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合集下载

近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

近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

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要注重创新,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相结合 ,推陈出新。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手工业的扶持力度 ,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乡村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加国际手工艺展览、学术交流等活 动,加强与国际手工艺界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手工业的发展。
木工与竹编
木工和竹编是中国近代乡 村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包括家具、竹编品 等。
漆器与搪瓷
漆器和搪瓷也是中国近代 乡村手工业的代表之一, 这些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04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影响与 价值
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乡村手工业发展历程
近余年来,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历了从传统手工技艺到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乡村手工业开 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出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手工业种类与特点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种类繁多,包括纺织、制茶、陶瓷、造纸等。这些手工业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与当地自然资 源和传统工艺密切相关。
03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种类与 特点
纺织业
棉花种植与纺织
市场竞争与出口贸易
中国近代乡村纺织业以棉花种植为基 础,通过纺车、织布机等简单工具进 行纺织,产品包括棉布、棉纱等。
乡村纺织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具 有一定的竞争力,成为乡村手工业的 重要出口创汇来源。
技术进步与机械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乡村纺织业逐渐实 现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富有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的传统工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发展境遇也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就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目前所面临的境遇。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手工艺品所面临的市场挑战巨大。

由于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在质量和产量上都难以与现代工业产品相媲美,这也使得一些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越发边缘化。

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快餐文化的普及,不少年轻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艺,导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环境愈发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民间传统手工艺并未在当下就此消失,反而在一些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社会中,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以顺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些企业的重视,他们意识到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纷纷投入资金和资源用以振兴传统手工艺。

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走向,我们有理由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

在当下的社会中,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并未完全消失,消费者依旧对传统手工艺品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与追求。

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和文化品味的当代消费潮流下,传统手工艺品正逐渐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与审美追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也变得更加广泛且便捷。

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拓展,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包买主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包买主制是指由商人或资本家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工业者生产,并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还对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包买主制开始进入中国乡村。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中国,收购各种土特产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

为了满足外国商人的需求,一些乡村手工业者开始采用包买主制生产。

在这种制度下,手工业者不再需要自己购买原材料,也不再需要担心产品的销路,因为包买主会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包买主制的引入,对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解决了乡村手工业者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问题,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

包买主制使得手工业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包买主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动了乡村手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经济的转型,乡村手工业开始逐渐衰落。

然而,在一些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乡村手工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这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以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为主,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还远销海外。

在这些地区,包买主制仍然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包买主制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一些有实力的包买主开始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与手工业者建立更为紧密的。

同时,一些手工业者也开始逐渐摆脱包买主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包买主制在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还对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包买主制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包买主制和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

在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能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当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这些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如何在当下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境遇、现状及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境遇1. 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与衰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或者面临衰退的困境。

工业化生产的高效和低成本使得许多手工艺制品难以与之竞争,导致手工艺者失去了市场份额,从而面临生计困难。

由于新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日益减弱,导致更多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无人继承。

2. 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地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给手工艺品制作带来了困难。

染色技艺需要天然植物的染料,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土地资源的占用,许多染料植物的生长面临着威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被商业化产品所替代。

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时间和技艺,成本较高,使得在市场上难以与大规模工业制品竞争。

一些手工艺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制作方式,选择使用更加现代的材料、技术,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和精髓。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政策和法规。

比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设立各级传统手工艺保护基金等,以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心,招募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传承,以期传统手工艺不因时间和环境的变迁而消失。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一些传统手工艺者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些新的作品,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和使用需求,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更好地契合。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代代相传。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境遇和发展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减弱。

传统手工艺品往往需要经过繁琐的制作过程,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高。

相比之下,现代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而且数量可大量生产。

这使得很多人更加倾向于购买现代化工业产品,而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这也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往往需要较高水平的技艺和经验,而这些技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追求速度的逐渐加快,学习和传承手工艺所需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其他更“现代化”、更“高大上”的工作。

