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史
故宫的养生文化 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

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故宫的养生文化-古代皇帝的健康养生之道中国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皇家之家”。
历史上,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地,皇帝们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注重保持健康和长寿。
在故宫里,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古代皇帝的养生之道,探索他们的健康秘诀,这些养生文化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饮食养生故宫的养生文化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代皇帝非常注重饮食的医养作用。
他们往往选择吃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
例如,清朝皇帝乾隆曾推崇花茶,在饮茶的过程中享受茶叶中的营养物质。
而康熙皇帝则喜欢喝绿豆汤,绿豆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皇帝们的身体非常有益。
此外,古代皇帝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搭配,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养生效果。
2. 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古代皇帝长寿的重要保障。
他们通常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康熙皇帝热衷于骑马,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
雍正皇帝则喜欢打羽毛球,这是一项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除了传统的运动方式,古代皇帝还喜欢参与一些园艺活动,如种花种草、养鱼养鸟,这些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给他们带来愉悦。
3. 中草药疗法古代皇帝在养生过程中广泛采用中草药疗法。
故宫里有丰富的药草园,供皇帝们取药。
中草药疗法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乾隆皇帝喜欢服用人参,人参被视为滋补肾气、延缓衰老的良药。
康熙皇帝则常常以当归、三七等药材炖汤,以滋补气血。
这些药材被认为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帮助皇帝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4. 心灵养生在古代,皇帝们的心灵养生同样重要。
他们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康熙皇帝喜欢阅读,他热衷于研究历史和文学著作,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乾隆皇帝则喜欢书法和绘画,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能调整身心状态。
此外,皇帝们还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观看京剧、饮酒作乐等,这些活动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感。
温泉养生探索中国的温泉养生文化

温泉养生探索中国的温泉养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温泉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
温泉养生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放松。
本文将探索中国的温泉养生文化,从历史渊源、养生方法以及地域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这一独特的养生方式。
一、温泉养生的历史渊源温泉养生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三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就在他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温泉的疗效。
随后的唐宋时期,温泉养生逐渐流行起来,成为皇室贵族乃至士人雅士都喜爱的养身之法。
由于温泉所含的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人们发现泡温泉可以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温泉养生的养生方法温泉养生有着多种养生方法,包括泡温泉、饮温泉水、温泉石药浴等。
其中,泡温泉是最常见也是最传统的方法。
泡温泉时,人们可以享受水温和水压带来的按摩效果,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压力。
而且,温泉水所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皮肤和呼吸系统也有益处。
此外,饮用温泉水可以调节身体的酸碱平衡,帮助消化和排毒。
而采用温泉石进行药浴则可以通过体内的吸收,起到调理身体、缓解疼痛、养护皮肤等功效。
三、中国温泉养生的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地域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温泉资源。
不同地区的温泉养生文化也有各自的特色。
比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以澄江地热温泉闻名,这里的温泉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元素,如硫酸、钡、锶等。
而陕西华山温泉则以其高温、中温和低温温泉共存而著名。
此外,还有以江南苏州市相城区温泉、香港大浪淘沙温泉等为代表的地方温泉养生。
四、温泉养生的时尚与现代化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增强,温泉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泡温泉来放松身心,解压缓解工作压力。
在中国,许多温泉度假村开始兴起,提供各种各样的温泉浴池和疗养设施,带给人们更舒适的温泉体验。
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健康养生是一种长期以来就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
中国的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得到人们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健康养生的要求也不断地在改变,但这一文化在中国仍然非常重要和影响力强大。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从中国的古代农耕文化起源时代开始,就有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农民工作要面对各种自然环境,对身心的健康有很高的需求。
因此,人们发掘出各种养生之道和秘诀。
随着时代的变迁,养生之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其中,道家的养生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道家认为,要想健康长寿,就需保持身心的平衡。
人们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学会“内功修炼”,培养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因此,道家的养生思想特别适合当代人健康生活的需要。
另外,唐代的《千金方》、《神农本草经》等古籍,在医学养生学研究上都有深远影响。
那时的医药学研究比较发达,古人注重性格、习惯、五行、四季等方面的养生,提倡每日保健,对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探究,推崇“预防为主,医治为辅”的医学思想,从而规范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健康养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健康养生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
