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由“被看”到“看”的突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叙事视角初探

由“被看”到“看”的突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叙事视角初探孙祥华【摘要】Male view of narration is a traditional model of Chinese narrative, and therefore, women in literature are often in a status of “being seen”. Feminist writers persevere in rewriting women’s history destiny of “being seen” with ongoing efforts. In the new era the rebellion to classical narrative views is evident in female narrative fict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the paper analyzesThe War of One Person, a female view of nar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such as female initiative to break out by means of “se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 and the lose of ego after the female escapes from men, which is aimed to rewrite female destiny of “being seen”.%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学的传统叙事模式,故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处在“被看”的地位。
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被看”历史命运的改写,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小说对经典叙事视角的反叛色彩尤为明显。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篇一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最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觉就像是独自走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迷茫、困惑,又带着点好奇和期待。
书里的女主角多米,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却又让人捉摸不透。
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战争吧,和自己内心的欲望、恐惧、迷茫作战。
我觉得多米就像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影子,她那种渴望被爱、被关注,却又总是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的状态,真的太真实了。
有时候我都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可能每个人都有吧,谁没有在内心深处和自己较过劲呢?书中多米的那些经历,夸张点说,就像是一场场疯狂的冒险。
她在爱情里的那种执着和盲目,让我忍不住想问:“这样真的值得吗?” 但反过来又一想,爱情这东西,哪有什么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林白的文字,细腻得让人惊叹。
她把多米的每一个心思,每一个小动作都描写得那么生动,仿佛多米就站在我面前。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多米的世界,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
这书读完,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觉得多米的生活太不容易了,另一方面又佩服她的勇气,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战斗。
我在想,如果是我,能像她那样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总之,《一个人的战争》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挣扎和希望的内心世界。
篇二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心想:“一个人的战争,这得多孤独、多激烈啊!”果不其然,书中的多米就像是在独自冲锋陷阵的战士。
多米这个人物,怎么说呢?她有时候坚强得让我佩服,有时候又脆弱得让我心疼。
她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时,那股子劲儿,就像是打了鸡血,谁也拦不住。
可当她面对挫折和伤害时,又哭得稀里哗啦,让我忍不住想说:“姑娘,振作点啊!”不过仔细想想,这才是真实的人啊!谁能一直坚强,没有脆弱的时候呢?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读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心情集聚成块垒,世间所有的温情和依靠都轰然倒塌,什么情了爱了都是生命的劫难,而这一切的劫难的发源地就是自己。
一个人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较量,起争端,言和,再起争端,再言和,如此无数次的纠结纠葛,最终将生命耗尽。
有人在生命的沿途醒悟了,有人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意识到没有明白过来。
生命中有了太多的唏嘘与叹息,都源自于自身的战争,既然是战争,结果都是两败俱伤,没有任何第二种结果,即使一方大获全胜,也是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所以依然是受伤者,这伤像深埋在人体中不好的病源,只要有导火索,便会引爆。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孤独的,之所以和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只不过是自找的枷锁,套着难受,卸下一样难受。
这些是命运和别人强加的,可以看作是宿命。
但是在这宿命的悲剧中,自己似乎甘心做着主角。
其实宿命也是可以去改观的,还原罪以广博以及阳光普照——如果够勇敢大气够智慧。
而一个人往往就会在安于命运的小我中浮浮沉沉颠簸一生。
一个人在战争在抵触在逃避在纠结中了却短短的一生。
读《一个人的战争》,读的是人心百态,读的是人性。
阅读书籍阅读人生阅读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90年代女性文学典范,林白女士的《一个人的战争》当有一席之地。
