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植物地理学》实验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土壤、生物在地理环境要素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2.掌握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规律,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学好地理科学其它课程打好基础。
3.通过实验、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强化技能训练,加深对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学会土壤与生物资源的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知道如何采取切实有效地合理措施,促进土壤与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联系本地的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9
40
41
42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李天杰,赵烨,张科利,郑应顺,王云.《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殷秀琴,侯威岭,李贞.《生物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1]朱鹤健,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潘淑荣,陈炳涛著,《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壤学》实验教学大纲(SOIL SCIENCE)(总学时12)实验一:土壤质地与含水量测定(验证性,3学时)1、实验目的:(1)土壤质地测定实验目的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组成比例,根据机械组成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等质地类型,质地确定是通过测定各粒级的相对含量而实现的,本实验目的是学习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及方法。
(2)土壤含水量测定实验目的土壤含水量测定包括采样测定和田间定位测定,本实验目的是掌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样品含水量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方法和原理:(1)土壤质地测定方法及原理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质地,其基本原理是吸管法是在利用分散剂充分分散土粒、并采用一定孔径的筛子逐级筛分粒径较粗土粒(>0.25mm)的基础上,将粒径较细的土粒(<0.1mm)置于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沉降,利用粒径愈大沉降愈快的原理,根据司笃克斯定律计算出某一粒径的土粒沉降至某一深度所需要的时间,在该时间用吸管在该深度处吸取一定体积的悬液,该悬液中所含土粒的直径则必然都小于计算所确定的粒级直径,将吸出的悬液烘干称重,计算其百分数。
根据需要测定的各粒径依上述步骤进行沉降、计时、吸液、烘干、称重和计算等操作,就可将不同粒级的重量测定出来,再通过换算,计算出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数,进而确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类型。
(2)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及原理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其基本原理是土壤吸湿水只有在气化后才能逸出,目前常用的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就是利用该原理将风干土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干而使吸湿水全部气化逸出,由烘干土壤失去的水分量来计算土壤含水量。
测定土壤吸湿水时必须注意控制烘干箱的温度不超过110℃,因为温度过高,土壤样品在烘干过程中失去的不仅是吸湿水,还包括部分物质的结晶水(如CaSO4·2H2O和被土粒吸附的气体(CO2,NH3等)及有机质的分解产物等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必须使土壤样品烘干至恒重。
土壤与植物地理

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指导书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植物实验室2006年9月目录实验注意事项 (3)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 (4)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测定 (6)实验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8)实验四土壤pH值的测定 (11)实验五植物类群和校园植物观察 (12)参考书目录 (14)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以及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2、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爱护仪器。
认真听老师讲解及示范。
3、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操作程序,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认真记录数据,并保持安静和桌面清洁4、实验所用的各种物品,必须注意节约爱护,不得乱抓和带走,养成爱护国家财产的良好品质。
5、在实验中发生问题或损坏器材等,必须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填写损失单。
6、实验完后必须整理和清洁仪器用具,做好室内清洁,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一)目的意义从野外采集来的土壤分析样品(简称土样),都需要及时经过一个严格地制备过程─风干、挑拣、研磨、过筛和装瓶,方能进行室内实验。
因为每个分析项目都要求一定的粒级标准。
否则,分析结果就难以互相比较、检验和应用。
所以,这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准备工作。
(二)土样的风干过程从野外采来土样后,应尽快风干,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测定结果。
风干应在干净、阴凉和通风的房间中进行。
首先把土样平摊在塑料薄膜(或牛皮纸)或磁盘上,将土块揉碎。
风干土样上要放好原土样采集标签,以免发生差错。
风干过程中要拣出动、植物残体和非土壤形成物质,同时要继续翻动和揉碎土块。
一般需2—3天即可风干。
土样要避免酸、碱和不洁气体、灰尘等污染。
(三)土样的制备方法和步骤1、取风干土样:用四分法取均匀土样约200—250克,放在干净平木板上。
2、用镊子剔出土样中石砾、新生体(石灰结核、铁、锰结核等)、植物残茬等非土壤成分,放置在一边,然后用木制擀土棍反复擀碎、连续研磨。
3、通过18号筛(1mm):将擀碎土样过18号筛,对不能通过筛孔的土样,仔细剔除石砾与其它非土壤成分,再次研磨,再次过筛。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二、教学大纲土壤植物地理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植物学基础知识,即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土壤的发育,植物的形态与植物的基本类群;土壤与植物间相互作用关系;土壤植被的分布规律;世界土壤与植被分布的类型几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该门课程将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讲授。
教学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土壤与植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及土壤与植物之间在形成、分布等方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植被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其它各要素尤其是与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使用教材1、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植物地理学(第三版)武吉华张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考核方式实验操作(五)实验课内容实验编号00903001实验名称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显微镜结构的认识(2)、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事项(3)、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编号00903002实验名称植物组织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玉米根尖纵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玉米根尖纵切片(2)、绘玉米根尖组织结构图实验编号00903003实验名称植物茎的构造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南瓜茎横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南瓜茎横切片(2)、绘南瓜茎内部构造图实验编号00903004实验名称植物叶的构造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夹竹桃叶内部构造。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夹竹桃叶切片(2)、绘夹竹桃叶内部构造图实验编号00903005实验名称校园被子植物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校园内常见的被子植物名称与类群; 了解其枝、茎、叶的形态区别。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 问题与应用: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或缓解酸雨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