长此以往,手工艺的传承者越来越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通,也是制约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程度和需求水平不稳定,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比较精细,销售渠道也相对狭窄,很多手工艺人无法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制约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不过,尽管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这些困境,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增强和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传统手工艺也有其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日益增强。

在和谐、文明的社会追求下,人们渐渐重视起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习和收藏传统手工艺品,这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传统手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韵味,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随着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和收藏传统手工艺品,这为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的支持。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种的技艺正在逐渐失传,工艺传承人口急剧减少,市场需求萎缩,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发严峻。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转型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手工艺的危机现状和转型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传统手工艺的危机现状1. 传统手工艺失传严重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种的技艺正在逐渐失传。

这些手工艺品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练习,然而年轻一代却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使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口急剧减少。

很多手工艺品种如纺织、编织、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许多工艺品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

2. 工艺品市场需求萎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升级,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并不如以前那么迫切。

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由于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价格也不菲,因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萎缩也加大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压力。

3. 缺乏政府支持和保护目前,国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政府支持和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明显,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缺乏版权保护和产业化支持,很容易被市场上的仿制品替代,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的原创价值无法得到保护。

1.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魅力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传统手工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魅力。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使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手工业论文

手工业论文

手工业论文1894年~1919年间手工业的变化一、摘要鸦片战争以前,手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生产部门。

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绝对优势。

在基层社会,主要是乡村,活跃着大批工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如从事建筑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铁匠、泥匠、瓦匠、石匠;从事日用品打造和维修业的陶匠、补匠等;从事服饰业的有织匠、染匠等;从事文化信仰和娱乐业的有纸匠、塑匠等。

传统手工业的从业者,无论城乡,都是手工匠人。

旧时各行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

各业每逢祖师的诞辰日,都在师傅的带领下,举行善会,烧香致祭,还要借机商量一些业内的大事。

【1】关键字:手工业、传统手工业、近代机械制造Before the Opium War,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basic two production department. Handicraft industry, family handicraft industry occupies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In rural society, the mainly rural, active in a large number of artisans, for people's daily life service. Such a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tooling carpenters, blacksmiths, bricklayers, masons, mason; engaged in the daily build and repair industry Potter, Tinker; engaged in the apparel industry has a weaver, Dyer; engaged in 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such as plastic paper craftsman carpenter.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practitioners,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 artisan. In each industry to worship their own patriarch. The industry every founder's birthday, in the teacher led, hold the good will, but also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discuss some incense offerings, industry events. Keywords:handicraft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moder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二、正文(一)、清代手工业发展1、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清代前期,民间工场手工业已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某些生产行业中出现和发展着。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变迁。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势力格局的变革之中,外来军事和商业势力的进入使得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商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农业手工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引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农民逐渐改用机器工具来代替传统的人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传统的手工业也受到了冲击。

许多手工业工匠因无法承受机器生产的竞争而失去了生计。

然而,农业机械化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社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商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至关重要。

外国商品的进入和商业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商业者也开始涌现,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商业阶层。

这些商业阶层通过与外国商人和政府官员的合作,发展了近代中国的商业网络。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联系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密不可分。

一方面,农业手工业为商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和产品,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商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五、近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意义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推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商业的发展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1/ 27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lOCAlhosT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总而言之,从各个方面看,这一地区都处于中间或中间偏上的地位,因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所以本文主要依据华北三省(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具体情况,同时参照一些其他地区以及全国性的史料。

一在属于经济机制的因素中,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农村手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

人们普遍认为小农经济的致命弱点是个体农户生产规模狭小,缺乏社会分工,无法容纳先进的生产力。

这也正是某些学者论证乡村手工业必然衰亡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他们看来,因为生产力落后和停滞致使手工业无法与机2/ 27器大工业竞争,除非个体手工业能够发展成为作坊手工业,进而成为手工工场,并最终成为机器工厂,否则,就只有走向衰亡。