此书在那个年代大胆地深层次地触及了女性复杂的心灵世界,走进了一个女人的世界,观她所观,思她所思,感她所感。
《一个人的战争》被称为一曲青春之歌,但这曲青春之歌并不是很美好,主角成长道路上的斗争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长期缺爱而引发的心理不健康。
缺爱的童年使人变得坚强且冷漠。
书中主角林多米是一个外人看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是却无人可知她内心的恐惧与特孤单,早逝的父亲,忙碌的母亲,温馨美满家庭生活的确实使得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独自面对漫长的黑夜,无聊的生活,面对那些恐惧,她不哭不闹,因为并没有人会哄她,只是一个人面对。
因为没有被爱,所以不懂怎么去爱,也觉得没必要去爱别人。
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不会撒娇,不会叫苦,她们懂事且冷漠,她们总会一个人包揽一切,因为她们潜意识认为,没有人会帮助她们。
缺爱的女孩,活的很独立,也活的很累,但从来不会说出来。
《一个人的战争》中,林多米是不快乐的,作者对多米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进入了一个缺爱少女的内心世界,感受多米的思维方式,使读者体会缺爱对人的影响。
缺爱的人生导致人不能很好理解人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呢?主角多米一生中只有一场恋爱,是在做编辑时与导演N的一段地下恋情。
在这段恋情中多米陷入了自我感动的陷阱,她盼望着N会娶她,她为N而处处迁就,担惊受怕,意外怀孕后,N强迫她打胎,多米担心被抛弃就妥协,之后N仍让多米为他写片子歌词,署名却不想写多米名字,多米也妥协了,以后才发现,在多米打胎的时候,N就已经勾搭上了其他女人并且要结婚。
其实在这段恋情中,多米不知道N并不爱她么?她是知道的,她是聪明的,她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创作水平也曾被领导高度赞扬。
但她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不是因为她有多爱N,而是因为她爱的是她自己在这段感情的中的付出,她爱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男主角是谁,其实不是很重要。
女性主体的确立--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进 入幼儿 园 的林多米 ,虽然 已经 在后天 社会 教养 中下意识 认 同 自己女性 的身份 ,但是 作为 儿童其 心理 结构还 没有发 生 相关变 化 , “ 女 孩 ”这个 名 称和 姓 名一 样 只是社 会给 予 的一 个代 号 ,直 到看到 性器 官差异 之前 ,性别 差异也 只是 一个空 泛 的概念 。林 多米在 阁楼上 看 到的是 男女 的性 器官模 型 ,最 先发现 的两性 的对 立应该 是有 无标志 主体地 位 的菲勒斯 的 存在 。男性 的生 殖器 由于 外 露而得 以象征 化 ,而 女性却 是
置 ,这个 矛盾在 “ 生 孩子 ”中找 到 了暂时缓解 , 因为孩子
性好 奇 ,而 具有一 种更深 层 的象征性 力量 。对于 这个我 们 很难从 外部环 境 中找到答 案 ,文本 的叙述是 重个 人体验 而 淡化 环境 的,所有 这些 行为并 不是受 到外 界环境 和人物 的 影 响被 动发 生 的,是林 多米 的一种主 动探 索, 即使是 阁楼 里 的模型 与 图画,也仅 仅是充 当一把 钥匙 而 已。林多 米通
才
女性主体的确立
对林 白 《 一个人 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张晓静 华 中师范大学
摘 要 :林 白是 9 o 年代 以来 中国 女性 文 学的代 表 性作 家 ,其作 品 以极 端个 人 化的 姿 态书 写女 性欲 望 和感 性体 验 , 常 常被视 为 “ 欲 望写作 或 “ 身 体 写作 的代表 文本 。她的代 表作 《 一个 人的 战争》 书写 了林 多米从儿 童到 成年 的心理 和 生活历 程 ,其 中的 同性恋倾 向和 自恋等 问题 一直是评 论家 关注 的焦 点。本 文 以拉康 的相 关理论 为视 点 ,分 析林 多米在 文本 中的女 性主体构 建过程 ,探讨林 多米在 心理层 面上 的女性 构建和认 同 ,从 而对林 白文本 中的女 性做 出另一番解 读。 关键词 :性别差异 ; 自恋;菲勒斯 ;女 性主体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回顾林多米从5、6岁到32岁的经历,以元小说的框架,自传式的视角进行女性自我独白。
小说通过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处理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的形态。
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这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一个人的战争》;女性独白;叙述视角;叙述时间1994年林白的长篇《一个人的战争》在《花城》首次发表,以私人化的女性姿态给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新潮。
她以迥异于以往男性文学话语和主流文学话语的私人化叙事,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1自传式的女性独白大多数女性主义作家都倾向于以自传的形式进行创作,她们用自传式的写作来剖析作为女性的独特生命个体。
她们在自传式的文字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甚至是私密的情绪也写进去,向读者们特别是读惯了男性话语形态作品的读者们展示了女性的生活体验以及女性的真实(隐秘)内心。
“自传是有关个人成长或自我如何演变的故事”[1]82,《一个人的战争》以第一人称叙事来展示女主人公林多米从童年到30岁左右的成长过程。
由于儿童时期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的无暇顾及,多米成为孤单的孩子。
她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也会拉上同龄女孩玩性游戏。
长大后的多米还经历了诗歌抄袭、外出旅游遭诱奸、与女学生发生暧昧关系、与一个错误的男人恋爱受伤后逃离爱情,最终来到北京工作与一个老人结合等事情。
由于叙事是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进行,就形成一种明显的自传式倾向,特别是叙事中有许多关于剖析女性内心的情节,细致而隐秘,引起读者以一种窥探叙述者隐私的心态去阅读。
《一个人的战争》中某些情节确实能够在林白的自述性小说中找到相似点,比如她在《前世黄金—我的人生笔记》中写到:“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省份的小镇上,3岁丧父,母亲长年不在家。
我经历了饥饿和失学,7岁开始独自生活,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2],这和多米的童年生活极其相似。
可以说林白把自己的童年移植到了林多米身上,使自己的经历在林多米身上重新演绎,使作品看上去是真实的。
