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产物,尤其是一代代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将依托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

我们将首先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如民俗、习俗、庆典、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文化的表达方式等。

它既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人不仅是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并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非遗的传承。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的互相构建关系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变迁都影响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节庆因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的传统技艺来说,尽管社会环境和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则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设立非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览等。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艺术表达,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遗的内涵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机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它涉及到代际传承、社群传播、教育引导等多个方面。

首先,代际传承是非遗传承的基础,老一辈的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社群传播是非遗传承的扩展,通过节庆活动、社交聚会等途径,非遗在社群中得到广泛传播。

最后,教育引导是非遗传承的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手段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四、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遗的传承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技艺的失传是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传统技艺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消失,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现代科技的冲击也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非遗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边缘化。

此外,资金短缺、传承人才匮乏、缺乏创新等问题也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五、非遗传承的保护与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NMCH)是指个体和社群以及其所属文化群体口头传统和实践艺术形式的储存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宽泛概念,它不仅涉及文化事物的抽象性和物质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景观,历史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熔炉和多元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热点,不少国家及企业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英语的翻译也成为各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策略,以期深入了解英语翻译的运作机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按照文化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多种形式的实践艺术形式,包括社会传统的技艺和口头传统,以及社会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惯例和习俗,以及技艺,如建筑、乐器、装饰、艺术、服饰、裁制、绘画、雕刻、民间科学、民间医学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形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构造体系,包括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以及文化遗产关联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三类:精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英译策略研究英译策略是指根据译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高品质的翻译质量。

因此,研究英译策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英译策略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熟悉专业领域的术语和专业术语,以便能够准确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意。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至今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重价值的事物。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维护,更是对人类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一定民族群体的产物。

非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从传统的技艺、民俗活动、民间表演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它们构成了特定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

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头传统、实践操作以及社会传播等方式。

其中,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两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是指通过家族内部的代代相传,将非遗技艺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师徒传承则是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言传身教,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

此外,社会传播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包括节日庆典、庙会活动等社会活动中的表演和展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

其次,随着年轻一代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流失也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了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和研究等方式,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95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何贝贝[摘要]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

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

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归宿,以互动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激发受者身体实践,引导受者身体参与,构筑受者身体认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身体理论;传统技艺类非遗;具身实践;共情传播;汉绣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还涉及人们的身体、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探讨身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在具身体验的基础上,将具身理论与非遗实践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此,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为例,探讨在身体理论视域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以期为汉绣以及更多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启示。

一、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与具身传播的理论汇点手工艺是一项重要的具身化实践,它通过双手与材料的接触使人的身心合一,完成心智上的认知。

而身体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世界观。

在对身体民俗的探索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身”与“心”的对立[2]。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梅洛-庞蒂以及福柯和布尔迪厄的推动,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诸学科不约而同地突破“身心分离”的非具身性(disembodied)研究路径,转而关注“会思考、有感情”的身体。

始于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提出的“身体技术”概念,人类学的视野回归到了对身体属性的研究,手工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反映社会文化的表征。

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

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

On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ext: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publicity of Yangzhou 作者: 杨永刚
作者机构: 扬州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江苏225009
出版物刊名: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页码: 459-46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能语境 旅游 翻译 扬州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其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也有助于对其进一
步挖掘与完善,以及促进文化的对外输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独特
性,在外宣中如何进行汉英翻译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

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汉英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功能语境视角下专
门用途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其汉英翻译,可以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遗传承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强调文化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记忆。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非遗包括许多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进行,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许多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口头传统的传承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这些口头传统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其传承面临困难。

四、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一)后继无人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的技艺和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后继无人。

(二)资金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许多非遗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文化冲突与失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常态。

然而,一些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文化失真。

五、非遗传承的路径(一)政府支持与立法保护政府应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为非遗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二)教育传承与普及知识将非遗引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非遗,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非遗传承的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人类学以人类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注重文化传承、发展及变迁的过程。

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过程受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指导。

非遗的传承涉及到文化认同、社会记忆、口传心授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这些概念和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非遗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非遗传承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非遗传承人才的断层、资金匮乏等问题也是制约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

四、非遗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提供法律和资金支持。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使非遗得以代代相传。

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为非遗的传播和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五、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非遗的实际情况,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文化人类学可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文化人类学还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理论支持,指导非遗传承的方法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第39卷第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31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朱 莹(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 要: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极具本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

本文将以大运河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传承大运河文化。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75-0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古城扬州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淮扬菜制作技艺、修脚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富春茶点技艺、扬州盐商菜烹饪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都是扬州人传统的生活文化、审美趣味和人文交流的反映,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的体现。

一、大运河文化孕育下的扬州“非遗”京杭大运河是联络中国南北的最重要的大动脉,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大运河历史的原点,扬州便是众多历史遗存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扬州,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这便是大运河的历史起点。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现今扬州境内的运河路线与2 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到宝应全长125千米。

大运河的通航灌溉了扬州的土地,来来往往的大小商贾不仅促进了扬州的繁荣兴盛,也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注重运河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运河文化的传承,讲好运河故事,积极响应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号召,做好运河文化传承的“领头羊”。

