221exp 1exp 112121exp 1A t A A T t A A A A T t A A t A A A t A A A A t A A G ππ ......................(47) ???

????????? ??++=2

012

220110221e H Y X A γγγ......................................(48) 7.5.9 尘(颗粒物)模式

7.5.9.1 对于由排气筒排放的粒径小于是15μm 的颗粒物,其地面浓度建议按7.5.1~7.5.8中所推荐的气体模式计算。

7.5.9.2 当粒径大于是15μm 时,其地面浓度c p 建议按下述倾斜烟羽模式计算。

?????

?

????????? ??---+=22

2

2

22exp 2)1(z e g y z y p H U X V Y U Q c σσσσπα.............................(53) 式中α为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其定值参阅表4),V g 为尘粒子的沉降速度。

μ

ρ182g

d V g = (54)

式中d 、ρ分别为尘粒子的直径和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μ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

t ≤T t >T

t ≤T t >T

7.6.1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建议按7.6.1.1~7.6.1.3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 (m )。 7.6.1.1 当烟气热释放率Q h 大于或等于是2100KJ/s ,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 大于或等于35K 时,△H 采用下式计算:

121-=?U H Q n H n h

n o (55)

s

h T T

Q P Q ?=υ

α35.0...............................................(56) αT T T s -=?. (57)

式中: n o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系数,见表5; n 1——烟气热释放率指数,见表5;

n 2——排气筒高度指数,见表5; Q h ——烟气热释放率,KJ/s ;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 ,超过去240m 时,取H =240m ; P a ——大气压力,KP a ,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站)季或年平均值,调查期间按劳取酬6.1.3执行;

Q v ——实际排烟率,m 3/s ; △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K ; T s ——烟气出口温度,K ; T a ——环境大气温度,K ,如无实测值,可取邻近气象台(站)季或年平均值,调工查期间按6.1.3执行; U ——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如无实测值,其确定方法参阅7.5.1。

表5 n o 、n 1、n 2的选取

h ()

400

1700

21-?H -?H +?H =?H h Q (58)

()

()U Q U Q D V h h s /1700

048.0/01.05.121--+=?H ..............................(59) 式中: V s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

D ——排气筒出口直径,m ; △H 2——按(55)~(57)式计算,n o 、n 1、n 2按表5中Q h 值较小的一类选取; Q h ,U ——与(55)~(57)式中的定义相同。 7.6.1.3 当Q h ≤1700kJ/s 或者△T <35K 时,

()U Q D V H h s /01.05.12+=?..................................(60) 式中各参数的定同7.6.1.1及7.6.1.2.。

2015年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预测试卷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预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正确答案:C, 第2题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此高度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A. 20m B. 10m C. 15m D. 5m 正确答案:C, 第3题 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某卡拉OK厅拟建在乡村集镇内,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卡拉OK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dB。 A. 55, 45 B. 60, 50 C. 70’ 60 D. 70, 55 正确答案:B,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应采用()。

A.定量评价为主 B.定性评价为主 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D.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 正确答案:C, 第5题 某拟建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工程占地仅为0.8km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 A. 一级 B. 二级 C.三级 D.四级 正确答案:A, 第6题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的是()。 A.渗滤液 B.噪声 C.地下水 D.大气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进行水质评价。 A.对平、枯水期 B.对丰、平、枯水期 C.对丰、平水期 D.对丰、枯水期 正确答案:B, 第8题 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壤临界值。 A.保障工业生产 B.维护人体健康 C.维持自然背景 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 正确答案:B, 第9题

2021版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

合同编号:2021XXXX 合同/协议模板 合同名称: 甲方: 乙方: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服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和实施问答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 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 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 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 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的项目,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 1、某建设项目进入企业污水处理站的污水量为3800m?/d,60%经处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其余经深度处理后用于部分车间,该项目产生的1200m?/d清净下水水质较好,不经处理后直 接排入附近地表水体,该项目其他重复用水量为1000m?/d,该项目污水回用率为()。 A、25.3% B、30.4% C、40.0% D、42.0% 解析:B。3800×40%÷(3800 1200)=30.4%,清净下水也属于污水,需要计入污水总量里。2、某机械加工厂涂装车间包括喷漆、晾干和烘干等工段,使用的溶剂型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 甲苯和二甲苯。涂装车间产生的废气经过滤除漆雾后,经RTO装置焚烧后排放。关于该涂装 车间污染物及污染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晾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甲苯和二甲苯等。 B、涂装车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水、固体 C、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树脂、甲苯和二甲苯等 D、喷漆、晾干和烘干工段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不完全相同 解析:D。涂装车间不会有废水产生,晾干和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VOC S、甲苯和二甲苯,喷漆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VOC S、甲苯和二甲苯。 3、某农药制造企业对胺化后的含三氯甲烷液体进行脱溶回收处理,回收三氯甲烷溶剂,脱溶 回收装置三氯甲烷回收效率为90%。脱溶回收装置为密闭负压装置,脱溶回收装置产生的废气 全部收集导入深度冷凝装置再吸附处理后排放,收集的废气量为10000m?/h,深度冷凝装置和吸附装置三氯甲烷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0%、50%,排放废气的体积较收集的废气体积有30%的变化,胺化后的液体含三氯甲烷10kg/h。经活性炭吸附后三氯甲烷的排放浓度为()mg/m?。 A、11.5 B、15.0 C、21.4 D、37.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通用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通 用版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parties’ actions and ensure tha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ate, collectives and individuals are not harmed ( 合同范本 )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编号:MZ-HT-0904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通用版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服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有关规定,甲方委托乙方进环境评价的内容如下: 1.环境评价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2.环境评价的内容:一、该项目的工程分析;二、该项目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合同

