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1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概述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发展和预防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植物疾病的诊断、病原体的鉴定、病害防治和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植物疾病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植物病理学在农业、园艺和生态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病害的成因和特点,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白粉病、炭疽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溃疡病、软腐病等。

3.病毒性病害:由病毒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4.真核生物性病害:由真核生物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根腐病、白蚧病等。

植物病害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病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有效的管理。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病原体的鉴定与鉴别:通过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进行鉴定与鉴别,以确定病害的成因。

2.病害的诊断: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病变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准确的诊断,确定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3.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方法的研究,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包括推广病害防护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5.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发掘和利用植物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进步,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1.防范病原菌的入侵: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入侵风险,减少病害的发生。

2.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植物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单元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持续刺激下,植物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生长发育异常,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的现象。

2、病因: 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3、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4、病状:是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外表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5、病征: 指在病状表面,尤其是病斑部分的表面着生或出现的病原生物的子实体。

例如真菌的菌核、菌丝体、细菌的菌脓、线虫的虫体、寄生性植物等。

6、非侵染性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7、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8、综合症:一种病害同一植株上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9、并发症: 同一植物在受到两种或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时,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症状,甚至出现不同于原有两种病菌单独引起的另一种症状。

10、隐症现象: 隐症现象:病原物侵染寄主后,病植物的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高温),可以逐渐减退直至暂时消失而“复原”的现象。

二、填空题1、植物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非侵性病害由由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引起。

2、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植物、线虫、原生动物、。

3、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和畸形。

4、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植物病理学 实验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图文

植物病理学 实验1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图文

苹果灰霉腐烂病
玉米干腐病
萎焉
番茄青枯病
黄瓜青枯病
西瓜萎焉病
畸形
泡桐丛枝病
马铃薯癌肿病
西瓜根结线虫
粟白发病
1. 粉状物
病症的主要类型
小麦黑粉病
十大功劳白粉病
玉米黑粉病
2. 霉状物
草莓灰霉软腐病
桃褐腐病
樱桃根霉软腐病
葡萄霜霉病
3. 点状物Leabharlann 山茶花灰斑病甜瓜蔓枯病
4. 颗粒状物
甘蓝菌核病
花椰菜菌核病
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1、实验目的
识别一些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 病症)类型; 正确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主要病状类型
变色1
烟草花叶病(花叶)
长春藤黄化(花变色)
变色 2
长春藤病毒(脉明)
郁金香的碎锦
南瓜绿斑驳病
坏死
高粱炭疽病
水稻胡麻斑病
玉米大斑病
水稻白叶枯病
腐烂
辣椒疫病
梨轮纹病
5. 脓状物——细菌病害的病症
水稻白叶枯病 ( 叶枯、 菌脓)
豆薯叶斑病(水渍状)
实验报告内容:
从供观察的植物病害标本中选择10种,描 述其症状特点。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真菌学、 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解剖、分类)、植物生理学、生物 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课程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专科生的重要专业 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其症状类 型;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以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主要病原物的基本概念、形态、分 类等植物病原学基础;病原物侵染过程、病害侵 染循环、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病害流行 预测技术以及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等基本知识。
(5)病毒界(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或其中之一组成) :病毒、类病毒。
(6)动物界(Animalia):线虫(真核细胞生物,蠕虫状,异 养)。
(7)植物界(Plantae):寄生性种子植物(真核细胞生物, 有细胞壁,有微管束,无根有吸盘,有叶或退化,种子繁殖) 。 2、非生物病原(逆境,引起的病害不可相互传染称非侵染性 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Irish famine):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 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迫使150万人移居美国。植 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
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 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 使法国葡萄酿酒业濒临 破产,最终导致波尔多 液发明。
(1)极高、极低温:高温性不育、寒害、冻害等。
(2)土壤缺水或水过多:旱害、渍水等。
(3)光线过弱或过强:缺光性黄化、日灼等。
(4)缺氧:缺氧性烂根等。 (5)空气污染:气候斑等。 (6)缺素:缺铜、缺锌、缺铁等。 (7)无机盐毒害:盐害等。 (8)土壤过酸或过碱。 (9)药害:施农药或化肥不当而造成的叶枯、叶斑、枯萎、

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3.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迫使150 万人移居美国。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使法国葡萄酿酒 业濒临破产,最终导致波尔多液发明。
(3)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200万人。
• 茭草黑粉菌(茭白) Ustilago esculenta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 cotina),黑粉菌 (Ustilago)真菌。 • 菌丝寄生在植物菰即茭草(Zizania caduuciflora)的叶,茎和根上。 • 孢子堆黑色,稍呈粉状。孢子球形,黄褐色,平滑或有刺,6— 9×5—7微米。 • 寄生在茎上时,在未形成黑粉孢子以前,茎肿大幼嫩可供食用味 道解美,营养丰富,并含纤维多,通便,防肠癌等。 • 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幼嫩时可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和胃肠道 溃疡等并助消化和通便。
• 1950年:中国 小麦条锈病 大流行,小 麦减产60亿 斤。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 传病害等。 (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 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 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七)根据病害流行特点分: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 (八)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植物病理学》课件

