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的影响初探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22 不 同 施 氮 量 与 氮 肥 运 筹 方 式 对 扬 麦 1 . 6产 量 及 构 成 因
素 的 影 响
221 不 同施 氮 量 对 扬 麦 1 .. 6产 量 及 构 成 因 素 的 影 响 。 表 从
小麦 于 1 1月 8日播 种 , 工开沟 条播 , 人 基施 五氧化 二磷 7 g l2氧化 钾 9 g l2壮 蘖肥 施五 氧化二磷 3 g l 5 /1 , k I1 / 0k /m } 3 /m 、 k}
( 2 0 、0 m N 0 )3次 重 复 , 机 区 组 排 列 , 1 N 7 )3 0k (3 0 , 随 共 8 个小 区 。 小区长 宽各 3m, 距 3 m, 区面积 9n。各 小 区 行 0c 小 l 。
氮肥 运筹方 式均 为基肥 : 蘖肥: 壮 拔节孕 穗肥 为 61 。 :: 3
1 . 氮肥 运 筹方 式 试 验 。 .2 2 氮肥 用 量 为 2 0k /m , 筹 方 4 gh 运
式 分 为 4种 , 基 肥 : 蘖 肥 : 节 孕 穗 肥 分 别 为 712 B ) 即 壮 拔 ::( 7 、
61 ( 6 、:: B )415 B ) 随机 区组 排 列 , 重 复 , :: B )51 3 4( 5 、::( 4 , 3次
农 艺学
现 代农业 科技
21 0 0年第 2 3期
不 同氮肥 用量 及运 筹 方式 对扬 麦 1 6群体 动 态和 产 量 的影 响
刘 田 肖承 璋 z 刘文 广
(江 苏 省 如 皋 市农 业科 学 研 究 所 , 苏如 皋 2 6 0 ; 如 皋 市农 业技 术 推 广 中 心 ) 江 2 5 0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保大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等优点,广泛种植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流域等农业生产区域。
保大麦16号是保大麦品种中的一员,以其高产、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如何进一步提高保大麦16号的产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的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优化保大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配比,从而提高保大麦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比较不同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的保大麦16号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检验不同处理组合对保大麦16号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制定更科学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此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保大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产品的供给。
也为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提供参考和借鉴,拓展相关研究领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1.3 研究意义保大麦16号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播种密度和氮肥是影响保大麦16号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提高保大麦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播种密度对保大麦16号产量的影响,可以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范围,避免密植或疏植导致产量下降。
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可以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播种密度和氮肥的配比对产量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摘要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扬麦16施氮量以240~270kg/hm2最为适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获得高产,以240kg/hm2效益最好;在施用纯氮240kg/hm2的条件下,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以6∶1∶3,产量最高。
关键词氮肥用量;运筹方式;扬麦16;群体动态;产量;影响笔者以扬麦1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1-3,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夺取高产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质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水平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7.54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
1.2试验设计1.2.1氮肥用量试验。
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180kg/hm2(N180)、210kg/hm2(N210)、240kg/hm2(N240)、270kg/hm2(N270)、300kg/hm2(N300),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
小区长宽各3m,行距30cm,小区面积9m2。
各小区氮肥运筹方式均为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6∶1∶3。
1.2.2氮肥运筹方式试验。
氮肥用量为240kg/hm2,运筹方式分为4种,即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分别为7∶1∶2(B7)、6∶1∶3(B6)、5∶1∶4(B5)、4∶1∶5(B4),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
1.3试验实施小麦于11月8日播种,人工开沟条播,基施五氧化二磷75kg/hm2、氧化钾90kg/hm2,壮蘖肥施五氧化二磷33kg/hm2、氧化钾39kg/hm2。
12月7日用50%苯磺·异丙隆2.2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除田间杂草,4月30日用25%多菌灵加吡虫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
6月12日小麦成熟后分小区收获,分收分脱获得实产。
1.4调查内容基础地力:5点取样,风干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摘要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扬麦16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扬麦16施氮量以240~270 kg/hm2最为适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获得高产,以240 kg/hm2效益最好;在施用纯氮240 kg/hm2的条件下,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以6∶1∶3,产量最高。