第三节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1.主要内容: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植物对土壤矿质养分及形状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1103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英文名称:Pedo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六节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1.主要内容: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圈,地形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 问题与应用: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第七节 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空气的构成,土壤中氧扩散速率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6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含实验)学分: 2.5 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中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专业课的开设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通过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理论、土壤分类基本方法和土壤属性的理解与应用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并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土壤类型判读上要求在野外进行实地实习。
根据土壤地理学内容杂、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四)实践环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和野外实习。
1、名称:土壤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掌握土壤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方法及操作;掌握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精选5篇)

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精选5篇)第一篇: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一、前言1.1 目的与意义 1.2 内容设计 1.3 野外执行二、土壤调查三、植物群落调查四、综合分析与制图4.1 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4.2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分析 4.3 区域分析 4.4 正常与异常4.5 从实习中提出科学问题五、实习报告写作六、北京周边典型野外实习地点介绍七、野外实习注意事项第二篇: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定稿)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小报告(一)*松科*(1)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雪松属。
常绿针叶大乔木。
树皮深灰色,不规则裂鳞状块。
树冠圆锥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
花期10~11月。
喜光,稍耐荫,耐寒,不耐水湿。
(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松属。
木本,常绿大乔木。
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片状。
针叶粗硬,扁平条形,两针一束。
花期4~5月。
最喜光树种。
*棕榈科*(1)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第三篇: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笔记武夷山地区土壤-植物第七组实习笔记整理综合自然实习二—武夷山地区土壤与植被野外综合实习1、11月21号福州—黄坑—三港(黄坑实习观察点)地理位置27°34´01“N,117°38´26”E,H:352m,坡度:32°,坡向:北偏东植被主要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主要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而成为耕地。
农耕地上主要的植物有水稻、小麦等,在荒坡灌丛分布的植物主要有杉木、马尾松,自行生长灌木有乌饭草本植物有芒其和五节高。
土壤红壤,存在于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界限海拔高度:354m,成土条件:年均温17-19(c),年降水量:1700-1900mm,湿度为70-75%,干湿季交替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与植物地理学》实验大纲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实验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72 实验学时 18 实验学分 0。
5
开出时间:二年级上学期
适用专业: 04地理科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2 个4学时
一课程简介
《土壤与植物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与土壤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等,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室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以及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
土壤与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和表证。
土壤植物地理实验是植物地理学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地理学者基本功的训练之一。
本实验课为教学的课内实验。
开设的目的是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加学生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土壤与植物地理实验室分析、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的技能和技巧。
培养学生掌握和学习植物地理的实验方法和研究的技能,提高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PH值、速效磷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认识华南常见植物得优势种40-50种,认识和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方式与要求
以2-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小组每个人共同按规程完成取得实验结果,独自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相关部分,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并把个人准备的实验物品带到实验室。
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实验指导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按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记录与画图,有困难时,积极思考,分析原因,自己排除障碍,实在解决不了才找老师帮助或同学之间互相帮住。
实验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并做实验报告,按时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四、考核方式
本实验课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评分标准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占《土壤与植物地理学》课程总分的10%。
优:考勤全勤;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记录与实习报告准确无误。
良:考勤全勤;掌握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记录与实习报告准确。
合格:考勤全勤;了解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记录与实习报告基本准确。
不合格:缺勤两次以上;对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不熟悉,记录与实习报告错误五、主要仪器设备
土壤部分仪器设备:
台称、沉降筒、9cm直径0.1mm筛孔土筛、特种土壤比重计等。
塑料瓶、塑料漏斗、容量瓶、
振荡机、分光光度计等。
植物部分仪器设备:显微镜、实体显微镜放大镜、玻片等,相关植物材料
六、配套教材或指导书
配套教材:李天杰,赵烨等主编.《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武吉华.《植物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习指导书:张汝国自编《土壤地理实验指导》。
2002修改版
郑芷青《植物地理实验实习指导书》自编教材 2002年修改版
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一:植物类群的野外观测
1、指导思想
把植物形态分类学的知识,结合植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的知识,通过对野外植物的观测,深化学生对植物主要类群的识别,尤其是高等植物,为野外综合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目的及要求
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特征、植物分类以及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植物形态观察的内容、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检索表和植物标本制作的原理与方法。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
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
●植物的分类依据;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用实验工具,主要是植物检索表,通过野外植物的观测,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查找植物检索表,确定植物在植物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加深对植物形态特征的识别。
项目二:植物与环境关系的野外观测
1、指导思想
利用对植物识别,联系植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的知识,深化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为野外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目的及要求
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分布及其相关的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野外对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测,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植物种属与群落分布特征,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确定植物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