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复习(前9个ppt)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判读

易降水,如夏季风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 海陆位置
少
因素
表现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平原利于水汽深入;
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 地形
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山脉
走向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南北纬
南美巴西、 赤道低气压 终年高温,
10°~南北 澳大利亚大 带和信风带 干、湿季明
回归线之间 陆北部和南 交替控制 显交替
部
北纬10°~ 北回归线之
亚洲中南半 岛、印度半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和气 压带、风带
全年气温高, 旱、雨两季 分明,雨季
间大陆东岸 岛
的季节移动 集中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影响
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对工业 生产的
影响
具体表现 ①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__积__温__增加, __生__长__期___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②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__干__旱__的加重,造成 ___供__水_不足,使作物减产 减少_高__纬___地区供暖消耗,增加__低__纬__地区制 冷消耗;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节水节能 及耐高温、耐干旱技术将获得市场
图 示
锋面雨
台风雨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迎风坡:暖
湿空气被迫
抬升,气温
成
大气受热膨 胀上升,水
降低,饱和
冷、暖气团 相遇,暖气
暖湿空气围
因 汽在高空冷 空气成云致 团上升,水 绕台风中心
却凝结
雨。背风坡:汽冷凝
旋转上升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综合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由__低__纬__向__高__纬__逐__渐__降__低___。
(2)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曲折,还有若干低温 中心,说明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_复__杂___。
(3)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 更大。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 位置
海陆 位置
地形
气温 降水 气温 降水 气温 降水
一般来说,纬度低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就_高__; 纬度高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就_低__
—
一般情况下,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_小__;距海远的地
方,气温变化幅度_大__
多
一少般情况下,距海近的地方,降水___;距海远的地方,降水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森林、草原、荒 漠等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自然景观
寒 带
寒带气候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南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 苔原、冰原
高
原 山
高原山地气候
随着高度的增加,气 候要素垂__直__变__化__明显
地
高大的高原、山地地区, 如_青__藏__高__原___、南美洲安 第斯山脉等
山地垂直 变化
例3 如图示意某学习小组所做“影响气候的因素”分组实 验及其数据记录(沙土和水的起始温度等条件相同)。读图, 完成1、2题。
1.(福建中考)此实验验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是( B )
A.纬度 B.海陆 C.地形 D.季风
2.(湖南衡阳中考)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D )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C.白天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古气候 第五讲1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Clay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0
L1
Chiloparts ODP 677 18O 0 0.5 6 5 4 3
古气候变化原因(二)
一、岩石圈变动与气候变迁 二、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三、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
古气候变化三个时间尺度
1、亚轨道尺度(sub-orbital time scales, 101-103年)-太阳活动(solar activity) 驱动 2、轨道尺度(orbital-scale)-日照(insolation) 季节、纬度配置变化驱动 3、构造尺度(tectonical-scale)-岩石圈构造 变化驱动
地史时期板块 的裂解、漂移 、会聚、拼合 、碰撞及造山 、成盆等过程 不可逆地控制 了全球气候的 演变
古生代晚期泛大陆复原图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地形、海陆配置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
大气、大洋环流
气候变化
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事件 发生的“开关”(valve)在海洋
7-8Ma白令海峡开通
0 100 200 300 30 20 10 160
L32 S32 L33
10 20 30 40 50 60
Depth(m)
L6 S6
S1 L2 L3 L4 L5 S5 S4 S2 S3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Depth(m)
Red
S7 S8 L9 S9 S10 S11 S12 S13 S14 L15 S15 S17 S19 S20 S22 L24 S24 L25 S25 S26 L27 S27 S28 S30 S31
《气候》中国的自然环境PPT课件

亚欧大陆
太平洋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影响因素:
P29
2、夏季风与冬季风
我国夏季风的来源,风向、性质、影响范围?