关键词氮肥用量;运筹方式;扬麦16;群体动态;产量;影响笔者以扬麦1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群体发育动态的影响[1-3],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种植夺取高产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田前茬为水稻,土质为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水平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17.54 g/kg。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
1.2试验设计1.2.1氮肥用量试验。
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180 kg/hm2(N180)、210 kg/hm2(N210)、240 kg/hm2(N240)、270 kg/hm2(N270)、300 kg/hm2(N300),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
小区长宽各3 m,行距30 cm,小区面积9 m2。
各小区氮肥运筹方式均为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为6∶1∶3。
1.2.2氮肥运筹方式试验。
氮肥用量为240 kg/hm2,运筹方式分为4种,即基肥∶壮蘖肥∶拔节孕穗肥分别为7∶1∶2(B7)、6∶1∶3(B6)、5∶1∶4(B5)、4∶1∶5(B4),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
1.3试验实施小麦于11月8日播种,人工开沟条播,基施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90 kg/hm2,壮蘖肥施五氧化二磷33 kg/hm2、氧化钾39 kg/hm2。
12月7日用50%苯磺·异丙隆2.25 kg/hm2对水900 kg喷雾防除田间杂草,4月30日用25%多菌灵加吡虫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
6月12日小麦成熟后分小区收获,分收分脱获得实产。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套播麦扬麦16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

高, 1 9 . k / 6 m2 最终经济 系数 亦较 高( . 8 4 。 为 0 1 9 g 67 , O 3 5 )
关 键 词 :播 量 ;套播 ;扬 麦 1 ;产 量 ;秸 杆 还 田 6
近年来 , 随着 稻 麦 联 合 收 割 机 的推 广 和 水 田埋 草 旋 耕 机
的研制成功 , 较好地解决 了秸秆 的粉碎和 直接还 田等关键 问 题, 使得秸秆还 田成 为增加 土壤有机 质、 持续 培肥地力 、 实现
在倒 3叶期施 用 。小麦套 播期 为 儿 月 2日, 茬为早 熟 晚 前 粳杂交 稻甬优 8 ( 号 收割期 为 1 月 7 1 1 ~ 3日) 稻麦 共生期 , 为 5 l , 获水稻 时小麦分别处 于 1 ~l 收 d ~3叶出生期 , 播量 为 1. k / 6 m , 0 0 g 6 7 2 前茬稻秸秆全量还 田。
21 年 02
第 3 期
耕 作 与 栽 培
・ 5・ 4
秸秆 还 田条件 下不 同施氮量 对 套 播 麦扬 麦 1 量 及 其 物质 生 产 的影 响 6产
谢
摘
勇 ,宋秧泉
占 1 ~2 , 5 O 拔节肥 ( 3叶施用) 2 ~2 孕穗 肥 倒 占 O 5 g, o
( 叶 露 尖 施 用 ) 3 。 P K 肥 的基 肥 : 肥 为 5: , 肥 剑 占 O 、 追 5追
最低 。
而随着秸秆还 田工作的不断深入 , 腐蚀秸 秆对培肥 地力能力 的不断体现 , 原先 提出的稻 田套播麦 的适 宜施 氮量 已难 以适
应现有土壤肥力 的需求l 。因此 , _ 6 ] 试验研 究 了不 同施氮量量
表 1 不 同施氮量对套播麦扬麦 1 产量及 其结构的影响 6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作者:周晓虎贺明荣代兴龙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09期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
随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相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升高;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千粒重则相应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
在延迟播期和增加密度的最终影响下籽粒产量显著提高。
两个品种的籽粒含氮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
因此,通过适当延迟播期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种植密度(基本苗)分别为405.0、517.5万株/hm2。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延迟;种植密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中图分类号:S512.10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9-0065-05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不断改进栽培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1]。
小麦产量不但受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影响,播期和播量与其也有密切联系[2,3]。
施用氮肥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不合理施用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壤酸化、环境污染、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等[4~6]。
近年经常出现暖冬,按以前的适宜播期播种小麦冬前旺长,受冻减产。
应对气候变化,相应调整播期、播量成为当前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必要措施[7]。
播期和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具有调节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产量[8]。
氮肥用量及运筹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氮肥用量及运筹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杨建华;瞿廷广;冷华年;陶宝瑞【摘要】试验对小麦扬麦16号,在两种总施氮量条件之下(16、20 kg/667 m2),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产量及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明确高产条件下的施氮量与合理的氮肥运筹,为小麦氮肥使用和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农业装备技术》【年(卷),期】2017(043)005【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小麦;氮肥用量;运筹比例;产量;群体质量【作者】杨建华;瞿廷广;冷华年;陶宝瑞【作者单位】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扬中市三茅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扬中212200;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文语种】中文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中市三茅街道指南村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前茬水稻,土壤肥力较好。
