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现和应用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现和应用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现和应用研究进展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许多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备受关注。

以下将针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发现和应用进行综述。

首先,简要介绍枯草芽孢杆菌的发现。

枯草芽孢杆菌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C. Cohn于1872年从稻草中分离和鉴定出来。

随后,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它具有较小的基因组大小、高变异性以及丰富的代谢途径,这些特性为其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探讨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领域,枯草芽孢杆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长调节、抗病虫害和土壤改良等方面。

它能够分解植物残渣,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给,并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如植物生长素和抗生素,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抗病虫害。

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还可以抑制一些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在医学领域,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抗菌、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产生抗菌物质,对一些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另外,枯草芽孢杆菌菌株还能够产生一些抗肿瘤物质,如秋水仙素,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

在食品工业中,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辅助酿造、发酵和防止食品腐败等功能。

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酶,如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可用于酿造业的辅助加工,提高酿酒的产率和质量。

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够发酵产生乳酸、醋酸等有益物质,用于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的生产。

同时,枯草芽孢杆菌也可以抑制一些食品腐败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枯草芽孢杆菌还在环境治理、生物能源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降解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减少环境污染;它还能够利用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和淀粉等生物质资源,生产生物能源,如乙醇和氢气等。

细菌外膜囊泡研究进展

细菌外膜囊泡研究进展

细菌外膜囊泡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细菌外膜囊泡(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s,简称OMVs)是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们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衍生出的纳米级囊泡结构。

OMVs在细菌生物学、感染机制、疫苗开发以及药物传递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细菌外膜囊泡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结构特性、生成机制、功能与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深入了解OMV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潜在应用,有望为未来的抗感染治疗、疫苗研发以及药物传递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细菌外膜囊泡的结构与功能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一种纳米级膜囊泡,具有独特的双层膜结构,外层由细菌的外膜组成,内层则为周质空间。

这种结构使得OMVs能够携带并传递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毒素、酶、DNA和RNA等。

在功能上,OMVs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们是细菌与宿主细胞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细菌通过OMVs向宿主细胞传递信号分子,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生理活动。

OMVs在细菌致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保护并传递毒素和酶至宿主细胞内,导致细胞损伤和疾病发生。

OMVs还参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维持,增强了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对OMVs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们在疫苗开发、药物传递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OMVs 作为疫苗载体,可以高效地递送抗原至宿主细胞,诱导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OMVs也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精确地运送至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对OMVs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OMVs的精确释放机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其在不同生理环境下的功能变化等。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更加全面地了解OMVs的结构与功能,进而为疾病治疗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用植物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生态适应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根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综述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其与药用植物互作的机制,以期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提高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梳理了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次生代谢及抗逆性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根际微生物在药用植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其在药用植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与功能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与药用植物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细菌类微生物:在药用植物根际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可以通过固氮、解磷、解钾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

一些细菌还具有产生抗生素、植物生长激素等有益物质的能力,对药用植物的病害防治和生长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类微生物:药用植物根际中的真菌主要包括菌根真菌、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等。

菌根真菌能够与药用植物形成共生体,增强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内生真菌则能够定殖在药用植物体内,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外生真菌则主要存在于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为药用植物提供养分。

放线菌类微生物:放线菌在药用植物根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对药用植物的病害防治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生物是指在人类视线之外,以单细胞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日新月异。

本文将对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人体内存在巨量的微生物,称为人体微生物群。

它们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关联。

以肠道微生物为例,肠道是一个由不同物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一些微生物可以产生肝素、维生素和其他小分子有益物质,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促进人体健康。

而肠道中的一些微生物也可能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肠癌、炎症性肠病等。

二、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组成的。

过去,基于文化技术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导致低估菌群多样性。

但是,基于新的文化无依据方法,如16S rRNA测序技术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多样性比以前期望的要高得多。

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生物多样性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保健品提供了基础。

三、微生物的应用研究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环保、食品、医疗和工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微生物在环保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有用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实现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污染程度。

此外,微生物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如指南柱菌等微生物可制备多种抗生素,治疗多种疾病。

四、微生物的基因和代谢研究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的基因和代谢进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例如,一些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利用碳源进行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有用物质,如生物柴油、酒精等。

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及其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对现代生物工程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思路选择一个关于微生物的文献综述的选题时,可以考虑以下思路:
1. 特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具体的微生物领域,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可以探讨该微生物领域的新发现、技术进展、重要研究论文和研究方向等。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探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以包括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等方面的综述。

3. 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位和功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等方面的综述。

4. 抗生素耐药性与微生物进化:探讨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和演化机制。

可以包括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形成的关系、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综述。

5. 新兴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选择一个新兴的微生物学领域,如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并综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应用。

无论选择哪个选题思路,建议先进行文献搜索和资料收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然后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1/ 1。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4 年 第 14 卷 第 2 期 189 ~ 195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张春雷上海伯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401摘 要: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病原体检测更加便捷、快速和准确。