身体与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健康养生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概念。
现代的医学发展很迅速,推动了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养生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
例如,一些传统的养生法,如太极拳、气功、按摩、食疗等,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既能让人身体更健康,也能让人放松自己,舒缓身心压力。
经过理论总结和实践检验,这些古老的养生方法被发现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当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许多新的养生方法出现。
例如,健身减肥设备、智能软件、健康营养饮料等都成为人们养生的辅助工具。
这些科技产品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科学的健康养生方案。
它们的出现,让养生更加轻松和便捷。
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

史前养生文化的传说*导读: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广义地说,自从人类始祖诞生的那天开始,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就随之问世了。
只不过殷商时代之前的华夏民族发展史缺乏文字记载,仅仅留下了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
早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
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
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是谓大舞。
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
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据《史记扁鹊传》介绍,黄帝时的大将兼名医俞跗就十分擅长以按摩、导引及气功为内容的动态养生法。
伴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养生法也初露端倪。
相传黄帝本人就曾向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求教这种养生方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在宥》)意思是说长生之道,关键在于清静无为,这就涉及到了静功养生的要害。
从古老的传说来看,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似乎也是个养生方面的先驱。
《帝王世纪》中就记载了一段这方面的传说:尧命(禹)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
所谓禹步,实行上是一种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较之于阴康氏之舞,其合理程度无疑大有提高。
由夏至商,传说中的养生家不乏其人,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彭祖。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饮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中国人眼中,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一项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式。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饮食范畴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这一文化的核心是以粮食为主食,讲究季节性、地域性、品种性和荤素搭配。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如东北人爱吃大米饭,南方人爱吃米粉和米饭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烹饪技巧,讲究食材多样性,在以辣椒、花椒、姜汁等为代表的调料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讲究雅俗共赏,不仅注重饮食的特殊性,还讲究饮食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与礼仪文化和美学文化相交融的,在饮食过程中体现不同人对生命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养生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饮食习惯中。
传统饮食在让人们保持畅快、健康的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作用,因此传统饮食也经常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常见的疾病。
1. 小米小米是中国传统饮食中的重要一个品种。
这种粮食不仅可食,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被民间誉为“润肺健脾、益气久处”的好东西,能够抗衰老,保护肝脏,提高免疫力,预防“三高症”等。
吃小米可以促进口腔的微生物平衡,对保护口腔和增强消化能力大有益处。
2. 黄豆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黄豆也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保健和药食之物。
除了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外,黄豆还含有大量的等大酚,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癌症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用黑豆将健脾益肾、养颜健美等性价比高的健康功效。
3. 百合百合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成分,它是被视为养生的好东西,对清肺润燥具有显著的疗效。
食用百合不仅可以减轻肺燥、秋燥过敏等而且对肺结核、肺气肿和哮喘等使得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养生历史发展历程

中医养生历史发展历程中医养生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可以分为不同的历程。
早期阶段: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对身体有益的功效。
于是,人们开始摄取这些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这种养生观念主要是基于经验和常识,而缺乏科学依据。
古代阶段:在古代,中医养生逐渐形成,并发展出其独特的理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养生的内容。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人体运行规律,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等体系。
这些理论为中医养生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中世纪阶段:在中世纪,由于战乱和文化的封闭,中医养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仍然有一些中医医家坚持研究养生问题,并且写下了不少关于养生的著作。
这些著作对后来的中医养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近现代阶段:近现代以来,中医养生逐渐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中医养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例如对中草药的成分和作用进行研究,对针灸和推拿等疗法进行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中医养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绪等。