供试品种:扬麦16号。
试验设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两个因素。
施氮量:设16 kg/667 m2(A1)、20kg/667 m2(A2),共2个水平;氮肥运筹∶设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2∶3∶0(B1)、5∶1∶2∶2(B2)、3∶2∶3∶2(B3),共3个水平;另外设一个无氮区对照。
11月12日播种,基本苗16万/667 m2,播种方式采用耕翻后人工条播并浅锄盖籽,行距25 cm,小区面积33 m2,3次重复,共21个小区。
氮肥肥料施用时期如下:基肥播种前施用,分蘖肥于2~3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倒3叶期施用,孕穗肥于剑叶露尖时施用。
施磷量(P2O5)和施钾量(K2O)均为6 kg/667 m2,按基肥和拔节期追施各半。
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要求进行。
全程记载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主要生育期(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成熟期考查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收获期实割2.5 m2计算实产。
记载播期、施肥、病虫草防除等农事进程和病虫发生、倒伏程度等生长状况。
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周红海;鲁立明【摘要】为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及确定合理的播种量,特进行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麦11"在每667 m2播种量为8.25 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21.7 kg,"扬麦12"在每667 m2播种量为8.25 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34.9 kg,"扬麦20"在每667 m2播种量为14.25kg时产量最高,每667 m2达460.3 kg;"扬麦20"的平均产量最高,且抗倒伏能力也比其他2个品种强,在余姚地区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期刊名称】《上海农业科技》【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小麦;品种;播种量;产量【作者】周红海;鲁立明【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3154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小麦-单季稻栽培模式的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余姚市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0.267万hm2以上,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同时,余姚市小麦产量也逐年提高,如2012年小麦每667 m2产量平均达317.8 kg。
由于余姚市属于小麦种植的次适宜地区,年度之间气候情况不稳定,播种前后遇到烂冬、低温的频率较大,因此需适当增加播种量,但播种量过大,容易造成苗数过多而倒伏,如分蘖期遇到高温,即使播种量不多,也容易造成苗数过多。
为有效解决此问题,筛选出适合余姚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及确定合理的播种量,特进行了不同品种和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1 试验处理试验设不同品种、不同播种量2个因素,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为“扬麦11”、“扬麦12”、“扬麦20”,每667 m2播种量分别为8.25、11.25、14.25、17.25 kg,具体处理设计(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的影响初探贾晴晴 董洋阳 朱新春 汤剑平 刘章生 王雅凤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由于松江区水稻主栽品种多为晚熟品种,收获期偏晚,造成小麦播种期推迟,所以小麦栽培中,很多农民盲目增加播种量和氮肥用量,以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本试验以“扬麦16号”为试材,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探索了适宜松江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达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小麦品种“扬麦16号”,肥料为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尿素。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设在松江区泖港镇科技农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质为青紫泥,土壤肥力中等,pH6.68,有机质含量3.24%,水解氮174.25 mg/kg,有效磷4.82 mg/kg,速效钾96.64 mg/kg。
前茬作物为水稻,播种期11月4日,播种方式为撒播后机器开沟覆土。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播种量(A)为主区,设12.5、15 kg/667 m2 2个水平;氮肥用量(B)为裂区,设纯氮15、20、25 kg/667 m2 3个水平。
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周围设保护行。
氮肥运筹比例均为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1.2叶时施用。
磷(P2O5)、钾(K2O)肥用量均为5 kg/667 m2,运筹比例均为基肥∶拔节肥为5∶5。
病虫草害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管理相同。
1.4 考察项目于各节气考察田间逐期茎蘖数,成熟期考察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割产量,并在实验室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由图1可看出,整个生育期的茎蘖数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峰苗出现在“惊蛰”前后,但本试验两种播种量的茎蘖动态变化稍有不同:播种量12.5 kg/667m2处理表现为“单峰”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则表现为“双峰”趋势。
“大寒”节气后茎蘖数稍有减少,可能是因为播种量大,造成基本苗过多,影响冬前麦苗根系生长,越冬期有麦苗受冻害死亡。
“立春”后进入春发阶段,茎蘖数快速增加,在“惊蛰”时达到峰值,然后无效分蘖消亡,茎蘖数再度减少。
图1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由表2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茎蘖数表现为播种量15 kg/667 m2处理高于播种量12.5 kg/667 m2处理;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高峰苗”前茎蘖数随之增加,“高峰苗”后茎蘖数则随之减少,说明增加氮肥用量,生育前期可促进分蘖生成,生育后期由于群体过大,则会加快小分蘖消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茎蘖成穗率。