合同编号: 环境影响评价合同 (适用于对某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咨询合同) 甲方(委托方): 乙方(受托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守信的原则,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编制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双方经过平等协商一致,为明确甲乙双方的责权利义务,特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性质: 1.3 建设单位: 1.4 工程地点: 1.5 项目规模: 1.6 委托内容:根据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并提交(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表,并协助甲方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条编制依据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5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第三条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建设项目概况; 3.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3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3.5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3.6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3.7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第四条工作期限 工作期限:天,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五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甲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向乙方支付经费; 5.2 甲方向乙方提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基础资料(包括近一年内环境监测报告、气象资料等环评所需资料); 5.3 甲方对乙方开展工作进行必要的配合; 5.4 乙方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编制任务,向甲方提交正式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份; 5.5 乙方应按专家评审会要求,免费提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等资料,并按评审会要求进行修改完善; 5.6 乙方所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满足国家对此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5.7 乙方对甲方提供的有关涉及机密的资料负责保守秘密。 第六条成果验收 乙方在工作期限内向甲方提交正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并通过环境保护主管行政部门的审批后视为工作验收合格,经甲方代表签字确认后作为付款之依据,甲方验收代表。 第七条付款方式 7.1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费用总额为:人民币(大写): 元整,(¥元),该费用包括所有与履行本合同相关的一切税费。但环境现状监测费、技术评估费、专家评审费、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历年真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是( 。 A. 项目选址期 B.建设期和运营期 C. 项目初步设计期 D.产业链规划期 正确答案:B, 第2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化工项目生产污水处理场工艺方案应包括运行可靠性论证和( 。 A.处理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投资费用的来源分析 C. 拟建项目的产品方案论证 D.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正确答案:A, 第3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使用醋酸等异味化学品的PTA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调查( 。 A.项目财务决算表B.项目施工图 C. 试生产期间环保投诉事件 D.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意见 正确答案:C, 第4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项目配套建设的硫回收设施,其环境效益可用货币量化的是( 。 A.工程总投资 B.硫的销售收入 C. 土地费用 D.固定资产残值 正确答案:B, 第5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评价某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时, 可作为参考依据的物耗、能耗指标是 (。 A.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临时测试数据 B.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基础数据 C.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临时测试数据 D.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近年的基础数据 正确答案:D, 第6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物品不属于木制家具生产项目中的固体废物是( 。 A.刨花 B.废乳胶 C.废聚酯漆 D.纤维板 正确答案:D, 第7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一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 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 剖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 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此法为(B)

A 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A21% B26% C37% D 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编号:FS-HT-0501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Service Contract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编订:FoonShion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合同 委托方(甲方):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项目联系人: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_________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项服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有关规定,甲方委托乙方进环境评价的内容如下: 1.环境评价的目标:_________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2.环境评价的内容:一、该项目的工程分析;二、该项目建设的合理性;三、该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评价;四、该项目建设期及服务运行期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五、该项目环境风险影响识别;六、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 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1、环境标准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标准。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1-6、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7、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熟悉我国现行的环评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2-1、环评技术导则组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 2-2、专项环评技术导则两种形式: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环环评技术导则)、专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2-3、环评技术导则应用范围:《总纲》规定了建设项目环评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程程序、方法及要求);《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于(核建设项目);《规划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环评;《开发区区域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 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内容 (1)资料收集和准备 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知识点: 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 (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3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 总则 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 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 9010?= i i 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 /h ;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 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是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咨询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咨询合同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合同编号: 技术咨询合同项目名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委托方: (甲方) 受托方: (乙方) 签订时间:年月日 签订地点: 有效期限:年月至年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印制

技术咨询合同 委托方(甲 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受托方(乙 方):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联系人: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就(下称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并支付咨询报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乙方进行技术咨询的内容、要求和方式: 1.1、咨询内容:同时完成编制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x份(其中每份报告书提供给甲方正本三份、副本三份、电子文件一份,相关部门的备案或评审要求数量由报价人自行考虑),x份报告书同时评审,并最终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x