(然而,在30年代的具体条件下,由个体手工业沿着作坊─工场─机器工厂的道路发展,对于农村手工业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一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似乎是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对农村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在这一行业中,手工纺织与机器工厂生产效率相差悬殊,产品质量也无法比拟。

加之纺织品染整工序,除少数工厂使用机器和近代工艺外,大多数还是手工作坊,土法染轧,效率既低,质量又差,由此而造成土布的生产成本远远大于机织布。

然而,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

就织布业而论,首先,机织业和手织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并不很大,严中平先生在研究近代农村家庭棉纺织业存在的条件时曾指出,当时,机纺业中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80倍于手纺业,而机织业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仅 4 倍于手织业。

这还只是理论上的推算,是按照在机器工厂中每个工人可以看四台布机计算的,实际上,据1929年的调查,在一些民族资本的织布厂中,一个织工只能看两台织布机,到1933、1934年,每人看机数尚不足两台。

既使是在条件较好的日资布厂中,一个工人也不过看三台左右的织机而已。

换言之,动力织机的劳动生产率仅是铁3/ 27轮织布机的2 ─3倍,至于动力丝织机的效率则只有铁轮织机的一倍多,再加上机器、厂房、燃料等等的消耗,机器工厂的成本未见得能比农村家庭手工业低多少。

其次,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于近代工厂,成本核算方面另有自己的特点,小农家庭是一个集生产、消费和人口再生产于一体的经济单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隶属于这个单位,无论工作与否,家庭都要维持他们的生存,全体成员的生活消费都构成这个经济单位再生产的成本,而且是固定成本,工厂效益不好时可以解雇工人,家庭却无法“解雇”家庭成员,这有点儿像是工厂中的机器或厂房,一进入这个工厂,无论开工与否,就构成企业的固定资产,农民家庭中劳动力的闲置,在经济意义上等同于工厂中机器的闲置,甚至于比机器闲置损失更大,机器闲置时只需要保养,而不必消耗能源,劳动力闲置时却仍要吃饭穿衣。

这种情况下,农民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时,只需要考虑工具和原料的成本,除非雇工生产,劳动力的价格是不必考虑在内的。

所以,按照近代企业的核算方式,手织业的成本高于机织业,但对于从事手工业的农民家庭来说,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这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手织业可与机织业并存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当机器工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手工业之间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继续拉大,机器大工业各方面的优越性充分展开时,手工业会越来越难以与机器工业竞争。

但这种条件在三十年代初4/ 27期并没有出现。

此外,有很多种农村手工业部门中并不存在机器大工业的竞争,如在近代华北农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发网业、草帽辫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在华北农村得以发展的条件正是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当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行业中都不存在机器生产。

另有一些行业如花边业,当时的情形和现在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手工制品比机器制品价格更高。

换句话说,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是乡村手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

实,对于这一点,人们常常认为这是由小农经济的性质所决定,个体小农家庭生产规模狭小,保守落后,无法接受也无法容纳先进的生产力。

然而,近代华北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自本世纪初开始,手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认为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

这些机器使生产效率成倍以至成数倍地增长,如铁轮织布机的生产率是旧式木机的8.8倍,轧花机的生产率是旧式轧车的 5 倍,弹花机的生产率是老式弹花吊弓的16倍以上。

在丝织业中,新式脚踏纩车比手摇纩车效率既高,质量又好,铁轮平纹织机的生产率是木机的4─ 8 倍,而新式提花机在提花楼上安装有按照显花程序编制的打孔纸板,可以自动提综织出提花图案,与旧式提花织机相比,既免去了提花工,又可以减少提花差错,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质量都得以提高。

这些机器和工具最初都是为城市的作坊5/ 27手工业引进的,但很快就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得到推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手工业区中,其普及之广,更新换代之快,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

例如棉纺织业中所用的铁轮织布机,在高阳、潍县等近代著名棉手织区都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式木机。