2.2 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由表3、4可看出,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随播种量增加,———————收稿日期:2012-12-10摘 要:为研究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特以播种量为主区、氮肥用量为裂区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了“扬麦16号”适宜的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技术,以期为“扬麦16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扬麦16号”产量形成影响不显著,而氮肥用量对产量形成有显著影响;在直播常规栽培中,在松江区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常规播种量12.5 k g/667 m 2、氮肥用量20kg/667 m 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至11月底以后,可适当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 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 2,以弥补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关键词:扬麦16号;播种量;氮肥用量;产量播种量(A)(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B)(kg/667 m2)152025152025编号A1B1A1B2A1B3A2B1A2B2A2B3表1 播种量、氮肥用量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高峰苗、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均表现为增大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茎蘖成穗率均表现为降低趋势。
播种量12.5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株高、茎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播种量15 kg/667 m2时,随氮肥用量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实割测产表明,播种量15 kg/667 m2、氮肥用量15 kg/667 m2处理产量最高,为386.27 kg/667 m2,其次为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 kg/667 m2处理,为374.16kg/667 m2,但这两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3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由表5可知,播种量对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实际产量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穗数(万穗/667 m2)30.031.832.433.634.233.0穗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千粒重(g)40.7a41.0a39.3ab40.5ab39.0ab38.2b理论产量(kg/667 m2)456.71cd491.75ab464.24c499.61a482.47b449.62d实际产量(kg/667 m2)361.58b374.16ab360.26b386.27a372.05ab341.04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氮肥用量对株高、穗下节间、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氮肥用量对小麦高产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播种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特别是对实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所以在常规栽培中,不必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实现高产,而应在常规播种量12.5 kg/667 m2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施用氮肥,力保足穗、大穗来实现高产。
表5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株型和产量影响的统计分析(F值)注:*为显著性差异,**为极显著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因素很多,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肥料运筹、田间管理措施和气候等均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根据松江区自身气候资源条件和本地水稻收获时间,本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底~11月上旬。
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小,盲目增加播种量,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茎蘖成穗率低,容易发生病虫害,增加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不高。
所以,在松江区小麦直播常规栽培中,在适宜播种期内(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以播种量12.5 kg/667 m2、氮肥用量20kg/667 m2较为适宜,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若因水稻收割期、天气等原因,播种期推迟到11月底后,可增加播种量至15 kg/667 m2、氮肥用量控制在15~20 kg/667 m2,以减弱因迟播所造成的出苗率低、基本苗不足、分蘖少等不利影响。
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株高(cm)83.2b83.0b85.7ab83.0b90.0a88.3a穗长(cm)8.2b8.6ab8.8ab8.5b9.3a8.8ab穗下节间(cm)29.5c31.3bc31.0bc31.1bc32.5ab35.0a高峰苗(万苗/667 m2)77.078.881.587.394.193.2成穗率(%)38.9640.3639.7838.4936.3435.43总粒数(粒/穗)40.941.439.740.039.139.4实粒数(粒/穗)37.437.736.536.736.135.7结实率(%)91.4791.1991.8491.7792.4290.53表4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植株性状的影响项目播种量(A)氮肥用量(B)A×B株高7.617.23*5.21*穗长9.953.851.18穗下节间11.49*5.95*1.87千粒重49.964.270.84理论产量36.03*23.70**24.90**实际产量0.1315.38**10.80**播种量(kg/667 m2)12.515氮肥用量(kg/667 m2)152025152025大雪20.421.021.625.228.228.8冬至29.436.036.041.446.847.4小寒40.844.445.049.252.853.4大寒57.658.263.667.870.877.4立春63.664.267.867.269.672.6雨水67.267.270.276.877.482.2惊蛰77.078.881.587.394.193.2清明35.434.834.239.638.437.8不同节气的茎蘖数(万苗/667 m2)春分44.442.642.049.849.248.6表2 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扬麦16”茎蘖动态的影响-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