份《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编写的建筑面积分别约为万平方米(以最终确认的面积为准)。 1.2、咨询协作要求:乙方需按照国家及地方环保及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通过现场监测,类比调查和理论模式计算,对本建设项目在社会经济、空气、水、声、生态等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对策措施要求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乙方需对所承当的工作技术质量负责,并保证按时完成报告书的编写。 1.3、咨询协作方式: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的要求,通过现场调查及监测,从而对本项目的建设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预测,并对照环境标准,论证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的对策,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写报告书。 1.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分析与本建设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及工程分析。 ——本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调查并确定环境敏感点。 ——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根据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确定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分析本建设项目污染物产生的环节、种类和数量、并提出污染物防治、控制措施及分析预期效果。 ——本建设项目竣工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结论报告。 ——如需修改,由乙方按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修改。 1.5、乙方的其他责任 1.5.1、在编制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和提交报告后,及时解 答甲方就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出的问题。

环评常用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环评常用技术导则、规范及标准 2011-2目录 (注:标注红色为必看,其余为选看) 相关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 130-2003) ·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 463-2009) ·10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 87-2002) ·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HJ/T 88-2003) ·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 89-2003) ·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T 349-2007)·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08) ·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农药建设项目(HJ 582-2010) ·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药建设项目(HJ 611-2011) ·1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 616-2011) 下载地址: .cn/hjbhbz/bzwb/other/pjjsdz/ 相关验收技术规范 ·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_T 394—2007)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 464-2009) ·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 552-2010)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开采(HJ 612-2011) 下载地址: .cn/hjbhbz/bzwb/other/hbysjsgf/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1988) 水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一、单项选择题 各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预测某发声源在10m处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为70dB,而该预测点的背景值为60dB,则该处的预测等效声级为。 A.65dB B.67.3dB C.70.4dB D.72dB 答案:C 2. 水采浮游动物调查分三个级别,是。 A.20~200μm、200~500μm、大于500μm B.20~100μm、100~500μm、大于500μm C.20~50μm、50~500μm、大于500μm D.20~50μm、50~200μm、大于200μm 答案:A [解答] “了解海洋生态凋查方法”是2012年大纲的新增内容。 3. 某建设项目位于一般区域,工程占地范围20km2,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生态影响分析

答案:B [解答] 在一般区域,工程占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0km2,或长度大于或等于100km,其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4. 某河流: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某一断面平均流量为2000m3,该河流断面以上区域面积为1000km2,则该河流断面的径流模数为。 A.2000L/(S·km2) B.0.002L/(S·km2) C.2000mm D.0.002mm 答案:A [解答] 径流深的计算公式Y=QT/1000F,表示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是mm;径流模数公式M=1000Q/F,表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单位是L/(s·km2)。 5. 一级评价项目采用极坐标布点法。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A.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B.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C.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D.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合同范本

编号:_____________ 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委托单位(甲方): 受托单位(乙方): 本合同就甲方委托乙方与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事宜,经友好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达成以下协议,并由双方恪守。 一.甲方委托乙方的建设项目概况如下: 项目名称: 业务内容:按照规范要求编制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二.双方约定的由甲方提供的资料及提供的时间: 天,具体资料清单另提。 三.合同内容和要求: 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及国家和省、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编制《》。 最终成果交付形式:递交《环境影响报告表》,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规范要求。 四.价款、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合同金额计人民币:元。大写:(含监测费)。 支付方式:报告编制完成后,通过审查并取得XXXX市环境保护局的批文后,乙方向甲方提供合法全额发票,甲方向乙方一次性付清款项。 五.履行的计划进度和期限: 1.根据甲方要求勘察现场

2.资料齐全后,工作日内编写完成(报批稿)。 六.双方的义务 (一).乙方的义务: 1.在履约期限内,公正地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法规,努力做到公正、准确地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在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与该项目有关的商业秘密负责保密,不得泄露。 3.协助甲方尽快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批文。 (二).甲方的义务: 1.向乙方提供有关本项目的工程、环境等项资料及图纸,并对提交的时间、进度、质量负责;若甲方提交资料延期,则乙方工期顺延。甲方对提交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负责; 2.帮助乙方联系项目相关单位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3.配合乙方进行现场勘测; 4.向乙方提供合同经费,详见本合同第四条; 5.在履约期间,甲方应授权选派一名联系代表,予以配合。 七.双方的责任 (一).乙方的责任: 1.在约定期限内,向甲方提供完整、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留有档案资料,以便查证。 2.乙方如因质量低劣或弄虚作假造成甲方经济损失,应向甲方赔偿,累计赔偿金额不超过收费总额。

环评爱好者论坛_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