然而,目前对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尚比较缺乏。

对病原体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的培养技术、分子检测技术和免疫检测技术,重点总结了基于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并介绍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期更清晰地了解各种病原体检测技术的优势,把握未来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病原体;分子检测;免疫检测;传感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120 中图分类号:Q93-332 文献标志码:APathogens Detection Technology: A ReviewZHANG ChunleiShanghai BioGerm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140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 the application of sensor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brought convenient , fast and accurate advantages to pathogen detection. However , there is a lack of overall research on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y , as well as a summary study on sensor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 review of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ies was presented , including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molecular detec‐tion techniques , and immune detection techniques. The focus was on summarizing pathogen detection methods based on senso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mage recognition techniques , and introduc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 in orderto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athogen detection technologies.Key words :pathogens ; molecular detection ; immunodetection ; sensor ; image recognition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种类繁多。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综述作者:贺国华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目前用于病原微生物鉴定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主要有多重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等,本文就这些高通量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简短综述。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PCR技术;微生物检测一、前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免疫学方法、PCR技术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但是每次只能鉴定一种或少量几个样品。

2003年SARS引起了全球性恐慌,随后禽流感爆发,接着出现猪链球菌和牛炭疽感染人类事件,以及甲型H1Nl流感病毒引起的全球流感的爆发流行,上述事件的出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并且不断发生变异,如何在最短时问内对病原体进行诊断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高通量检测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具有所需样品和试剂较少,自动化操作程度较高,快速省时、无污染、诊断结果精确等特点,很适合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检测。

目前用于病原微生物鉴定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主要有:多重PCR 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和芯片技术等,本文就这些高通量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二、多重PCR技术的应用刘家云等初步建立了灵敏、特异的一步法检测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多重PCR体系,可用于高危腹泻致病菌的早期快速诊断。

多重PCR还常用于病原微生物分子类型鉴定和抗药性研究,Kirschberg等应用多重PCR成功鉴定了乙肝病毒的6种基因型,此种方法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型分析法相比,更简捷、准确率更高,且便于大量标本的检测。

但多重PCR技术也存在较明显的不足:如扩增效率不高,敏感性偏低;扩增条件需要摸索与协调;可能出现引物问干扰等问题。

微生物学 SIV综述

微生物学 SIV综述

Active Report: SIV疫苗研究进展与HIV疫苗展望王仲承0930*******【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导致的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自它被人类确认以来,已经导致65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50万人死亡。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慢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常因多种复合并发症而死。

一直以来,科学家致力于通过研制一款可靠疫苗来阻止或延缓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而SIV病毒作为学术界公认的HIV病毒“先祖”,对其可靠疫苗的研究也是今年生物学医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意在总结近年来SIV疫苗研究进展和对HIV疫苗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AIDS;HIV; SIV;病毒学; 微生物学; 免疫学; 疫苗【正文】1 HIV背景介绍1.1 艾滋病与HIV病毒简介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1. 近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70年代,计算机和数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微生物编码鉴定技术,进而创造出了半自动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使微生物学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技术进入了自动化和电脑化的时代。

80年代,免疫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微生物领域渗透,使各种免疫标记和分析技术从传统的酶、荧光和放射免疫测定发展为时间分辨荧光、电化学发光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免疫分析的敏感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多肤抗原合成技术,大大提高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自动免疫分析仪的诞生,为感染性疾病的血清诊断提供了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

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的应用,使基因技术用于诊断由某些不能培养或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培养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成为可能。

新世纪十年来,临床微生学特别是在及时正确鉴定和控制耐药菌株传播及新发和再发的传染病的及时诊断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微生物的检测创造了新的机遇。

2. 我国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
上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我国医学微生物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在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成绩更为显著。

2.1 细菌学研究
(1)分子生物学
基因研究:主要为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如白喉毒素基因、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I区基因、百日咳杆菌亚毒素基因,以及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启动子对外源基因在分枝杆菌中表达的影响等。

抗原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外膜抗原成分分析及特定成分的提取,如B群脑膜炎双球菌LOS抗原研究、霍乱弧菌0139菌毛的提取、钩端螺旋体蛋白的纯化及免疫生物学研究等。

(2)致病及免疫
细菌粘附与转移:研究了肺炎球菌表面蛋白在细菌体外粘附中的介导作用,及幽门螺杆菌对胎儿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等,并取得进展,采用活体内细菌移位示踪方法,研究了肠道菌透肠向腹腔转移的途径,证实了肝衰竭时可导致肠道菌群上移及易位等。

毒素:霍乱毒素对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与致病发生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免疫:抗细菌核心糖脂域单克隆抗体,对LPS体外诱导细胞释放I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明确了结核杆菌主要蛋白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反应,证实了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愈合前后,胃窦粘膜血管活性肠肤等活性物质的变化。