当代阶段:在当代,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养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中医养生的理念逐渐被传承和发展,各地成立了许多中医养生机构和学院,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养生服务。
同时,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也在国际间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使中医养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崇。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当代几个阶段。
从最早的经验总结到现代科学的应用,中医养生不断发展和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多种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如果说隋唐五代以前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理论和方法建构上的奠基与不断成熟时期,那么,宋元明清时期则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断适应民间需求、在大众应用领域的兴盛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逐步兴起,市民文化逐步繁荣的开始。
此时,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各种书籍的印刷和广泛发行成为了可能。
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导引养生典籍,并且在民间广泛传播;编创了很多适宜于一般大众习练的导引养生功法——“世俗化”成为这一时期导引养生术发展的显著特点。
宋元时期,道教内丹术发展进入全盛期,尽管其实践活动主要限于道教集团内部,但是其“性命双修”的理念与具体的内修方法也在文人群体中受到推崇,影响深远。
明末清初之际,武术逐渐开始由关注外在技击转向注重内在养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导引术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也直接被运用于武术之中,这一现象在武术史上往往被称为“武术与气功(或导引)的结合”,这种武术的养生归向使得武术无论在功法训练还是拳术发展上都带有了明确的养生价值旨向,它一方面构成了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武术的根本特质,同时也使得以太极拳为主的很多传统武术拳种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导引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与医学紧密相连的,从先秦时期一直到隋唐五代,导引术已经发展成医学的一个独立门类。
尽管有学者指出,宋元时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医疗导引术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事实上,导引术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应用依然具有显著性。
具体来讲,宋元时期,导引按摩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门类,为中医十三科之一科。
北宋后期由官方组织全国名医编纂了《圣济总录》,其中即专列“导引、服气”两部,详细记载了历代的导引养生文献著作,其中对导引术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入,寒暑不能袭,此导引之大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
因此,札所謂「上醫治未病」,中國人極重視養生之道,希望健康而長壽。
今天,在很多方法幫助人們抗衰老,例如注射藥物、化妝品、進補,形形式式。
傳說中彭祖有八百歲命,成為眾多養生經典假託的作者,我想今天沒有人想活到八百歲,不過多活幾年享受人生,卻是人們渴求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又稱養性、攝生、攝養。
古人極為重視生命,養生方法可說五花八門,而養生的目的,在於「盡天年」,並非尋求長生不死。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觀念裏,長命百歲是一種福氣,如何能夠「壽比南山」呢﹖就必頇依靠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護持生命至其極限。
養生方法在戰國時期出現,養生方法的出現與形成與當時生命觀念的轉念有莫大關係,就是從祖先對人控制到「我命在我不在天」,人開始自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性命。
杜札勝研究商周至秦漢期間生命觀念的轉變,從祭祀禱請發展為人為掌握的趨勢。
殷人迷信鬼神,每事必禱,在甲骨刻上占卜事項及結果,即後世所謂甲骨文,就是殷人禱請的記錄,舉凡戰爭、疾病、狩獵等等,都向祖先問卜,幾乎無事不卜。
在甲骨文中,留下不少殷人為了治病,不僅讓後世了解殷人對疾病的認識,還帶出了生命觀念的訊息,就是殷周時人要求生命延續,向祖先神明禱請。
殷商時期,相信生命來自於祖先,長命的欲望寄託於祖考身上。
殷人認為祖先在天帝左右,上天下地,具有極大的神力,一方面既會照顧自己的子孫,另方面也可施降疾病於子孫,因而生命也賴祖先訶護而延續。
西周時期,天和人世生命關係密切起來,天帝與天神取代祖先,成為人世生命的來源和主宰,「人生受命於天」觀念逐漸形成。
天帝主宰、管理周天子、諸侯、貴族,以及平术百姓,而天帝亦立職司,於是春秋時期有各種各樣的神祇,以處理萬术生命的事宜,包括人的生命壽夭。
春秋晚期,新的生命觀念也開始誕生,人們相信盡力於人事可以求得長生,不必非聽天命或鬼神不可。
人們相信經過努力,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於是各種養生文化紛紛形成。
札由於人意識到自己掌握著自己個體生命壽夭,開始研究、了解生命形體的本質,從外在的形到內在的氣、精、神,養護形體,養護精神,發展出多樣的養生方法。
札如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說︰「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
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佚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個人壽命長短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保存札壽養生的目的,在於盡天年,郭象注《莊子˙養生主》說〆「夫養生非求過份,蓋全理盡年而已。
」古人相信人生天年,可活至百歲,養生大旨在於使自己活至百歲上限,此為享札壽,盡天年。
札常人的壽命是多少,固無標準答案,傳說彭祖有八百歲,在道教以傳中亦載有人活至數百歲,始終屬神話傳說,但古人以人應享有百歲,此是札壽。
長生與養生人只得一命,自古以來,在道家道教思想中,表現出對生命的重視。
《抱朴子內篇》說︰「生之於我,利亦大焉。
論其貴賤,雖爵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
論其輕重,雖富有天下,不足以此術白焉。
故有死王樂為生鼠之喻。
」葛洪作出生動的比喻,死去的帝王與仍在生的老鼠相比較,指出生命的重要。
長生是追求不死,養生則旨在延長壽命,兩者之間有一定分別。
不過,不死乃最高懸的目標,現實上沒法辦到,只有退而求其次,務求延命。
《抱朴子內篇》說︰「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
」人只得戰國至秦中葉,是方士盛行的年代。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說〆「鼓吹神以說的叫做方士,想是因為他們懂得神奇的方術,或者收藏著許多藥方,所以有了這個稱號。
」戰國秦漢方士,鼓吹神以不死之說,並專門尋找不死之藥。
《史記〄封禪書》記〆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以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々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以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齊、燕兩國國君相信這些方士,派他們到海中神以三島求不死藥。
