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

2014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目: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

变”

作 者: 叶彩凤 班 级: 初数1102班

号:

201120030230 指 导 教 师:

杨洪山

二零一四年六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诚信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如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和集体已经发表,和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说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4年6月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1)

(一)一题多解的案例 (1)

(二)一题多种解法之数学思想在小教学中的应用 (3)

二、小学数学“一题多变”的探究 (4)

(一)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把新题变旧题 (4)

(二)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变”触类旁通,悟出解题规律5三、学生学会超级变变,并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5)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并且在小学阶段占主体地位.入学之初,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形象化,直观化的数数及简单的计算,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出现了抽象化复杂性的应用题.找到解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解题方法及不断尝试解答的精神,是我们为师者必须思考的教学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新知变旧知寻找最近认识发现区,将复杂问题变为单间问题,学会一题多变,触类旁通,进而悟出解题规律,并经一题多变,拓展知识,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前言

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

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式化了的问题,那么,就

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需要有一种解题策略,所以策略的产生及其正确性被证实

的过程,常常被视为创造的过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是指探求

数学问题的答案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在小学阶段,一般包括枚举法、模式识别、

问题转化、中途点法、以退求进、特殊到一般、从整体看问题、正难则反等策略。

一题多解则是诸多解题策略的综合运用。教学中,积极、适宜地进行一题多解的训

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的技能和技巧;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增长;有利

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

性。教学的某些合理之处.更为广泛地发现。”的观点。因此,本文就教师如何引导

学生学会把新知变旧知寻找最近认识发现区,将复杂问题变为单间问题,学会一题

多变,触类旁通,进而悟出解题规律,并经一题多变,拓展知识,归纳出曲折地反

复地不断深化的一题多变导学悟学训练课程设计模型,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克

服了传统教辅模式中存在的教师变题,学生做题的题海战术。形成了学生主动探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主人。

1、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一)一题多解的案例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将数与量、结构和空间关系在生活中具体应用和体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数学自身同样存在“百花齐放”的状态。数学中存在的“百花齐放”,指的是数学的多种表现形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便是其中之一。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沟通知识引起多路思维大有益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不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和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探求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发散点不同,因而能找出多种解题途径,收到培养求异思维的效果。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新鲜感强,目的性不够明确,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

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因此,教师付出再多辛苦劳动的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完许多知识便忘。此时巧妙地引入一题多解,更好地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同时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例如,有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它的解法就有多种。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 =275+225 =500(千米)【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45)×5 =100×5 =500(千米)【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4】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

275=225 x=275+22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再如:“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

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分析1】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30÷6=5平方厘米.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解法1】30-30÷6+30÷6×2

=30-5+10=35(平方厘米). 或:30+30÷6×(2-1) =30+5=35(平方厘米).

【分析2】因为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