(1)夏季风
夏季风
源地
性质
风向
影响范围
太平洋、印度洋
温暖湿润
偏南风
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地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出现怎样的现象?
降雨
我国雨带的移动
夏季风的进退
5月
南岭一带
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1、多个温度带: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来划分
(1)划分依据:
(2)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
气温(0℃)
20 16 12 8 4 0 -4 -8 -12 -16 -20 -24 -28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
分析海南省与黑龙江省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32
西沙 22.9 ℃
漠河 零下30.6 ℃
南北温差大
第二章 气 候
-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1
3
2
6
5
4
写出数字所代表的山脉名称
A
E
D
C
B
F
G
2、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为什么我国气候类型种类会如此复杂?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我国灾害性天气主要有:
——洪涝、旱灾、沙尘暴、寒潮、台风等
2、台风:
时间:每年6—10月份
危害:狂风和特大暴雨
益处: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寒潮:
10、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2 . 辛普森假说
英国气象学家G.C.辛普森(Simpson)1934 年提出:太阳是变光恒星,其辐射量随时间 而变化,从而引起地球气温变化,导致冰期、 间冰期的出现。
3.弗林特假说 新第三纪---更新世早期地壳上升到足够 的高度,大量积雪并形成冰川,然后,由 于太阳辐射波动变化(辛普森假说)便出 现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气候交替变化。
冰 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
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极地(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推 进(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 迁移和部分灭绝。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 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 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同样引起 生物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第十章 第四纪气候变化
➢ 一.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 ➢ 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基本概念
天气--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下的大 气物理状况。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具有特征的天气状态 综合。
气候包括温度和降水等情况。年均温,甚至以十 、万、 十万为单位。
气候反应经常性的天气,同时也包括特殊性的天气。
一.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地质历史上的5大冰期 – 早元古代冰期:2.3Ga. B.P – 晚元古代冰期:800~600 Ma. B.P – O~S冰期:500~450 Ma. B.P – C---P冰期:300 Ma. B.P – Q冰期
冰川活动总的特点
➢ 持续时间:上千万年 ➢ 间隔2.5亿年 脉动形式
暖冷
间冰期 冰期
比冰期更小的气候期
冰阶--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冰 川发展阶段。其范围小于该冰期的最大范 围。
间冰阶--2个冰阶之间相对温暖的气候 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但 是是局部的。
区域地理复习之中国的气候(53张PPT)

平 大部分地区带来大量雨 洋 水,也有来自__印__度_洋的
__西__南__季风。
原因之二: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
低气压
低气压
夏季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____远__离__海___洋__和__山__脉___阻__挡__。
太
平 洋
印度 洋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2、 降水的时间分布 ①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__4_、__5_、__6_、__7_、__8_、_月9 ,武汉为 _4__、__5_、__6_、__7_、__8月,北京为__7_、__8月,哈尔滨为___7_、__8月。 ②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____夏___秋__多__,__冬___春__少___, 明显的差异是____越__往__北__雨___季__越__短__,___降__水__集__中___程__度__越__高_。
青藏高原气温最低
③等温线较稀疏,南 北温差小;除青藏高 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④高温极值在吐鲁番 盆地。低温极值在青 藏高原
为什么夏季南北温差小?