《植物病理学》课件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 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 的农药。
合理使用药剂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 用或滥用。
注意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应确保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已过,避免农产品 残留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
特点
不同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不同的症状和特点,例如病 毒病害通常表现为花叶、畸形等症状,真菌病害则表现为腐 烂、长霉等症状。同时,不同植物对同一病原物的反应也可 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
03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 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
主要有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
具有菌丝和孢子,能够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 亡。
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如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
01
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02
具有细胞壁和鞭毛,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引起病害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因、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02
植物病害的分类与识别
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照病原物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
病害等。
按照症状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将植物病害分为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等类型。
按照传播方式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 害等。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生物间的关系
(1) 共生(Symbiosis) (2) 共栖(Commensalism) (3) 拮抗(Antagonism) (4) 寄生(Parasitism)
11
▪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 的能力。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 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褪绿: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 黄化:叶片呈黄色。 花叶:叶片发生不均匀退色,黄绿相间。 红叶:叶片变红或紫红。
7
2. 坏死(necrosis)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最常见的坏死是 “病斑”(spot),包括:角斑、轮斑、条斑、白斑、 黑斑、灰斑、褐斑、锈斑、疮痂等。
3.腐烂 4.萎蔫(wilt)
物 病害。不能相互传染。 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栽培条
件等。
5
1.3 植物病害的症状
1.3.1 定义: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
组织内部或外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Symptom)。
6
1.3.2 症状类型
1. 变色(discolor) 植株局部或全株失去 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
▪ 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
附着胞→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15
▪ 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 柱头、蜜腺等。
▪ 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 病原原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
▪ 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 用伤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 织中生活,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
5.畸形(malformation)
8
1.3.3 病征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植物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定义
1.广义抗病性
---对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
2.狭义抗病性
---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

植物通常从2个方面(或2种机制)来抵抗病原物的侵染
---机械障碍作用(结构抗性) ---生理生化作用(生化抗性)
二、结构抗性
1.先天性防御结构
(1)茸毛 (2)蜡质层 (3)气孔密闭或孔隙小
1.内部症状
(1)内含体(inclusion) (2)侵填体(tylose) (3)胼胝质(callose) (4)维管束变色
2.外部症状
(1)病征
① 真菌的子实体:菌丝体、菌核、孢子器、 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 ② 细菌的菌脓 ③ 线虫的虫体 ④ 寄生植物个体
病征(真菌的菌丝体)
病征(真菌的菌核)
(1)减产 (2)降低品质 (3)其它
2.植物病害引起严重损失的事例
(1)1845-1846 爱尔兰 马铃薯晚疫病 (2)1900s 美国板栗疫病 (3)1942-1943 印度孟加拉 水稻胡麻斑病 (4)1990s 新疆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
四、病因与病害三角
1.病因
(1)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 (3)复合因素
三、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第三节 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parasitism)
1.定义
活体营养(biotroph)
2.寄生物(parasite) 死体营养(necrotroph) 3.腐生物(saprophyte; saprogen)
4.寄主(host)
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征(真菌的白粉状物)
病征(真菌的白粉状物)
病征(真菌的黑粉状物)
病征(真菌的黑粉状物)
病征(锈状物)
病征(锈状物)
病征(真菌的霉状物)
病征(黑色粒状物)
病征(细菌的菌脓)
病 征 ( 细 菌 的 菌 脓 )
病征(线虫的虫体)
病征(寄生植物)
病征(寄生植物)
病征(寄生植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三节 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四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第五节 植物的抗病性 第六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柯赫氏法则 第七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理学 1.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2.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1.定义 2.寄生物与病原物的关系 3.病原物的两种属性---寄生性和致病性 4.毒力(virulence)与侵袭力(aggressiveness)
第四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1.定义 2.四个时期 (1)接触期 (2)侵入期 (3)潜育期 (4)发病期
课 程 讲 授 计 划
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42学时(13个实验) 考 试:期中考试、实验考试、期末考试 课程组教师:刘凤权、胡白石、宋从凤: 总负责及主讲理论课,部分实验课
沈秀萍:实验课准备
刘红霞: 实验课
自我介绍:电话 84396012(办)、84395611(家)
点 名:
课堂纪律:
2.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 (分支学科)
(1)病因学 (2)植物病原真菌学 (3)植物病原细菌学 (4)植物病毒学 (5)植物线虫学 (6)植物病理生理学 (5)植物病害流行学 (6)分子植物病理学 (7)植物病害防治学
3.国内外植物病理学主要期刊
(1)国内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2)国外 Plant Pathology Phytopathology Plant Disease
坏死(叶枯)
坏死(猝倒)
坏死(立枯)
坏死(溃疡)
坏死(溃疡)
坏死(枯梢)
坏死(枯梢)
坏死(流胶)
坏死(疮痂)
坏死(疮痂)
③ 腐烂(rot):干腐、湿腐、软腐
腐烂(干腐)
腐烂(软腐)
腐烂(软腐)
腐烂(软腐)
腐烂(软腐)
④ 萎蔫(wilt)
根据能否恢复:暂时性萎蔫和永久性萎蔫 根据萎蔫程度和类型:青枯、枯萎、黄萎 根据受害部位:局部性萎蔫和全株性萎蔫
二、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定义
2.三个基本环节
(1)越冬(overwintering) 或越夏(oversumering) (2)繁殖(reproduction) 与传播(transmission) (3)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 与再侵染(reinfection)
畸 形 ( 癌 肿 )
畸 形 ( 癌 肿 )
畸 形 ( 癌 肿 )
畸形(丛枝)
畸形(丛枝)
畸形(花变叶)
畸形(花变叶)
畸形(扁枝)