尤其是在高阳手织区,一些村庄中几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如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一共不过300户人家,1916年时,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比起旧式木机来已经进了一大步,1926年以后,人造丝织业兴起,人们争相购买,小提花机迅速淘汰,到1937年,全村有大提花机300多张,除家庭手工业外,另有八家小工厂,农民进城买线售布,不再用木轮手推车或靠肩挑背驼,而改用自行车,全村有日本进口的“僧帽”牌自行车100多辆。

高阳县城东12里的李果庄,1937年全村不到400户人家,拥有铁轮织布机700多张。

高阳县城西南10里的于留佐村,100多户人家有200多台织机,还有20余家小工厂。

县南的延福村共200多户人家,1921年尚只有铁机20多张,1927年改织大提花机,很快就发展到300多张。

华北之外的其他地区,这类机器和工具的推广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如江苏南通织布区,乡村织户原用拉梭机织布,1930年冬季,南通通华织布厂由上海购入了20台铁轮织布机,织工见机式更新,欲购者颇多,送机器来安装的机匠与当地一位木工合作,在南通建立了布机装配工场,当地农民在通华织布厂学会三五个品种,6/ 27即退出工厂自购织机,自己织布出售,到1932年6 月,乡村铁轮织布机已达万台之多。

江苏省的江阴县,1924年开始普及拉梭机,铁轮机的使用还要稍晚,到30年代中期,全县已有拉梭机3万余台,铁轮织布机近1.3万台。

如果说,上述机具还是农村手工业原有部门中工具的更新换代,那么,织毛巾机和针织机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的使用就使农村手工业增加了新的部门。

我国传统纺织品中并无针织品,直到19世纪末,针织品才在城市中较时髦的喜爱西装的人群中流行,20世纪初,一些大城市中引进了针织机,到20年代,在浙江省的平湖、嘉善、嘉兴、石门和硖石一带的城镇和乡村中,已形成了一个针织手工业区,其中仅平湖一县,在1926年就有针织机一万架。

在全国各地农村中,织毛巾比织针织品还要普遍得多。

这些事实说明,小农家庭在接受新技术、采用新工具方面,并不象通常所想象的那样目光短浅,保守落后,个体经济容纳先进生产力的能力也不那么狭隘。

诚然,所有这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在生产效率上都不如动力机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需要比较大的生产规模,也无法用于农村家庭,但如果电力能够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家庭中是有可能使用动力机械的,这正是今天在很多农村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行为在当时也曾引起过广泛的注意,论者多认为这是出于小生产者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并把这种现象也作为农村手工业必然衰亡的依据之一。

这种论断7/ 27并不公正。

这类行为多出在纺织业中,如高阳白布应该八斤重一匹的,有时只有七斤或七斤数两不等,最轻的甚至不足七斤。

应该百二十尺一匹的,也许只有一百零几尺甚或不足百尺。

宝坻织户常以油料、肥皂、白粉、食盐等渗入棉纱以增加布匹重量,或减少经纱道数,往往布匹未经售出即已腐烂,据说一次运布至山西,在运输途中发酵霉变,酿成诉讼。

平纹柞丝绸也可以用减少经纱道数,布面放稀,然后上浆增重的方法偷工减料。

山东柞丝绸在出口早期,就曾因掺粉,硫磺薰白造成的质量问题引起市场缩小。

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多么普遍,它们一般都出现在资本主义包买主控制生产的情形下,而且,只发生在白布和平纹柞丝绸的生产中,因为提花布、格子布、斜纹布和提花丝绸的经纬纱都有一定的数目,无法偷工减料,同时,这几种纺织品也不以重量作标准。

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市场萎缩时,包买商采用压低工资的方式以保持利润,小生产者迫不得已而反抗,但独立织户则不能这样做,因为这种时候商人对布匹质量十分挑剔,不要说粗制滥造,即使稍有瑕疵都会拒绝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