①纬度: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方正午太阳高度 大但白昼短,南北太阳辐射相差不大。 ②夏季风(大气环流):南方受夏季风影响大,阴雨 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强。
一、中国的气温
1、根据数值递变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北半球 向北等温线数值升高→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一、中国的气温
2、根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影响因素: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然植被
林
林
林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世界气候》复习课件

热带沙漠气候区
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植被稀疏,如非洲的撒哈 拉沙漠。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 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如欧洲的西部地区。
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
气候影响农业生产
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如热带雨林气候区适宜种植 热带经济作物。
影响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 、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大气环 流、人类活动等。
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
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主要 分布在中纬度地区。
寒带气候类型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等,主要 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适宜发展畜牧业,但干湿季节的变化会影响 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地区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如印度半岛和中 南半岛。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时降水 少,雨季时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树木高大茂盛,种类丰 富。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雨季时易发生洪涝灾害,旱季时则缺 水干旱。农业生产需根据季节变化调 整。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常 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供大量木材和生物资源,但 过度开发会破坏生态平衡。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中部、南 美洲巴西高原等。
植被类型
热带草原,草类茂盛,旱季时部分树木会落 叶。
气候(共45张PPT)地理八年级上册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等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总结: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我国的气候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人类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谢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北京
39°54′N
73°32′
15时1分
广州
23°8′N
89°41′
13时35分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
漠河
北京
广州
拓展延伸
南北普遍高温
为什么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在漠河镇?而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呢?
①地势低洼,空气不易流通;②远离海洋,晴天多,光照强;③沙漠广布,夏季升温快。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三、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
热带雨林
横断山区物种丰富的原因:P38
①山麓地带气候湿热,物种丰富;②气候垂直变化大,植被垂直差异明显,物种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气候学复习一、概论1.水的三相平衡点:水有固气液三相,在三种共存的情况下是最稳定且唯一的;一个大气压下,水在气态处于饱和状态下时的温度为热力学温标的标准点。
2.气候学: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在某一瞬间或一个较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温度,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是短暂的过程,天气变化快,变化周期短。