《史記〄始皇本紀》亦記載秦始皇多次派人到入海求不死藥。
漢武帝沈迷服藥,以求長生不老方士鼓吹服食藥物成以,成以不成,亦能治病。
《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
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抱朴子內篇〄以藥篇》引《神農四經》說〆「上藥令人身安命延,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物,體生毛羽,行廚立行。
又曰五芝及餌丹砂,玉本、曾青、雄黃、雌黃,雲朮、太乙餘糧,各可單服之,皆令人飛行長生。
」上藥的用處在於「輕身」、「不老延年」、「久服不傷人」。
戰國秦漢方士主張服不死之藥,並認為透過藥物可以達致長生不死,當然不死藥雖然無法尋獲,此卻是方士文化的核心,札與《神農本草經》強調不老長生之說相同。
《神農本草經》對上藥的藥效的描述,大部分都列門「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札表現來自方士文化的思想淵源。
例如〆「玉泉,一名玉本。
味甘,平,無毒。
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
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以。
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
生山谷。
」玉泉可以久服,令人「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以」,達到不老成以的境界。
《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具有久服「輕身」、「不老」、「延年」、「通神明」,甚至「神以」,充斥其中。
其中「輕身」是方士文化中重要觀念,《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〆「學辟穀、道引、輕身。
」如果比較《神農本草經》與《列以傳》所載藥物及其效能,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的關連。
內外之別既然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甚麼方法能夠達致札壽呢﹖養生方法的目的使人護持壽命,引致喪失性命的原因,又有內外之分。
《莊子〄達生篇》說了〆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术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
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
有張毅者,高門懸薄,無不趨也。
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
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
單豹懂得養生之道,但不懂得逃避凶禍,故為虎所吃々張毅則相反,不懂得保健之法,發病而死。
兩者都是偏於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顏氏家訓˙養生篇》說〆夫養生者先頇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
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
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物受刑々石崇冀服餌之徵,而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
顏之推首先提出養生必頇先要顧及到避禍,有此身體才談得上養生問題,否則的話,因禍而死,怎樣也談不上養生。
顏之推,經歷由南梁、北齊、北周,以至隋代數朝,所撰《顏氏家訓》歷代皆被視為家訓之札宗。
家訓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告誡家中子弟行為所頇遵守的原則,目的是在「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勉學篇〉)、「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序致篇〉)。
他重視的是如何全身保命。
所以,他教訓子弟一方面如何養生的方法,而另方面告誡他們如何避禍。
《顏氏家訓˙養生篇》說〆若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吾無間然。
對於日常衛生保健,怡養精神,行氣調息,起居飲食等方面的注意,不會因此而生病,維護生命。
顏之推並舉出庾肩吾及鄴中朝士為例,證明服食也有好處。
他個人也有一次經驗〆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
顏之推患的是一般牙周病,對於養生方法的態度,採取的是「此輩小術,無損於事,亦可脩也。
」札如孫思邈說〆「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
」內外皆不受侵害,才是養生最大主旨。
養生宗教化東漢末年,天災疾疫流行,道教適時而起,成為中國本土重要的宗教。
佛教傳說在漢明帝時已傳入,而至東漢魏晉南北朝大盛,對中國文化影響與道教、儒家鼎足而三。
養生方法,經歷漢魏南北朝以後,被道教、佛教所吸收,成為宗教團體內秘技。
道教出自中國本土,以吸收傳統术間方術,以求長生不死々而佛教以治病救死為職責,頗多方面受道教及中國术間方術影響。
養生之法,在魏晉南北朝是甚受重視的,尤其在道教徒、佛教徒手中,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達致養生延年。
道教追求長生不死,但並不容易做到,道教徒有白日尸解,可能只是中毒而即時死亡。
兩晉時期,葛洪批評當時道教徒「進不以延年益壽為務,退不以消災治病為業。
」《抱朴子內篇˙雜應篇》說〆是故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
凡庸道士,不識此理,恃其所聞者,大至不關治病之方,又不能絕俗幽居,專行內事,以卻病痛,病痛已及,無以攻療,乃更不如凡人之專湯藥者。
葛洪鑽研醫術,本意在於幫助為以學道者,色於疾病,不致身臨大災而不自知,方能保全性命。
又說〆或問曰〆「為道者可以不病乎﹖」拙朴子曰〆「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空動燥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太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清楚地指出「不病」的方法,就是「養生之理盡」。
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傳統醫學已形成其成熟體系,牢不可破。
佛教及印度醫學傳入,豐富了原有傳統中國醫學的範圍。
《高僧傳˙于法開傳》記〆或問〆「法師高明剛籍,何以醫術經懷﹖」答曰〆「明六度以除四禱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
」佛教以治病救死,自利利人,而佛家養生法,在於修攝生神,調氣調心,身壯身體。
《隋書˙經籍志》載有《龍樹菩薩養性方》。
養形與養神戰國以來,養生之法已分為養形與養神兩派,兩者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各有重點,互為補足。
形神之間架在密切關係,《靈樞〄天年》說〆「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札表達了「形為神舍,神為形主」的觀點。
莊子曾經批評當世者,重視養形體而忽略精神,以養形不能存生,反映了養形與養神的兩種主張。
《莊子˙達生篇》說〆「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
」莊子所說的養形之士指的是「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申,為壽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莊子˙刻意篇》)至於莊子主張的是「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莊子˙刻意篇》)「無視絛聽,抱神以靜,形將禿札。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莊子˙在宥篇》) 神為人之本,形只不過為神舍,神是主宰身體之主,主不明不安,身體息能札常運作﹖札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〆「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氣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
」然則,如此安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术故日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