大运河在扬州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盆景等,都是大运河孕育的文化精髓。

除此之外,扬州评话、弹词、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扬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扬州特有的文化精神。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扬州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大运河通航产生的宝贵财富,扬州一带“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都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密不可分。

因而,传承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加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对外传播历史文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扬州拥有5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文献检索、拜访传承人等调查得知,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仅有雕版印刷技艺有正式的英文介绍文本,并发布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此外,笔者在扬州市政府官网搜索了“非遗”相关内容,仅看到一小段关于“非遗”的介绍,具体文本如下:原文: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扬州画派、扬州园林、扬州工艺、扬州美食等为代表的扬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

目前已有扬州古琴、雕版印刷、扬州剪纸三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和雕版印刷、剪纸、古琴、毛笔制作、高邮民歌、邵伯锣鼓小牌子、玉器、收稿日期:2019-03-05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JCX18_0792)。

作者简介:朱莹(1995—),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学。

·75·漆器、扬剧、评话、弹词、清曲、木偶、金银细工、富春茶点、扬派盆景、扬州园林建筑技艺、扬州刺绣、扬州传统修脚术1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译文:Yangzhou is ranked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24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The culture of Yangzhou, represented by Yangzhou school of painting, Yangzhou garden, Yangzhou art and crafts, and Yangzhou cuisine,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At present, Yangzhou boasts guqi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woodblock printing and Yangzhou paper-cutting, the three world-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Yangzhou opera, Yangzhou ballad, jade carving, lacquerware and etc., all together 19 nation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以上这段介绍文本中,只有简单几个“非遗”项目名称的翻译,如将“雕版印刷”翻译为“woodblock printing”、“漆艺”翻译为“lacquerware”等。

浏览政府其他相关网站,对“非遗”项目的翻译仅限于名称翻译,并未对具体的制作工艺加以解释,同时还缺少对“非遗”项目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介绍。

笔者进一步统计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发现,目前讨论扬州“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论文大多数是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展开的,针对“非遗”英译方面的研究却鲜有。

换言之,扬州虽然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针对其介绍文本所作的英译研究却仍有许多空白,未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英译策略“非遗”的英译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既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能带动“非遗”所在城市的旅游发展。

翻译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

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本意,还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处语言环境的差异性、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源文本隐含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等。

本文在已有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介绍文本英译为例,进一步探讨“非遗”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加注解翻译“非遗”项目的介绍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地翻译“非遗”项目名称便是对外宣传的第一步。

据统计,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名称中出现,很多地名或人名,如杭集牙刷传统工艺中的杭集、瓜洲铁锅制作技艺中的瓜洲、黄珏老鹅制作技艺中的黄珏等,这些固有的地名或人名可直接音译为Hangji、Guazhou、Huang Jue。

但是,如果直接音译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专用名词,外国读者可能无法理解。

为此,译者可以适当运用释义法,添加注解进行补充说明。

例如:淮扬菜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Making Huaiyang Cuisine, one cuisine mainly prosper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merchant culture in Yangzhou.萧美人糕点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Xiao Meiren Pastry. Xiao Meiren, also called Xiao Niang, is a famous woman pastry chef in Qing Dynasty.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

隋唐时期,扬州是重要的港口,商贾云集,盐商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名厨,从而丰富了淮扬菜系,交代盐商文化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一菜系发展之时的背景。

萧美人则是清乾隆年间著名的美女美食家、点心师,译文中的注解部分便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了这一文化背景。

(二)直译加注解所谓直译,是遵照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但是,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历史文化背景等也有不同。

因此,在直译的同时合理地增添补缀,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能扩充目标读者的背景知识。

例如:秦邮董糖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Making Crispy Candy, which was created by Dong Lin in Ming Dynasty to show respect and love for his mother.秦邮董糖实际上指的就是酥糖,明朝翰林编修董璘为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之心而制。

若将其直译为crispy candy,只能表明其酥脆的特点,没能传达其作为“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

注释部分便能让目标读者明白这种糕点还寄托着尊敬与爱戴母亲的情感。

当然,译者增补信息时,要使用读者所熟悉的概念,以免造成新的疑问。

(三)音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非遗”项目的翻译,是为了更好地让外国读者熟悉中国文化。

“非遗”介绍文本有很多专业术语,文体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为了能向读者呈现简洁、易懂却又不损坏原文意义的译文,译者可以在直译和音译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意译,如下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网中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介绍文字。

原文: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九大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

所产以扬州漆器厂出品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并有多件代表作被选为国礼或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

译文:Nowadays, Yangzhou lacquerware manufacturing·76·processes contain nine different craftsmanships, such as lacquering, lacquering and jade carving, painting and so on. These skills are unique, glorious and have rich oriental charm. The most prestigious lacquer works are the “Qi Hua” lacquerwares produced by Yangzhou Lacquerware Factory, which has won man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old award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produced by this factory have been selected as national gifts or displaye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etc.原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语句优美,形式工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