气候是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
3.古气候学:主要研究器测时期之前的气候变化历史、过程及原因的学科,其目的是为预测今后气候变化及解决有关资源、环境问题服务。
4.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指的是研究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变化机制和变化机理,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5.盖亚假说: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岩石、海洋和所有的生命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
地球的各种生物有效的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地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进化;各种生物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连接,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大气能保持稳定不仅是取决于生物圈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生物圈;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最优化的生存条件。
6.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冻圈共同组成,气候是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
气候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太阳。
7.古气候变化的三个尺度:构造尺度—岩石圈构造变化驱动,不可逆;轨道尺度—日照季节、轨道配置变化驱动;亚轨道尺度—101-103太阳活动等驱动长尺度是短尺度的背景,短尺度是长尺度变化上叠加的扰动8. 末次盛冰期(LGM)21000年最大的变化是冰盖扩张。
现代陆地冰雪覆盖的面积为1500万平方公里,LGM时期为4000万平方公里。
LGM冰盖的增长主要在北半球,冰盖厚度达到2-3公里。
海平面下降120m,全球温度下降5-10°(赤道2-5°,极地15°以上);全球总体降水量减少10%到30%;SST(海水表面温度)下降;沙漠扩大;气候带南移;动植物南迁。
9.反馈:正反馈是循环促进非平衡系统,负反馈是循环制约制约平衡系统。
水汽反馈,云辐射反馈,冰雪圈反馈,海洋反馈.10气候的驱动因素:外部因素:达到地球的辐射能量—太阳辐射强度和轨道要素地球行星反射率—云量,大气气溶胶,冰雪覆盖面积,陆地植被,地貌形态,海路分布格局进入地球系统中的太阳能在地球系统中滞留的时间—温室气体,水汽,CO2,甲烷(吸收长波辐射,反复加热地球)内部因素:火山活动,构造运动,人类活动11.地球轨道三要素:偏心率、斜率、岁差偏心率是地球椭圆轨道的离心率;斜率(轨道倾斜度):黄道与赤道的夹角,现在为23.5°。
岁差:地轴晃动的结果。
冬至在黄道面上岁岁有差。
岁差的变幅受偏心率的影响。
12.从古气候角度看大气圈的主要作用是大气环流模式,温室气体浓度。
水圈的主要作用是1)大尺度水循环;2)地表风化-CO2;3)水汽为重要温室气体。
大洋垂直环流分为表层环流,次表层环流,中层流,深层流,底层流。
冰冻圈的主要作用是1)水循环2)冰雪反馈作用。
生物圈的主要作用:1)反馈作用2)大气温室气体浓度。
岩石圈的主要作用:1)控制大气、大洋环流模式2)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13.古气候的研究过程:1)选择一个问题2)取得研究材料3)对沉积物定年4)建立气候变化时间序列5)分析气候变化历史(周期,幅度,速度,趋势,特殊事件,相位关系,区域与全球对比)6)空间上变化特点7)探讨气候变化原因与机制(动力因素,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常常是重要手段)8)预测气候变化二、古气候记录14.古气候记录的原理:根据不同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沉积特征,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推测地质时期的气候。
15.古气候记录类型:器测记录;历史资料;各种自然记录(沉积物:海洋,湖泊,风尘沉积;冰;珊瑚;树轮自然地理变迁的遗迹)16.高分辨率的研究材料:树轮,玛珥湖,冰芯,珊瑚,石笋,历史记录低分辨率材料:深海沉积物,黄土沉积,湖泊沉积17.气候代用指标:利用沉积记录蕴含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特征,直接或者间接地指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
18.古气候指标:物理/化学/生物/沉积类指标黄土记录的古气候指标:物理指标:磁化率、颜色化学指标:元素比值、同位素比值生物指标:孢粉、植硅体、蜗牛等沉积指标:粒度参数、土壤形态磁化率是夏季风指标(磁化率与降水量正相关),粒度是冬季风指标;夏季风指标:化学风化指数;元素比值指标,指示黄土风化程度19.海洋记录类型:沉积记录,生物记录,物理化学记录海洋生物记录:有孔虫和海洋微体古生物;深海氧同位素;深海谈同位素;海洋生物指标与古温度、研盐度记录;珊瑚记录;海洋生产率记录20.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由于第四纪期间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不同地区分配的变化造成地球上冰盖大小的增减,进而决定着大洋水体中18O/16O组成的变化,不同海区生物成因的碳酸钙壳体中的18O呈现同步的变化历史,因此可以利用生物壳体(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藻等)的氧同位素变化标定地层年代。