(3)细菌耐药
近几年,在测定细菌耐药图谱的基础上结合耐药质粒分型,又在对球菌进行的耐药机理探索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利用稀有酶切位点对细菌染色体组酶切片段多态性进行分析,是近年发展的比较理想的感染流行监测手段,具有稳定性好、分辨力高的特点,国内已有开展此项研究的报道。

(4)快速检测方法学
PCR技术在细菌鉴定、细菌耐药基因、产毒基因监测等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一些新PCR方法如LCR、LS-PCR(低严谨性PCR),ED-PCR(酶检测PCR)等亦在细菌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理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细菌学检测方法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如建立了肠杆菌科细菌微机鉴定系统、用菌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鉴定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用微量热法研究细菌生长规律等。

2.2 病毒学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炎病毒(特别是HBV和HCV3)、出血热病毒、疤疹病毒方面,近年来艾滋病毒、乳头瘤病毒等也成为研究热点。

(1)肝炎病毒
上海医科大学对HBV结构基因的致病性研究证实,HBVα决定簇的变异可能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有一定关系,HBV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抗原过剩条件下,可以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打破免疫耐受。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研究阐明了我国大陆地区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并证明了庚型肝炎在我国的存在,对庚型肝炎病毒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序列测定;证实了我国丁型肝炎病毒抗原编码区基因的异质性,及不同地区民族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差异与HBsAg亚型无关。

(2)艾滋病毒(HIV)
病毒所从国内艾滋病患者中成功分离出多株HI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云南、新疆等地的HIV感染者进行病毒gp120基因C2-V3区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建立了一些新的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如胶体金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斑点法等已初步应用。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分别在昆虫细胞和大肠杆菌中表达了HIV-1核蛋白p24。

(3)病毒疫苗及治疗制剂
疫苗研制:口服重组腺病毒乙肝疫苗、甲肝病毒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麻疹病毒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EB病毒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等,都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出血热灭活疫苗已在较大范围内应用,其确切效果正在观察之中;出血热病毒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也正在研制之中。

特异性治疗:采用抗乙脑病毒的单抗对感染小鼠、幼羊和恒河猴进行的实验治疗均取得明显疗效,该单抗制剂已被国家卫生部批准进入I、亚期临床试验,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临床验证的治疗用鼠源性单抗制剂,抗出血热病毒单抗治疗制剂也在加紧研制之中。

3. 新时期的挑战
(1)新传染病出现(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近20年来临床微生物学受到的挑战之一,是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传染病。

由于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和临床诊断、治疗施施,致使人群中无法形成免疫力。

这些疾病来势凶、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往往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新的传染病包括非典(SARS)、禽流感(H1N9)、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病毒性肝炎、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等多达30多种。

(2)多重耐药细菌出现(Emergence of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近20年来临床微生物学受到的挑战之二,是出现了许多多重耐药的细菌。

当前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耐苯唑西林并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和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PR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艾希菌;持续高产染色体I型酶的阴沟、产气肠杆菌和弗劳地枸酸杆菌等细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不动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了抗感染治疗失败,造成患者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和死亡率的上升,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4.医学微生物学问题与对策
(1)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传统的细菌涂片染色、分离培养仍是不可缺少的“金标准”,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细菌学技术。

我们对新技术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引进,努力学习,不断研究,并要对这些新技术所起的作用作出正确评价。

(2)掌握现代感染类型的变化趋势
现代感染的特征是,由条件致病菌影响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感染。

现代感染类型的变化趋势,体现在病原体种类的变迁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敏感菌—耐药菌)和机体易感性的变化(正常人—免疫力低下机体)。

(3)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目前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应准确做好常规抗生素敏感试验,并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包括耐药趋势的统计分析、耐药机制的检测和研究、重点耐药菌株(如MRSA、VRE和ESBL等)的监测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等。

(4)做好人员培训和教育工作
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梯队建设,并与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帮助青年专业工作者掌握本学科的新动向〔现代感染的病系体和耐药性变化趋势)、新知识(新病原体、新的细菌分类和命名)和新技能(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提高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要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定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并以此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实行实验室操作人员资格认证做好准备。

5. 对新时期的展望
计算机全球网络化和数码信息革命,标志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生命科学领域中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克隆技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人类生命和
疾病本质的揭示已为时不远。

自动化、电脑数码化、DNA直接测序和比对(DNA芯片)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时作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从而控制和消灭某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郭积勇. 新发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M] . 北京: 中国协和疾病控制杂志医科大学出版
社, 2002. 1-17, 345-406.
[2] 张湘燕,郭晓奎.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26( 2) :10- 12.
[3] 曲芬, 李秀丽, 汤一苇. 新世纪的临床微生物学[J].传染病信息2009年第22卷第1期.
[4] 钟志宏,田红.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发展概况[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10月第8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