丛 生 ( 疯 顶 )
畸形(蕨叶)

丛 生 ( 发 根 )

畸 形 ( 肿 枝 )
二、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typical symptom) 2.综合症(syndrome) 3.并发症(complex disease) 4.拮抗现象(antagonism) 5.协生现象(synergism) 6.隐症现象(masking of symptom)
第六节 植物病害诊断和柯赫氏法则
一、病原物或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
二、侵染性病害
1.真菌(fungus, pl. fungi)引起的病害 2.细菌(bacterium, pl. bacteria)引起的病害 3.病毒(virus)、类病毒(viroid) 和植原体(phytoplasma) 4.线虫(nematode)引起的病害 5.其他病原物引起的病害
三、非侵染性(生理性)病害
1.化学因素:营养失调、水份失调、 2.物理因素:温、湿(水)、光不适等
四、一种新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 (Koch’s postulate )
1.柯赫氏法则的4条标准 2.柯赫氏法则的某些不足
第七节 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植物病害的记载 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病征(寄生藻)
(2)病状(症状)
① 变色(discoloration)
黄化(yellowing) 花叶(mosaic) 斑驳(mottle)
变色(黄化)
变色(黄化)
变色(花叶)
变色(花叶)
变色(花叶)
变色(花叶)
变色(花叶)
变色(果实)
变色(果实)
变色(脉明)
变色(斑驳)
变色(碎锦)
1.病原生物学说的确立 重要学者及其贡献 (1)Tillet (1755) :黑粉菌 (2)Anton de Bary (1861) :病原生物学说 (3)Smith, E. F.:细菌学之父 (4)Mayer, A (1886):烟草花叶病,汁液传染 (5)Stahel, G. (1931):原生动物
2.后天性防御结构
(1)木栓层 (2)离层 (3)侵填体 (4)胼胝质 (5)树胶
三、生化抗性
1.先天的生化抗性
(1)产生 抑菌物质如酚、萜、萘类等 (2)缺乏某种物质
2.后天(诱发)的生化抗性
(1)代谢途径的改变 (2)产生一些酶类
四、抗病性的类型
1.避病性(escape) 2.抗病性(resistance) 3.耐病性(tolerance)
(6)Stanley, W. M. (1935):病毒结晶,具侵染性;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7)Bawden, F. C. (1936):病毒核酸的侵染性 (8)Doi, Y.(土居养二)(1967):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MLO;现称植原体, phytoplasma) (9)Diener, T. O. (1971):类病毒 (10)Davis, R. E. (1972):螺原体 (11)Cobb, N. A.:线虫
萎蔫(青枯)
萎 蔫 ( 枯 萎 )
萎蔫(黄萎)
萎蔫(枯萎)
⑤ 畸形(malformation)
整株:矮缩、矮化 根部:根结、根肿、发根 茎干:扁枝、丛枝、癌肿 叶部:蕨叶、小叶、叶变花 花果:花变叶、小果
畸形(矮缩)
畸形
(根结)
畸形(根肿)
畸 形 ( 癌 肿 )
畸 形 ( 癌 肿 )
2.植物病理生理学 3.植物抗病性的遗传 4.病害流行学 5.植物病害防治(控制)

问:
主要参考书
1.范怀忠,王焕如。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2 2.Agrios, G. N. (陈永萱,陆家云,许志刚译)。植物病理 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方中达。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6 4.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8 5.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
2.病害三角 disease triangle
寄主 病害
病原
环境
环境
病害
寄主
病原
病害三角环式图解
五、植物病害的类型
1.按植物(作物)类别分 2.按寄主受害部位分 3.按症状类别分 4.按病原生物种类分 5.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 6.按病因类型来分 7.按病害流行特点分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类型(插图)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