21.轨道调谐法时间标尺建立的方法与步骤:1.建立气候变化曲线;2.选择靶函数(ETP),确定使用什么函数进行周期提取;3.确定相位差;4.确定独立的年龄控制点;5.建立初始时间标尺;6.数学处理22.深海氧同位素氧同位素的冰期效应:冰期:大陆冰盖扩张,16O聚集,海洋18O增多,氧同位素偏正;植物萎缩,碳同位素偏负。
间冰期:冰盖减少,氧同位素偏负,碳同位素偏正。
23.氧同位素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查明地质历史上古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周期变化规律;建立大洋水柱的垂向温度梯度变化。
24.影响海洋氧同位素分布的因素:海水温度对δ18O的影响;冰期效应与盐度效应;生命效应。
25.碳同位素的应用:指示水团的性质来源及年龄;指示大气成分、生物量及有机碳堆积量的变化;反映森林植被及冰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温度,光强度26.海洋生物标志物:U K’37,TEX8627海洋生产率:生产率是指生物在能量循环过程中固定能量的速率,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卡/平方厘米*年。
海洋生产率指的是浮游生物的产率。
28.古CO2浓度记录: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CO2浓度受控于不同尺度的影响构造尺度上:深部碳释放,有机碳的埋藏,表层硅酸盐的化学风化对CO2的消耗,碳酸盐岩的沉淀;轨道尺度上:与生物圈碳循环更为密切;千年以下的尺度上: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交换进行。
CO2不光受上述因素影响,在过程中CO2本身就有一些反馈作用,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光合作用。
29.温室CO2高,间冰期;冰室CO2低,冰期。
直接测量法,测量冰芯气泡。
30.海洋物理化学记录:古CO2浓度记录;陆地风化剥蚀的海洋记录;近岸风场、风力和降水变化记录;古气候与海洋化学的长期演化。
31.黄土记录与中国黄土时间标尺:1.黄土的分布2.黄土的地貌:沟谷纵横,塬、梁、茆。
3.黄土的风成成因:4.黄土的化学成分5.黄土的矿物成分6.黄土的地层与时代7.黄土的古气候指标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的大气粉尘物质特点是1、成分的相对均一性;2、颗粒的分异性--极细沙以下颗粒3、沉积的松散性中国黄土的风成证据:1)分布在沙漠外围;2)沉积物层理;3)成分具均一性;4)粒度的空间差异性;5)地层的空间可对比性。
成分与地壳化学元素克拉克值接近。
矿物组合:石英,长石,云母,碳酸盐,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黄土的基本地层单元:黄土层、古土壤层、弱发育土壤层黄土层Li 古土壤层Si午城黄土(2.6--1.3Ma)L33-L15的沉积离石黄土下部(1.3--0.5Ma)L15--L5的沉积离石黄土上部(0.5--0.07Ma)L5--L1的沉积马兰黄土(0.07--0.0Ma)L1+S0磁化率为物质在磁场作用下,可被磁化的能力,它同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大小有关。
古土壤磁化率是黄土层的2-4倍。
控制因素主要有:火山灰与地外物质;成土强度;粒度与生物种类。
古土壤为红色,黄土层为黄色。
游离铁与全铁的比值作为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指标。
粒度变化的控制因素:同风力强度有关;同沙漠进退有关32.中国黄土记录中有哪些指标能够指示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冬季风指标:粒度、风尘通量、碎屑石英粒度夏季风指标:磁化率、有机质含量、稳定C同位素比值(13C含量指示C3、C4植物含量)、10Be含量、化学风化指数(CIA、CaO/AlO3、Rb/Sr、Sr/Ba、Na2O/Al2O3、Fe2+/Fe3+、U/Th)、2古土壤碳酸盐含量33.从黄土记录怎样认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动力机制?i.建立指示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曲线;ii.通过轨道调谐,把曲线调到同一坐标上;iii.做频谱分析,得到东亚冬、夏季风的变化周期;iv.发现黄土成绩记录了明显的地轴倾斜和岁差周期,与全球冰量模型有很好的对比关系;提出了“全球冰量驱动模式”来解释东亚季风的演化及动力特点。
34.湖泊年纹层定义:湖泊沉积物中因季节驱动力而形成的原生沉积层,层偶的物质组成具有可以识别的年季节旋回。
35.玛珥湖的古气候指标:生物、物理、化学指标。
36.冰芯记录的特点:优点:时间序列长(80Ma);高分辨率(季节,年);高保真(低温);多指标(海陆生物、人类污染、太空物质);沉积后变化小耗资巨大,工作条件艰苦37冰芯记录的时间标尺:1)绝对年龄控制:AMS14C,210Pb2)年纹层记数:3)冰流模式时间标尺4)岁差、地轴倾角、地球偏心率轨道调谐的标尺5)冰层年龄与气体年龄(雪,粒雪,冰)6)冰芯时间标尺评价:冰芯上部:物理层位,化学季节变化冰芯中部:化学季节变化,标志层冰芯底部:流动模型,放射性同位素,相似比较38.39.40.大气粉尘冰期高,间冰期低。
41.冰芯与古气候对比:42.古气候的定量化重建定量化重建的意义: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古气候变化;地层中保留有各种气候的代用指标;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古气候变化机制、确定模型边界条件和评估古气候模拟的关键。
现代过程的局限性:滞后性、可能随时改变、人类有影响。
基本原理:将今论古定量化方法:统计模型(孢粉、生物指标)指示种法、集合体法、多元校正函数法植被模型模拟:BIOME模型、全球动态植被模型、植被反演模型气候模式统计模型的局限性:指标与气候非直接关系;不能考虑CO2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能考虑现代气候区间以外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