论林白写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林白写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作为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林白,他接过上一代女性作家萧红等人的旗帜,自己开启了另一扇通向女性意识觉醒的大门,她凭借自身的个人经验和对女性意识的独特见解,建立了独立的女性空间。
通过对男权文化的那种批判使得女性的权益在她的文字下得以超脱和升华。
关键词:解读、创造、林白、女性意识我们要了解和认识女性意识在林白写作中的的发展和超脱。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白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个人经历。
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女性意识。
林白,原名林白薇。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有多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万物花开》等。
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的个人体验也进行极端的描述。
所谓的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基于上面的认识,本文准备通过对林白的作品和作品中的意识进行解读,从而使读者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从男权社会的束缚中挣脱当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女性的觉醒不再是那种自怨自艾,而是要求和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要颠覆男权文化,林白就是带着这种色彩进入文坛的女性作家。
林白在写作中对男性的称呼要么用“他”要么就用“男人”指代他们,她知道颠覆男权,重塑自我是一场只能一个人打响的独立无缘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1】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敢于打破千年来束缚女性的枷锁。
敞开了女性世界的大门。
林白自己曾说:“我的写作是从一个女性生命的感觉、心灵出发,写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寻找与世界的对话。
【2】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以女性身躯的觉醒与成长为主题,小说描写了多米长大成人的过程。
在《子弹穿过苹果》中也写了摄人心魄的女性身体的美,女性的爱情往往是纯洁的、真挚的、偏执专一的,不含一丝杂念,但是女人的爱情换来的是什么呢?结果正如林白的《子弹穿过苹果》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子弹象征男性,苹果代表女性,苹果一样艳丽、甜美的女性被强硬、蛮野的男性子弹穿透、破裂和粉碎。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巨大的阴影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
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
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
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
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
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
意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巨大的阴影
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
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
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
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
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
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
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在男性的眼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她们只是男性的对象化的存在,是男性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一个对象,
女性永远是一个“他者”,是男性的“第二性”,“是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之人,骗子。
她是男人手中猎物,又是毁灭他的祸根。
她意味着他不曾有但又特别渴望的一切,他的否定,他存在的理由。
”因此,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妻子除了是妻子之外,也是男性的对象化,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家中“父”的形象已然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女性母亲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别意义上的母亲了,她是男性的化身,是“父”的威严的化身,她在“家”对于儿女们所行使的权利已然已经是父亲的权利,她代替的是父亲的角色。
在“家”的外部——即那个广阔的父的社会之中,她也同样是为父亲们代言的,她已然不再是一位性别意义上的“她”,而是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的化身,她的语言、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她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已然是父亲的那一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多米的成长,虽已摆脱了那个家的父亲的巨大的影响,但同样有面对来自于她身旁的那位母亲的父权威胁的可能性。
我们说多米的童年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正好为她提供了来自自身内部的性别意识的觉醒,是因为,虽然在那个家庭之中已然排出了来自于父亲的威胁,但至少多米的母亲,也没有给予多米以多大的影响——不管是出于女性本
身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母爱或者是作为“父”的代言人的那种巨大的父权的阴影的影响,因为,作者林白早已向我们说明,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很是疏远:多米的母亲由于忙于工作而很少顾及多米的生活和个人情感。
对多米而言,她与自己的母亲并不“亲”,甚至还有点疏远,母亲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与别的山、石、树、水的存在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
总之,在多米的童年之中,父亲的权威是缺失的,而同样作为父亲的权威的化身的来自于母亲的那种“父权”也是缺失的。
这种双重的父权的缺失带给她的是孤独、自立和要强。
同样,这种孤独有助于她的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5岁的小女孩,她甚至已经开始在那个孤独的封闭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同样,这种自立和要强的性格也使得她在今后的成长中,在成人社会的拼搏挣扎中,面对强大的男权威严,敢于与之对抗,以至于对抗失败之后,只能走入“一个人的战争”,这是女性的一个人的清醒的“对抗”和“战争”。
2.男权的阴影
诚然,不论多米在她的童年时期如何“幸免于难”地躲过来自于“家”的双重的父权的压迫,但是,最终,等待她的,或者是她将要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外
在世界的“父权的威严”,这是她得宿命,她是无法逃掉的。
只要她活着,这要她还得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去奋斗去追求,她就得面对这样一中现实——来自男性权利话语和秩序的挑战。
而最终的结果是她被男权世界拒绝、排斥、中伤:她满怀着豪情走向社会,企图干一番大事业,但终究落得个下场是被欺骗、被强暴、被利用与被背叛,可以说,在她得种种人生经历中,在她与强大的男权世界的接触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拒绝和损害。
正所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多米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来自父权的威胁。
3.沉沦
可一这样说,在多米被男性社会拒绝和损害的过程中,我么看到的是也是一部妇女在男权社会的沉沦史。
这种沉沦可以是激烈的也可以是舒缓的。
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她们的历史是沉沦着的,是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
因为,这些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是无意识的,是没有女性自我意识的,因此,这种沉沦是舒缓的,甚至仿佛是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历史(如果说,在远古的男权社会之前的女权社会之中,女性是有自己的历史的话,那至少这种远古的女性历史是从来没有被保存下来
的)。
这样的女性的沉默的历史,一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被打破,一大批女性尤其是女作家们,冰心、卢隐、凌叔华等等才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书写女性自己的历史。
但是,不行的是随着左翼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兴起和意识形态管控的加强,女性对自己书写的历史却不得不中断,甚至一直延续至当代,女性的独立的性别言说的历史已然没有传承下来。
这也是一种女性的沉沦史,但这种沉沦是激烈的,就像多米的沉沦一样,这种沉沦来自于男权对女性的反扑——是对自觉拥有女性意识的一种女性的反扑。
仿佛是一个怪圈,一种轮回,男性从来就不想让女性与他们“并驾齐驱”。
多米正是被迫的沉沦于这种激烈的男权的反扑之中的牺牲品。
二、个人的独语
我们之所以说,多米的这种沉沦是被迫的,而不像是千年以前的那群沉默的女性的沉沦是不自觉的不意识的,是因为,在面对自己的性别的时候,多米是清醒的。
她不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不是男性化了的女性。
因此,她也不是几千年以来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1.清醒地性别意识
多米以一位拥有着清醒地性别意识的女性。
很小
的时候,当她躲在自己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她就清醒地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
她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存在,她也是一种性别,是另一种不同的性别。
她的身体、她的感觉、她得欲望和快感,都是在她抚摸自己的时候开始产生并变得让她熟悉起来的。
很明显,如果说童年的对自己的认识只是一个萌芽,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当她逐渐长大直到成人过程中,一次次来自外部男性世界拒绝和损害早已使她深深明白了自己的性别处境。
这种对自己性别处境的认识,多半是与男权世界的两相比较而来的。
如果说,童年对自己的认识只是局限于自身,对外界的男性世界还认识不清的话,那么当她成年以后,当她承受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决绝、排斥、欺骗,经历了怀孕和男人的背叛之后,她早已深深意识到:作为女性,她不是生来“就是女性的,她是被变成的”,她只是男人欲望和工具,是男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作为一种“存在”,她不是构成男权世界的异己的“地狱”7,她还以一种“物”。
这就是多米作为一位女性的性别处境,她自己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不利的处境的。
2.欲望的满足
然而,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男权社会对女性构成的威胁是多么巨大,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
个有着清醒性别意识的女人,多米还是深切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欲望是什么的。
作为一个人,她有着几本的生存需求,为此她不得不拥有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位女人,她拥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渴望,这不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对她都是一种满足,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作者林白也好不避讳的描述了多米的性的体验,毫无疑问这也是多米的欲望,是一位女性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多米的欲望。
除此之外,多米还有很多的欲望,比如说:对成长、对成功、对获得社会的认可、对最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